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一词的问题,对“妇女”的排斥真的只是“污名化”吗?

1、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标尺。当妇女节变成了“女神节”,男女之间的关系反而越来越不平等了,女神节变成了男性消费的另类象征。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被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所掩盖了,妇女成为了一种商品,变成了刺激消费的工具。
2、词语如果不用来沟通则毫无意义,而词语的沟通总会被赋予新的意义。但总也离不开阶级立场要用无产阶级立场来赋予词语革命型的价值,去除反动阶级立场的词语的腐朽性。
3、名词无论如何变换,都必须符合斗争的需要,并成为解放的象征。我们就是要反对一切反动的词句与文化。

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批判将妇女节称作“女神节”“女生节”等的文章已有很多,“妇女”一词也早已通过历史上的斗争与“共产党”和“革命”绑定。许多人将当代存在着的对“妇女”一词的反感斥为污名化,但我认为,绝不可以简单地将其认定为此。本文中,我要谈的正是“妇女”一词本身的问题。

《说文解字》中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也就说,“妇”,是要进行家务劳动,服侍丈夫的,作为妻子的女性的意思。在“妇女”这个词中,“妇”,代表已婚女性。《康熙字典》中说,“女”的其中一个义项是“已嫁曰妇,未字曰女”。“女”在其中,代表未婚女性,但女同时也有与男相对的含义。两者结合,代表作为女性的整体。

既然我们知道了“妇女”一词的含义,那么,我们不得不好奇,既已有作为整体的女,为何还要将其分为两部分,再合在一起并称“妇女”?将结婚(这在“妇”中还代表了为丈夫的无偿的家务劳动)与否视作如此重要的,必须要在这个词中以这样的方式强调的属性,体现的难道不是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吗?此外,“妇女”一词,实际上也有着歧义:既可并指结婚了的和未结婚的女性,也可以单指已为人妇的女性。

在婚姻制仍代表着一种压迫的当下,有着独立意愿的女性对这词产生反感也就十分合理了。

因此,“妇女”一词的意味,有着它的二重性——它既代表历史上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斗争,同时却也沾染着父权制的臭味(当时选用这词或许也仅仅是因为这词常用而没有想到这些意味,我并不是要以此指责当时的斗争)。当代社会对“妇女”一词的排斥,也是从这二重性上出发的:既有后革命社会“去革命化”的要求,又有女性自发的对其父权制臭味的反感。

我想,既然我们想在当代继承历史上无产阶级女性的解放斗争,那么我们就该同时做到两点:在社会中重拾“妇女”一词代表的女性解放斗争的革命性,并不再保留历史上因种种局限性而沾有的父权制臭味。我们,确实也该换个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