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运动老一辈活动家奥里明斯基谈列宁的个性特点

作者:米·斯·奥里明斯基(1863—1933年),俄国革命运动老一辈的活动家,职业革命家,著作家。八十年代初投身革命运动,接近民粹派。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起成为布尔什维克。曾任布尔什维克的《前进报》和《无产者报》编委。1911—1914年积极参加布尔什维克的《明星报》和《真理报》的工作。二月革命后在党的莫斯科委员会工作,任《社会民主党人报》编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后来领导俄共(布)中央党史部的工作,曾任《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辑,列宁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


我们的党与弗·伊·列宁是不可分的,同样,列宁与党也是不可分的。因此,了解、研究弗·伊·列宁这样一位著作家和政治家,就意味着在一个人身上了解、研究宏大的革命无产阶级集体。
对我们来说,了解弗·伊·列宁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对列宁这样一个人物非常关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对他研究得愈深刻,就能对我们党的历史了解得愈深入,就更能理解我们取得成绩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就更能理解我们所采取的正确步骤和产生错误的根源。
弗·伊·列宁是我们这个集体理所当然的成员,这样就把他同我们——同普通党员溶合在一起了。同时他又是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党内找不出第二个象列宁这样的人。因此在研究这位政治家和著作家的时候,应该时刻注意区别一方面他同集体所共有的特征;另一方面他的个性特点。
即使是一个从旁观察弗·伊·列宁的活动的人也一眼就可以看到,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非凡的工作精力。这个人似乎从来都不知道休息,也不需要休息。可以说,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间断地一直在工作,有时全神贯注地看书,有时握笔书写,有时参加会议,讨论当前新的政治形势。
除了惊人的工作精力外,弗·伊·列宁还能终生不渝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贯注在一项事业上,即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事业上。不妨留心看一下他的写作活动,他所写的大量文章、小册子和书籍,都毫无例外地围绕一个问题,即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正确最直接的道路。即使他写的是整整一本哲学著作,您也能马上发现,这本书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斗争所提出的问题而写的,并以排除无产阶级胜利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为唯一的目的。
这些智慧和性格的特点,即他的惊人的工作精力和把毕生的全部注意力贯注在一项伟大的任务上,乃是当今时代一个人在自己的事业中能站在前列的必要前提。但是,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要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真正名列首位,能给整个时代的生活打上自己的烙印,仅仅具有这些特点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非凡的智慧,具有与他为之服务的目的相称的非凡才能。
关于弗·伊·列宁的非凡的、罕见的聪明才智,这是尽人皆知、无可争辩的。但是他的分析研究能力,揭示现象涵义的才能,这一天赋的智慧特点是值得一提的。他的这一才能最明显不过地表现在那些被称为辩论性著作中。
仔细看一下弗·伊·列宁的《土地问题》和《十二年来》这两个文集[1],这里几乎全是辩论文章。这些文章的风格几乎完全一样:作者从论敌的文章中摘出引文,然后仔细地加以分析。如果引文摘自自称为马克思主义作家的文章,那末,看了引文,一开始您可能认为是无可指责的。但是,随着弗·伊·列宁的论点步步深入,您就会看到您自己没能发现的东西——难于察觉的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使引文的作者或必将使引文的作者显然会得出非马克思主义的结论。这种锋利明快的分析不止一次地掲露了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的真面目(只要回忆一下彼·司徒卢威[2]和亚·波特列索夫[3]的情况就够了),在这些假马克思主义者的面目暴露以前很久就已经被揭露了……
1904—1905年是反对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方兴未艾的年代。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那时,弗·伊·列宁还在国外,他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已经成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俄国与国外中心的联系日益密切,差不多每天都有革命同志从俄国来到日内瓦。弗·伊·列宁仔细地询问每一个来到的人,详细了解各地工人生活的具体细节。他常常要求回到俄国去的人特别注意动员工人给编辑部写信,反映工厂的情况。对每一个从俄国来的地方工作人员他都要提这样的问题:你们的委员会里有没有工人?如果没有,又问,那是什么原因?
有一次,从敖德萨来了两位年轻的委员,他们回答列宁说:“我们作过努力要吸收些工人参加委员会,但没能吸收到。”
“那是什么原因?”
“因为他们马上就提出要求散发有关某些工厂的工资和各种生活琐事的传单。”
当时大家看到,伊里奇对这两个委员发了多么大的脾气,他狠狠地批评了他们一通,向他们解释道,敖德萨工人的这个要求,再好不过地证明了吸收工人参加委员会的好处和必要性。
“红色的”1905年过去了,革命运动被镇压后的低潮年代也过去了,在彼得堡出现了第一张每天出版的工人报纸《真理报》。《真理报》的工作人员虽然远离伊里奇几千俄里,而且还隔着国境线,但是他们都不能不感到伊里奇对新时期工人运动新形式的关注。伊里奇那时对待自己写作的态度使我这个文字工作者深受感动。
他经常大量写作。邮局不送伊里奇的文章来的日子是很少的[4]……
除了经常观察工人的生活之外,避免各种资产阶级的影响,这对弗·伊·列宁也很有帮助:他从来都不结交任何资产阶级朋友,从不涉足任何资产阶级“社会”。他们有时来找他,但他从不迁就他们。他除了在自己的房间里有一大堆书籍外,全部日常生活都是无产阶级式的。1917年,弗·伊·列宁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这一小册子中顺便讲到自己时说:
“关于面包,我这个没挨过饿的人还没想到过。面包对我来讲自然就象是写作的副产品一样。”
这种说法只能使了解伊里奇生活情况的人发笑。说他从来没有想过面包,从来没有想过物质利益,这是对的。但“没挨过饿”这几个字换成“没吃饱过”倒是挺合适的。由于弗·伊·列宁摆脱了资产阶级腐蚀的影响,所以他就同别的理论家不一样,不受资产阶级观点的迷惑。
就在同一本小册子的同一页上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的“生活”(弗·伊·列宁是十分重视这种生活的)对他的政治觉悟,对他采取的种种政洽路线所起的作用。弗·伊·列宁说道:
“七月事变后……我不得不转入地下。当然是工人把我们隐藏起来的。有一次,在离彼得格勒市区很远的工人区的一所小小的工人住宅里,正在准备开午饭。女主人拿出面包来,男主人说:‘你看,多么好的面包。“他们”现在大概不敢给坏面包。我们早就不去想,在彼得格勒能给好面包。’”
弗·伊·列宁接着说:“给七月事变作的这个阶级评价使我感到惊奇。我常常思索这次事变的政治意义,衡量这次事变在整个形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从什么形势中产生了历史的这种曲折的道路,它又将造成什么局势,想到我们应该如何改变我们的口号和我们党的机关,以便适应改变了的形势……要运用极其复杂的方法,通过政治分析,思想才会接近最根本的问题,接近争取面包的阶级斗争。
而被压迫阶级的代表……都是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单纯直率得惊人,信心坚定不移,观点极为明确,这是我们知识分子望尘莫及的。整个世界被分成两个阵营:‘我们’劳动者和‘他们’剥削者。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丝毫不感到不安:这只是劳动跟资本的长期斗争中的一次战役。要砍木头就别怕木头屑飞开。
‘革命的这种“非常复杂的环境”真令人难以忍受!’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是这样想和这样感觉的。
‘我们把“他们”逼迫了一下,“他们”已经不敢象先前那样耍无赖了。我们再逼迫一下,就可以完全把他们打倒了。’工人是这样想和这样感觉的。”[5]
弗·伊·列宁的这番论述把我们引进了他的思想宝库。他用“知识分子”的方法,即用复杂的理论方法来分析“简单明了”的事物,来确定复杂事件的含义,把分析的结果综合成必须“坚决”贯彻的口号。在那些很难解决的矛盾中,其他知识分子理论家很容易被迷惑的问题,我们的领袖能够运用无产阶级的观点加以解决。由于列宁自己十分重视观察无产阶级的生活,同时注意身体力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克服资产阶级的影响,避免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所以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就成了列宁这个“知识分子”的第二本性。
当然,选择口号的问题在这里是不能用工人关于面包的话来解决的;口号要用理论分析的结果来确定。但工人的这段话是有作用的,它的作用相当于传说中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样。有谁能把从枝叶茂盛、永远硕果累累的无产阶级思想之树上掉在伊里奇面前的全部苹果数清楚,从而使最复杂的政治问题得到简单明了的答案呢?对无产阶级的心理状态特别敏感,加上能对复杂的理论问题象谈家常一样进行解释的本领,这就是弗·伊·列宁的政治活动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彻底的坚定性和实现既定目标的顽强性。由于这一切,弗·伊·列宁的巨大影响您就会感到是理所当然的了。这种影响起先表现在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后来在全世界战斗的无产阶级内部也发生了作用。随着这种影响的日益明显,它不可避免地将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载于《无产阶级革命》杂志1924年第3期第24—33页

[1] 指弗·伊·列宁的著作《土地问题》第1卷(1908年在彼得堡用弗拉·伊林的笔名出版)和《十二年来·文集第1卷·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社会民主主义中的两种流派》(1907年在彼得堡用弗拉·伊林的笔名出版)。——编者注

[2] 彼得·伯恩哈多维奇·司徒卢威(Пётр Бернгардович Струве ,1870年1月26日——1944年2月22日),俄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论家。“合法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19世纪末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1年脱党,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彻底决裂,加入资产阶级自由派。1903—1905年成为该派组织“解放社”的理论家和组织者。1905年任立宪民主党中央委员,是该党右翼领导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十月革命后,先后参加邓尼金和弗兰格尔的反动政府,后来移居国外。在巴黎去世。

[3]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波特列索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отресов,1869年8月19日——1934年7月11日),1890年起参加社会民主主义运动。1896年加入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7年被捕。1898年被流放到维亚特卡。1900年参与创立《火星报》。1903年以后是孟什维克。1906年起是取消派。一战期间持护国主义立场。二月革命后回到彼得格勒,成为孟什维克护国派首领。后反对十月革命。1918年退党,加入了“俄罗斯复兴同盟”。1919年短暂被捕,后获释。1925年起先后流亡德国和法国。1934年在巴黎逝世。

[4] 指弗·伊·列宁把为《明星报》、《真理报》和《启蒙》杂志写的文章从国外寄到俄国。在1911—1914年间,米·斯·奥里明斯基在这些报刊的编辑部里工作。——编者注

[5] 《列宁选集》第3卷第324—325页。——编者注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 答疑解惑机器人
@maoistQAbot 加她为电报(纸飞机)好友私聊吧
俄国革命运动老一辈活动家奥里明斯基谈列宁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