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句读经验分享008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 只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经济、政治与阶级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资产阶级的辩护士,不敢直接扯掉资本家的底裤,只敢冠以“国民”的高帽,撑起自己纸老虎的表皮!
2、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再到哈耶克,为资产阶级代言的经济学家永远无法解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为他们不敢揭露资本主义人吃人的本质。
3、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一针见血,国民经济学为的只是剥削阶级。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句读经验分享。

通过之前的阅读,我们已经了解了当社会财富处于衰落和增长时期工人的处境。那么在社会财富达到顶点时,工人又会是怎么的一种处境呢?我们今天我们接着来读。

由于编者本人水平有限,如果出现错误,还望各位同志批评指出;另文本选用: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往期链接:

001: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2022.ml/t/topic/18635

002: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2022.ml/t/topic/18782

003: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2022.ml/t/topic/18889

004: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2022.ml/t/topic/18920

005: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2022.ml/t/topic/19035

006: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2022.ml/t/topic/19155

007: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2022.ml/t/topic/19252

本期阅读的文稿如下:

然而说到底,这种正在增加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样呢?

*(3)“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很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致工资会缩减到仅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和,因此这个人数不可能再增加了。”*1

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

因此,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 在增长的状态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

【VI】但是,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社会的最富裕状态会造成大多数人遭受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2(总之,私人利益的社会)是要导致这种最富裕状态,那么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是社会的不幸。

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还应指出,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可以由劳动时间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资本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1] 亚·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802年巴黎版第1卷第193 页。——编者注

[2] 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做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德国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管理、影响、限制和安排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从而使人民获得最大福利的科学。因此,政治经济学也被等同于国家学(Staatswissenschaft)。英国经济学家亚·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科学。随着斯密主要著作的问世及其德详本的出版,在德国开始了一个改变思想的过程。有人认为可以把斯密提出的原理纳入德国人界定为国家学的政治经济学。另一派人则竭力主张把两者分开。路·亭·冯·雅科布和尤·冯·索登在1805年曾作了两种不同的尝试,但都试图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形式来表述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并都称其为“国民经济学”。

下面我们逐句分析。

然而说到底,这种正在增加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样呢?

前面我们谈到了社会财富增长时期,但是社会财富的增长总会达到一个顶点。下面我们来看社会财富达到顶点时,工人的处境会如何。

(3)“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很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致工资会缩减到仅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和,因此这个人数不可能再增加了。”

这里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的话,这段话说明了社会财富达到顶点时(即一个国家完全实现了工业化)的一些状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很低。”

当社会财富达到顶点后,意味着社会财富不会增长。这时,社会生产只有保证生产和消费持平才不会亏损。除此之外的生产,只是在生产多余的产品,不会有人来消费,多余的生产意味着亏损。

那么,社会生产的规模不会再有大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对工人的需求趋于恒定,不会增长。那么,资本家不再需要更多的工人,也不会再通过提高工资来争夺更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会降低。

同理,由于社会财富达到顶峰,生产的规模趋于恒定,资本利息自然也不会像之前那样高的。

“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致工资会缩减到仅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和,因此这个人数不可能再增加了。”

由于社会财富达到顶点,生产规模趋于恒定,自然不再像之前那样需要更多的工人,这意味着大量工人会失业。大量的失业人口是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我们之前说过,大量的产业后备军使得工人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使得资本家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剥削压榨在业工人(例如,加大工人的工作强度,降低工人的工资)。

此时,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需保证其不被饿死即可,甚至只需保证其短期不会被饿死即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期,工人实在是太多了,多的用不完。

此外,一个国家在社会财富顶峰时期,除了少部分资本家外,其余大部人都是靠工作争取工资为生的。但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所能负担的人口是有限的,多出来的部分会怎样呢?

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

答案是死亡。超出国家财富所能负担的“多余”人口会饿死。

因此,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 在增长的状态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

到此,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工人在三种社会状态下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好消息是,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状态,工人的境遇是没有什么改变的,十分稳定;坏消息是,这样稳定的境遇是——贫困。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状态下的贫困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一天吃一碗的米和一天吃一碗半的米,又能有多大的不同,肚子仍然感到饥饿。

【VI】但是,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社会的最富裕状态会造成大多数人遭受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总之,私人利益的社会)是要导致这种最富裕状态,那么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是社会的不幸。

国民经济学的目的是要使社会达到最富裕的状态,即社会财富达到顶点的状态。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在社会财富达到顶点时,大多数人的处境,即工人的处境依然是不幸福的。

斯密认为“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而国民经济学竭力想要实现的社会状态(一种私人利益的社会)——社会财富处于顶点,正导致了大多数人遭受痛苦。那么,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社会的不幸。

在这里,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所谓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为了国民,或者说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工人根本不属于国民经济学中国民的范畴。所谓国民经济学,其为的是占社会人口少数的剥削阶级,追求的是社会财富数字的增长,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的幸福。

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还应指出,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可以由劳动时间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资本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对于工资的提高,马克思还有话说。我们来具体解释一下这段话。

“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可以由劳动时间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

当工资提高时,资本家会招揽到更多的工人,工人的数量增加使得生产的效率提高,这就意味着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减少了。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资本家提高了工资,但雇佣工人的时间减少了,一增一降,资本家毫无亏损。此外,即便是提高工资真的给资本家带来了亏损,资本家也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让消费者买单,所谓的消费者其实还是工人自己。

“工资的提高和资本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我们先来解释出现的名词。

单利,指一笔资金无论存期多长,只有本金计取利息,而以前各期利息在下一个利息周期内不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

复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某一计息周期的利息是由本金加上先前周期所积累利息总额来计算的计息方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

在这里,马克思将工资比作单利,将资本利息比作复利,我们来简单说明一下。

工资,即对应的劳动力的价格。例如,A资本家现在拥有3元本金和一些生产工具,一次生产需要雇佣一个工人生产一个产品。雇佣一个工人花费了3元,生产出的产品卖了6元,获利3元,本次生产完成。现在,A拥有本金3元,利息3元,共6元。那么对于本次生产而言,雇佣工人的3元为本金,带来的收益3元即为利息。下次的生产又需要再次雇佣一个工人花费3元,卖出产品又会获益3元。这样一来,因为劳动力是消耗品,单次的生产过程中的收益就是和单利一样的模式,花费3元,固定获取3元的收益。

资本利息则不同,它是可以利滚利的。如上述例子,在进行了第一次生产后,A拥有了6元钱,这6元钱即本金3元与利息3元的总和。此时,A用6元钱招揽两个工人同时进行两次生产,生产出了两个产品卖了12元钱,共获利6元,两次生产同时完成。现在,A拥有本金6元(第一次生产后的本息之和),利息6元,共12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生产后的利息也参与了第二次生产,实现了利滚利。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