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无产阶级就一定是“土气”?这种带着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只能看出这些人与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根本对立。
2、无产阶级穿搭就必定要“土”?那显然是一种偏见。把这种来自有产阶级的刻板印象作为“宣传手段”,就又是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3、穿着与那个年代类似的服饰也许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表达自己的立场倾向——但如果真的渴望重建一个公平正义的人民政权,我们需要做的更多。我们需要一位又一位勤恳做工作的同志,他们才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引起风暴,成为弄潮儿。
近年来,网络上的红色热潮汹涌澎湃,在许多青年碰壁之后逐渐又开始回首那个热情似火的年代,有的捧起选集学习理论、还有的创作视频宣传理想…最近,笔者则看到了一篇关于“无产阶级穿搭”的视频,具体内容便是我国60、70年代时较为常见的女性服装,下方评论则是争论不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与其相关的“cos”式宣传。
首先,第一眼向标题看去便能发现最吸引人的“阶级”二字,不仅让人窃喜到“终于又发现到一个看重阶级叙事的博主”,但当完整看完标题后稍微转念一想,便又能发现,抽象的阶级怎么会形而上与人民的穿搭有关呢?甚至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考虑到博主是自称为毛左的,或许视频也已经默认为是在20世纪毛时代的中国背景下了,就此不再过多阐述。
其次,我们再说视频的着重点“服饰”。
就当时来看无产阶级的服装真的就多如刻板印象那样吗?当然不是,第一,我们先要搞清楚当时穿这些经典服装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生产力匮乏,生产较为标准、耐用的服装是在具体条件下妥协,相信这一点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既然是暂时的妥协那当然不能以一时的情况以偏概全,不用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就以我国为例,在七十年代纺织业巨大发展后城市服装就开始多样化了,从各种老照片中就能看出,如果硬要选出一个代表无产阶级,那是否有些太不公平了?
就历史及现实中的广大无产阶级群众来看,真的有最能代表无产阶级的服装吗?显然很难得到一个结果。且社会主义文化应是先进的工人阶级领导的文化,那么它的审美也会是与时俱进的,符合当代工业文明的,符合工人阶级审美的,也可以潮流化、现代化、科技化、去奢靡化,当然这也必须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显然这在我们河蟹反动的第二共和国下是不可能的,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连选择的权利都要被剥夺去,又何来无产阶级的审美与服装呢?这么一看还是称这些经典服装为“60、70年代穿搭”更恰当点。
最后,笔者想以分析此类视频的影响为结尾,毕竟总会有不少“中间派先生”要说到“不要上纲上线”“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之类的,也有人说“这应该也不是为了宣传‘先进思想’吧”,那好,请问在引用无产阶级作为内容时难道不需要为其负责吗?在发布之时就已经起了宣传的作用,况且博主也回答到是为了要“潜移默化”的,而这样做的后果难道不会只吸引一些共产趣味者之类的吗?诸如此类的做法只会把原本有份量的政治符号作为差异性文化符号廉价的、庸俗的消费掉,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危害极大。虽然博主也承认是“对平台算法的妥协”,但我们仍要坚定的回答:
这样的宣传,不要也罢!
对一个人来说,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这种小资的“cos”式宣传终究是无用的、要被淘汰的,它永远只能是当代小资替无产阶级买的一张空洞赎罪券,而对意识形态cosplay的小资知识青年来说,如果他愿意进一步的发展理论知识并改造自身,那他就是革命的同志;如果他仍要沉浸其中,那他就是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