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要从娃娃抓起? ——浅谈中小学班干部选拔及改良办法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虽然学生班干部选举是一个小事,但是其也反应了在资本主义下无论那种官僚制度都没有方法代表群众,只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2.学生作为还在发展的人,学生时代的经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学习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要灌输资产阶级的思想。只有无产阶级专了政,学生才能摆脱官僚主义与官僚制的影响。

作为特色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的产品,相信各位读者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早就对具有赵国特色的班干部选拔制度非常熟悉了,也对这种选拔制度的弊端了然于心。那么,特色官方乃至其所豢养的专家们难道看到了这个问题吗?他们当然看到了,并且做出了一些改良。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特色干部选拔制度及改良的成效吧。

  • 包办代替

说起了特色的班干部选拔制度,就不得不提到最常见的委任制班干部选拔制。这种制度就是由教师指定某几位学生来担任班干部,而这些班干部也会基本上在这所学校几年的教育中担任班干部,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班干部终身制”。日常事务中往往是班主任老师一手包办代替,而占班级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则没必要关心这些和他们没关系的事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教师指手画脚地微操当导演,几位班干部当主角卖力表演,而大部分学生则呆在一边被教师和班干部指挥。

这种制度当然有很多弊端,相信各位读者也能举出很多问题,笔者仅在此处概括几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损害公平性和民主性,难以形成集体荣誉感等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制度就是全面错误的,事实上作为一种被如此大规模使用的制度,他必然有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助于班级成立之初,整套班干部管理体制就开始迅速运行;“班干部终身制”有助于稳定班级秩序,减少班干部换届所带来的磨合时间;而这些班干部在经历了多年管理工作后,技能锻炼熟练。

简而言之,这种制度就是由教师来包办代替学生来管理学生,相信少部分好学生班委的主观能动性,而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视为既没有管理他人能力也没有管理自己能力的乌合之众。面对这种制度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改良的方式。

  •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常见的班干部选拔制度改良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即班干部轮换制和班干部选举制。其中的不少制度参考了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以至于看起来总有一种奇怪的cosplay既视感。

班干部轮换制

班干部轮换制有多种形式,包括全班学生抓阄当班干部,班干部内部轮换(即班级成立之处教师指定的班干部岗位不固定,需要轮换,但只局限于教师最开始指定的几个班干部)、两党制(以两个班长为核心组成两套班干部班子,通过选举来决定哪套班子有“执政”权力)等等。

班干部轮换制的优势主要在于:提高了学生当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顺应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休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会到班级工作的艰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义务感、集体观念,从而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学生观,尤其对相对落后的学生更是一种激励和肯定,也成为转化后进生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班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体现出教育公平和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自我管理的目的。

班干部轮换制的劣势主要在于:强化了官本位,一些学生轮上班干部就十分骄傲神气,自以为高人一等。等轮下班干部岗位以后就郁郁寡欢,好像失去了说明原本就不属于他的东西一样,我愿称之为“能上不能下”。而这些学生对于班干部与学生两种身份采取双重标准,当班干部的时候就待人以严,当普通学生的时候就待己以宽。

由于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本身是老师“青天大老爷替民做主”的行为,是由老师恩赐的改良,因此班干部还是对老师负责而不是对于学生负责。你能从这些学生的嘴里听到“请教师相信我吧”、“请老师看我的实际行动”、“请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却不会听到请同学如何如何。

管理仍被视为是班干部的权利,学生仍然没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意愿,大部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仍然采取一种类似政治冷感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没有考虑到个性,部分学生不希望担任班干部职位,反而更希望做个普通学生当逍遥派。实际上这更说明了问题,为什么一个学生会不想担任班干部?反对班干部所带来的杂事,希望能静下心来读书?没有集体荣誉感,认为班干部的行为没有意义?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承担不了管理的责任?

班干部选举制

班干部选举制也有几种选举制,除去常见的全班选举产生班干部以外,还有事务官与政务官制(指班长由全班选举产生,而剩下的班干部则由老师指定,且“终身”任职以保证选举出来的班长能立即管理班级)。

班干部选举制的优势主要在于:通过选举,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有利于学生远大志向、信念、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个性品质的形成。

班干部选举制的劣势主要在于:官本位思想仍然盘踞在学生心中,没有丝毫削弱。

在选举过程中,学生们还无师自通或根据父辈的经验发展出了行贿的技能,他们送每个普通的学生小零食来确保这些学生会在选举中投自己一票,对于原先的班干部们甚至会依据权力大小来提升行贿的价格,比如班长权力最大受到的零食也是最多的,而卫生委员的权力最小所以收到的零食也是班干部们里最少的。

未经历民主选举训练,班干部在选举中不会做出政治承诺,不会论述自己的执政方针,而只是单纯的按照学生在班级里的人缘来决定谁能当选。与其说这cosplay了政治选举,不如说这更像山寨选山大王。

对于处于青春期产生叛逆情绪的中学生,还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来对抗教师权威。但这种现象极为少见,因为班干部选举都是教师恩赐的产物,教师随时能收回转为指定制。而如果事情真的闹到了在指定制下学生串联大规模对抗教师的地步的话,家长们会提前一步抢先到学校闹事。所以,这种民主对抗实际上只是一种姿态,本质上是为了教师的承认。对抗是为了更好的服从,就和水浒传里宋江在造反里天天盼招安一个逻辑。

背后原因

事实上,无论是最具有特色的指定制,还是经过改良的轮换制和选举制,他们都不能触及两个根本问题,即官本位与教师权威。在这三种制度中,这两个根本问题自始至终贯穿始终。

官本位思想是资产阶级法权的影响。官僚制度源自于人类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劳动分工,在原始经济的基础上诞生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官僚祭司等脱离生产人员。事实上,班干部制度也是赵国教育体系中一个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因为赵国大部分班级的人员数量都及其庞大,即使是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上海等地区班级也最少要超过三十人。而西方的班级通常人数较少,通常维持在一二十人的规模上,这也就导致了西方很多班级根本就没有设立班干部,而全部依靠学生自治。

资产阶级法权让分配劳动成果的官僚不参与实际劳动,最终导致官僚的脱离群众,与高人一等。这种思想在社会上流传地如此之广,以至于即使学生成为了业余的官僚后,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高人一等的想法。作为一个小学生,是很难来说具有什么意识形态的,那么小学生这种官本位的想法,其实都是社会思想在他脑中的反应。

无论是轮换制还是选举制,其实都是教师大发善心的改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权威定于一尊的现状。事实上,我们也常看见一些传统刻板印象中的坏学生,他们不惧怕老师叫他们上课去门外罚站,老师喊来家长后,家长也表示管不了等等。对于这种学生,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注意到教师的权威是对无效的。那么,教师的权威究竟源于何处呢?

教师的权威一方面来源于官方与父母的授权,如果教师不能管住学生,他还可以叫来教导主任与父母的权威等等来执行校纪校规。除此之外,读者在学习生活中肯定发现过,班主任比起普通的科任教师更具有权威,这也是由于班主任从学校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管理权力。

父母对于教师权威的授权则是源自于对于知识的崇拜。如上世纪末期,教师还具有极大的权威,然而在公有制遗产在国企改制中毁灭后,以知识为本位的技官治国思想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金钱取代了知识的地位。教师的神圣性也被资本摧毁。因此,越是新的家长越是对于教师缺乏信任。而这也就导致,在中小学教学中很大情况下,如果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那么教师还具有权威来影响学生;如果家长对教师抱有怀疑,那么教师就只能放弃管理他们家的孩子。

由于本文讨论的目标主要为赵国中小学班干部选拔制度,因此似乎会给读者一种赵国教育制度都是这种包办代替的错误印象。然而事实上,在进入高等教育以后,赵国的教育体系就开始强调自我管理,学生拥有自己选修科目的权力,甚至还拥有逃课的权力。虽然近年来,高等院校尤其是学术水平较低的大专三本等开始抓起学生纪律问题,但这反而从侧面反映了高等院校学生日常生活的自由。归根到底,是因为两者所要培养的对象不同,学历较低的毕业生在赵国的经济体系中只能找到如流水线等重复性较高、较为枯燥的工作,而大学生则更倾向于需要创造能力的脑力工作。换句话说,初中生是培养出来去电子厂打螺丝的,所以需要强化他们的服从与忍耐。而大学生则可能需要从事写广告宣传语之类的工作,因此需要灌输给他们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这两种倾向无所谓高低,只不过看怎么样能给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罢了。

而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体制中教师往往发挥包办代替的作用,因为他们需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被人包办代替,以至于在长大以后对于社会的威权主义体制难以产生疑惑。小的时候有家长老师来替你做决定,大了以后自然有官僚来当“青天大老爷”来替民做主。

而这也导致了班干部选拔中选举制改革的必然失败,因为所有学生、老师都没有经受过民主训练,因此要么是按照学生们的理解选山大王,要么是按照老师的政治理想来一场西式民主的拙劣cosplay。这种选举锻炼出的能力也在赵国毫无用处,因为赵国根本不用这套来分配政治权利。简而言之,班干部民主选拔改良只不过是小资产阶级教师以学生为玩具进行的一场成人过家家。

在这些上述的班干部选拔中,往往是较为贫穷落后地区的学校会采取传统的指定性班干部选拔制度,而富裕发达地区的学校会采取改良的轮换或选举班干部选拔制度。因为富裕地区的小资产阶级,或者自视为小资产阶级的脑力劳动者数量众多,他们的经济或者文化资本也较为强大,有能力影响学校或者教师采取他们希望的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学方式。

当然在赵国还有特殊的脱贫工程,这导致了我们的结论可能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因为贫穷地区的地方官员也知道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道理,因此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硬件设施可能比某些大城市的老旧学校更为先进。在软件方面,特色也出台了三支一扶等等鼓励一帮小布尔乔亚去贫困地区服务,就当买赎罪券了。而这些执教的小布尔乔亚也会将小资产阶级思想与教学方式带到这些学校,最终导致这些学校在班干部选拔上的改良程度可能比大城市的学校要更高。但是这些措施无法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真正地造成什么改变,相反这些支教的小布尔乔亚一遍遍地来,又一遍遍地发现赎罪的罪恶感不能支持他们远离大城市的小资产阶级生活。这些小布尔乔亚的来来去去只能让孩子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产生自卑,并产生对于大城市的向往。但等他们长大前往城市以后,他们会发现城市生活并不是小资产阶级所描述的那样民主,而是遭受了命令与重复性工作的无产阶级生活。支教的小资产阶级唯一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的迷梦,然后等长大后让生活来打碎这个梦。

传统的包办代替教师导致了学生往往采取一种小市民的心态来对待日常班级生活。并由此迁移到长大后的政治生活,即让政治精英来处理公共事务,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如果要对于这种现象做出概括,那就是政治冷感。然而小市民无法意识到的是,在一切问题中,政治是挂帅的,他们这种远离政治生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们所珍视的现代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脆弱不堪的梦,在经济危机爆发时的阶级坠落会让他们做出革命或者反动的抉择。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