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进尺:能得一寸就是一寸,能进一尺就是一尺

革命事业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不可能在力量很小的时候“传檄而定”,这本身就是太过于迷信政治影响力。在经过了潼关南原之战的失利,商洛山的围困,张献忠的火并未遂,闯王是在河南这块地方,真正的做大做强,得中原而争天下。闯王与牛金星的伏牛山决策可以给与我们丰富的历史经验。

在这个决策过程中,闯王明明可以攻占南阳而不去攻占,而是以伏牛山为根据地,先破山寨,要养10万精兵打洛阳。任何政治力量,要想造成耸动四方的宣传效果,没有一大坨力量是不行。所以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真的到了那个时刻,敌人吃不掉你一大坨,这时就有生存空间了。而在这个之前,必须老老实实的去攻打一个个富裕山寨,筹粮饷练精兵。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今天想打南阳,明天想打浙川、内乡、镇平,痛快是痛快了,把敌人的注意力也吸引过来了,力量小的被一锅端 ,力量大的则受到了掣肘。所以这就是谋定而后动的好处。

闯王在进河南之前,也是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在保存干部的前提下,总结经验教训,在河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见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口也吃不成胖子,一口倒有可能噎住。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找到每一个环节的“富裕山寨”才是正解。

明末,崇祯,多尔衮,李自成,张献忠差不多是同龄人。李自成和张献忠比崇祯大五六岁,多尔衮和崇祯差不多同龄。中原逐鹿,最后竟然是多尔衮笑到最后。多尔衮有一句名言是:所谓得寸进尺,能得一寸就是一寸,能进一尺就是一尺。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到多尔衮入关进京,这个武装集团也经历了两代人的励精图治了。

革命事业是不能半途而废的。革命事业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援的,换而言之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事情做不好,是无法进阶到第二阶段的。第一个阶段留下来的精华就是第二阶段立脚的地方。李岩提出的以宛、洛为后距 (以经营洛阳、南阳为先,这是根本中的根本 ),牛金星解释说后距就是公鸡爪子后边的那个脚趾。有这个后边的脚趾,它斗架时候,不管站立、跳跃,都特别得力。闯王后来没有真正实行这个“根本中的根本”,引发了最大的历史教训。

所以,没有这个痛苦的过程,就永远是处于低水平重复的阶段。

2 个赞

参考材料1
节选自姚雪垠 《李自成》 第三十六章

自成笑着说:“原来将士们也都在等着我一来到河南就连破几座县城,替我壮壮声威。像浙川、内乡、镇平三县,都已经约好饥民内应,定好破城时间。我下了一道严令,不许攻破一个城池,都一时莫名其妙,傻眼了。我没有别的远见,只是跟明朝打了多年仗,摸清一些道理。咱们眼下最要紧的是收揽人心,号召饥民起义,赶快练出来一支十万精兵,立于不败之地,倒不是攻破几座城池。如今富豪大户都知道‘小乱住城,大乱住乡’的道理,多住在险要山寨中,不住城里。攻破一座城池,反不如攻破一座富裕山寨得到的粮饷多。从惩治乡绅大户、除暴救民着眼,也应该多想法攻破山寨。明朝的封疆大吏,我们还不清楚?他们为保持禄位,遇事上下欺蒙,互相推倭,都怕担责。你只要不攻破城池,杀戮朝廷命官,纵然你到处攻破山寨,声势日大,百姓归顺如流,那班封疆大吏也还会装聋卖哑,不肯上报朝廷。倘若他们上报朝廷,崇祯就要发急,动了脾气,一道一道上谕飞来,限期他们‘剿灭’,也不管兵在哪里,饷在哪里。到期不能‘剿灭’,反而如火燎原,他们有些做封疆大吏的,轻则降级、削职,重则下狱、砍头。所以这班封疆大吏如今都学能了,抱着一个宗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天和尚撞天钟,能够保一天禄位就保一天。”

牛金星赶快接着说:“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麾下真正是看事入骨,玩敌人于股掌之上!”随即哈哈地大笑起来,然后又说:“况且这班封疆大吏也很明白,倘若朝廷能派兵前来,地方上就得饱受官兵骚扰之苦,使他们无法应付。所以他们另外也抱定一个主意:能够不向朝廷请兵就决不请兵,拖一天是两晌。”

“可是等他们不得已向朝廷请兵时候,不仅朝廷未必有兵可派,而且也为时已晚。我在郧阳山中时就打算好,进到河南后不管河南各地如何空虚,府洲、县城如何好破,也不管将士们当面如何向我恳求,背后如何说出怨言,我死抱住一个主意:人马不到十万以上,决不攻破城池!”闯王笑一笑,又说:“我进人河南以来,依靠饥民响应,不过十天光景,已经有了五六万人马。转眼之间,就会有十万之众。我敢断定,如今河南巡抚和布、按二司仍然坐在鼓中;再过一个月,我们已经有了十万以上人马,大部分经过一些训练,他们纵然明白我们已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也未必将实情上奏朝廷,崇祯和杨嗣昌还是对中原高枕无忧,如同做梦一般,说我李自成杳无下落,已经完了。”

他们相对大笑。牛金星用火筷子将三块黑炭放在红炭下边,然后将火筷子插进盆边的深灰中,抬起头来说:

“麾下当时不经商洛山由卢氏和永宁境内进人河洛一带,而由郧阳走武关南边,由浙川进人南阳一带,在南阳各县号召饥民起义,实为上策。朝廷在成化年间为着围剿郧阳山中流民,而郧阳是三省军事要冲,控扼荆、襄上游,特设郧阳巡抚。南阳府在军事上既归河南巡抚管辖,又归郧阳巡抚管辖。如今官军空虚,地方疆吏以推倭责任为能事,这地方就成了两不管了。”

闯王说:“我当时只想着从郧阳到浙川路途较近,并且南阳一带的灾情最大,百姓最苦,倒没有更想别的。一进人河南,果然十分顺利。”

牛金星轻拈长须,问道:“麾下下一步族旗所向,是往东乎?”
闯王说:“目前还没有作最后决定。先生之意如何?”

牛金星决意一到闯王军中就献出重要谋划,奠定自己在闯王面前和全军中的立脚地,如张良在刘邦面前的借着划策。他确实怀着一个想好的用兵方略,但故意不立刻说出,拈须微笑说:

“目前麾下已有将近六万之众,饥民从者如云。旌旗所指,关乎中原大局,想闯王必有一番斟酌。愿先闻明教,金星再试为借署一筹。”

闯王说:“豫中、豫东,不像南阳各县残破,军粮来得较易,所以东去也是一个办法。不过目前我派两支人马向东,只是虚张声势,便于号召饥民从军,征集粮食、骡马。我的老营,倒是要沿着这伏牛山逐步北进。从此往北,虽然地方残破,但各处富裕山寨很多,各山寨都积存粮食不少。专破山寨,有粮食养兵与赈济饥民,并能征收骡马,一步步壮大骑兵。况且近来土豪恶霸,多住山寨,豢养练勇,私设法堂,残害小民。所以破山寨也是为的解救小民的真正痛苦。至于南阳,老百姓和将士们都想早破,破起来也不困难。我是抱定主意在目下不破城池,所以把南阳撂在一边。再过一个多月,我们的羽毛开始丰满,单说可以作战之兵,大约会有十万左右,到那时方说攻破城池的话。我想,咱们不打则已,要打就猛出一拳,打在崇侦的要害地方,打得他闪腰岔气,眼冒金星,打得杨嗣昌晕头转向,说不定他的全盘棋势都要打乱,连着丢车折炮。”

牛金星点头说:“此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闯王如此用兵,真正是从大处着眼,非他人可及也!”

闯王问:“目前究竟是东进好还是沿伏牛山北进好,启东,你的看法如何?”

金星问:“众位将领之意如何?”

自成说:“多数将领因见豫中、豫东不甚残破,人烟较多,都想挥师东进,驰骋中原。”

牛金星点点头,表示他明白了众将主张东进的心思,然后说:“目前趁中原空虚,挥师东进,大军驰骋于千里平原,未尝不是一个大好时机。既然补之与汉举二将军已率两万人马进驻叶县与裕州之间,大军继续东进,如箭在弦。虽然按麾下目前之意,东进只是偏师,北进才是正师。然军旅之事,因势变化,如同转圆石于千切之岗,常常心欲止而势不可止。若偏师东进,处处得手,就会变偏师为正师,北进为虚了。”

闯王点头说:“你说得对。在用兵上,奇正虚实,常常因势变化,不是死板板的。”

金星说:“以金星愚昧之见,不如全师沿伏牛山北进为佳。目前杨嗣昌追赶张敬轩、罗汝才深人四川,川中战局断无持久之理。不是张、罗兵败被歼,便是他们突围而出,都要在一两个月内看出分晓。以今日情势来看,大概罗汝才会中途离开敬轩投降,致敬轩孤军奔命,而官军四面围堵,穷追不止。倘若如此,敬轩就不好办了。倘不幸敬轩败亡,杨嗣昌就会立刻率其得胜之师出川,与江北、陕西官军会师中原,全力对我。豫中、豫东,纵横千里平原,虽利于骑兵作战,但今日我军系重振旗鼓,饥民都是徒步来投,骑兵尚不很多。且因时日仓猝,未能充分训练。麾下新到豫中、豫东,民心未服,纵有二十万新集之众,对付数省官军也不能稳操胜算。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时时与朝廷议降,以为缓兵之计。这等人物,缓急时很难得力。因此,目前应竭力避免大军向东。过早引起朝廷重视,弊多于利。”

自成连连点头说:“对,对。你说得很有道理。”

金星接着说:“至于沿伏牛山往北,既可以不引起朝廷注意,又可以依山为势,能战能守,进出在我。此策较为稳妥。等到羽翼丰满之后,可一举而破洛阳,用福王的财富养兵赈饥,争衡中原。”

参考材料2
节选自姚雪垠 《李自成》 第四十八章

李岩见闯王催他快说出胸中的方略大计,便欠身说:

“麾下问起此事,鄙意以为最重要的莫如乘此时机,经营河南,作为立脚之地。有一个立脚之地,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以目前情况言,明朝确实如大厦将倾,无力可支。然而战争之事,变化万端,不能不思及意外变故,预立于不败之地。倘有一个立脚地方,纵然一时战事不利,亦可以应变裕如。兵法上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鄙意请闯王以河南为根本,建一牢靠立脚地,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成说:“你在神垕写来的书子里也说到此事,那意见很好,我反复读了几遍,也让牛先生和军师看过。只是河南不像陕西,大部分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四面受敌。从前说是‘四战之地’。所以河南这块地方,利于作战,不利于固守。足下比我想的仔细,愿听听详细高见。”

李岩说:“河南古称‘四战之地’,就地理形势而论,险固不如陕西。但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自古作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吴起对魏文侯论山川形势,反复说‘在德不在险’,实是千古名言。今日将军来到河南,又值朝廷失德,百姓离心,国力十分疲敝,官军十分虚弱,倘不乘此大好时机,经营河南,更待何时?《兵法》云:‘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衙地。’孙子所说的行地就是地广人众,四通八达之地。河南对全国来说,就是衢地,所以自古为兵家所必争。今以河南全省而论,豫东豫中尚不十分残破,人口众多,土地肥沃,宜于农桑,这正是天以河南资将军。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四战之地’。正是因为河南居全国腹心,四通八达,控扼南北,所以立足河南就可以制明朝的死命。况河南转输便利,他省莫及。北宋建国,削平群雄,统一江南、楚、蜀,远及岭表,何尝不是以河南为根本?地理是死的,古今不变;人事是活的,时有不同。攻守胜败,重在人事。”

宋献策见闯王心中犹豫不定,也说:“林泉兄所论甚是。兵法上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最重要的还是‘人和’二字。百姓拥戴,兵强食足,上下一心,就是人和。得此人和,虽处千里平原,可以兴邦;失此人和,虽有山河之固,可以亡国。上个月,我同启东也在私下里议论过此事,但那时闯王方到河南不久,正忙于号召饥民,编练人马,军中百事草创,全未就绪,所以只在与闯王闲谈时泛泛地提了一下,未曾多去议论。如今人马众多,洛阳指日可下,情况与一月前大有不同,所以今日启东提出来要议定新的名号,以便号召天下,那确实是一件急务。至于林泉所言在河南建立根本,以图天下,这也是一件大事,关系今后用兵方略,不可不早作决策。”

李自成注意听着,但未做声。他总觉得两三年内还有一些恶战要打,而河南是所谓“四战之地”,明朝决不会让他有时间在几个府中安安稳稳地招集流亡,散发耕牛种子,使百姓休养生息。十二年的流动作战,东西驰骋,倏忽千里,破城不守,取粮于敌,在李自成已经形成了一套战斗的经验和习惯。如今虽然形势起了变化,但是这变化来得太快,使他的思想还不能完全适应。他考虑未来的作战时候多,有时也很有兴趣考虑建立新朝以后的重大因革,却不肯多考虑如何在大局未定的时候抢着在中原先占据两三府的地方,设官授职,招集流亡,恢复生产,作为根本。

牛金星也同意李岩的建议。他是河南府人,对洛阳有乡土感情,也特别重视洛阳的有利地势。看见闯王仍在思虑,不肯决断,他故意向李岩问:

“林泉,你看,欲经营河南为根本,当从何处着手?”

李岩回答说:“小弟前日书中,曾言,‘以宛、洛为后距’,即是以经营洛阳、南阳为先,这是根本中的根本。”

闯王笑着问:“‘后距’两个字怎么讲法?你那封书子写得实在好,只是这两个字我不大明白,因为忙,也没有来得及向他们二位问问。”

金星代李岩回答说:“后距就是公鸡爪子后边的那个脚趾。有这个后边的脚趾,它斗架时候,不管站立、跳跃,都特别得力。”

闯王笑着点头:“啊,原来是这样讲法!这字眼儿用的很好,很恰当。林泉,请你详细讲一讲你的高见。”

李岩赶快解释说:“洛阳号称后天下之中,西有函谷之险,东有虎牢之固。函谷关就在灵宝西边,以一旅守函谷就可以使陕西官军不能出潼关向东。况且崤函两山对峙,地势险要,处处可以设伏。春秋时孟明视率领秦师伐晋,就在灵宝境内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虎牢关在汜水县境,自古为防守洛阳的东边门户,断崖百丈,中间一路可通,易守难攻。洛阳城北十里是邙山,好像是洛阳的外郭。邙山之外是黄河,只要守住孟津,就隔断了敌军北来之路。所以唐肃宗乾元二年,九节度之师溃于相州,郭子仪断河阳桥以保东都。河阳就是今之孟津,相州就是临漳。洛阳南面有龙门,古称伊阙,也很险要。其实自洛阳往南,处处可守。熊耳山、伏牛山,绵亘数百里,成了洛阳的天然屏障,而汝州是通往东南方面的重要门户。倘若在攻克洛阳之后,分兵南丁汝州、叶县,夺取南阳及其附属州县,就可以使宛、洛连成一片,互为犄角。驻一军于南阳,分偏师守邓州,则明朝在湖广的官军不能从襄阳、郧阳进人中原,在陕西的官军也不能自商州、武关东来。宛、络巩固,就可以由洛阳出成皋,从南阳出叶县,东取郑州、许昌,会师开封,东进商丘,直逼徐、杨,由方城、舞阳,东取郾城、汝南,席卷陈州、颖州①,回翔于江淮之间。到了这时,以河南为根本的作战方略就算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进一步与明朝争夺天下。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

①陈州、颖州——陈州是今河南淮阳。颖州是今安徽阜阳。

牛金星拍了一下手掌,说:“说的是,说的是。我平日与献策也曾如此议论。务请闯王俯采此议,作为当前用兵方略。”

闯王含笑点头,说:“等咱们攻下洛阳,看情形再作决定。”

李岩又说:“自古争天下,有无立足地,至关重要。刘邦以关中为根本,遂能北出燕、赵,东略齐、鲁,逐鹿中原,灭项羽而统一天下。李渊父子据有太原、河东为根本,西取长安,然后东出潼关,与王世充争夺东都,收取中原而次第统一全国。朱元津先据南京为根本,西灭陈友谅,东灭方国珍、张士诚,然后出师北伐,驱逐蒙元。所以自古凡以马上得天下,必先择一立足地,可战可守,财赋兵马有所出。”

宋献策怕有些古地理闯王不知道,帮助解释说:“汉高祖与楚霸王画鸿沟为界,鸿沟在今汜水境内,故虎牢关以西,洛阳一带,都同关中连成一片。林泉兄的意思是建议以洛阳、南阳两府为根本,招集流亡,抚恤百姓,开垦荒地,恢复生产。黄巢善于用兵,纵横中国,驰驱万里,终能攻克长安,建国大齐。然其失败甚速,非其兵不精,战不勇。其故有二:一为起义十几年中,不知经营一个立足地方,到了长安,亦未能在关中善为经营,抚恤百姓,使百姓乐为之用。关中一带生产破坏殆尽,百姓饥饿困苦,而黄巢的军粮亦断了来源;二为内部背叛,朱温首先降唐。然如黄巢有一巩固立足地,退有所守,足食足兵,即关中残破,也立于不败之地。即使朱温降唐,亦未必即亡。故林泉所言,实为上策。”

李自成觉得他们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他和老八队的大小将领都是陕西人,对陕西特别熟悉,也有一种特别的乡土感情,又加上自古以来有一个历史传统观念,认为长安是最好的建都地方,这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他笑着说:

“你们各位所言,很有道理。将来咱们如能以关中为根本,岂不更好?”

金星说:“古称秦关百二,带砺山河,加上强兵良马多出西北,故长安为古代建都之地,而关中拱卫京师。然而千余年来,气运消长,变化甚大,天下形势颇与中古以前不同。唐朝虽然建都长安,却以洛阳为东都;盛唐之际,颇着力经营东都,高宗与武后且数次率群臣驾幸洛阳,即在洛阳临朝,治理天下。自唐以后,直至北宋,建都均在中原,而以开封为主要建都之地。即金朝后期,因受蒙古所迫,亦迁都开封而不迁都长安。其故何在?盖自近古以还,京师供应日繁,粮食、布帛、财赋及各种所需之物,多仰给东南数省,不能依靠关中。自扬州至开封有运河可通,开封至洛阳则黄河堪资运输。自洛阳而西,有三门、批柱之险,漕运艰难。故自隋至中唐,天下上运粮食多集中存储于洛阳。此盛唐之所以大力经营东都的根本原因。北宋承五代之旧制,建都开封,以中原为根本,而以长安为外镇。开封无险可守,定为京师,非其所宜。以宋太祖之深谋远虑,岂不知此?盖因中原人口多于关中数倍,而东南财富为国家所依赖,此近古形势变化,不得不尔。如今闯王如以宛、洛为根本,连中原为一体,此实策之上者。以目前言,建此立足地,进可以逐鹿中原,退可凭险而守;以将来言,全国统一,南北一家,定都洛阳,东南财赋可由运河而开封,溯黄河源源而来。古人云‘洛阳居天下之中’,实非虚言。有人说河南无险可守,那仅仅是指梁、宋①而言,而忘了宛、格也都在河南的疆域之内。以宛、洛两地的险阻形胜而言,宛不如洛,所以经营洛阳尤为重要。汉高祖初得天下,与群臣商议建都地,曾有人主张定都洛阳,说洛阳东有成皋②,西有崤、渑,背对黄河,南向伊阙,险固足恃。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有人对吴王说:‘愿大王所过城池不攻,疾行而西,赶快占据洛阳。洛阳有武库,又有敖仓③。凭洛阳山河之险,号令诸侯,虽然不人渲关,天下也就定了。’可见古人对洛阳如何重视。”

①梁、宋——开封和商丘地区,商丘为古来国所在地。
②成皋——此处指虎牢关。
③敖仓——在成皋县西北。为秦朝国家储存粮食地方,西汉因之。

李自成颇为心动,说:“你们的建议确实很好。等破了洛阳之后,同众将领好生商议商议。咱们眼前还有很大困难。经过前年冬天的潼关大战,又经过商洛被围,老弟兄死伤很重,所剩不多。目前虽有十多万人,其中旧日弟兄很少。以这十多万人而言,其中有将士们的随营眷属,有各色工匠、伙夫、马夫等等,还有办各种事务的人,实际上战兵不超过六万,其中勉强算得上精兵的不过一万多人。就拿这一点精兵说,多是新兵啊,非经过几次阵仗,才能磨炼成真正管用的精兵。靠目前这点兵力,纵横中原有余,据守一地,四面应敌,就不足了。到底如何办,等咱们攻下洛阳以后才能够看情况决定。另外,咱们军中读书识字的人太少,人马增添的很快,各营办文墨的人十分缺乏。如将来在各州县设官授职,治理地方,没有多的粗通文墨的人,职掌刑狱簿书,事情也不好办。”

李岩说:“闯王既然如此谦恭下士,思贤若渴,看重读书人,我想读书人慢慢都会来到麾下,助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