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的经济体制演变,中特是如何从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政治的领导权是哪个阶级,就会将生产方式像那个方向去改变,社会主义里的复辟首先发生于上层,随后向下延申。
2.什么对统治阶级有利,决定了统治阶级的手段,中修不谈阶级斗争、不谈革命,先搞好“经济”让自己的钱包先鼓起来,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反革命的最大证明。
3.邓小平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农民脱离集体单干并不会变富,工人下岗国营企业也没有变好,两种经济的集体劳动成果都被中修干部一步步蚕食了,农民和工人都走上了颠沛流离雇佣奴隶的下场。
4.特色的生产关系的演变离不开特色的政治手段。“ 要推翻一个政权,必须先抓上层建筑,先抓意识形态,做好舆论准备,革命的阶级是这样 ,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特色深得精髓,每一次名为改革实为走姿的行动,总是先造“这么做是为了社会主义好,是为了大家好”的舆论,比如小农经济有利于积极性,先富会带后富,比如市场制度可以发展经济。但是谎言终究是谎言,在残酷的现实下人民群众终究会醒悟,谁是真先知,谁是悍跳先知的狼人。

IMG_20230927_202543

(1)Ts资本主义的资本累积

塞国走向资本主义的过程同原始的资本主义一样,也需要资本累积的阶段,而在社会主义中是不注重货币而注重生产的,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先从1978年的时代背景说起,这时已经有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雏形,即生产物品投入市场,生产资料为公有财产,例如土地、机械,是大家的,只要生产,就可以使用。

那么在这时,货币只需要承担对日用品交换流通的作用,货币是货真价实用作按劳分配的符号;而非是用于占用社会资产,将一切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作为商品。也就是说,这时候是有日用品和生产资料,和只用于流通日用品的货币,而生产资料就为资本主义提供物质基础,只需要增加货币就可以将公有的生产资料变成私有,流入市场,参与循环。

生产资料在投入市场的过程中,首先要吧公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化,这个的开端就是小岗村的“分田到户”(这个政策的试验实际上是依靠走资派疯狂“捐钱”实现的,但这个过程对理解赛国经济没有意义,小岗村的现状还需要自行查询),就是把土地从公社“解放”出来,自负盈亏,这不就是复辟小农经济?从今往后,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想要生产的多,就要把闲置的生产器械,别家的土地据为己有。由于大量原本不需要货币进行流通的生产资料投入流通,货币迅速升职,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面额上,货币都不能满足分田到户后的市场,于是印钱开始了,货币的面额开始贬值,发行新货币,1987年就发行了第四代,将1962年的第三代打出市场,结束流通,将人们对旧的货币观念扫除,同时也有生产资料不属于市场流通的观念扫除。

(2)自由派同官僚的斗争

在80年代,市场在把公共的生产资料转为私有后,人们的观念越来越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转为投机倒把玩经济发家致富了,在市场中通过“能力”来发财成为了一种潮流,为了更好的发挥这种能力,“自由派”出现了,即具有希望市场自由运转,不被行政权侵扰立场的群体,这显然同走资派官僚的利益不同,于是代表“自由”的一方和代表“国家”的一方开始了对市场的争夺,市场究竟是要自由?还是要官僚垄断?这个矛盾最终爆发于1989年6.4的天安*事件,利用对军队的控制进行暴力镇压。这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标志着官僚垄断的确立,另一方面标志着“党”已经不是靠说服就能改错的党了。在官僚垄断确立以后,行政权能够对市场随意垄断的能力被确认为事实了;同时,部分(相当大量的一部分)生产资料重新被强制收回,以“企业”的形式面对市场,如各种银行,建设局,中石化,中粮仓储等;军队实权也被全部收回中央,进行定期轮换防止扎根。总之,官僚是一切的所有者。

(3)塞国陷入经济危机

因为生产资料还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于市场,加上市场因素的不断扩大化,从邓时代的社为主市场为辅助到今天的市场决定性作用,市场越来越成为物质分配的主要手段,这意味着赛国还是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在21世纪初,利用牺牲房地产市场缓解其他市场,创造了如今体量如此巨大的经济泡沫。

在疫情之后,加速了诶赛国经历第二次经济危机的循环,2022年十一月,富士康工人运动,重庆口罩厂下岗游行,如今随处可见的店铺关门,物价上涨就是经济危机量变中的表象。这一次的手段就是将原本不能和钱有任何联系的碳排放权,竟然也能实现交易化,因为生态问题已经是有关于每一个利息团体利益的问题,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具有使用价值就能当作商品投入市场,缓解当今的经济危机,所谓“绿水青山”就真的是金山银山,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经济利益的东西,随时可能成为资本下一步吞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