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力角度看毛泽东的革命

毛泽东的革命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少量资本主义生产力,大量的还是封建的小农生产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受官僚地主阶级的压迫,还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而且帝国主义的压迫更沉重。因此,当时不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是封建的小农经济生产力,都已经被压迫得严重变形。它们都有强烈的恢复自己自然状态的内在应力,即矫正变形的力量。

共产党建立初期,积极开展工人运动,组织了一些罢工运动,如二七大罢工。但因工人的数量太少,罢工基本上都失败了。二六年北伐战争,引发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农民自发组织农会。农民运动霎时风起云涌,其动力正是来源于小农生产力严重扭曲变形以后产生的矫力。毛泽东抓住时机,及时跟进调查研究农民运动,很快把工作重心从工人运动转向农民运动上来。

工人运动的失败,以及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令毛泽东深刻感受到枪杆子的重要意义,从而开始了他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打土豪,分田地”,虽然不是建立新的生产力,但它能瞬间解除让小农生产力扭曲变形的外在压迫,迎合了小农生产力抵抗压迫变形的内在应力。借此效应,很方便的就把农民组织起来了,并把这个应力有效的转化成了土地革命的动力。

利用现有生产力的内在应力动员革命的优点如下:

1)不需要花时间探索新生产力的组织方式。
2)充分利用了旧生产力早已深入人心,因而不需要太多的舆论宣传,只要高举打倒扭曲它的外力的旗帜,就能号召农民起来革命。
3)割据政权能在短时间内建立支持自己生存的生产力。

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进行生产方式革命,而是利用生产力抵抗外在压迫的内在应力展开革命。应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革命力量有个由弱到强的历史要求,因而只能顺着历史的纹理展开革命,而不能逆势操作。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围绕解放小农经济生产力展开的,所以它不是生产方式革命,这个革命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留下了隐患。

社会主义革命本质上是生产方式革命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即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革命过程的,由私有制到共有制转化的过渡阶段。这样的革命再也不可能去解放小农经济生产力了,相反,它成了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外在扭力。随着这个革命的不断深入,小农经济生产力再次严重扭曲变形,象弹簧一样蓄满了恢复的应力,这种应力成为改革开放分田单干的复辟动力。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革命,意味着要展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探索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这个运动不仅仅对小农经济生产力有着强大的压迫作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同样有着势不两立的作用。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走到毛泽东的晚年,为什么会出现工农都比较冷漠的局面,而民主革命派却能得到更广泛的同情的原因。工人和农民都是旧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他们只有积极参加共产主义生产力的创建运动,才能把自己彻底改造成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才能真正的从私有制生产力中解放出来。

工人农民如果不积极投入到,探索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力的革命运动中去,必然会皈依在旧的生产力中,体验到新生产力的强大压力。他们必然的要变成百万雄师那样的保守势力,成为支持阻碍人类进步的反动势力的社会基础。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