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对个人来说,指的是他从事生产的能力;对社会来说,指的是社会生产的能力。这是必须明确的概念。有时候,人们用落后的生产力,来调侃那些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人;或者是掌握了现代技术,却缺乏必要的设备或工具的人。可见,即使对于个人而言,生产力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能力指标,而是隐含了人、工具、知识等诸多因素的。所以,提起生产力的概念,就应该明确其包含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那么,生产力到底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呢?总的来说,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个是生产要素,一个是组织生产要素实现生产目的的组织方式。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又包含激励劳动者的方式。比如说一个工厂,它按照所生产产品的设计要求制定制作产品的工艺流程。然后,根据工艺流程要求组织生产线上的各个工位,以及管理生产线的必要职能岗位。通过这种方式,生产该产品的设备、工人、各种零配件以及原材料都组织起来了。组织起来的标志就是能够正常运行的整条生产线。由产品设计要求确定生产它的工艺流程,由工艺流程要求组织生产要素构成生产线。这是现代生产力的一般组织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还构筑了它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就是由资产阶级法权构筑起来的分配制度【1】,即资产阶级的薪酬策略。
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支持它的生产力的存在。社会为了使自己长治久安,就必须捍卫支持它的生产力长期存在的条件。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必须捍卫其生产力的组织方式,必须捍卫其生产力的分配方式。从事生产的人们在资本主义生产力中有着确定的关系。比如:工人与工头的被指挥关系,老板与工人的关系,分配系统确定的资产阶级法权关系。所有这些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自己的立场,坚定的站在资本一边,毫不犹豫地打击那些企图动摇这些关系的行为。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还没有确立以前,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至少理论上是这样。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确立以后,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就基本被限定在一个明确的区域里了。其他的生产方式或者被取缔,或者被长期抑制。例如,中国的封建社会确立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后,长期实行抑商政策。有时甚至采取取缔措施,例如明朝的禁海令。这是因为,其他的生产组织方式,一旦形成新的生产力,就会瓦解旧生产力确定的社会关系,这将大大动摇旧生产力支持的国家的稳定。生产关系为了维护旧生产力,随时准备扑灭新生产方式,捍卫自己的长治久安。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反制关系,即生产关系成为(新)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对生产力的模糊认识,使得政治经济学领域充斥着一些可笑的命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命题。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这个命题的前提是:生产关系可以没有生产力的存在而从天外飘下来。落后生产力只有抚育落后生产关系的能力,它怎么可能养出“先进的生产关系”来呢?于是,这先进的生产关系就只好从天而降了。如此割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学说,怎么可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呢?
对生产力的解剖,使我们认识到,新的生产力源自新生产方式的探索,而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正是这种探索实践的结果。在新生产方式形成生产力以前,它是没有能力支撑一个社会的物质需要的。在这种时候,掀起社会革命运动,多半是借助旧生产关系引发的危机,推翻旧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另一方面,旧生产力在其正常运行的时候,是强大的,是不可能有改革动力的。只有在其养育的生产关系发生危机时,旧生产力才会被扭曲,依赖这一生产力活命的阶级才会起来谋求新路。
因此,从生产力理论出发,社会制度革命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是:
1)新生产力基本成型。
2)旧生产关系发生危机,旧生产力严重扭曲变形。
3)切实可行的革命路线。
在新生产力还没有成型之前,即使旧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危机,也只能借这样的危机积极探索新生产方式,使之早日成型。例如当年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打土豪分田地”之路,而不是几个大城市的武装起义之路。
注:【1】参看《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