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男刻板印象看资本主义下的恋爱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这种左男想找左女的行为在我看来是对于革命未来的悲观主义,是对于革命现实的逃避,因为对未来完全不抱希望,不愿做出任何改变社会的行动,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所以想找个臭味相投的人一起生活。
2.某些“左翼进步青年”打着“革命”的标签来寻求“革命伴侣”,其仍然抱有资本主义的恋爱观,仍未摆脱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这种人绝不是什么革命者,而是投机分子!革命者是要砸烂私有制及其传统的婚恋观的,是要将所谓爱情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

线上或是线下都不乏有这样一类人:自诩为革命者,以此为标签追求着爱人,时常发表出逆天言论被挂出来。向更多人增加着对"左男"的刻板印象。“那男的身上有股味”,敢着风潮,将革命视做赶时髦。

分析为什么有这种现象,不妨先从当下社会主流的恋爱观入手。资本主义复辟后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了,笼在家庭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也被扯下。婚姻仅仅是搭伙过日子传宗接代,在私有制父权制的捆绑下,我们看到以前更多的的夫妇哪怕是感情破裂,受限于经济联系也不得不维持着关系。既然如此,恋爱的双方看重的也会是对方的物质条件或是外貌条件等等。我们所见的是杯水主义的快餐式恋爱兴起(满足短期内的情绪生理需求),以及恋爱关系中的勾心斗角和新兴的聊天话术,恋爱技巧培训课程(为了不在恋爱中成为被动的输家)。恋爱的目的成了单纯的利己,在这样的恋爱市场中有更多资本(有权有势)的人便有了更多挑选"商品"的机会,而被挑选的人则是进一步被物化,人的差异成了被价值不同的标签以增加这个商品的价格,在之后以便卖个好价钱(找富哥/富婆包养)。我们于是便找到所谓恶臭左男的问题关键:他们将左翼思想视他们在恋爱市场中的一项资本,实则还是没脱离小资思想的范畴。"因为我是马列毛主义者,因为我关心政治,所以我能给你更好的未来,来和我谈恋爱吧"水火不相容,自然在这种情况下,令人忍俊不禁了。自认为是革命者了,便高人一等了,可以充当救赎者参与恋爱等等了。瞧不起群众,仿佛自己已经是凯旋的革命英雄了,张口闭口谈的都是革命,实则在做的便是破坏革命的事。也难免被群嘲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人的思想离不开其成长环境,学生的课本里充满着各种未经批判讨论的封建文章,文学作品里高举着人性论的大旗宣扬着资本主义道德价值观,同样被异化的,则还有现代扭曲的爱情价值观。各种emo的短视频伤感文案,无不会脱离被快餐式的爱情所伤害,被拜金的物化的所伤害,现实限制拆散相爱之人。这些种种,是对于真挚爱情的追求,即纯爱战士。而一些青年人对是否有真正的爱情产生怀疑,进而在感情关系中变得孱弱,渺小,优柔寡断,希望找到的另一半能给予感情托付,相互给予情绪价值。而这种资本主义的自由恋爱,始终逃离不了从属关系,是一方依附另一方,而不是两个独立健全的人所产生的长期的爱。这些现象下,无不反映出现在现在的爱情在资本异化下的扭曲。

笔者写此篇,也是受到了《炮打“革命优越感”——批驳<马列毛主义革命者应当如何面对“爱情”这东西?>》一文的启发。对于存在错误思想的情况,直接“开除左籍”,像清除宗教异端一样急于做切割,批评的重点只停留在道德谴责和情绪宣泄上的话难以起到教育作用;指出问题讨论,检讨错误思想,下定决心改正,则更能团结力量。“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实现又离不开一个纪律完备的革命组织。

如今,现实的残酷阶级压迫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追求着思想上的进步,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下的家庭社会中成长起来,思想难免会带上旧社会的印记。对于脱产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年少时又怎不会对美好爱情有憧憬,追求能有志同道合之人相伴没有问题,建立正确的婚恋观,以长期的互爱,对彼此的尊重为基础,互相进步,于实践的革命中锻造爱情,不失为一段佳话。爱情可以是个人生活的主要部分,但不能是全部。看到现实的斗争,认识到当前任务的重要性,人们想要在爱情上真正获得解放,则必须要在经济上得到解放,砸碎这个罪恶的私有制。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提到恋爱,都是过节花钱啊买礼物啊。女性居多,不送礼不给我花钱就是不爱我,不给彩礼就是不在乎我。爱情亲情荡然无存,已经演化为了赤裸裸的金钱利益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