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升即走”的威力在于职业不平等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国内高校由于受资本主义影响过大,往往以追求利益为主,对讲师的压迫极大,只要不能快速获得利益的讲师,就立马解雇,这就导致整个科研界都是以成果优先,大量讲师为了保住饭碗不惜违法犯罪去进行抄袭,改图这类学术不端行为,这就使得科研界有百分之八十多的“学术垃圾”,对科学发展毫无作用。而这些学术垃圾往往由于其时间少、成果多,反而占据了大量无产阶级创造的资源,所以若想实现真正的科研,就需要先推翻资本主义
2.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下教育必然也是充满竞争与欺诈,如同资产阶级核算无产阶级工资使用的计件工资制,在教育研究领域,衡量讲师能力必然也是通过类似计件制的制度,这种制度严重制约着科研的发展,只有推翻资本主义,解放生产力,促进科研进步。

近年来,国内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学校出于成果量的追求,需要更大量的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在逐步退休。此消彼长之下,高校的人才队伍就出现了大量缺口,需要大量招收新老师来填补教学、科研岗位空缺。但尽管人变多了,高校经费却是有限的,在高校领导对科研业绩的极端追求下,最终形成了国内高校统一的“非升即走”惯例,即一名新招进来的讲师,如果在三年或五年之内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升任副教授的业绩要求,那么他就会遭到解聘,沦为失业人口。

有的人可能会哄骗老师们说,你们在市场经济下,凭自己爱好重新就业,不是很自由、很美好吗?可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即便从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学来说,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就注定了没有足够的职位分配给需要的人。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和生产的相对过剩使失业人口将永远存在。而对高校教师而言,博士毕业时就已经28岁了,稍微延迟毕业就要30岁往上。经过三年、五年的考核期被赶出校门,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已经很难说再有什么竞争力。更何况,博士(特别是理工科博士)在三、五年时间里学习的不是如何待人处事,而是在一个高度分化的行业方向里仔细钻研,取得人类所未知的知识和贡献从而拿到学位。这也导致三十岁左右才走出校门的他们相比学历较低,但有工作经验同龄人就业面要狭窄得多。因此,客观的巨大不利条件使“非升即走”成为了套在高校青年教师头上的紧箍咒。

但我们就必须接受科研产出较低的另一条路吗?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能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但社会主义却有其解决办法。造成青年教师那么恐惧“非升即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社会中,各单位完全割裂的事实。大龄的博士、教师一旦离开高校,就再难有单位接手,跌入衣食无着的境地。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各单位将会在党的领导下有机、深度地联系起来。并且消灭资本家、消除了剥削的制度将再也没有失业的困扰。到那时候,不止是高校教师,每一个劳动者假如在尝试工作几年后发现不能胜任,或者是有更合适的安排,那么都能够按照他们的特点因才设岗。比如高校和下游的制造企业能联系起来:假如一位青年教师在科研成果不突出,那大可以让他到高校安排教学任务,让他向学生们传授他这么多年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者还可以将他调动到企业去,做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成果转化。总之,社会主义不会让人才白白空转。

我们常说,要实现社会平等和人类进步,就必须砸碎资本主义制度。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邓修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目前即便是接触最尖端科技的高校教师群体都因受到资本主义剥削而有相当一部分无法人尽其才,大量社会资源培养出的研究人员被白白浪费。实际上再尖端的生产力,在落后的生产关系、分配制度面前也会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科研事业才会有健康发展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