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作为统治阶级的喉舌,媒体只会在面对越来越阶级矛盾前说出越来越虚伪的话,以用来掩盖主子造成的最根本的矛盾。马列毛主义者们一定要擦亮双眼,识破中修的谎言。
2.文笔与说理俱佳的一篇文章,揭露了日人民报看似理中客实则歪屁股拉偏架的画皮,指出网暴的阶级根源在于统治阶级失去公信力和对舆论工具的掌控,以及田园女权掩盖阶级矛盾不去反对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反而挥刀向更弱者的丑恶嘴脸。但网暴在总体上仍被统治阶级所掌控,作为其引导舆论、加强反动统治的工具,这一点必须注意。
3.本文结合事实与理论入木三分地批判了人民日报针对文中事件的观点。人民日报的原文大意为:女子本意是好的,网民网暴是错的,和谐社会是要大家共同来建设的。至于事件的另一位重要的当事人农民工大叔则被一笔带过。人民日报一如昨日地打太极,重复着正确的废话。值得一提的是人日巧妙地利用所谓“睡前评论”来做掩护,结合原文通篇的意林文风,让渴求官方“重拳出击”的网友再次摸不着头脑。正如本文所讲,人日作为官方话语的法理性正在或者已经失去大部分人的认可。
近日,广州地铁8号线发生一起诬陷案:张薇在乘坐该地铁时执意认为同样乘坐的一农民工大叔是在偷拍自己,在农民工大叔向其展示手机自证清白后仍在各社交平台上发布“小作文”来“揭露偷拍现象”进行曝光,进行“维权”。然而事件的关键点不全在此处,而是在于事后人民日报网络上发布的一篇相关评论,评论先是官话式地给出一段张薇“有错也有对”的评价,随后便将话锋一转,提出“网暴”张薇不可取,不可“以暴制暴”。
然而这恰恰就是问题的关键点。先不提人日“女子的行为是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这一论断有多少逻辑可言,进行“网暴”而且还是大部分网络用户高度关注并无强烈反对这一行为,可以说是相当于具有法理性的暴力机关失去了大部分人的认可,暴力工具开始脱离官方掌控被每一个人重新拾起。这一现象的发生本身就是统治机器自身不作为作乱为,或者说已经失信于民的结果,那么试看人民日报“地铁偷拍乌龙”这一文章有所提及所谓“网暴”的原因吗?有进行过事件的追根溯源剖析因果吗?并没有,而是像拿出了传家宝一样拿出“包容”“和谐”“人民xxxx”开始。这不是作为劳动人民的日报在为劳动人民发声,这是统治阶级在自身溃烂腐朽的过程中为了遮掩脓水烂肉扯来的一块遮羞布,但是很遗憾遮不住臭气。
作为一篇社会评论类的文章,人日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没有抓住任何重点,或者说是为了防止自己露出臭气背后的腐肉而避开了所有重点。首先就是事件的双方,女子与农民工所达成的和解是针对是否偷拍这一现象进行的和解,还没有涉及要不要追究被“曝光”的和解。这完全是两个过程两个事件两次伤害,然而人日也不知哪里来的神通,把二者杂糅在一起,想要做出“评论”进行“定调”,却在一开始的事实基础上就犯下错误。其次就是开篇对于女子的进行的部分肯定。请问这种肯定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立场态度放入文中的?先是“女孩的出发点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女性对类似行为有所警惕,严加防范,也是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体现”,后面才给出一个“只不过,伸张权利的基础应该是事实和真相”这么一个不痛不痒,让人梦回初八年级思想道德课本知识点式的“批评”。这样的行文完全可以被视作刻意淡化女子不当行为,或者说偏袒,那么人日此文的编者是认为女子只是一直无心之过,小打小闹吗?先是现实中地铁上农民工大叔被质疑清白是一次个人形象和信用的被诬陷和损失,后是女子网络上单方面的曝光,是对农民工大叔个人信息的泄露和人身攻击。这算是小打小闹?再者就是人日转移矛盾的对象——“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比如此事中的信息泄露、人身攻击等单拿出来说的确不宜倡导,但是请问你是在说抵制网络暴力及其扩大化的事情吗?网络用户对此事件中的错误方——或者我们直接拿其造成的结果而言,犯罪者——为何抱有巨大的敌意?为什么众多网络用户急不可耐地进行自知道违法有风险的行为而且各大网络平台对此种行为态度出奇地一致即并不批评,连舆论争吵的形式都没有形成?因为这是网络用户们在行使自己的暴力工具,来维护自己的思想意识——它是如此朴素以至于拿意识形态描述都感觉有点不恰当——即对犯法伤人害人的人施加暴力和惩罚。而这种对此行为的群体性默许,就是来源于对于当前合法政府官方的不信任。因为此前的故宫大奔、周公子、各类强拆、各类工资拖欠、各类荒诞乱象、各类剥削的事件后果让劳动群众形成一个认知:符合劳动者利益的事情不会被重视、损害劳动者利益的事情不会得到惩罚。想要合理地进行评论,想要重塑自己的信用,需要的是给出女子受到了什么处分、什么惩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网络暴力的抵制,这是重新获取劳动者信任重新掌握暴力垄断权的努力。然而文中是怎样说的?在说完“无端指责不是维权”“传讹影响他人”这样的空气之后一转就是女子受到了网络暴力,然后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民群众苦网络暴力久矣。”好大一个帽子!现在想起来“人民”两字了?人民群众关心的处罚不提、人民群众关心的批评批判没有、人民群众之前的生活难题统统当瞎子,现在要给自己张张威风,给文字立立形象到想起来人民群众了?人民日报?愚弄人民以人民为工具的喉舌日报!无鞭辟入里之水平、少明目张胆之直白、有的是通篇胡闹、有的是狰狞鄙夷。
对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的分析与处理,势必是要围绕着社会进行的。围绕社会进行分析势必要以社会生产(亦即社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作主要切入点。遵循这个思路,无论是否读过马列作品,是否有具有相关的知识素养,都是绕不开阶级学说,绕不开政治经济、绕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张薇一事的舆论,源于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事件本身而言,表面上好像是一个“小仙女”自作多情诬陷大叔,似乎是那么一个性别问题,但是试问性别问题是这个事件的“皮”,还是这个事件的“里”?这种凭空污人清白,按张薇本人的发文来说她当时“越想越吃亏,要提前维权”的这种极强的强到偏激的这种思想意识从哪里来的?在于一种性别对立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几乎不可能是张薇本人天生自带的,是社会中,是一种被社会环境塑造出来的意识形态。一种脱离劳动解放性质的“女权主义”正于社会上放肆,而我们可以推测,张薇就是这种意识形态肆虐的结果之一。这种“女权主义”的种种乱象荒诞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了一种互联网甚至部分现实的景观。但是这种“女权主义”是源自于一个比较根本的社会矛盾吗?我们看到的“女权主义”的每一个乱象中,真正的压迫来源来自哪里?乱象的女主角(一般被称为“小仙女”)她真的是在把矛头对准不幸的来源吗?不是的。众多乱象中的许多主角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所纠结的原因往往也都在彩礼、在车房、在物质基础。而这些乱象中展现的“悲剧”往往都是这些物质基础不足导致的。比如新家庭的组成(婚嫁)、比如恋爱关系。而这些物质基础都被“女权主义”给掩藏起来了,被转移成“男的怎么怎么样”“女的怎么怎么样”。但是应该实际关注的是那些被隐藏的,那些真正导致乱象与悲剧的源泉——为什么男性普通劳动者没有足够的钱?为什么正常的劳动被鄙夷?劳动创造的价值去了哪里?彩礼这种行为是不是是一种把人当作商品来买卖的行为?这才是应当关注的物质矛盾——社会最根源的生产上的矛盾。
从这个视角来看事情就清楚了——张薇的身份是党员,公然在公共场合和网络上诬陷农民工。修正主义正侵蚀剥削着无产阶级,并且试图抛出“性别问题”来作为转移矛盾的手段。应当认识到这种所谓“性别问题”的矛盾根源来自于社会生产和财富分配,而这就直接导向阶级矛盾。这才是解决问题所在。纠结于“性别矛盾”,只能是作茧自缚。
很明显,人日在此事上的体现就像给了我们一个宣言:作为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有几十年历史机构整体,它由于自己的阶级立场正在阉割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能力(如果它有过的话);作为一个具体的当下的媒体机构,它正一批批地吸收毫无马克思主义素养完全站在无产阶级和历史对立面的人来“充盈”自己。
而广大无产阶级应当擦亮自己的眼睛,用理论武装自己,认识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