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化解逻辑的个人看法(一)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这种堆积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浪费,也使无产者愈发贫困。工人越是生产,所得越微薄,劳动也异化成与劳动者相敌对的形态。
2.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顽疾,只能缓解却不能消除。
3.在现代,表面上看来资本主义似乎是能通过越来越成熟的调控手段来减少经济危机的危害而实际上,资本主义从来没解决过经济危机这个根本问题,它依然存在,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积蓄着一次比一次强的力量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自打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之初,经济危机的阴影就笼罩在其上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与发展。可以说经济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三次重大的经济危机:
1923-1926大萧条
1970-1980美国滞涨时期
2008次贷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成因: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占据着占主导地位,市场配置调节着生产资源的调配,相信市场有一双无形的“手”调节着生产生活,但是这种调节机制是建立在巨大的浪费之上,在市场信息的滞后性,生产的无计划,无政府性质之下盲目的进行生产,结局必然导致某些商品生产的过剩。但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这涉及另一方面,资本家是不参与生产劳动的,他们依靠着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而活,付于劳工工资的报酬始终不会与劳工创造的价值相等(资本家仅仅是支付了购买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支付创造出的劳动产品的相应价值的报酬)。使得大量的钱财仍处于资本家的手中,广大的无产阶级所得的钱财相较于一位脑满肠肥的资本家所拥有的钱财是如此微不足道。产生的消费边际效应使得社会的总购买力始终是低于社会创造的总价值,这就是无产阶级无力支付自己亲手创造的事物,这就造成了商品的相对过剩,商品在消费端无法实现价值,那么就无法回流到生产端继续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益不好就会裁员,因裁员而失业的工人更加赤贫,更加无法支付商品,企业的效益将更加低下,更会进行裁员,如此就产生恶性循环,从而引发连锁反映,进一步扩大经济危机。这是在产业层面上的经济危机爆发逻辑。(经济全球化愈发深入,这种危机扩散就越迅速,危机影响的就越广泛)
世界上的经济危机消除方法看似形式多样,归根结底无非就两条路径可以选择-转移矛盾,和暴力消除。
1923年的大萧条的解决方案各国能够使用的就无非这两种。罗斯福新政-“新政”于1933年-1938年实行,1933-1934年为“第一次新政”,1935-1938年为“第二次新政”。“救济”针对穷人与失业者,“复兴”是将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准,“改革”针对金融系统,预防再次发生大萧条。
“第一次新政”处理范围广泛,从金融与铁路到工业与农业,要求经济上的协助以生存,例如联邦紧急救援署提供给各州与城市5亿美元用于救济。“第二次新政”就包括确保组织工会的《国家劳资关系法案》、公共事业振兴署(联邦政府成为最大的单一雇主)、《社会安全法》、以及帮助佃农与移工的新计画。“新政”最后一项重要立法,是1937年成立美国住宅局与农业安全局,以及1938年的《劳动公平标准法》,设定多数劳工的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国家充当买主和雇主去雇佣劳动力,通过国家信用背书,来拉动就业,恢复生产力,缓解了大萧条的影响但是仍不是彻底解决危机。真正使得美国度过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来自距离美洲本土遥远的欧洲和亚洲,战火摧毁了当地的产业,各国又需要大量的军火订单,这样的情况之下大量的订单不可避免的流向美国,带动美国的产业复苏。战后欧洲的重建亦是如此,大战摧毁了欧洲原本的工厂使得重建所需的物资需要从美国进口,一来一回才带着美国走出了大萧条。受大萧条影响的欧洲则是在大战中消解和毁灭了过剩商品和消灭了消费端的人,组成经济危机的要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一系列的战后重建的开始才带领着欧洲走出大萧条的阴影。
下篇笔者讲简单讲述一下剩下两次危机的解决和得出结论

就社会总资本来考察,积累运动会引起经济周期的变化,并影响到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