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整理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非常好的理论总结,内容通俗条理清晰;新同志如果对唯物辩证法没有概念,这篇文章作为入门是很棒的,对于老同志梳理理论框架也很适合。
2、学好辩证唯物主义,避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我们革命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3、整理辩证唯物主义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自己学到了,另一个是能帮同志学到,是利人利己的好事情!

编者序

接下来所介绍的,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的。如果我们真正学会掌握了这种科学的世界观,那就会无往而不胜。

马克思早年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干革命就要学好哲学。什么是哲学?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就是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

毛主席指出:“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就是说,哲学是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或观点,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在阶级社会里,哲学总是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派性,绝对没有什么超阶级、超党派的哲学。任何哲学思想都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转为物质力量的精神武器。

仍有不足,欢迎批评。

一、物质和意识

(一)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精神和物质、思维与存在哪个是本原,也就是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相反回答,一切哲学就区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党派。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因为它是感觉、表象、意识的来源。而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因为它是物质的反映,存在的反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精神。而在唯心论看来则相反。

一切哲学派别,归根到底,不属于唯物主义,便属于唯心主义。二元论和折衷论是超不出这两个基本派别的,这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从属于第一个问题的。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两个相反的回答:一种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这是可知论;一种认为思维不能够认识存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者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规律,并且认为人完全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些规律,但是永远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它们。感觉给我们提供物质的正确映像,我们能认识物质的本身,是因为外部世界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

而不可知论者则否定作为我们感觉源泉的客观实在,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认识世界且改造世界,因而对于世界的认识就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在世世代代绵延不断的社会实践中,世界完全是可以认识的。

可知论是正确的,不可知论是错误的。正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感觉之外这一点,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一般说来,进步阶级是主张可知论的,而反动阶级是主张不可知论。

(二)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们的意识、思想也是从物质中来的。精神现象只是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力量,这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世界观。

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物质特殊的结构、属性和形态也是可变的、无限多样的。

(三)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的任何一种形态都存在于运动之中。这就是世界的发展原理。

世界发展的原理同世界统一的原理相结合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完整的世界观。世界不是别的,就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科学的全部成就都证明,物质世界的一切,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整个宇宙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无一不在运动着,无时不在变化发展着。

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物质世界中有着某种静止状态,但静止状态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只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承认静止状态,并不否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东西

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互相交错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必然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但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决不能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因为它具有不同于低级运动形式的本质特点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之外的物质运动是没有的。空间和时间也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永恒存在的。

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整个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但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则是有限的,无限的宇宙空间和时间正是由这种无数的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所构成的。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矛盾统一。

(五)物质运动有它自身的规律性

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而我们的认识既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就只能够反映这个规律性。规律性,即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永恒地运动着,而物质的运动是有它自己的规律性的。春夏秋冬四季的依次更替,昼夜的循环,生物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社会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等等表明,一切物质的运动、发展过程都具有某种一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这就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性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物质运动的规律和物质本身一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规律性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规律不能由人的意志任意地加以改变,不能为任何人所创造,也不能被任意地消灭。

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早已为自然科学所证明

人们能够认识、运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消灭规律。

社会现象也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社会现象并不是由每个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的,归根到底它和自然现象一样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不仅人们的愿望和意志是否能够实现,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而且人们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和动机,而不产生其他的愿望和动机,也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一定的愿望和动机的产生都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客观状况决定的。

(六)意识的社会性

意识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⑤。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而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是什么力量使得动物的脑过渡到人脑、动物心理过渡到人的意识呢?辩证唯物主义回答说,是劳动(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意识的产生不仅在生理方面同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同劳动也是紧密相联的,就是说,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

(七)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人脑的属性,这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一个方面。意识对物质的依赖,还表现在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大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它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当大脑和外界发上了联系以后,才会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摄影、模写、摹本,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没有被反映者,谈不到有反映;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首先是感觉。在客观外界的刺激下,便产生了感觉,这是意识的初级形式。但它却是构成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认识,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途径。

人们对外界的反映不仅采取感觉的形式,而且采取思维的形式。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态。思维这种反映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的反映的本质特点。思维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远较感觉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

(八)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同时意识被物质所决定,为物质所制约,指出意识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动地指导实践。

二、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做或行动,就是实践。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社会的实践。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毛主席把它们概括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基本形式。

生产斗争: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斗争。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是社会斗争的基础,也是社会实践极其重要的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学实验:也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为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是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不可缺少的方式和手段。

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及社会实践,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才能也属于认识的范畴,它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

实践是证实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

实践是证实真理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靠正确的社会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实践不是超阶级的,它的目的是有阶级性的,同时它受人的认识所指导,而决定着方向与结果。

实践得出的结果或判断的对错是相对的。因为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实践都有局限性。某个历史阶段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也只是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实践限度内,才是有效的;超出这个限度就未必是正确的

(编者注:关于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批判,详情可见以下文章:
《张角:实践是如何检验真理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背后庸俗实用主义对马列毛主义的偷袭》
《批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燎原月刊第五期《对革命的假设(二)——批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必须把认识同实践结合起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归宿和动力。

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革命理论只有同真正群众性的和真正革命的运动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才能最终形成,因为理论应当回答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因为理论应当由实践材料来检验。

(二)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的辩证途径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从感性开始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叫做感觉或印象,这种感觉和印象就是感性认识。

有了感性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达到高一级的理性认识。好比要学会游泳,就得先钻入水中。

理性认识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着客观现实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这就是理性认识阶段。

概念、判断、推理,都是理性认识的思维形式。它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内部联系的认识。人们达到了理性认识,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本质区别,又是统一不可分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指导革命实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化为物质力量。

(三)认识是在无穷无尽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认识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无限过程

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片面到全面。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四)真理的发展过程

真理是客观的全面的具体的

真理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所谓绝对真理就是人们对于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所谓相对真理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

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人们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人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地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反面教员对正确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世界,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他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一切认识都是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服务的。

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

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人改变自然时,同时也在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

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总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相互依赖着、相互制约着、相互作用着。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的关系之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具有互相对立的成分,即矛盾,事物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无限发展变化的.

在客观世界中普遍地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运动是自始至终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

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又分裂为两个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方面,这种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决定着事物的生命,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正象人们吃到桃、杏、梨、橘等等具体(个别)的水果,才能认识到一般的水果是什么一样。通过从感觉上把握桃、杏、橘、梨等等,就可以从思维上把握水果的概念。

一般就是撇开一切事物的具体形态,单单抽取它们的共同本质而得到的概念,或哲学范畴。一般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而一切事物则是一般的种种具体形态(即个别)。一般即寓于个别之中,离开了个别,就无所谓一般。不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而由于认识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

个别就是一般。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和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统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连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任何一般事物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所以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代替具体的东西。

(三)主要的矛盾方面

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政治事变好比一条链子,谁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必须善于在每个时机找出链条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必须全力抓住它,以便稳当地渡过到下一个环节。

取得各方面的胜利的关键在于解决主要的、基本的问题。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应该把握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在一分为二的统一体中的两个矛盾面中,需要认清楚谁在对立中占有什么样的确定的地位。

如果正义占主导地位的话,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同盟。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

矛盾着的各方面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但它们又具有同一性。矛盾就是既对立、又同一。只要有矛盾,就一定有斗争。

但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矛盾着的每一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

所有的两级对立,总是决定于相互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对立之中

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抽象的、绝对的同一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有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才有事物的变化发展、才有革命的变革。

自然界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有矛盾就有斗争,没有斗争就不成为矛盾。

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是通过现象和谐的开展,而是通过对象、现象本身固有矛盾的揭露,通过在这些矛盾基础上活动的对立趋势的“斗争”进行的。

没有斗争,就不可能把情况弄清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就不可能有巩固的统一。

事物是在斗争中、在各种矛盾的发展中、在克服这些矛盾中、在发现和消除这些矛盾中前进的。

(五)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

矛盾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区分为对抗的斗争形式和非对抗的斗争形式,这两种斗争形式是由矛盾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所规定的。

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

四、辩证唯物法的基本范畴

(一)质量互变规律

量和质的互相转化

质,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的规定性。

质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

事物由于其本身的内在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事物的发展和向对立面的转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量变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质变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当矛盾双方的斗争还没有激化的时候,事物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双方还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双方的斗争十分尖锐的时候,统一体就要分解,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显出显著变动的面貌。

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过度到第二种状态,并通过第二种状态而变成一种新事物。

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的区别。从缓慢的量变变进到迅速的、突然的质变。由质变而产生的新的质,又开始表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新的质是同新的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

量可以转变为质,质也可以转变为量,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肯定和否定

肯定事物中包含着自己的否定因素,否定中继承了事物的积极因素

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互相对立的因素: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

当肯定的因素占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这一事物就存在着,这就是事物的肯定阶段;当否定的因素逐渐壮大起来,跃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了新的事物,这就是事物的否定阶段。新的事物内部同样也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同样也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更新的事物,这又是新的肯定阶段了。

一切发展,都可以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

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任何的限制或规定同时就是否定。事物的否定因素代表着新的更高级的事物,它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考察任何具体事物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如果看不到事物的肯定因素,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否定因素,就不能正确预见事物发展的前途。

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发展是否定的否定。即新事物扬弃旧事物,新事物又被更新的事物扬弃。

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总是通过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道路,是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前进上升运动。

这个运动的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向前的,但是这个运动的上升道路和前进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比旧事物更重要的是新生事物,只有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才是不可战胜的。

凡是真正存在的东西,即日益成长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凡是日益腐朽的东西,都是不合理的,因而是必遭失败的。

当新事物刚刚诞生时,旧事物在某些时候总是比新事物强些。巴黎公社可能倒下,但是它所创始的社会革命必将胜利。

(三)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客观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现象是本质的表象。本质决定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

现象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本质则是贯串于各个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

只有揭露了时代的基本矛盾、本质,才能掌握住时代的发展的规律。

(四)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联系和相互联结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环节。

在一定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一种原因产生一定结果,这个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原因。

因果性只是片面地、不完全地、断续地表现世界联系的全面性和包罗万象。

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秩序在内的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五)形式和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事物往往具有两重形式:一重是和内容不直接相干的、非本质的外在形式,一重是和内容紧密相关的本质的内在形式。

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成为另一形式的内容

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事物的形式必须适合事物矛盾运动的内容。

形式对于内容有重大的能动作用。当着不变更形式,内容就不能发展的时候,形式的变更甚至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六)偶然性和必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等同的。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包含着必然性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性的方面。这种矛盾现象是由于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而产生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七)必然和自由

人在尚未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规律之前,没有意志自由,行动受着必然性支配。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即被认识了的必然性,就是说,人们认识了客观的规律(必然性)之后,就会完全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以利于社会,自由地运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

(八)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就是现在存在着的事物。

可能是同现实相对立的范畴。

事物的可能是由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决定的。

发展是一个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某种事物和现象在还没有成为现实以前,只是一种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它才会转变为现实。任何必然性都是通过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而实现的。

可能性具有客观的根据。不可能(虚假的可能性)则是没有根据的,客观上不存在那样的矛盾。

一定条件下,发展具有多种可能,但事物的总趋势或最终的结果只有一种可能。

在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两种对立的可能性的矛盾斗争。

把可能同现实区别开来,是十分重要的。制定政策、计划或考虑时局,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可能。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客观因素是丝毫不能忽视的。

……

亲爱的同志们,如果我们要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学到手,一方面要认真、刻苦地多读一些马列毛著作,有条件的还应该系统地读;一方面就必须坚持毛主席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针,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联系起来,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联系起来。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切理论和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

我们学习马列毛哲学,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是为了取得胜利!

注释:

①某一物体在地面上位置没有移动,在力学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中,可是这并不妨碍这一物体参加地球的运动以及全部太阳系的运动,也完全没有妨碍组成这一物体的分子、原子的运动、变化。这里的静止状态也只是表现运动中的某一物体和某种其它物体的空间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而已。

②例如,摩擦生热、生电,就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引起燃烧,物理运动又转化成了化学运动。

③例如有机体的生命运动,一刻也不能离开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然而,认识了生命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并不等于了解了生命本身。要了解生命的本质,必须把握生命运动形式所特有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性,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等。这些运动形式,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过程。

④例如天文学发现,各个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运行的轨道,相对速度等等都服从于万有引力定律、惯性定律等客观规律。生物学揭示了物种的进化是按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客观规律进行的。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感觉特别真切,在生产中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单凭主观愿望盲目蛮干,就将一事无成。

⑤自然科学证明,生命是自然界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形态,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是蛋白体在一定自然条件下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过程。地球上曾经有几十亿年没有生物,更不存在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在那时并没有意识现象。无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有机界,有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出现了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只是在有了人类的时候,才产生了意识现象。人类的思维这种精神现象,只是在约一百万年以前才出现的。

⑥在理解实践的概念时要注意如下的要点:第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活动。第二、实践是人类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积极活动,不是一般动物那种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因此,社会实践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做或行动,不是停留在主观范围内的观念活动。因此,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这些就是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

⑦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二卷,p142-143)

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矛盾的各自的特点。

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特殊性去寻找普遍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去寻找特殊性。

⑩例如,没有困难,就无所谓顺利;没有落后,显不出先进;没有冷,也就没有热;没有帝国主义,也就没有殖民地,殖民地人民的彻底解放将导致帝国主义的最终灭亡。世界上任何相互联系着的双方,都是又对立又联结,组成对立的统一体。

⑪基于上述理论的拓展:事物的质只有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度,即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事物的质才可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使事物能够保持某种特定的质的量的界限,在哲学上就叫做度。掌握度的范畴,对于革命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即为了保持革命阶级所需要的新事物的质。

⑫例如,人民在自己的发展中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就是否定自己从前的政治存在。

⑬例如,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它同时又是语言形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同时又是上层建筑的内容。

⑭例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生产力就得到迅速的发展,相反地,当生产关系已经同生产力的性质不相适应时,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和破坏。

⑮例如,地球上的北温带区,从一月到七月,气温逐渐增高,是一个确定不移的趋势,这是由太阳光对该地区从斜射到直射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所决定的。但是,在总的过程中,某一天的气温是否一定比前一天高,就具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由当时的云层分布、气流的个别特点等复杂条件的影响所造成的。

来源:
《辩证唯物论讲话1975》
《唯物辩证法大纲 (李达)》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_试用讲义_上册》

有劳同志们指出本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所存在的矛盾。文中不足处已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