拔剑四顾心茫然?——对《在桥梁工地上》的评析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为什么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依靠群众,为什么无产阶级专政下党的领导也要紧紧贴合群众运动,这篇读后感就指出了原因,资产阶级法权不会仅仅因一两次斗争而消亡,机会主义者的肃清与革命干部身上的小资产阶级习气消除都要在长期的运动中进行,只有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贯彻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2.《在桥梁工地上》作为一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在50年代的作品,用文艺的手段刻画、描述清楚了一些我国在50年代社会主义时期正经历的环境面貌,可以带我们看清楚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下,依然存在着的种种矛盾问题,从群众对社会主义浩浩荡荡的建设下发现有着潜藏旧社会思潮的官僚主义干部,到对此情况如何具体进行的路线斗争,都进行了清晰的塑造,同时通过书中反映的细节中还能能让我们对于社会主义下的经济情况有了更真实的印象,并非是资产阶级口中造谣那般是一个僵死的制度、效率低下的制度。

《在桥梁工地上》是五十年代著名的报告文学,主要描写了桥梁工程队队长罗立正为代表的官僚主义与三分队队长兼主管工程师曾刚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范干部之间的矛盾。作品实际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法权在干部中的初步萌芽,是后二十年资产阶级路线与无产阶级路线之间斗争的先声。

作品开头先没有描写罗立正,而是其下属技术室主任周维本,说他住在黄河边最好的房子里(能用来招待作品中“我”这样记者或者说客人的房子也从侧面反映了房子的豪华程度)。而这个主任对于各个工人的问题只会早请示晚报告,作品中描写他面对一位工人把螺丝从南岸拿到北岸的要求也要向处长请示。作品开头就展现了官僚主义者的经典形象,在物资供应不充沛的情况下利用权利寻租而获得超出群众的优待,以及遇到问题不敢承担责任而是只会请示上级。

而曾刚则勇于承担责任,在提出了自己较易发生生命危险的技术方案后,与工人一同下场身先士卒。除此以外,曾刚还在规划计划的时候,根据工人的意见灵活修改方案。

这一方面显示了曾刚作为技术干部在专业上的精湛技术,解决了其他技术人员无力解决难题,并且发挥了先锋队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说什么“党和人民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而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与工人一同冒着生命危险工作。

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资本主义脏水的完美反驳,一个正确的计划应当是能够根据条件变化而灵活变动的,而不是在开头就如同全知全能的神明一般规划完了,更不是被官僚主义的登记、审查、批准等一系列程度所塑造出的反应迟钝。而曾刚的做法也是说是某种程度的干部、专家与群众的三结合,只有与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修订的计划又快又好。

官僚主义干部和社会主义干部的区别还反应在联系群众的态度上。部分干部与技术专家认为与工人一起打牌,称兄道弟打成一片,或者上课就算联系群众了。而社会主义干部则竭力去组织工人,让工人能放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作品中描写工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 27个人完成了本该40个人完成土方任务。曾刚为首的社会主义干部对此坚决支持,而罗立正掌控的队部则要求反冒险。由此导致了曾刚与罗立正在指标高度上的矛盾,这一系列的矛盾导致了曾刚经常向罗立正以及更高的上级提意见,而被一些干部称为反党情绪。
毫无疑问,这是当时的官僚主义的体现,扼杀了群众的创造性,以保守的态度来反对群众提出的创新。受限于作品发表年代是1956年,因此它无法也不可能描写在之后的另一种官僚主义,即大跃进中一系列干部无视客观物质条件,凭着主观唯心地创造了所谓亩产万斤神话,形左实右的官僚主义路线。而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干部与官僚主义干部就互换位置,持反冒险态度的社会主义干部就要被打成反动路线了,而在最后又凭借着自己加量执行上级指示的做法来迫使上级收回命令。官僚主义者总是这样阳奉阴违,表面上坚决执行上级指示,背地里却通过非暴力不合作来阻挠。

官僚主义者还擅长“灵活”执行上级意见,作品中描写局里要求组织一次安全问题的学习,罗立正就要求桥梁队拿一个星期的晚上作报告,却又在一个星期后忘记安全事项。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一个赵国笑话:在省里下发文件后,基层公务员被组织起来学习了市里、区里以及基层三场一模一样的会议,而这份文件的内容是整治文山会海。

作品的高潮是桥墩的钢板桩面临洪水冲垮的威胁时,两个一模一样的桥墩在遇到相似情况时不同的结局。罗队长在一号钢板桩的危机中的解决方案是请示上级,最终由于层层反应的迟缓造成了钢板桩被洪水冲走的后果,可是罗队长却因请示了上级而避免了责任。而曾刚所主管的而钢板桩则无视了罗队长要求停止施工的要求,而是冒着危险紧急抢修成功。

但是这样的胜利真的胜利了吗?这一次的经验一定会成为成功经验而上级向各下级散发,下次遇到了相似情况,官僚主义者就极有可能作出忽视客观条件强令工人们冒险的事情,美其名曰学习先进经验,成功自然是政绩,失败了也算有个交代。

真理在条件略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会变成谬误,官僚主义者总是精于此道。

作品的结尾里,伴随着中央发表关于反保守的指示后,全国各地都发起了学习反保守的浪潮,而这只桥梁队也不例外,技术室周主任被指为典型,而真正的保守官僚主义后台罗队长却立即君子豹变,跟随着指挥棒而起舞,写了大量的自我检查。至于革命干部曾刚,则被礼送出境,从桥梁队调到水泥厂了。

周主任毫无疑问是丢卒保车的典型,通过抛出周主任,从而保护了罗队长这个总后台。却又对罗队长无能为力,因为根据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像罗队长这样看似对于错误理解深刻的干部不应打倒。

统观全篇,作品既为反保守正确路线的阶段性成果而感到喜悦,又对官僚主义僵而不死的实质感到担忧。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小的桥梁队内部的路线斗争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反保守路线与官僚主义路线的斗争。当然,由于小说篇幅以及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对于罗队长曾刚等角色的描写有片面化、脸谱化的问题,将曾刚描写为伟光正好似没有缺点的正面人物,而将罗队长描写为一个好似无恶不作的反面角色。这样的描写虽然有助于读者理解全文,但是却有着助长非黑即白世界观的可能。而这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不过这只是作品中的一点小瑕疵。

作品给了读者一种面对官僚主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感,好似面对官僚主义就无能为力,只能依靠曾刚这样红色工程师这样的青天大老爷一般。因为这是资产阶级法权下所要求的官僚制度的必然倾向,官僚为上级负责而不是为人民负责。作品的无能为力是由于时代所限的,因为根据作品发表后二十年的艰难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那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

通过发动群众批判旧世界,我们可以发动广大群众,让各路官僚主义、走资派等牛鬼蛇神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是否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是真正的马列毛主义政党同修正主义政党的区别。

但是正如同前文所言,真理在条件略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会变成谬误,文化大革命必须在无产阶级在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领域专政,广大人民群众已经由自发阶级觉醒为自为阶级的条件下才能起到效果。否则资本主义仍然在意识形态领域专政,只能泛起沉渣,让各路牛鬼蛇神来对先锋队的领导疯狂进攻。

因此,《在桥梁工地上》在描写红色工程师与官僚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上虽然极为成功,是当之无愧的十七年文学中的佳作,但是受限于历史条件,只能发出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疑问,却无法给出文化大革命这一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