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历史剧《雍正王朝》的史观和意识形态倾向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统治阶级不是铁板一块,皇帝只是最大的地主,放现在也适用。
2.雍正推行的“新政”看似为民着想,实际上不会触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在今天也一样,许多改革政策看似减轻百姓压力,实际上也是没有触动私有制的一根毫毛。
3.封建王朝终究代表着地主的利益,而非大多数无产阶级群众的利益

《雍正王朝》这部历史剧拍摄于20多年前,剧情以清朝康雍年间的社会面貌为背景,前半部分讲述了康熙朝后期“九子夺嫡”的皇位斗争风波,后半部分表现雍正帝登基以后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整顿吏治打击清流等一系列新政的曲折历程。整部剧在严肃的历史基调上结合野史小说,极富戏剧化地展现了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清朝中期统治阶级的各种形貌。虽说这部剧已经有些年代了,但它在观众心中的地位至今仍相当高,被誉为国产剧当中名列前茅的代表作。诚然,《雍正王朝》受欢迎是有理由的:从历史场景塑造、剧情精彩程度和影视表演艺术方面来看,它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如果以马列毛主义的视角来看,这部剧还是那么完美吗?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民史观吗?有没有需要批判的地方?

在笔者看来,当然有。《雍正王朝》非常有必要被拿出来评议一番。作为讲述政治斗争、国家治理的历史正剧,它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相当典型,甚至今天群众当中流行的一些思潮也能在这部剧中找到眉目。笔者当初也是单纯欣赏这部剧,并未顾虑太多,直到有一天发现有网友在剧集下评论诸如“雍正皇帝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雍正皇帝一心为公而被官宦士绅抹黑”这样的观点、以及更有网友认为可以拿这部剧进行某些历史事件的影射,才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认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可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真的无比荒谬。而使得观众陷入这种误区当然离不开《雍正王朝》那精心的人物塑造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在剧里,四王爷胤禛一开始就被定位为不近人情的“冷面王”,不为众人理解的“孤臣”:在“八爷党”们忙于收拢人心、觊觎帝位,太子不负责任、无能甩锅的时候,胤禛就已经开始为皇阿玛的经国大计忧虑了——财政亏空、吏治腐败、士绅特权,于是他在做皇子的时候便承担了几乎一切棘手的任务,得罪了一切可能得罪的人;虽然看似冷酷无情、阴鸷毒辣,但细想来胤禛做的所有事情甚至使他变得铁面狠毒的原因都无非是“国本”,他不会像八王爷那样为了一己的权欲就去损害整个“朝廷的利益”,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也是他最终得到康熙青睐、得以继承皇位的原因(康熙称赞其“坚刚不可夺其志”)。雍正皇帝登上九五至尊后,没有沉溺声色贪图享乐,没有在权力的泥潭中迷失自我,而是呕心沥血踔厉奋发,按照剧中他的原话“为振千疮百孔的江山社稷,为了我大清的无数苍生,不得已推行新政”,向官僚士绅的既得利益集团动刀,向握着笔杆子的清流文人宣战,因此得罪了无数人,弄得自己众叛亲离、政敌满朝、被谣言攻击,最后操劳过度在孤独中死去。但是雍正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坚信自己“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这样的安排和渲染使笔者在当初看剧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与剧里的雍正皇帝产生共情,想必对广大观众来说也是如此。大家只顾着站在这位另类的铁血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体恤其不易与苦衷,充满了痛惜和怜悯,而几乎要忘记了封建帝王的阶级属性。事实上,剧中也模糊淡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根本对立,只是简单地引导出“得罪士绅阶层就是为了百姓,就是为了社稷和苍生”的结论。在封建社会,“社稷”与“苍生”本就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兼容的东西,当然统治者无一例外都会说自己是为“苍生”好的,像雍正皇帝这样主观上也认为自己就是为了“苍生”,这来源于其阶级局限性;而剧里却将这种局限的、统治阶级的思维加以正向的呈现而几乎没有批判的倾向,剧里也十分缺乏表达整个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民的根本侵害的内容,好像雍正的新政一下来,天下百姓就都喜笑颜开了,只有地主士绅眉头紧锁;好像只有八王爷、贪官污吏和那些儒生清流们会导致社会衰败和百姓疾苦,换上雍正这样的明君和李卫田文镜这样不维护士绅利益、正直严苛的好官就能让天下太平;如此淡化雍正“新政”的阶级性,几乎不讲新政的缺点(对于农民来说),是否有些不妥呢?

那么,“新政”真的那么好吗?得罪了地主士绅就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吗?雍正实行“新政”的初衷是什么呢?最后一个问题我想群众都十分清楚。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所作的一切当然是为了巩固统治,延长清王朝的寿命。收拾的烂摊子是大清的烂摊子,“国本”也是自己爱新觉罗家的根本,那既然如此,就无所谓“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心为公”之说了;当然,我国人民在当代教育下总会潜意识把国家利益等同于每个人的利益、把统治阶级的“公”等同于整个社会的公,这也令人十分无奈。雍正皇帝那么坚决地限制地主士绅特权,究其根本,是源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分配不均(皇室和地主士绅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导致统治几乎难以维系下去,作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当然要调和、缓解这一矛盾,以避免更深刻、更尖锐的阶级斗争;至于底层农民或许在这一打击士绅的运动中客观上得到些许利益,但那不是“新政”的要义所在。“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田赋当中,字面意思即多地多征税、少地少征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但在根本上毫无动摇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仔细想来,对于当时的自耕农来说这条政策的好处较为明显,可是对于佃农呢?大地主需要交的税多了,负担重了,这是事实,可是他们增加的这些负担归根结底是要转嫁给谁呢?难道多交的粮食是自己种的吗?不还是靠着剥削佃农得来的。所以,“摊丁入亩”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一时的改良之计,并不是为百姓的完美政策。不然,晚清怎么依旧爆发了那么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清朝怎么没有万世一统?“火耗归公”的性质也是如此。为了防止官员私自加派火耗银而将征税权收归朝廷,这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而已;不久以后,官员又重立“平余”等项目再次暗中加派,靠“火耗归公”根本杜绝不了,因为封建官僚队伍的土壤在那里。倘若雍正帝真的是为了百姓,那就不应该搞这些治标不治本的东西,而是应该直接摧毁这个官僚士绅体制的存在。但这当然不可能,因为该体制关乎他所代表的封建皇室的统治根基。而且雍正皇帝推行这些政策的一个重要考量是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阶级性已经很清楚了。

观众一定要看明白,雍正皇帝朝乾夕惕是真的,呕心沥血是真的,得罪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被读书人造谣谩骂,还得亲自写《大义觉迷录》来辟谣,也确实显得很委屈,但这就能说明他的一切苦衷需要得到底层人民的体谅,就能说明他代表了超阶级的所谓“广大人民的利益”吗?影视剧塑造的那个坚毅的、决绝的、锐意革新的、有些悲情的形象实际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大误导。任何改革都是有阶级性的,改革家也是,试图将其混同,只讲述“改革的阻力”,讲述改革者的“坚刚不可夺其志”,究竟是想给观众传达什么呀?像雍正皇帝这样的人物,比起“八爷党”、士绅清流等,其高明之处在于着眼于整个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而不囿于一己或一个集团的短期利益,为了清朝地主统治之“公”而牺牲自身之“私”,这样的精神究竟值不值得被敬佩,被赞美呢?笔者疑惑极了。雍正皇帝作为相对而言的“好皇帝”,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贡献和积极意义的确需要被肯定;但如果不谈其阶级本质是反动的,试图有意无意去给人民灌输“为君难”、诱导人民群众去理解体谅官老爷的难处,在封建社会已经被推翻的现代去培养人民对“明君”的憧憬,这种意识形态是绝对有问题的。而历史剧《雍正王朝》的这种倾向非常明显。

有些观众说《雍正王朝》是借古喻今,“触碰既得利益者、得罪读书人”、“坚刚不可夺其志”这些内容看似说雍正帝实际上是说毛主席。的确,这部剧的主题曲有几句歌词诸如“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终不悔九死落尘埃”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毛主席,也不知创作者当初是否有比附之意,但笔者还是认为用封建帝王来映射无产阶级战士是非常不妥的;雍正皇帝的“得罪读书人”和毛主席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斗争资产阶级,这两者本质上不一样,不能进行庸俗比附。

《雍正王朝》的另一种影射可能性就更有意思了。该剧拍摄于1997年,正是国企改制的时期。当时锐意改革的“铁血宰相”朱镕基更能引起人们对《雍正王朝》的联想与共鸣。果然,今天去翻看该剧相关的评论区,还会发现网友将朱镕基与剧中雍正皇帝进行比附的言论:当年朱镕基也是一心图治结果身后骂名滚滚;触碰一部分人利益的改革家注定不被理解…… 诸如此类。从这就能看出来,人民群众在缺乏阶级意识培养之后接受了《雍正王朝》这类剧价值观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时不时想象“朝廷的难处”,想象我们国家的每一个高官老爷都是剧里的雍正帝,得罪很多人,被谩骂被攻击都是为了我们人民的利益啊,我们要理解他们。这样,反抗精神被消弭,阶级意识泯灭,成为忍辱负重的保皇党。如果在1997年播出讲改革的《雍正王朝》,其中真的有这种政治考量的话,那可谓真是用心险恶啊。其实这样的比附实在荒唐极了:哪怕是作为封建皇帝的雍正,他得罪的至少是地主士绅阶级,你国企改制得罪的什么人啊?得罪了广大工人阶级,进行腐朽肮脏的资本积累,还反倒让你委屈起来了?试图让无产阶级体谅你们所谓“改革”的不易和艰辛,那一定不可能。

综上我们基本可以看出来,《雍正王朝》所表现出来的并非人民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内核与上世纪社会主义时期被批判过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文艺创作者很难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也鲜有人主动批判文艺作品中传达的一些错误意识形态;缺乏阶级意识的群众十分容易被那些作品的内核俘获;因此马列毛主义者一定要承担其责任,引导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自觉地对其中意识形态倾向进行鉴别、思考和批判。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