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生产————关于小资产阶级生产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

编者按:
1.文章对小资产阶级在没有雇佣劳动情况下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分别对小商贩或手工业者以及小农的生产交换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小生产者的两重性即同时具有私有者和劳动者的身份,同时还要注意到小资产阶级不断沦为无产阶级的趋势。
2.文章很详尽地通过剖析两个典型小生产者的例子,向我们展现出了小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小资产阶级基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生产方式所导致的尴尬阶级处境。这对于未来的革命,尤其是做当下的阶级分析革命准备工作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前言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来源于封建社会中的小生产,而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小生产在保留的基础上由于小生产者的相互竞争使得一部分小生产者破产了,变成了无产阶级,而存活下来的小生产者变成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存活下来的小生产者把其他破产的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集中后,便进入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这便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可以知道,市场经济的逻辑和规律就是竞争导致垄断,垄断导致霸权,在霸权形成后,资本主义也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小生产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的。

正文
一.小生产者的两重性

小生产者即是劳动者也是私有者,所以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两重性。小生产者根据其生产资料的多少,就会让他们在劳动者的角色和私有者的角色中倒向一方。

小生产者阶级即小资产阶级在没有雇佣劳动力时,其扮演的角色偏向劳动者,这类劳动者自己掌握小部分生产资料,几乎不会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而当小生产者购买了市场中的劳动力来使用,那么他扮演的角色就会偏向私有者,即便他们自己也会参加劳动。

我们现在从两方面来说一下小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即没有雇佣劳动力的情况和有雇佣劳动力的情况。

二. 在没有雇佣劳动力的情况下,小资产阶级的生产过程

  1. 小商贩或者手工业者的交换方式

1.他们所认为的真正的利润

对小生产者自己而言,正常的目的是为了利润或者是为了钱,当然前一种说法更多一些。为了方便理解和解释,我们假设有一个不雇佣劳动力的、经营小便利店的小生产者,一般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这个小生产者是赚取的所谓利润是进货价和销售价的差价,他们的利润来源于自己的贱买贵卖。比如,一个小生产者进货了一箱500ml的可乐(一箱共24瓶),每瓶的进货价为2元,一箱是48元;但是在实际卖货的销售价肯定不能是48元,因为这意味着白忙活了一场,支出48元,回来也是48元,所以为了得到利润,必须要贵卖这箱可乐。这位小生产者根据市场上的通用的售货价每瓶3.5元,将这箱可乐卖了出去,这就意味着他原本支出48元,回到口袋里的钱则是84元,钱比原本投入的多出了36元,而在他们看来这个便是利润。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思路的问题所在,如果要获得所谓更多的利润,问什么不将价格抬到更高来卖呢?48元的成本,我1000元来卖出不行么?这显然是违背常识的,那么这个84元的售货价格标准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市场标准,而市场的标准来自于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我们不可能将一团棉花去和一块金条去交换,即便是供需多么的不平衡,由于他们的价值根本不对等,所投入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差过多。所以我们发现了,我们所假设的这位小生产者并不是不想这么做,而是他们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不是等价交换,不能得到整个人类社会秩序的认同,所以说这个84元的销售价是不得已这么定的。我们知道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价格,那我们排除一系列不占据决定因素的次要影响因素,我们就假设价值和价格相等。那么刚才所描述的经济活动就会变成这样:这个小生产者将一箱价值48元的可乐买入,而卖出的可乐则是一箱价值84元的可乐那么这中间变化的价值36元是代表着什么呢?,(有人可能要用供求等影响因素来反驳这个关系,但是这种影响因素已经被我们排除了。如果说这其中的价值属于无中生有,那么我想请问,在不考虑供需的情况下,谁会多花一倍的钱去购买一个价值远不如所花的钱的商品呢?难道所有的买家都是白痴吗?)

2.真正的利润

我们现在换一种角度来看,我们的这位小生产者支出了48元来购入一箱价值48元的可乐。而在真正放在架子上销售前,我们这位小生产者也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如将这箱可乐放入库房,在从库房拿出一点放到架子上。我们假设这位小生产者将价值48元的可乐全都摆在架子上,而这花了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包括来回去库房取货的过程和摆在货架上的过程)。那在这一个小时的劳动中,我们价值48元的可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没错,可乐发生了空间上的变化,而且是我们的这位小生产者做出的有用功或者说是他创造的价值。他在这一个小时劳动中生产了一种产品而这种产品的价值就等于他所创造的价值,所以最终被销售的价值84元的可乐的价值构成应是这样:

可乐(48元)+ 【 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运输工具,库房,货架等)+小生产者自己创造的价值 】(36元) = 亟待销售的可乐(84元)

(生产资料在被损耗了之后,交换价值就不及全新的未使用过的生产资料,这就像二手商品的交换价值不及一手商品,因为制造他们曾经也是一种产品,在消费他们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有所减少。)

根据上面的等式,我们发现我们的小生产者错误地将对自己生产资料损耗的那部分价值和自己创造的价值当成了盈利或者当成了利润,但是这实质上只是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变成了 货币,也就是将小生产者自己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部分耐久度变成了货币的形式。这也就能够说明了为什么这位小生产者没有在我们刚刚所规定的情况中将这箱价值48元的可乐再以48元的价格卖出(不把影响价格的次要因素算进去,这里默认价值和价格相等)。因为这不像这位小生产者所认为的,是白忙活一场且没有多出来的货币,这本质上是在进行一种不等价的交换,这意味着将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免费送人,是一种亏本的商品交换。

我们的小生产者将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变现为货币,用来交换阶级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等价物,与此同时,他还要为自己生产资料的修缮和换新来交换所需要的等价物。小生产者要不断的进行这种循环:消耗——购买——再消耗——再购买……,但是一旦这种循环进行不下去,小生产者就要面临着变卖生产资料成为无产者的风险即从小资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当然这其中消耗和购买的是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 小农(自耕农)的交换方式

我们在之前的小节讲了小生产者即小资产阶级中的小商贩的生产过程,以及盈利方式或者是交换方式,那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同样属于小生产者的农民的交换方式。

我们这里的小农是指的自己拥有自己的土地,不用交地租且不使用雇农的那部分农民。
小农要每年购买一次或两次的劳动对象即种子和植物秧子等等,然后将这种劳动对象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土地)外加自己的勤劳工作,将原来的种子变成果实,而果实则凝结着原来种子的价值,土地损耗肥力的价值,自己在劳动的时间中创造的价值。我们知道这种作物凝结的价值量不是很低,因为光投入的劳动时间就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不同地区的熟制有所不同,如东北地区多为一年一熟,到了中原或者岭南就是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海南则有一年三熟),但是为什么现在这种农作物的价格反而很低呢?

因为社会平均生产率大大提高,而自耕农的生产资料的先进程度和生产效率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效率相比是难以较量的。自70年代末的农村“大包干”后,农村的机械化进程停滞,并且农村的生产关系倒退了30年,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维持小生产,而在大包干前的集体的机器设备的数量也不够每家每户去分,所以多数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在八九十年代退回到了封建末期,直至到了新世纪,农村生产的机械化才重新开始发展起来。但在城市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的大生产的冲击下,农民的小生产依然是难以维系。

因为农业的小生产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这导致了自耕农的交换方式有什么变化呢?
我们来思考一卡,自耕农可以变现为货币的有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力,但由于我们刚刚说的社会因素,最终出售的价格只能不断的下降,这也不等不使小农放弃转移在产品中的部分价值,没错,这个被放弃的价值就是自己创造的价值。

而为了要满足小农的交换方式,顺利地将自己的劳动产品变现为货币,他们只能压低他们可控的价值部分,那就是自己创造的价值;在他们将自己的农产品变现为货币后,他们一般用这个价值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而其他的部分用来维修劳动工具或者购买新的肥料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购买新的生产原料即种子和秧子。

我们来把这些具像化表示一下,假如所在地区的熟制为一年一熟,一户农家要在自己的一亩土地中种植500斤的玉米,得到成熟的玉米需要花8个月的时间,玉米种子是每袋25元,要种两袋的种子,土地要用的基肥要用50千克,每千克2.5元,苗期用的化肥要用15千克,每千克1元,最后成熟的玉米的出手价为每斤2元。

农作物的价值构成如下:

农作物的价值(1000元)= 种子等原料的价值(50元) + 土地损耗的价值即补充土地肥力的价值(150元) + 自己创造的价值(800元)

(劳动工具的价值暂时忽略不计)

这是在理想情况下,这说明了,他这八个月中,每个月创造了100元的价值,这部分钱是要他满足自己8个月的劳动力再生产和阶级再生产的费用,然后将剩下的钱接着去购买种子,化肥,最后种出农作物后再交换成货币,再进行这种循环。

但多数情况是什么呢,如果说我们的农作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少,而且玉米的价值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平均的交换价值为800元,情况就大为改观了。

农作物实际上凝结着1000元的价值,但是却作为凝结着800元的价值的商品出手了,但是我们的小农为了继续这种小生产,还要购买价值200元的生产资料和原料,所以他只能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到600元,用这笔钱去购买生活必需品,去养育自己的子嗣,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越种地越穷的原因所在。
即便是农民贷款去升级了自己的生产资料,让自己的生产机械化,这虽然使自己的个人劳动生产率跟上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但是这顶多还是只能实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等价交换,而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负债以及利息。这意味着最后为了还款,还是不得不要压缩自己的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一但难以偿还欠款,就会失去自己的土地甚至住房,彻底沦落为无产阶级。

  1. 小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交换方式的区别

这和无产阶级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投入到市场中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区别在于他们没有生产资料来不断的变现为货币,而且只有劳动力能变现为货币。

小资产阶级靠自己的劳动和自己的生产资料来维持自己的阶级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以及他们依靠他们所认为的这种利润或者盈利,不断的进行等价交换, 交换来货币为自己所用,这种个体的经营方式不仅不会致富,而且不稳定。细心一些就会发现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1. 如何保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能顺利变成货币?或者说凝聚了这两者价值的产品如何顺利地变成货币来完成生产资料的维修和恢复以及满足自己的需要?
  2. 如果我们的小生产者的年岁很大,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较大的成本,而且生产资料也是很旧的使用价值也即将耗尽,维修和换新也需要支付更多的货币成本。那么如果想继续维持这种生产,但是单靠个人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变现无法满足自己的生产资料换新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为了避免沦落为无产阶级,继续维持自己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应该怎么办?

当然,这两个问题都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的基础上,那就是不雇佣劳动力,而抛开了这种大前提,商品的生产过程就会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