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如何把学生变成精神小资? ——意识形态在教育中的作用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统治阶级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将来学生为它们服务受它们剥削时不反抗,要学生潜移默化认同接受生而为奴的思想。在我们每人的教育经历里,无时无刻被灌输奴性思维,接受着服从性测试。
2.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在阶级社会教育是为具体阶级服务的,只有确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有为无产阶级服务。
3.资产阶级的学校不仅传播中产阶级(事实上中产阶级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建议写小资产阶级)思想,更重要的是传播资产阶级的奴化思想,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劳资和谐论等。
4.本轮时评简单的论述了资产阶级路线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举得例子也较明白,如果能再多些具体的,实际的案例,或许会更好

引言: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统治阶级掌握了包括教育与宣传等工具,将他们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了被统治的群众。那么,教育是如何传播意识形态的?本篇文章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前情提示,本文主要建立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上,虽然笔者已经尽力做出了批判,难免仍有疏漏之处,还请同志们指正批评。

·肯定中产阶级文化和否认阶级斗争:

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意识形态的,而不是客观中立的。中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统治影响了我们对真正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依赖的理解。学校通过看似客观中立的教学过程,在一个小社会中部分地表现了大社会的等级制。中产阶级文化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好像所有学生都能平等的接触。事实上,这却是偏袒了那些在家庭等地方早就掌握了中产阶级文化的学生。中产阶级在工作与生活中都采用抽象的逻辑推理与理性思维,而无产阶级则更倾向于具体的事物和感性思维。在学校,中产阶级的文化被视为高雅的教学内容,而无产阶级文化则被视为粗鲁的零分答案。这也就导致了无产阶级学生在教育评价中必然的劣势。

显性知识的选择,导致了统治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的知识和实践受到重视,而其他阶级的知识则常常被淡化乃至篡改。中产阶级决定文化已经成为对于社会和技能解释的唯一标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否定了斗争的重要性。他们歌颂着“现代生活”的美好,近乎垄断了对于现代生活的定义,也排除了其他解释。学校歪曲了冲突,尤其是阶级斗争的作用,这在学生适应不平等社会的意识形态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否定了冲突和阶级斗争,学校提供给学生现有社会秩序合法的观点。这是因为,学生从权威人士(教师和书籍)那里接受了这些观点。这也将导致学生政治冷感的倾向。在学校教育的描述中,现有的社会秩序即使不是最好的,也会被描述为应接受的愉快合作。而这种教育倾向也为保守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学校灌输着这样的理论,社会的和谐有赖于各个阶层的各司其职。冲突与阶级斗争则是对于这种和谐的破坏。

·总结:

学校通过将中产阶级文化奉为培养目标,以大量地在学生中制造精神小资。在这种教学中,中产阶级子弟以及精神小资被视为学习榜样,而无产阶级子弟则被视为不合格的残次品。这导致了一种倾向,中产阶级对于阶级斗争的厌恶通过教育被传播给无产阶级子弟,致使他们在日后生活中也抱有小市民心态,难以参与到阶级斗争当中。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