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句读经验分享002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 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 (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资本主义将人变作名为劳动力的商品,这恰恰是最反人类,最不符合其声称之”人性化“的!
2、无论资本如何发展,市场如何变化的都是工人的灾难,得利的只有资本家;无非是让工人有喘口气的机会,当资本家觉得工人喘气都影响它获得利益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让工人窒息!
3、3、资本主义下,原子化的工人离不开资产阶级,生存条件受市场的波动而受损,被动地接受资产阶级的支配。工人只有组织起来,结成坚实的整体,才能有从根本上摆脱这种现状的能力。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句读经验分享。

上次我们谈到了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为什么对于劳动者来说是致命的,今天我们接着往下读。

由于编者本人水平有限,如果出现错误,还望各位同志批评指出;另文本选用: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往期链接:

001: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2022.ml/t/topic/18635

本期阅读的文稿如下: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么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因此,工人的存在被归结为其他任何商品的存在条件。工人成了商品,如果他能找到买主,那就是他的幸运了。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

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他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下面我们逐句分析。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这里谈到了最低工资,那么最低工资的额度是多少呢?首先提供给工人的工资需要保证工人在劳动期间有足够的钱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例如吃饭、清洁等);其次提供给工人的工资也应使工人有能力照顾家里老小的吃喝以至于孩子不会被饿死,可以保障工人“种族”可以繁衍下去,提供源源不绝的劳动力。这也就意味着工人及其后代,即“工人种族”,只能世世代代做工人。

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斯密,即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作者。这句话就是《国富论》的一个结论,即最低工资至少能够使工人维持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当然,这是发生在劳动力大于需求的时候。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

这句话是十分残酷的,将人比作商品,那么人的生产也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么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

这句话说明了马克思是在最残酷的坏境下考虑的,即工人的工资均变成了最低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劳动力的数量还是远远大于需求,那么注定一部分工人无法获得劳动机会,便无法获得工资,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

因此,工人的存在被归结为其他任何商品的存在条件。

工人生产商品,那么工人的存在就是其他商品存在的条件。

工人成了商品,如果他能找到买主,那就是他的幸运了。

工人成为了商品,意味着失去了自己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力。如果有幸被哪位“大善人”买走,最起码可以保障自己的肚子不挨饿,多么幸运。这十分经典,“没了老板,你什么都不是”。

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

工人的生活依靠工资,要取得工资就得能把自己“卖”出去。买不买那得看资产阶级有没有兴趣买你这个“商品”了。这下,工人只有依靠资本家才能生活下去。

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

先介绍一下几个名词的含义。

价格构成部分,包括三部分:资本家想要获得的利润、地租或成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可以简单理解为资本家生产的成本加本次生产需要获得的利润(厂房的地租、需要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水电气费以及需要这次生产需要获得的利润等等)。

自然价格,一个商品卖多少钱,是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商品就会卖的便宜些;供小于求,就会卖的贵些。而自然价格是供等于求时的价格。

市场价格,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售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如果资本家还想要获得和原本一样的利润(即自然价格下的利润,甚至是供小于求时的利润),就需要使成本或工人工资降低。显然,地租和成本是几乎无法降低的,那么只好瞄准工人的工资。按理来说,供大于求时应及时降低生产或停止生产,以便及时止血,但是资本家是不会这样做的。降低生产,意味着放弃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是资本家所不能接受的,便只好降低工人工资来保证可观的利润。

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分工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大大发展了分工。举个例子,在分工之前,由一个人A负责一个木头桌子的生产,那么我们来看看他都需要做些什么。他需要砍一棵树,将这棵树打磨成不同形状的结构,将这些结构组装成为一个桌子,最后刷上油漆,至此完成了这次生产。那么分工后,由四个人负责一个木头桌子的生产,伐木工B负责砍树,木工C负责打造桌子结构,装配工D负责组装桌子,油漆工E负责刷漆,完成生产。现在,有十个桌子的订单,分工前只能靠A不断重复这个生产过程十次来完成这笔订单;分工后,B、C、D、E四人可以同时进行工作,他们只需完成自己的工作即可,B可以在C打磨第一批结构时砍第二棵树,以此类推,效率极高,更不要说机器的发明带来的更高的效率。

虽然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更为精细的分工带给了工人极大的束缚。上述例子,工人A掌握了四项技能(即砍伐、木工、装配、刷漆),那么供他选择的工作范围较广。反观分工后,四位工人每人仅掌握一项技能,供他们选择的工作范围便十分有限。这样一来,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便极为困难。

同时,工人需要依靠资本家来取得工作、获得工资,这样一种依附关系,使得工人在劳资关系上便处于不利地位,像上文所说,资本家为取得利润便会降低工人工资。

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

当市场价格趋于自然价格时,供求关系达到一种平衡关系,供等于求。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无法依靠供求关系取得更多的利润(即供小于求时,抬高物价,谋取暴利;提高生产,增加自己商品的销量,获取更多的利润),便只能通过降低工人工资变相提高自己的利润。

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他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资本家同工人相比,拥有自由,拥有支配自己的权力。资本家可以将自己的资本转向更赚钱的行业,而工人只能跟着走。当资本家放弃某个不赚钱的行业时,这个行业的工人便失业,无法获得工资,生活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分工,工人掌握的技能十分有限,供其选择的工作范围也就很有限。为了获得一份新的工作,只能同意资本家的无理要求,来换得一个领工资的机会。

至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中工资【I】的部分便分享完毕。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