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从《青年斯大林》中能够学到些什么?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著作《青年斯大林》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尽管作者的世界观仍是资产阶级的,尽管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革命仍旧秉持资产阶级的庸见,尽管他迎合资本主义社会的低级趣味,在书中过多地渲染斯大林的“风流韵事”,但总的来说作者以相对客观的态度,搜罗了极其丰富的史料,特别是搜集了大量苏联解体后才得以披露的原始档案材料以及斯大林的亲人、早年同志和朋友的未公开发表的回忆录,并以严谨的治学方法进行考证和整理,从而在书中塑造了一个真实、生动、丰满的青年斯大林的形象。该书提供的资料充分证明了青年斯大林是一个杰出的革命者,是敢于和善于与工人群众相结合、发动工人斗争的工人阶级领袖,是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地下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从而有力驳斥了从西方资产阶级到托洛茨基对斯大林的种种污蔑和贬低。

读这本书,不仅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斯大林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东西,学到俄国革命——这一开天辟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如何走向胜利的经验。正是从青年斯大林的经历中,蕴藏着俄国革命胜利的秘密。在今天,在十月革命100年后的今天,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其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陷入巨大的危机、动荡、分化之中的今天,在全世界人民痛苦万分、却又苦无出路的今天,新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必须要向青年斯大林学习。

一、两类革命者

俄国革命中,存在着两类典型的革命者。一类革命者,在革命的准备期,主要从事的是宣传和理论工作。他们往往很早就流亡国外,过着流亡生活,通过在革命报刊上撰稿、撰写小册子以及与国内革命组织的通信联系来参与革命工作。而在革命的高潮时期,这种革命者中的杰出者,从国外回到国内,却又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通过自身出色的演说能力和在公众舞台上的表现力,形成强大的感召力,成为群众拥戴的明星型领袖,从而大放异彩,占据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托洛茨基正是这类革命者的代表。

另一类革命者,在革命的准备期,始终在国内开展艰苦的地下斗争,主要从事的是实际的组织和群众工作。他们在沙俄国家机器的残酷镇压中,筚路蓝缕、艰难前行,一点一点地建立革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他们往往历经多次逮捕、监禁、审判、流放,与沙俄秘密警察进行了多年的斗智斗勇,从事种种“非法”勾当。青年斯大林正是这类革命者的典型代表。他自投身革命以来,基本都是在国内从事革命工作。从格鲁吉亚、巴库的阶级斗争最前线,到走向全俄舞台主编真理报、组织布尔什维克党参选杜马,斯大林始终在与沙俄国家机器的直接对抗中从事着革命的群众工作和党的组织工作。在斗争中,他9次被逮捕,共被流放6次。然而却百折不回、坚韧顽强,始终忠于革命事业,敢于和善于斗争。

两类革命者,哪类更重要?诚然,两类革命者在革命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作用的重要性还是有实质性区别的。

一场革命,有其“高光”的时刻——即革命的高潮时期、决战时期。这一时期,风起云涌、激烈紧张,各方势力斗争达到白热化、倾尽全力“表演”,上演着格外生动、精彩、壮阔的历史戏剧。前面所说的第一类革命者,往往能在这一“高光”时刻吸引很多的“灯光”,成为历史戏剧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公众舞台上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起到重要的动员群众的作用。他们的组织与活动才能,也能在公开的舞台上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然而一场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还必然有漫长的准备期。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是敌强我弱。革命者必须在统治阶级的相对稳固的反动统治下,通过危险、艰苦、细致,甚至往往是枯燥、乏味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来一点一滴地积累革命的力量。这类主要从事地下的、一线的、默默无闻的群众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革命者,也许在公开舞台上没有那么光彩夺人,在革命高潮期光芒会被前一类革命者所掩盖。但他们却是与群众有着紧密联系、最“接地气”、有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实干精神的革命者。正是这样的革命者才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基础。

一场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只要有站在顶端的、在革命高潮时刻能够大放异彩的明星型领袖人物,就能争取亿万群众支持、推翻统治阶级的。现实历史并不是偶像剧,绝不会这样“神展开”。一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有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党成为群众的领导力量,从而能够把亿万群众组织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军,能够指挥革命大军合理配置兵力、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终战胜统治阶级、砸碎旧国家机器。

而这样的党,必须要与劳动群众结成紧密的联系,在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人脉”。只有在革命的准备期,在群众的日常斗争中,革命者与群众休戚与共,成为群众斗争的核心和骨干,为群众所信赖和依靠,群众才能在革命高潮期广泛拥护无产阶级革命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这样的党,还必须有一支成熟的干部队伍。要有一大批与群众有着深厚联系,有着丰富的群众工作和组织工作经验,有理论素养和政治能力的干部。这样,才能在革命高潮期有去实际领导群众的指挥员,有从统治阶级手中接管国家的人才基础。

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党,这个党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熟的干部队伍——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力量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力量基础,即使出现革命高潮,也不能转化为革命胜利。而这一力量基础都必须依靠在革命准备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建立起来。因此,第二类革命者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是革命胜利的奠基者,是建造无产阶级革命大厦的工程师。第一类革命者的活动,正是建立在第二类革命者的工作的基础上的。没有第二类革命者奠定的基础,第一类革命者就绝无活动的舞台。

而列宁,作为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深刻地认识到两类革命者不同的作用,能够正确处理两类革命者之间的关系。列宁本人虽然在沙皇迫害下,很早就流亡国外,但并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宣传、理论工作上,而是始终高度重视革命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组织严密的,在俄国境内从事地下活动的,与群众建立紧密联系的革命党。列宁也不把流亡者们作为革命的主要骨干,而是高度重视和信任斯大林为代表的主要在国内从事地下斗争的革命者,依靠他们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骨干。这是一条正确的组织和干部路线。而在革命的高潮期,列宁也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给拥护革命的明星型领导人以充分发挥的舞台,充分运用其能力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必须必须向青年斯大林学习,坚韧地投入到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和组织工作中去。只有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处理好两类革命者的关系——关键是要以第二类革命者为骨干,在革命准备期建立群众基础和干部队伍——才能奠定革命胜利的基础。

二、到群众中去

从《青年斯大林》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斯大林的早年革命生涯正是以“到群众中去”为主干的。他正是一个扎根于劳动群众,在与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在群众斗争的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杰出革命者。(以下斯大林从事群众工作的材料均来自《青年斯大林》一书)。

斯大林被神学院开除,成为职业革命者的最初时光,就投身于组织和发动第比利斯铁路工人的斗争中。他从负责两个铁路工人的秘密小团体开始,出色地进行了群众工作。他不知疲倦地教育着他负责的小团体,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我们为何贫穷?”“我们为何被剥夺了权利?我们怎样才能改变命运?”斯大林用这些问题启发着工人群众的觉悟。工人们都非常信服这位年轻的“布道者”。在1900年5月1日,斯大林就精心组织了一次大型地下工人集会,在集会中斯大林进行了罢工的鼓动,并在与改良主义者的辩论中争取到了多数工人群众的支持。并由此发动了第比利斯铁路工人和鞋厂工人的罢工。在1901年五一节前夕,斯大林和他的同志们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工人示威,示威在哥萨克骑兵的镇压下仍取得了大成功,严重打击了帝俄当局的气焰。

这之后,他又来到了重要的石油生产城市巴统开展群众工作。他很快就打开局面,发动了巴统石油工人的大规模斗争。他首先找到当地的先进工人,通过细致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很快就争取到了他们的信任。随后以他们为骨干发动更多工人,召开众多小规模的秘密会议,以进行革命宣传和鼓动(“他要求与会的所有人:‘回去你们的工厂,再招募4个人,并把会议的精神通知他们’”)。在他周围集结了当地工人阶级中最勇敢的战士。他们与当地改良主义者开展了斗争,争取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他自己随后还在当地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的炼油厂仓库中打工,以此身份为掩护开展群众工作。利用一次火灾事故处理的不公,斯大林抓住机会发动了巴统石油工人的大罢工。他通过地下印刷所印刷大量传单来提出工人的诉求、动员工人。最终争取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诺贝尔家族(当地石油产业的主要拥有者,诺贝尔家族就是创立诺贝尔奖者的家族)的重大让步(提升工人工资30%),使工人群众得到了实惠。然而资本家却在不得不让步后,又对罢工骨干分子展开了报复,一是勾结当地军政机关对革命者展开搜捕,二是一下子开除389名罢工积极分子。斯大林领导工人群众坚持斗争,发动了抗议罢工。在军警逮捕若干罢工领导者后,斯大林发动了大规模的群众抗议示威。示威发展成冲击监狱的暴动,沙俄军警开枪镇压,斯大林站在游行队伍中直面枪林弹雨,毫不退缩,积极救人并组织工人群众撤退。巴统大屠杀震撼了全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议。当地群众也坚持斗争。斯大林继续领导巴统群众的斗争,通过地下印刷所鼓动、指挥着全城的工人群众。在他发动和领导下,巴统工人不惧敌人的镇压,组织了7000人参加的烈士的盛大葬礼。斯大林对巴统工人运动的领导,直到他于1902年4月5日被捕才被迫终止。

当斯大林从第一次流放地逃脱后,又投身到格鲁吉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工人运动中。他主办了地下工人报纸“无产阶级斗争”,并到格鲁吉亚西部地区和巴库发动工人斗争。不久,随着沙俄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和圣彼得堡的“流血星期日”事件,1905年革命开始了。斯大林在革命的风暴中与群众战斗在一起,成为高加索地区革命工人运动的坚强领导者。

1905年革命初起的时候,高加索地区在统治阶级的煽动和纵容下,掀起了民族仇杀。斯大林大力开展了反对民族仇杀、团结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对敌的斗争。斯大林组织了布尔什维克工人战斗队,积极制止民族仇杀;发动了大规模的工人群众游行、并广泛散发传单,揭露统治阶级煽动民族仇杀的阴谋,号召各族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打倒沙皇统治。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兴起,成功制止了民族仇杀的进一步发展,使各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反对统治阶级。

随后,斯大林又来到格鲁吉亚西部地区组织工人武装,发动群众夺取政权。在那里,斯大林与孟什维克改良主义者进行了坚决斗争,多次与他们在群众大会上公开辩论,为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到了大批群众,特别是受到压迫最为深重的工人阶级群众。比如奇阿图拉——俄国最大的锰矿,当地矿工受着最为严酷的压榨:“畜生的生活境遇都比这些奇阿图拉的工人好”。斯大林依靠扎实的群众工作,依靠平实、简洁、“接地气”的演说,赢得了奇阿图拉矿工的心,使奇阿图拉成为了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

斯大林以奇阿图拉矿工为骨干,组建了工人武装,震慑资本家、袭击沙俄警察与军队,一度控制了整个格鲁吉亚西部。斯大林又领导工人武装斗争向全高加索地区发展,使布尔什维克的工人武装成为了高加索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当时,斯大林向列宁汇报说:“布尔什维克控制了一半的巴库、一半的巴统,第比利斯的某些区域和包括奇阿图拉(这个锰矿区拥有9000-10000名工人)在内的库塔伊西地区”。

在1905年革命的最高潮时期,斯大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工人武装与其他社会主义党派工人武装结成联盟,一度使沙皇总督及军警龟缩在少数据点中,武装工人基本控制了第比利斯城和几乎整个高加索地区。

面对革命高潮,沙皇政府一方面宣言召开杜马以示怀柔,另一方面又调集大军对工人武装最活跃的地区大肆围剿。沙皇命令哥萨克大军进军高加索,进攻工人武装,镇压革命运动。在大军镇压下,工人武装受到严重损失,沙皇军队夺回了第比利斯、巴库、巴统和格鲁吉亚西部。此时斯大林正在芬兰参加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大会,他在那里第一次见到列宁。从芬兰回来后,斯大林立刻投入组织群众撤退,保存革命力量的斗争。他组织了精锐的工人战斗队,对反革命势力进行游击战,以遏制反革命嚣张气焰,掩护群众和革命者。

这之后的几年中斯大林一边领导战斗队开展城市游击战(清除反革命头目和叛徒,以及受列宁委托组织了多起“剥夺”行动为布尔什维克党筹款——斯大林成为当时布党军事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一边在巴库再次开展对石油工人的组织发动工作。

在巴库,他又一次战胜了孟什维克改良主义。他依靠坚定的革命立场、坚决的革命斗争和细致的组织工作把巴库工人运动的领导权争取到了布尔什维克党党手中。他组建了地下印刷所,发行了地下工人报纸。他推动了多次群众抗议行动,并着力于发动工人群众中最受压迫的群体。他和他的同志们积极去做那些目不识丁的阿塞拜疆工人和波斯工人的工作(而孟什维克之流知识分子“革命者”却往往势利地不愿去接触这些工人),使这些穆斯林工人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定拥护者。斯大林总结了巴库党通过深入工人群众、以工厂党组织为基础,建立坚强的地下党组织并通过地下报纸动员团结工人群众的力量,从而在革命低潮期使党重新获得力量实现复兴的经验,向全党提出了“巴库倡议”(以工厂党委会为基础重建党的组织,在国内建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创办立足于国内的全国性报纸)。

斯大林的倡议被列宁为首的党中央所采纳。在经历了数次逮捕和流放后,斯大林被选为中央委员。他来到了圣彼得堡,着手创建布尔什维克党的全国性报纸《真理报》,成为《真理报》的第一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后他还负责组织布尔什维克党参加杜马选举——斯大林成为了布党在俄国国内的主要领导人,直到1913年因被叛徒出卖而再次被逮捕流放。在经历近四年的流放后,随着1917年二月革命的胜利,斯大林又回到了首都,再次成为了真理报主编,并成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他拥护列宁的革命路线,作为党务和宣传工作的实际组织者而在十月革命的准备和发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绝不是像托洛茨基所污蔑的那样“无足轻重”)。

以上就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胜利前从事群众工作的主要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在十月革命胜利前,贯穿斯大林近20年革命生涯中的一条主线,正是“到群众中去”,正是在工人群众中的群众工作。他从组织地下社会主义工人小组开始,到组织跨厂工人运动、全城工人运动、全国工人运动,从发动工人经济斗争到开展政治示威、到建立工人武装、发动工人起义、建立工人政权,他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群众工作的完整链条,由此成长为杰出的无产阶级群众领袖。而正是有一批像斯大林这样的与无产阶级群众有着紧密联系、有着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群众领袖,才为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斯大林的群众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条经验,值得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借鉴。

1、以工人群众工作为中心

青年斯大林的革命工作正是以工人群众工作为中心的。他没有局限于在学校中搞学生社团,没有致力于“发展革命知识分子”,没有去“占领文化阵地”,没有以搞一个左派小圈子而满足,没有仅仅在书斋中从事“理论斗争”,没有仅仅搞“媒体宣传”,没有在资产阶级改良组织中浪费时间,也没有做一个“工运观察家”,而是直接到工人群众中去,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工运,对工人群众直接进行革命的发动和组织工作。这正是青年斯大林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突出优点。布尔什维克党人以工人群众工作为中心,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俄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科学认识上。当时俄国工人阶级高度集中于大工厂中、又深受压迫,有很强的战斗性和远超其人口比重的巨大社会能量,因此工人阶级正是俄国革命的先锋队和重要的主力军。所以,只有以工人群众工作为中心,只有把最主要的革命力量投身到发动工人群众中去,只有发掘、培养、组织千百万革命工人,使最广大工人群众站在革命的大旗下,革命才能获得胜利的基础。可以说,是否以工人群众工作为中心,正是当时革命路线与机会主义路线的一个主要分别。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向青年斯大林学习,要抓住革命的主要动力,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革命主力军的群众工作。一切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一工作,而不能没有中心,把力量浪费在不重要的工作中。尤其要警惕机会主义的“多元社运"策略。

2、坚持与改良主义做斗争

纵观斯大林群众工作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始终坚持与改良主义作斗争,而这也是他打开局面的一个重要方式。工人群众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而是会受到社会各阶级意识的影响。其中,尤其以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改良主义影响最大。因为改良主义是以帮助工人“维权”的面目出现的,容易赢得工人群众好感,从而迷惑工人群众。而开展革命的群众工作,就必须直面与改良主义做斗争的问题。斯大林是如何与改良主义作斗争的呢?他不是靠花言巧语、也不是靠阴谋诡计,而靠的是堂堂正正的辩论,靠的是与工人群众的紧密联系和细致发动,靠的是能够用工人群众的语言把他们的心里话、把他们所受的压迫、所要争取的解放说出来,靠的是领导工人斗争取得胜利——一句话,靠的是能够使工人群众认识到他们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根本上是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马列毛主义者,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改良主义则是出卖无产阶级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因此革命者与改良主义作斗争,就是要靠堂堂正正的举起革命的大旗,启发工人群众反抗和斗争的觉悟(而这本身就由于他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每天受到的剥削压迫而蕴藏在他们心中),揭露改良主义的叛卖,领导他们取得斗争的胜利,使他们看到革命的前途。而工人群众一旦觉悟到了自身的根本利益,看到革命的希望,就一定会站到革命的大旗下,忠实地追随革命者。因此要开展革命的群众工作,就必须坚持与改良主义作斗争,通过战胜改良主义来启发工人群众的革命觉悟,争取广大工人群众拥护,从而把工人运动的领导权夺取到革命派手中。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向青年斯大林学习,在开展革命群众工作时始终坚持与改良主义作斗争,通过战胜改良主义来打开群众工作的局面,争取群众运动的领导权。

3、以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突破口

斯大林群众工作的起点和他成长的主要舞台,是高加索地区。而高加索地区是沙俄的“边区”,相比沙俄的中心城市和腹地,那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也更加混乱,沙皇的统治机构相对无能,社会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更错综复杂,群众痛苦也更深重、反抗精神也更强烈——高加索地区正是沙俄统治的“薄弱环节”。而这就为革命群众工作的开展创造了绝佳的空间和舞台。而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党人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空间和舞台,使得高加索地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先进工人和革命者。而在革命低潮期,在巴库又能实现党和工人阶级斗争的率先复兴,形成工人阶级的相对优势。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向青年斯大林学习,善于找到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到那里去开展群众工作,将其作为突破口。从而在总体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现局部的我强敌弱。以此逐步发展,最终实现力量对比的逆转。

4、重视发动工人阶级中被压迫最深重的群体

在斯大林的群众工作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并且善于发动工人阶级中被压迫最深重的群体。比如发动奇阿图拉的“畜生的生活境遇都比这些奇阿图拉的工人好”的锰矿工人,使奇阿图拉成为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锰矿工人成为1905年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工人武装的骨干;比如在巴库发动被压在最底层的穆斯林工人,使穆斯林工人成为布尔什维克的最忠实拥护者。

工人阶级内部也是分群体、分阶层的。是存在相对来说受到更深重压迫、更残酷剥削的群体的。比如许多女性工人、青年工人,移民工人、外来工人,各种少数身份的工人(少数民族、少数宗教、少数性取向等),没有“编制”或没有被纳入改良主义工会的各种临时工、外包工、派遣工,在某些特别残酷的血汗企业中工作的工人,等等。这些被压迫最深重的工人阶级群体,就好像干柴一样,最容易被革命的烈火点燃。革命派的主张最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他们也最容易成为革命派的忠实拥护者,从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强骨干。而要发动他们,就需要接近他们、了解他们、融入他们,与他们紧密联系,用简洁、平实、通俗的语言鼓动他们,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而不能居高临下、蜻蜓点水,不能因各种困难而退缩。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向青年斯大林学习,重视并善于发动工人阶级中被压迫最深重的群体,而决不能像势利的孟什维克“知识分子革命者”之流,在工人阶级内部也“嫌贫爱富”。

5、充分发挥地下印刷所、地下工人报纸的作用

斯大林非常重视建立地下印刷所、创办地下工人报纸的工作。在他的群众工作生涯中,有许多工作是围绕地下印刷所、地下工人报纸开展的。他充分发挥这二者的作用,使它们成为对工人群众的工业化发动工具。通过地下印刷所的传单和地下工人报纸,传播党的主张、做出斗争的指示、发出行动的号召。

地下印刷所和地下工人报纸,实际上就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针对群众的工业化宣传发动工具。斯大林重视并充分发挥地下印刷所和地下工人报纸的作用,绝不是把它们作为一般的媒体来使用,而是与群众工作紧密相联系的,是直接到达群众,直接进行革命鼓动、发出指示和号召,直接为群众当前斗争提供服务的。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向青年斯大林学习,找到现有技术条件下,最适合的工业化的群众宣传发动工具。充分利用这样的工具,使其与群众工作紧密联系、为群众斗争服务。

6、利用本乡本土的优势

还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斯大林主要是在自己的家乡——高加索地区进行革命群众工作的。斯大林作为高加索地区“本乡本土”人士,有着较为丰富的“人脉”、社会资源,能被革命群众工作所利用,能为革命者提供掩护。而斯大林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为其革命群众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向青年斯大林学习,充分利用本乡本土人士的优势,利用在本乡本土的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来为革命群众工作服务。

三、地下斗争

青年斯大林的革命斗争,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地下斗争,斯大林正是一位地下斗争的大师。什么是地下斗争呢?地下斗争不是指地下情报人员的谍战神剧,也不是少数死士的密谋行动。地下斗争就是指斗争突破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不受统治阶级的“法制”所约束,不是统治阶级所能容许的对现有体制的修补与改良,而是根本不承认现有体制,建立全新的体制去破坏、取代旧体制。也就是说,突破旧阶级的专政,建立新阶级的独立力量,成为新阶级专政的雏形、萌芽,最终发展壮大、取代旧阶级专政。地下斗争,就是新阶级的独立力量、新阶级专政的雏形从旧社会的地下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把“世界颠倒过来”,取代旧阶级专政的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发展无产阶级的独立力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雏形、萌芽,最终取代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独立力量、无产阶级专政之雏形的产生及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说是必然不能被资产阶级专政所容许的,是必然要破坏资产阶级统治之“合法”秩序的,因此必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地下斗争。

而如果把无产阶级的斗争完全局限于“公开”、“合法”的斗争,那这样的斗争只能屈从于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是资产阶级可以容许的改良主义斗争,是向资产阶级争取涨点工资、多点话语权的斗争,是劳资协商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完全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劳资矛盾的一种日常活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决不会带来无产阶级革命。

以青年斯大林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正是以地下斗争为基本斗争方式的,正是在地下斗争中奠定了俄国革命的胜利。他们从建立秘密工人革命小组开始,到建立地下工人联合斗争网络、地下工人代表机构,到建立工人武装、工人政权;从发动工人罢工,到发动工人起义、开展革命战争,无不是突破沙俄当局的“法制”,在沙俄国家的合法秩序之外发展起来的。他们所发展的革命力量,都是“地下”的,从而也就完全是无产阶级独立的力量,而不屈从于统治阶级的任何影响。

地下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发动、组织工人群众,建立独立于资产阶级统治体系的革命力量,就是用这种革命力量削弱、破坏、取代资产阶级的统治——一句话,就是发动群众“夺权”。在地下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就是像斯大林这样,与群众有着紧密联系、有着坚定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革命者。而若只开展“公开”、“合法”斗争,那其主要内容就是约束工人群众、防止“过激”,就是开展劳资谈判,就是参加竞选,就是为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内“维权”、在资产阶级统治前提下争取话语权。在“公开”、“合法”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只能是劳资“中介”、工会及政党官僚、资产阶级政客。地下斗争和“公开合法”斗争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通往截然相反的方向。

当然,开展地下斗争并不是说不可以利用“公开”、“合法”的机会。相反,凡是有这样机会的地方,都是应该充分利用的。就像青年斯大林,在巴库也曾利用过“公开”、“合法”的工人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也曾组织过布尔什维克党参加杜马选举。关键在于两者的关系。是把“公开”、“合法”的机会作为地下斗争的掩护、补充,来为地下斗争服务呢,还是相反?也就是说,是利用公开合法的机会,来发展地下斗争的力量(也即无产阶级独立的革命力量)呢,还是以发展“公开”、“合法”力量(也即资产阶级所容许的、作为资产阶级统治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力量)为根本目的。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向青年斯大林学习,以地下斗争为基本斗争方式(同时不放弃利用“公开合法”机会为地下斗争服务),发展不被资产阶级“合法"秩序所限制的无产阶级独立的革命力量,来削弱、破坏并最终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

地下斗争,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就是“反特”斗争的问题。既然地下斗争是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斗争,那么统治阶级就必然动用国家机器予以镇压。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派遣特务或收买“内鬼”,在革命力量中安插“鼹鼠”。

沙俄国家有着全世界最早、最庞大的秘密警察机构,对布尔什维克党就曾大肆采取这种手段,为布党造成了许多困难和损失。青年斯大林的革命生涯中,就有着丰富的“反特”斗争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教训。斯大林在高加索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就非常重视“反特”斗争。他领导当地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积极清除特务和奸细,通过派遣“反间”、建立自己的线人网络、发动群众和革命同志检举、组织革命法庭审查等方式来揭露特务、纯洁革命组织,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从历史的结果看,青年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反特”斗争,不是完全成功的。《青年斯大林》一书中提供了这样的材料:根据革命后缴获的沙俄秘密警察的档案来看,当时斯大林在高加索地区所领导揭露的特务,有一些是搞错了,而有一些打入党组织内部的特务却始终没有被揭露。从整个布尔什维克党来说,在十月革命前的中央委员会(当时中委成员很少,就是布党的领导核心)中,至少混进了一名特务(马林诺夫斯基),斯大林也是因这个奸细出卖而在1913年被捕的。对这个特务,党却始终没有发觉,最后是沙俄官方因其杜马议员的身份而自己公布的。反特斗争中所曾经面临的严峻局面,正是使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高度重视“肃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的一个诱因。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即便沙俄国家的特务手段很高超,布党始终面临被严重渗透的局面,但这并没有最终阻档沙俄国家的倒台、革命的胜利。同样,即便斯大林高度重视“肃反”工作,也不能避免新生资产阶级的产生,不能避免赫鲁晓夫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篡权。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决定历史进程和革命成败的,绝不是特务手段,而是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是阶级斗争的大势。

因此,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必须充分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反特斗争。既要重视这一斗争、采取必要措施,又不能草木皆兵、过分夸大,在革命力量内部制造分裂和混乱。在反特斗争中,要重证据,要严禁‘逼、供、信”,防止扩大化。要认识到:只要有正确的革命路线,只要充分发动群众,特务就决不能击败革命。在大规模的革命群众运动面前,任何特务手段都是无用的。而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更不能认为“间谍”、“特务”是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危险,不能把“肃反”斗争扩大化。而必须认识到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危险是新生资产阶级、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对付他们只能用大规模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阶级斗争——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而不能依靠少数专政机关“抓特务”。

四、独立思考的战士

青年斯大林还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他不仅是一个卓有成效地从事群众工作、地下斗争的实干家,而且还是一个独立思考的战士。他武能发动群众、组织罢工、建立工人武装、指挥革命战争,文能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制定策略、撰写文章,主编并主笔地下工人报纸,而且能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斯大林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杰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无产阶级革命,作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自觉的革命,就必然要求革命者不能只是盲目苦干的莽夫,而必然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理论的素养。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能够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判断革命形势、判断革命路线正确与否——也就是说,必须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从而真正自觉的战士。

斯大林作为独立思考的战士的一个关键表现,就是他从来不是盲目服从上级、服从领袖的“驯服工具”。相反,他总是对革命形势、革命路线、革命策略等重要问题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当他的见解与上级、与领袖不符时,他也不是简单放弃,而总是会与上级和领袖开展辩论、据理力争,当上级和领袖能够说服自己时,他就会欣然接受、坚决执行;而若上级与领袖不能说服自己,那他就会保留意见,并坚持反对(在党的纪律允许的范围内)。斯大林与列宁的关系就是这样。斯大林虽然很早就衷心拥护列宁的革命路线、拥护列宁的领袖地位,但他对列宁绝不盲目服从。相反,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斯大林曾经和列宁有分歧。就比如在党的土地纲领问题上,在高加索地区民族问题上,在参加杜马选举问题上,在1905年后革命低潮期党如何恢复问题上,在二月革命后党的策略问题上,等等。而斯大林也不隐瞒这样的分歧,不违心地服从列宁,而总是公开地提出,与列宁进行辩论。若列宁能够说服自己,他就能够欣然接受,坚决拥护列宁的主张。否则,他也会坚持反对,向全党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在党的会议上投下列宁的反对票。在他与列宁的分歧中,有许多历史证明列宁是正确的,他一般也总是能被列宁说服;有一些是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各有一定道理;有一些斯大林是正确的。而列宁能够容忍作为下级的斯大林唱反调,特别是往往能够采纳斯大林的正确观点,丝毫不因他“与中央不一致”就打压他,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应有的态度。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情况在当年布尔什维克党内不是个别的,而是党内惯例。正是党内鼓励独立思考、容许基层和下级唱反调的民主气氛和民主体制,保证了党始终充满活力,是党能够战胜各色机会主义路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列宁制定的布尔什维克党建党路线,要求建立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记录,要求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党内体制。但这决不能理解为是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全党无条件服从中央的奴隶主义。十月革命前的布尔什维克党就从来不是这样的一个党。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有一个根本前提,就是上级和中央的领导是正确的。如果上级和中央的领导是错误的,是危害革命的,那么下级、全党就应该坚决反对,应该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首先应该是在党的纪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党内民主的方式——如党的会议和刊物上的辩论,发起党内投票等)来促使上级或中央改正错误。而如果上级或中央已经彻底被机会主义分子所篡夺、不给予下级和全党批评和监督的权利,反而予以打压、迫害,那就应该彻底造反和决裂。

上一波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挫败的关键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就是党的领导机构被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篡夺了权力。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最大威胁不是别的,就是党的领导层的蜕变。所以,无产阶级先锋党的民主集中制决不能理解为“谁在中央拥护谁”的盲从主义。这就要求必须要把全体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关键的就是独立判断上级路线正确与否的能力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就要求鼓励基层和下级监督上级和中央,要给与基层和下级对上级和中央实施审查、开展批评、否决决策、发动改组的民主权利。因为基层和下级与群众联系更紧密、享有的资产阶级法权更少,因此只有依靠基层和下级党组织的监督,才能有效防止上级和中央被机会主义篡夺。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向青年斯大林学习,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智勇兼备的战士。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与实践相结合,要对革命形势、革命路线、革命策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要敢于向上级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与上级进行辩论,要在革命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危害革命的错误领导、错误路线要坚决反对。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恢复布尔什维克党的光荣传统,建立容许并鼓励基层和下级批评监督上级和中央、有利于革命路线战胜机会主义路线的党内民主体制。

五、简论斯大林的历史功过

最后,再谈谈斯大林的历史功过问题。

总结青年斯大林的革命历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斯大林是经过考验的群众领袖、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是具有实践经验、政治能力和理论素养的革命干部——一句话,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因此他在十月革命后成为无产阶级国家的重要领袖,并最后成为列宁的继承人,不是偶然的。而正因为他恰恰是布尔什维克党人的主体——他们通过艰苦的群众工作和地下斗争,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基础——之典型的、杰出的代表。斯大林正是列宁之后,能够代表和领导这个革命者集团的领袖。

而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之艰难曲折的历程,也从根本上说是历史的必然。正因为是在一个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工人阶级只占人口少数,并且其群众力量在三年残酷内战中消耗殆尽的农业国中建立和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所以就不得不依赖经受过考验的、当时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及长远利益的革命者集团来掌握权力。而这样就不得不建立一整套官僚体系,就不得不保留浓厚的资产阶级法权、保留官僚特权(因为没有群众力量来取代少数干部)。而斯大林正是依靠并领导这个革命者/干部集团坚决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战胜了法西斯,推动了世界革命——这是斯大林的伟大历史功绩,这也是青年斯大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当然,这其中有着许多曲折和失误。有些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法避免的,有些是可以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的(比如领导作风中的粗暴,过于迷信“肃反”斗争等),还有些则是前述两种因素的交织。而最关键的错误,就是斯大林没有认识到,这个经过革命考验、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打败了法西斯的革命者/干部集团,在资产阶级法权和官僚特权的腐蚀下,其中必然会产生新生资产阶级、产生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若不能战胜新生资产阶级,那么这个干部集团就必然整体蜕变为官僚资产阶级,去篡夺无产阶级专政、实现资本主义复辟。而要战胜他们,用专政机关“肃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靠少数官僚机构是不可能解决一个阶级的。只有发动工人阶级的群众力量去清洗、监督、改造干部集团,去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加快向共产主义过渡——一句话,只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才能战胜新生资产阶级。

斯大林的这一错误,有他个人的因素(思想中的形而上学因素,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对肃反机关的迷信等),但更多是历史的局限。因为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毕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全世界无产阶级都缺乏经验。所以,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开展继续革命的自觉实践,只能是留给毛主席完成的任务。

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应该科学地评价斯大林,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笔历史遗产。要学习斯大林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革命经验和优良品质。要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既要反对资产阶级对斯大林和苏联的污蔑,反对托洛茨基派无视历史条件、“戴着白手套革命”(就是无视革命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要求革命不存在任何“曲折迂回”、任何“肮脏”与”黑暗)从而否定斯大林,反对修正主义夸大斯大林时代的黑暗面而无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反对种种根本否定斯大林的错误思潮,学习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优秀经验;又要认识到斯大林的历史局限性,认识到“斯大林体制"(权力集中在干部集团手中,保留浓厚资产阶级法权和官僚特权、官僚体系特别发达,没有群众民主,没有自觉的继续革命运动)的严重历史局限性,吸取斯大林时代的教训。关键是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下,自觉运用毛主席继续革命的理论,最大限度地发动工人阶级群众的力量来直接管理社会主义国家、来监督并改造干部集团、来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和官僚特权,用群众民主来最大限度地取代官僚体系,用工人阶级的群众斗争来战胜新生资产阶级、改造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7 个赞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 答疑解惑机器人
@maoistQAbot 加她为电报(纸飞机)好友私聊吧
该书提供的资料充分证明了青年斯大林是一个杰出的革命者,是敢于和善于与工人群众相结合、发动工人斗争的工人阶级领袖,是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地下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从而有力驳斥了从西方资产阶级到托洛茨基对斯大林的种种污蔑和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