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新课几乎全教文言文,真的有必要吗?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大量的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它的本质是想通过打着学习“传统文化”的幌子,复辟儒家腐朽的“三纲五常”堕落思想,妄图对学生进行洗脑,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资产阶级的“耗材”。
2.文言文的增多看起来是小事,单着实际上代表了以一尊为首的新生权贵集团权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他们利益权利的肆意妄为。他们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幌子,兜售儒家封建思想,让广大学生群体更好的受到资产阶级的奴化。
3.官僚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进行着复辟,妄想推动着历史逆向运转,在增加文言文的占比无疑是加重广大学生群体的负担,一个个八九点钟的太阳被资产阶级奴役,还将那些自杀的学生诬陷为承受能力弱,仿佛血债和他们没有关系。

二月十五日,许多学校开学了,迎接笔者这样的初三学生的是语文书上统共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而开学第一天,老师又告诉我们,由于现在中考不再考课内现代文了,只考课内文言文和课外现代文,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将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习古文上,二模考前把两个单元的古文全部学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就会选教一些比较经典的现代文。

我不禁想问:这些古文真的如此重要?现在的课程设置了大量的古文内容,现代文基本不教。那么学了这么多古文对于我们日后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我们难道要用文言文写作?事实上,学生时背诵、默写的古文到了毕业后许多有已经忘了个精光,再之后可能连自己是否学过这篇文章都不知道了。学那么多古文实在没有用。况且学习古文的压力比学现代文要大得多:要背诵并且会默写原文注释翻译和课文理解,许多学校可能更多。如果少学一些可以减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有些人讲:“学习古文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典’。”首先,要想学到其中的道理并不一定要靠文言文,完全可以翻译成白话文再学,我们在学习时不都也要翻成白话文来理解吗?只是为了明白“道理”并不需要用文言文这种效率低下的学习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古文真的都是所谓的“经典”吗?许多古文中宣扬孔孟之道,歌颂封建“清官”,对世家子弟的行为艺术大书特书,许多儿童从小要求学习的《弟子规》中极力宣扬对父母要唯命是听,言行举止, 事无巨细都要以父母的好恶为依据,要做儿子的不改变父道,要“孝”。这些都是极其反动的思想,是根本不值得广大青少年学习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文都不好,古文可以学习其中的优秀的一面(如:《愚公移山》中愚公等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但是糟粕的必须剔除!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槽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辣收并蓄。

再看看我们学的内容,率先迎接我们的便是孔家店二老板孟轲的文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迷惑性很强,孟轲在其中宣扬要遵守“义”,在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乍一看好像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阶级敌人面前,为了人民的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样,特色现代修正主义也常常是这样宣传的。但仔细一看,便出现了问题:所谓的“义”到底指什么?我们知道任何在阶级社会,任何事物都会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孟轲的“义”也不例外,奴隶主阶级有奴隶主阶级的道义,奴隶们有奴隶们的道义,孟轲的“义”绝对不可能是超阶级的。我们还知道“孔子重‘仁’,孟子重‘义’”,孔老二自己说了,“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推行周礼,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搞复辟、倒退。那么孟子的“义”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无非就是“克己复礼”的翻版(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孟轲要求“舍生取义”,不过是让我们舍弃生命而为奴隶主阶级的复辟而死罢了。而他所鼓吹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等阐述“人性本善”的人性论完全是一种奴隶主阶级骗人的的谎言,世上绝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特色现代修正主义强迫我们学习这样的文章,无非是想让我们工农的年轻一代接受旧礼教旧思想,顺从官僚资产阶级、私人资产阶级的压迫,并且用考试来异化学习,让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只能在不断的内卷中消沉下去,企图削弱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

工农的子弟们在资产阶级奴化般的教育中,一定要分清是非,不要为剥削者的糖衣炮弹所迷惑,同时努力学习马列毛主义和文化知识(不是为了阶级跃升当人上人而学),以为将来的革命工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