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问题的新思考

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问题的新思考

周承友



摘要:本文重新回顾了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的发展历程,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从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重建的重要性、所需条件和活动开展、组织形式和体制及领导能力、正确处理对外关系、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等方面,对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问题展开了新思考。

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是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国外或国际方面的活动内容。它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展开的活动,是紧密相连和相互依赖的。因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国际性的,所以回顾、总结和探讨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对促进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发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无产阶级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由资本主义而来的。资本是一种国际势力,资本主义是一种全球化体系。资本主义萌芽于14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基本形成。正因为资本剥削和压迫的国际性或全球化,决定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国际性。无产阶级解放所面临的敌人,不只是本国资产阶级,还有整个国际资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在国际上和对外关系中必须实行国际联合、相互支援、共同战斗的客观前提。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条件。同时,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代表,并处于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之中,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各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反对剥削和压迫)又是一致的,这就为无产阶级及其国家在国际上和对外关系中实行国际联合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由此,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战略或者国际战略和最高目标就是:世界革命,实现共产主义全球化。当然,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就其内容来说,是国际性的;但就其形式来说,它首先是通过各国无产阶级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而实现的,是具有国家民族特点的。所以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自主自立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为了共同的阶级利益,反对共同的阶级敌人,实现共产主义而坚持的国际团结的思想和行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在伦敦成立(它于欧洲七国建有支部),标志着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正式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了自己的章程和纲领,明确了“同盟”的目的、加入条件和组织纪律原则等。它明确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无阶级的无私有制的新社会”。①在“同盟”的成立大会上,依据民主原则组成了领导委员会,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颁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共产党宣言》首次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②1850年7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首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的任务。1852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共产主义者同盟”在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中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和起义,使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是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又一个重要组织。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工人运动高涨起来并自发地走向联合,为第一国际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它在欧美非十八个国家建有支部,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领导和起草“协会”的相关文件。“协会”颁布了《成立宣言》和《协会章程》,明确了自己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纪律原则等。《协会章程》规定:“工人阶级的解放由工人自己去争取”,“在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无产阶级的保障、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前提下,允许一切工人团体参加”。③“协会”依照民主原则,每年召开代表大会,实行总委员会集体领导,并出版自己的机关刊物,如《人民报》。总委员会开头设有主席和总书记等职务,1867年废除主席职务,保留总书记职务,总书记办理共同事务。各国通讯书记可担任总委员会委员,总书记人选也不是终身的。巴黎公社失败后,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第一国际在组织各国工人阶级,推动和扩展工人运动(由西欧到东欧、北美、拉美,促使两个民族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支援民族解放运动及各国民主运动和巴黎公社革命,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培养工人运动骨干,批判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马志尼主义、布朗基主义、巴枯宁主义等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19世纪后期,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880年代工人运动重新高涨,无产阶级政党广泛建立,这些推动了第二国际的建立。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有22个国家三四百名代表参加,标志着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或“社会党国际”)的成立。第二国际成立之时没有发表成立宣言和章程等纲领性文件,也没有建立常设的领导机构,直到1900年第五次(巴黎)大会上才成立了它的常务委员会(后来改称“国际社会党执行局”或“社会党国际局”)。但包括“社会党国际局”及其书记处,它们都未享有一个领导机构所具有的基本权限或权威,所以第二国际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联合。第二国际共召开九次代表大会,在它的前期(1889-1895年),在组织各国无产阶级斗争中基本上坚持了革命原则,但因第二国际成立之初,内部就存在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三个派别,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同无政府主义作斗争,却对改良主义批判不力。因为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还处在形成和发展之中,资产阶级国家大都实行和平统治政策,无产阶级也成长在和平环境中,小资产阶级分子广泛涌入无产阶级队伍和工人贵族的出现,带来工人斗争多是以合法斗争为主。特别是因为对时代问题、资本主义新发展和无产阶斗争的认识上的分歧,以及恩格斯的逝世,在第二国际后期又形成了所谓新三派:右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中派,以考茨基为代表;左派,即马克思主义派,以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列宁为代表。1890年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恢复活动,并成为第二国际中最有影响力的党,加上各国无产阶级合法斗争所取得的暂时成绩,使得德国伯恩施坦等人的修正主义在各国党内迅速泛滥起来,让修正主义者在第二国际和多国无产阶级政党中逐渐取得主要领导权。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多数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公开背叛1912年“巴塞尔大会宣言”而投入本国资产阶级怀抱并转向社会沙文主义。这正如列宁所说:第二国际破产了。可见,第二国际在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体上是不及格的。但它对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还是有所贡献的,主要表现在它的前期。例如,第二国际在促进各国工人运动的团结和发展(由欧美扩展到东亚的日本、澳大利亚和南部非洲),促进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团体的成长和发展,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提高工人阶级觉悟,开展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特别是在为列宁主义政党及后来第三国际建立作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时代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列宁坚决同第二国际后期的修正主义作斗争,并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新型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列宁发表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少数甚至一国首先胜利”的观点.④1916年列宁发表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时代的内涵。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和十月革命胜利,这都证明了列宁主义的胜利。而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则主要是其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不成熟的结果。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来自欧、美、亚三十多个国家的五十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其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并决定由下次代表大会制定章程(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还制定了严格的加入条件)。第三国际彻底抛弃了改良主义,号召世界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并设立了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及其执行局或主席团等领导机构。各国共产党都是第三国际的一个支部,第三国际执委会享有高度集中的领导权,如各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党的主要领导干部都是由第三国际决定或认可(当然苏联共产党除外)。第三国际还出版自己的机关刊物,如《共产国际》和《国际新闻通讯》。列宁为第三国际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路线。例如,列宁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⑤的口号。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⑥列宁还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解放殖民地,…社会主义者还应当最坚决的支持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革命的分子,帮助他们举行起义,如果情况许可,还应当帮助他们进行革命战争,反对压迫他们的帝国主义列强”。⑦斯大林作为列宁事业的主要继承者,不但建立了一个初级形式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执行了正确的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决策。1935年,第三国际“七大”后,它的高度集中的领导权有所放开。1943年6月,适应各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第三国际自动解散。总之,第三国际促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遍布全球五大洲,在促进各国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开展斗争,支持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反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批判内部机会主义,传播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就是卓著的。当然,因第三国际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等原因,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国共产党适应本国国情自主地解决问题,也带来了脱离个别国家实际的某个时段的错误决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兴起和发生,为第二次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兴起提供了可能。那时,面对国际法西斯势力的进攻,维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存在、发起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国际法西斯势力都是无产阶级国际利益的需要。作为第三国际领导中心的苏联,其“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成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联由此获得了战争战略上的主动权。在此时机,苏联主动提出解散第三国际,避免了苏联主导的第三国际需要维护苏联与其他国家无产阶级利益发展之间的不当的矛盾,适应了世界革命和斗争的需要。当然,那时若能新建一个民主化的而非苏联完全主导的常驻苏联之外的无产阶级国际联盟的领导机构(并学习中国革命经验),可能会更大地促进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发展。例如,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法国和希腊等国家工人阶级武装队伍已发展到一定规模,若有新的无产阶级国际联盟坚持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反法西斯斗争相统一的原则,坚决批判那时支配西欧的和平民主改革的革命道路思想,广泛支持法国和希腊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向更高阶段发展,可能会带来法国和希腊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另一方面,那时尽管没有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组织的存在,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仍然坚持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外交,大力支持东欧和中国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包括支持其局部性的国际联合或半联合组织的建立,如“欧洲共产党情报局”、“经互会”和“亚洲共产党代表集中活动中心”的建立,并批判和抵制着前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民族主义势力对苏联东欧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构成的危胁,从而带来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

到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系列协定条约的签订,“经互会”建立,苏联与新中国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产生等,标志着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秩序初步形成。同时,杜鲁门主义出现,“北约”建立,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等,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秩序也初步定格。虽然1947年开始出现“两个世界”之间的“冷战”,但一个世界大局获得稳定。当然,还有一个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兴起。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通过政变成为苏联新领导人,他学习前南斯拉夫走上新修正主义道路,还推行霸权主义。例如,赫氏违背“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关于前南斯拉夫问题的决议,出访前南。1955年“华约”的建立。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苏联对内开始反斯大林主义,对外推行“三和路线”等。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标志着苏联内外政策全面走向新正主义道路。那时,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常设国际组织虽然没有,但当时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作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一种形式还是存在的。1957年和1960年两次莫斯科的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通过的《莫斯科宣言》和《莫斯科声明》,作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纲领性文件,它们基本反映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要求。但正因为苏联新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推行,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却坚决反对新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⑧的口号等正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经过1960-1964年的“中苏大论战”,必然出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大分化。1966-1976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发动了一场反对国内新修正主义(“走资派”)的文化大革命,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华国锋发动“十月政变”,新中国也走上新修正主义道路。其实,1950年代以来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等问题,都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都是由新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带来的。此时,本应是社会主义走向新生的大好时机,它却被走向毁灭。

在当代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没有停止。除了各国工人运动或斗争没有间断而时起时伏外,党派和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照样存在。例如:(一)、“第四国际 (统一书记处)”(托派)的存在。它于1938年在巴黎建立,奉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因其“过左”的路线,故影响不大。托氏死后,它发生多次裂变。“统一书记处派”被认为是最正统最大的一个国际托派,其成员分布在几十个国家。以1990年代为标志,很多国际托派开始丧失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出现改良主义倾向。例如,出现了支持或参与查韦斯、卢拉等拉美总统开展的左翼运动的托派。1974年成立到1989年改名的“国际共产主义同盟”组织也是托派的重要延续,它的《原则宣言和纲领要素》等文件,经过其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沿用至今。其中的主要观点是:鼓吹“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和国际性”,反斯大林主义,包括其“工人国家”和“工人政治革命”等的观点。(二)、国际毛主义运动。包括“马列主义政党及组织(毛主义)国际大会”和“革命国际主义运动”(毛主义)等组织。“革命国际主义运动”组织成立于1984年,由十几个国家的毛主义政党组成,并开展了长期的实际斗争,如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印度共产党(毛主义)等。(三)、共产党工人党的雅典会议和圣保罗论坛会议。自1998年以来,它们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国际会议,大都坚持不同程度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立场。(四)、各种社会主义者国际学术会议。这种会议也频频举行。总之,这此党派和学者的国际会议,除国际毛派和仍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托派外,大都与真正地共产主义运动有很大的距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

综上所述,一个全球性(即由各地区重要或多数国家的无产阶级进步人士参与)的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的新型无产阶级国际联盟组织必须重新建立。

总结过去,认清现实,才能指导未来。下面将在马列毛主义指导下,进一步思考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问题。

第一,重建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已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因为自“二战”结束以后,随着1945年的“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1995年变为“世贸组织”)等全球性重要组织的建立。随着1949年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北约”组织的建立,1951年美国与日本等亚太国家共同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特别是随着1950-197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1990年代新的信息网络技术革命的发生,随着早期社会主义阵营对外政策开放或资本主义复辟的展开,随着它们重新回到资本主义体系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转向对外开放及市场经济轨道。使得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不仅存在着相对稳定的秩序,而且获得了更加深入和更加广泛的发展,进入到其生产资本、金融资本、虚拟资本等资本全球化的新阶段,让资本主义变成了一个“厚实”(即达到生产全球层级水平分工)的全球资本主义。由此,“资本联盟”获得了强大的力量,使得“资本联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或正在从外部“各个击破”各国工人运动和早期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反面证明: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的建立和存在的极端重要性,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必须是一个有力有权威的国际领导机构。历史上,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几个国际联合组织所起作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重建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必须知道它所需要的条件和活动开展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的重建,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实际和可能,在有一定的明确的共同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它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由此,认识时代的发展就成为重建新联盟的一个首要切入点。历史上,列宁主义与第二国际后期修正主义形成之时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如此。

当今时代,概略地说就是:“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转换时代”。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和“苏东剧变”后的必然结论。所谓社会资本主义,就是说,资本主义从20世纪50年开始,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它的第三阶段——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既具有垄断资本主义即旧帝国主义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又有超越垄断资本主义或旧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即新帝国主义特征。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所特有的重要特征是:资本国家化(如国家垄断资本、国家调节经济、社会福利保障的普通存在)、资本人力化(如知识管理资本家的涌现)、资本(证劵)大众化、资本虚拟化、资本(特别是生产资本、金融资本)全球化、资本殖民“无烟化”等,其实质就是资本的剥削和压迫的高度社会化(全球化)和隐蔽化或欺骗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外实践发展表明,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已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阶段也必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同时,也正因为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全球化形势(不是本质)都有了全新的发展,因而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革命必然要有所创新,有新的特点或形态(如“经济空心化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适应资本主义新发展有新的转换(当然,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对抗性所决定,其暴力革命的一般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无产阶级革命转换的另一重含义就是:经过20世纪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革命的胜利,曾经建立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新世界,但初级形式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发展(如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实践的兴起与偏离、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表明;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必须经过其“继续革命”走向高级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战胜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初级形式社会主义或传统社会主义经过其“继续革命”走向高级形式社会主义,是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转换别一重内涵。这里,无产阶级革命的“两个转换”、“两种形式”将来就可能构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两个阶段,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获得彻底胜利。

时代的本质表明了时代发展的规律。但社会规律又是通过人类实践而体现和实现的。由资本主义新发展所决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因其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剥削,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立,大多数公民的生存需要不同程度地获得解决,并出现了所谓“中产阶级”,使无产阶级构成复杂化,其阶级意识特别是革命意识也出现淡化。虽然工人群众的斗争没有停止(如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但工人运动又没有高涨起来。在发展中国家里,经济发展水平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社会贫富分化悬殊,人民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群众的斗争性较强,一些国家和地区里人民群众还开展了较长时期较大规模的罢工和军事斗争;不过,因其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或小资本阶级队伍都比较大且混合在一起,又缺乏有力的外部教育,他们的阶级觉醒意识仍然不够。尤其是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阴影。所以,当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处在低潮之中。但无论如何,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与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存在,并且有加剧或激化的时候。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百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可能并正在重复出现的。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加剧着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2011年,世界动荡显著,“阿拉伯之春”(包含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发生,渗及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占领伦敦”、“占领华尔街”等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的群众斗争的发生,欧盟一体化的停滞,东亚和南亚大规模军备竞赛的出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它的最后阶段并出现重新争霸的新格局。这些表明,21世纪上半期,它蕴含着新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兴起的可能。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已为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了客观条件,提出了迫切需要。

重建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其主体主观条件的创造,这就必然涉及到未来国际联盟的活动开展问题。

其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都归结在“两个主题”之下:一个是认识和变革旧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另一个是认识和建立新世界(科学社会主义或高级形式社会主义)。今天,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在第一个主题上,我们必须承认,从20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确实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世界历史确定发展到一个新的(中)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有所创新,有新的特点或形态。如此,才能进一步揭示新时代和新阶段发展的内涵,明确重新取得胜利的革命形态和道路。在第二个主题上,我们必须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对早期社会主义或初级形式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对早期社会主义阵营里修正主义泛滥或资本主义复辟的认识,对高级形式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认识,究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等。可是,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大多数国家里无产阶级的进步人士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却并不广泛和深入,而偏离主题或中心的表面现象却比较普遍,也没有取得较多的共识,即使有一些深刻的认识,也多存在于某一派别之中,更谈不上它被世界各地区重要国家或多数国家的无产阶级人士所接受。同时,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进步还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两大环节”上的工作开展。第一大环节是:有力地批判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广泛传播马列毛主义,教育和提升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阶级意识;第二大环节是:切实有效和多样化地推动各国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实现马列毛主义及其政党与工农群众的广泛结合,促进各国工农群众的斗争或事业向更高阶段发展。当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和倾向无产阶级的组织和派别多样复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主题”和如何鉴别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即“第一大环节”的部分内容)上更是意见纷呈。但我们相信,在已有的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以国际毛派和国际托派为基础,经过广泛的马列毛主义的国际传播和左翼各派之间的交流学习,一定能汇集到众多国际无产阶级先进人士,进而建立起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新联盟。此外,我们还要知道的是:在一个民主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去积极参加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活动,是可以公开的或采取合法斗争形式;而在一个专制的或资产阶级统治较凶恶的资本主义(包括“红色”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去积极参加无产阶级其国家的国际联合活动,可能会更多地采取秘密形式。

第三,重建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必须解决好新联盟的组织形式和体制及其领导能力问题。

从第一至第三的三个国际联合及其作用上看,第二国际的联合形式应当抛弃,第三国际的联合形式可以扬弃,第一国际的联合形式可以借鉴。新的国际联合形式就是建有常设领导机构的国际联盟,其名称应当更新,如可称之为“解放人类党国际联盟”,其体制可以是适度的“民主集中制体制”。即可以建有联盟代表大会、联盟总委员会、联盟常务委员会及其书记处三层架构,实行联盟总委员会集体领导的体制。联盟代表大会选举联盟总委员会并听取和讨论总委员会报告(其中,总委员会委员至少包括世界各地区有代表性国家或重要国家的有代表性的思想进步人士和工农群众代表,总委员会人数不超过60人,其任期三至五年)。联盟总委员会选举联盟常务委员会及其主席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并听取和讨论常务委员会报告(其中,常务委员会由5至15人等奇数人士组成,并且3/5以上的常务委员必须是真正马列主义者或无产阶级革命家,常务委员会的任期与总委员会的任期相同)。联盟常务委员会主持联盟的工作(其中,常务委员分工联系和指导各洲或各地区工作),并召集联盟总委员会会议,书记处办理联盟日常事务。联盟常务委员会主席和若干副主席都需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基础和开拓精神并可通过竞选产生。联盟常务委员会主席即书记处总书记主要是总理联盟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处的工作,联盟常务委员会主席即总书记若不能履职时,由副主席等顺位继任。联盟常务委员会决定的事项由全体或多数常务委员讨论和签字后才有效。联盟常务委员会和总委员会的决定可以先期执行,但联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联盟总委员会的集体协商或投票决定,其中联盟常务委员会在总委员会的决策中享有否决权或延后推迟决定权。联盟常务委员会的工作由联盟总委员会审议、补充或更正,联盟总委员会的工作由联盟代表大会审议、补充或更正。联盟三个层次的会议应当定期召开(包括采取网络形式)。联盟成立之时应当制定其成立宣言和章程等纲领性文件,以明确联盟发展的方向、路线、政策和组织纪律(含处分制度),并出版其机关刊物(包括电子版)。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都是新联盟的一个支部,构成联盟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向联盟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联盟的领导机构和会义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及其解事业的内部事务;但联盟的决定又具有普遍约束力,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必须努力执行,在某些条件下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或组织应当在联盟代表会上通过决定,授权或让渡联盟领导机构享有特别权力。同时,还要学习第三国际,在联盟之下建立工农群众国际联合组织或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领导机构的住居地,可以设定在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人员语言交流便利的重要国家,也可以不固定在某一处。联盟各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应当常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以避免无谓的损失。

新联盟要坚强有力,就必须提高它的领导能力。如何提高新联盟的领导能力呢?新联盟领导能力的大小,集中体现于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主题”和“两大环节”上对各国或整个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上。在当代世界(“二战”以后)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主题”和鉴别批判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即“第一大环节”的部分内容)上,各种思想体系和观点纷纷出现,多样复杂,其中的大多数实质上属于改良主义和非暴力革命或非强制力革命的性质,属于机会主义或修正主义范畴。对此,只有一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地系统批判;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提出可能可行而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的毛泽东主义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才能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两大环节”上的工作开展,就更加坚艰了。但只要结合各国具体国情和形势发展,特别是结合其日常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民众的要求去作不断的努力,必定会带来进步和成绩,并提高领导能力。

第四,重建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盟,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如何才能更好的处理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对外关系。

处理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对外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政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国家、政党、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或作用。

如何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呢?我们知道,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国际性事业,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一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这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所在。由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在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对外关系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而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凡是有助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发展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即进步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们就支持。从另一方面看,民族问题和国家问题的本质主要是一个阶级问题,当一个民族或国家还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时候,维护这个现状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就成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障碍,就是我们所反对的。马克思说“工人无祖国”的道理就在这里。当然,我们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卖国主义。因为历史中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过进步史,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也是在具体的民族和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我们的总原则就是:坚持自主自立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落实在具体问题上就是:坚持民族联合和民族自决的统一,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进步的民族主义和进步的爱国主义的统一等。可见,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外交是无产阶级阶级利益本位的外交,而不是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本位的外交。一切修正主义者都是坚持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本位的外交,因而是错误的。本文开头部分陈述的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概括,就是无产阶级及其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经典。

在对外关系中,如何正确处理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政党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呢?在此,我们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正确区分无产阶级的国家(社会制度)、政党、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的国家(社会制度)、政党、意识形态等两大类型。进而,在无产阶级及其国家对外关系中,由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国际性所决定,凡属于无产阶级的国家(社会制度)、政党和意识形态之间,就都是一个平等互助合作性质的关系;与一切资产阶级的国家(社会制度)、政党和意识形态之间,就都是一个相对的和平共处与斗争变革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直到革除一切资产阶级的东西的双重关系。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中苏大论战”中提出的“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即“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总路线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下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之间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支援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这三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⑨这就是无产阶级及其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的又一个经典。

如何摆正国家(社会制度)、政党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地位和作用呢?对此,我们必须用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标准而不是国家利益标准去衡量。一定(或一类)的国家(社会制度)、政党和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的阶级利益的表现,其中一定的国家(社会制度)是一定的阶级利益的主要表现,但在现代社会里国家(社会制度)大都是由政党所左右,受意识形态所支配的。所以它们之间必定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国家(社会制度)、政党、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不同,但社会制度、政党关系和意识形态却制约着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深入程度。那种认为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可以超越社会制度、政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修正主义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请问,历史上资产阶级及其国家在与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上超越了社会制度、政党关系和意识形态吗?它们不是在时时刻刻的“无烟化”或“有烟化”地演变社会主义社会或国家的一切吗!

第五,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

资本主义是一种全球化体系,社会主义否定和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在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上,否定资本主义全球化,代之并超越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全球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是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当前现实世界中,除了朝鲜一个小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何去何从的关健时期外,几乎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全球化问题仍然值得研究和探索。因为它已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全球化,就是指人类世界国家之间或国际上的相互依存化和整体化现象,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社会主义全球化的自身前提必定是社会主义社会或国家的存在。总结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转型转向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重新获得,科学(即真正)社会主义社会(质形态)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劳动(或自主联合劳动)的公有制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大民主;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和周期性“继续革命”;自主自立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外交。早期社会主义(或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国家或阵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因新修正主义者取得国家主要领导权,而转向了资本主义复辟。但其转型和复辟过程又不同于一般地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对其国际化过程,我们仍然可以当作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另一种(或反面)过程加以研究。如“经互会”的发展和“华约”的建立。“经互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四个阶段:最初阶段主要是帮助东欧各国恢复经济,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后期是计划协调和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阶段,1969年后发展到经济一体化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才深入到成员国的企业和科研组织之间及建立联营企业。同时,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如其经济全球化、“北约”的建立和“欧盟”的一体化。今天,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已深入到“生产全球层级水平分工”和“资本虚拟化”的新阶段,并经过“关贸总协定”(或“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已形成了一个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生产、贸易、金融各领域极不平等的统一规则和市场。“欧盟”则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一体化联盟,它已发展成一个“准国家”或“超国家”的法人。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而社会发展是社会类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的二重性统一,社会质形态发展不得完全脱离相应的社会类形态,社会类形态发展又是通过一定的社会质形态而实现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社会化大生产力基础上发展的,社会主义全球化完全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社会类形态发展上的积极成果。但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质形态)的,所以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是根本对立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全球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是本质(即社会质形态上)对立和部分借鉴(即社会类形态方面交往借鉴)的关系。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采用租让制、半租让制(即合营公司),吸收外国货款,接受西方技术援助和招聘外国技术人才等方式而实行开放政策。斯大林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大规模引进西方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50年代又提出“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毛泽东在1970年代处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中,既坚持建立一定的外交关系,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又反对在中美交往中出现的右倾错误。这些都是处理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关系的经典和科学指导思想(只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中少了点“它们之间还需要有部分交往借鉴”的表述)。下面将着重探讨一下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即生产方式发展的全球化。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它包括物质技术系统和人力劳动组织系统,生产力是人的类特性的根本表现。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和再生产中人们之间关系,它包括一般的劳动组织关系和经济权力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着人类共同体的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正是通过劳动组织关系而相互连接和统一的。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当代社会化大生产力,已由先前的机器化、科技化为特征的生产力发展到高科技化、生态化、信息化、自动化为特征的生产力;生产分工也由先前的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产品生产过程、环节、工序上的分工),由产品分工再发展到要素分工,这就要求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往,经济全球化就是它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只是改变了社会化大生产力发展的形式或机制,它改变不了社会化大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要求。可见,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生产方式(即人类共同体经济实践活动方式)的本质是由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由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是资本(生产资料)私有制—雇佣劳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导(即资本的剥削和压迫)的全球化,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劳动主导(即劳动者自主平等发展)的全球化。正因为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即具有社会类形态特征(由社会化大生产力发展直接决定)和社会质形态特征(由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发展直接决定),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就是本质对立(由两种性质对立的生产关系发展直接决定)和部分借鉴(由社会化大生产力发展直接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劳动主导(即劳动者自主平等发展)的全球化,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之间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就不应当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接轨或融合,即使是引进外国资本而建立企业,它至少必须是建立一个劳动者享有企业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权或否决权和监督权制度化的“股份民主公司”。由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本的剥削和压迫)所决定而形成的资本主义全球统一规则和市场必然是极不平等的,社会主义经济若接轨或融入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或开办让资本家自由经营的特区,就没有了劳动者自主平等的发展,就会丢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会丢失社会主义。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地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在社会类形态方面创造的积极成果。从前面的叙述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经互会”阵营的经济全球化(即非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既通过私人或民间的国际组织进行,如跨国公司和一般国际垄断同盟,又通过政府出面组织的国际组织进行,如“世贸组织”和欧盟;既通过一般的协定型或非协定型国际组织进行,如一般的国际垄断同盟和“八国集团”,又通过一体化的国际组织进行,如跨国公司和欧盟;还有通过不同功能范围或地域范围的国际组织进行的。由此可得,将来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也可以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国际组织而推进。这正是无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国际联合和对外关系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09—610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
⑤《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2页。
⑥《列宁全集》第31卷第128页。
⑦《列宁选集》第2卷第569页。
⑧ 参见《中苏论战资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
⑨ 参见《中苏论战资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
2013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