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社会下越发泛滥的“司丹康”群体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当今河蟹的资本官僚体系造就了大量的资本主义的影视作品,对于群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而想要改变社会风气、上层建筑就必须要有对应生产关系,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社会来支撑。
2.在当代阶级社会中像老包、小包这种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掉的人是广泛存在的,要改造掉与小包老包一样的持有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人民群众要从阶级斗争出发改造反动落后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3.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思想的束缚,就必须进行自我解放的革命斗争。

最近在国内知名二次元网站上,一个不知名的小梗“司丹康”正在慢慢生根发芽,这个梗来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天翼同志短片小说的同名电影《包氏父子》:家境贫穷的秦家佣人老包的独子包国维,平日纨绔厮混、嫌贫爱富,对阔少却百般阿谀奉承,甚至连头发油都谎称使用同款的“司丹康”,而在面对父亲没钱给自己添置与阔少一样的头发油时,甚至大声训斥父亲:“我要的是司丹康!司丹康!!”。
“司丹康”这个梗也由此诞生,被网友用来嘲讽“没有富贵命,得了富贵病”的群体。但其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怀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情,笔者再次观看了原片及其原著小说来一探究竟,实不相瞒,笔者小时候便在父母的陪同下一道观赏过这部电影,也由此被成功的灌输了“家里贫穷,孩子要争气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意图。”但这些也都是后话了,我先来阐述一下原片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现的几个人物形象:
老包,秦家的佣人,剧情通过角色塑造,角色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省吃俭用,对孩子极度溺爱、渴望通过儿子考上大学当上科长实现阶级跨越的封建父亲形象,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剧中有一个小伏笔:老包在迎接完来看寻秦大少爷的高科长后,镜头对其面部的特写与高科长渐离的远景相呼应,特写中老包眼直盯着高科长离去的背影,眼中散发出崇拜和憧憬的亮光;而在面对前来讨口饭吃的小流浪者,老包则是粗暴地一把推开,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影片通过镜头语言从侧面展现了老包对权贵阶层发自灵魂上的崇拜和奴性,同时还有对不如其的贫民阶层的蔑视。这点在其子,也就是本片主角包国维的身上,也有所体现;
包国维,老包的独子,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可是在父亲的娇惯和溺爱之下,逐渐沾染了纨绔恶习,对富家子弟阿谀奉承,而对父亲及其朋友则是百般厌恶:小包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走在路上看到比自己鞋子破的便趾高气昂的走过去,而当遇到一个穿高档皮鞋的则遮遮掩掩、快速路过,侧面说明了其和其父亲一样嫌贫爱富的性格,为后续的人物塑造打下了基础。
从老包和小包的种种行为和表现都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老包父子这一对形象,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在生活资料被严重剥夺的资产阶级专政之下中国平民的艰辛,同时更为直观体现的就是对青少年一代在思想上被高位者和权贵阶层奴性的腐蚀。也从客观上说明了不改变社会制度,劳动人民改变社会地位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幻想。
但不难看出,当今的河蟹国,利己主义攀比风气盛行,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和攀比,逐渐成为了一个个追求”司丹康“的人,而更直观体现在网络上在富家子弟视频下留言的”老奴来也“等发言,越发突出了这种奴性的泛滥。马列毛主义者应擦亮眼睛,尽量对周围环境起到引导正向的作用,批斗这股资本主义复辟的恶风。

微信图片_2023072723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