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友家园见闻录(作者:林默)

苏州工友家园在苏州的木渎镇沈巷村,是长江三角洲这边比较著名的一个工人机构。去年夏天,广东政府曾发起过一波对于工人NGO的打压,工人NGO为什么会遭到打压,类似的机构何去何从。也许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些小小的启发。

机构负责人Q

苏州木渎镇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跟众多工业区一样,无产者一大早爬起来,跑到工厂上班,8小时工作之外还得加班以赚够足够的工资。苏州算是对外资开放比较早的城市,早在80年代末,日台资本家就涌入了这片赚钱天堂。20多年过去了,无产者的孩子也变成了无产者,似乎生活变化不大。

不过,在2009年,一个为工友服务的机构出现了,给青年工人提供文化活动,给工人子弟提供课外教育。这个机构就是苏州工友家园,在这样一个大部分年轻工人都靠上网打发业余时间的地方,这样一个机构的出现毫无疑问丰富了工人的精神娱乐活动。

而这个机构的当家人就是Q,一个无产者出身的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

1999年,19岁的Q来到南方打工,当时的工人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下班之后一方面很累另一方面当时网络尚不是很发达,工人也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Q在出去旅行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奋发学习,通过了自学考试。当时他跟早期韩国传奇性的战斗工人全泰壹一样怀揣着一些靠运气改变个人和集体生活的想法,泰壹希望办一个对工人好一些的模范工厂,而Q也梦想“赚个500万办个工人俱乐部”,不过,这一切终究是很遥远,但在南方他确实接触了一些工人俱乐部组织,这也促使他在苏州做类似的尝试。

工业区的工人在流水线上被分隔成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体,在家园最初成立的时候,一个厂内不同车间的工人可能也很少有交流,所以当Q刚刚来到木渎镇的时候,有些工友不无担心地问他:“你们是不是搞传销的?”

不过Q耐心地跟大家做解释,邀请大家来参加活动,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了。现在,工友家园变成了一个工人俱乐部,除了提供书籍借阅外,还会组织女工进行交流,让工人学唱其他工友编的歌曲,大家写一些诗歌、小说、散文进行交流。

现在,Q君的机构主要是搞工人文艺,也会兼做一些工人维权的工作,主要帮助工伤和职业病的工友做维权。家园里时常会来一些社会名流和相对比较关注劳工问题的教授、学者,Q君说工人机构生存的首要问题是经费,需要从基金会和企业找到赞助,毕竟全职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工人图书馆的资料、唱歌跳舞用的乐器、在工业区落脚的租金,这些都需要钱。其次就是得有当地政府的支持,Q时不时地要去参加当地共青团组织或民政局召集的社会组织会议。Q坦言劳工NGO工作不好做。

工友老J

老J是个地地道道的建筑工人,从着装也不难看出来他的工种是瓦工,破旧的西装和被砂浆水和工地上的风沙磨烂的旧皮鞋,那天和他同来的还有他的工友,那位师傅甚至穿着雨靴来了工友会,和老J一样,也是破旧的大衣和裤子,如果走在大街上也非常容易的知道那是从工地来的人,工地的繁重的体力活给他们带来了苍老的面孔,才40来岁的人看上去就跟五六十岁的老人一样了,黑中带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老J的眼睛有一只是瞎的,我观察了许久才发现,后来我问了他,他告诉我说那是当年给自己家盖房子的时候,一颗洋钉掉了下来,导致坏死,就因为一只眼镜坏死,老J到现在只能做工地的小工,拿着一天130块微薄的薪水,老J的工作是几乎全周无休的,他的工作我可以详细的说出来,因为我在工地工作,所以他们的工作些什么都是清清楚楚的,老J是瓦工的小工,无非是搬砖,拉砂浆车和打混凝土的时候捣振动棒和拆卸泵管,看似是很小的活儿,但是工作量和付出的体力却是非常的大。老J原来是做材料员的,在建筑行业内看来,这是个油水非常足的工作,可以克扣些材料供应商的香烟,酒水甚至是金钱以及代金券。但是老K为人正直,并且也没有和老板的弟弟处理好关系,结果一气之下自己走了,即便老板苦苦哀求,他还是说“坚决不回去”。老J来苏州20几年了,但当我问道老J为什么会来那么早的时候,得到的答案不是诸如“来讨生活”“来闯世界”的话,相反,老J告诉我,他来苏州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逃离计划生育,老J说,他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但是后来改开分田到户的时候因为人口多,多分了田,惹起了村支书的眼热,村支书要求老J家拿出2亩地来(老J家共有6亩地),但是老J家里不同意,最后老J为了躲避村支书的迫害,只能逃出来到苏州投靠亲戚学生意养活自己,当时的老J只有17岁,这个年龄,我想很多现在的孩子可能正在酒吧潇洒,咖啡馆里享受和在家里享受长辈的关爱吧。老J的形象我是司空见惯了,因为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建筑工人,干着最苦力的活儿,拿的却是一个月只有2000-3000的微薄薪水,而且还没有休息日,每天十个小时,中午只有一个钟头的休息。这样的生活导致了老J越来越无聊,老J说以前还会和工地的监理和领导同事们一起赌博,但是后来越来越无聊,所以2012年老J来到了苏州工友家园,和这里的工友们畅谈言笑,似乎忘却了白天上班时候的劳累。老J写了不少打油诗,粗看了下写的很贴切,反映了好多建筑工人常见的问题,工资的拖欠和生活的辛苦。最早的这首《不见老板》写于1991年,反映了私有化初期建筑工人的艰辛、老板工头拖欠工资的狡诈。

辛辛苦苦一年整/汗流浃背整天忙/平时吃饭对班来/干活快跑如飞机/吃的厂饭不见油/肚中没油还要做/过年回家不给钱/今天说是明天到/后天大家还在要/光见带班来说话/不见老板来出钱/老板老板你在哪/老婆孩子家中叫/当家回来有钱了/不知我工钱没拿到。

工伤、职业病维权

关心工人权益的朋友们应该大致听说过2010年1月苏州苹果代工厂联建科技的罢工事件,当时的导火索一个是取消年终奖,另一个就是由于公司在安全措施上防护不恰当漠视工人健康,当年7月,联建科技将液晶屏的清洁溶剂由酒精替换成有毒的正己烷,由于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据称有2名年轻员工因中毒过深身亡。愤怒的工人堵了厂门,并与前来维护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罢工最终在公司承诺不取消奖金、负担中毒工人相关费用以及警察逮捕了若干积极工人之后停止。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公司管理方变卦,拒绝公开向中毒员工道歉,拒绝送员工去北京的三甲医院复查治疗,只愿意在急性发作的情况下给员工提供治疗。后来,多位员工离职。

其实,在苏州,众多化工厂、电子厂工人的健康防护措施不容乐观。Y君是做工伤维权的,他告诉我说,工人在有毒环境下工作,因为活性炭的吸附面积有限。因此不但需要用最好的防护口罩,而且一天内要更换2次以上。但大多数公司为了节约用工成本,漠视工人生命和健康。因此,尘肺病、中毒事件层出不穷,更有工人,染上了白血病。

Y君跟我说类似的工伤事件只能多跟工友进行宣传,让他们在工作中意识到潜在的危害,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事情,厂方是了解的,但他们处于各种原因,刻意隐瞒这些事情。Y君说,除了苏州的工伤工友,吴江的一些工伤工友也联系过他们。他们目前所能做的也只是帮助工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但是走法律途径旷日持久,老板等得起工人等不起啊……另外苏州本地的一些医务人员对工伤工友也很冷漠,有些苏州籍的护士、医生居然觉得农村出身的中毒工人是要去骗老板钱。

Y君是做工人机构工作的,他说现在国内有些学生貌似很关心工人,但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去跟工人交流,言必称“灌输”,他笑称这些在书斋里的知识分子不干实事,却好为人师。但说实话,如何改善工人的处境,为工人的集体事业去做些努力,他说自己也只是在摸索,看不到前路在哪里。

 

后记

工友社里会有些论述工人运动的书籍,但大多数工人对这个都不感兴趣。很多工人还是会去借一些励志或计算机类的书籍,应该说改变个人而非整个群体命运的思想在中国工人群体里还是占主导的。但是否就是说工人觉悟低下,需要左翼知识分子让他们觉醒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工人的阶级意识不是按部就班地发展着,工人在厂里上班,受到老板的剥削,他就会借助群体的力量进行反抗,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带给他的影响,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与情感。经济斗争会让一名又一名积极的无产者得到锤炼,无论他们是否会说马列套话,这些积极的无产者中的最觉悟部分从前也好,今天也罢都是工人中最彻底维护本阶级现在与历史利益的先进力量。也许说出来你不相信,一个看《甄嬛传》的女工可能会是工人起义中最积极的先锋,而多数熟读《马恩全集》的知识分子在革命高峰工人要掌握政权翻天的时候却会回首过往,那个被埋葬的旧世界是多么地美好。

那回过头来,工人需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今天的工会已经得不到大多数中国工人的信任了。那么劳工NGO呢?自然有做工人生意的黄色劳工NGO,一些工人机构靠代言工人法律维权讨薪赚了不少钱,机构的负责人还跻身上流社会。有些工人机构,则纯粹给工人提供福利,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事实上,苏州工友家园是为数不多的既帮工人做维权,又提供福利,还通过文艺活动培养他们集体感情与认识的一个机构,但苏州当地政府对机构的发展比较关注,负责人本身定期需要去做沟通与汇报。去年夏天广东打压劳工NGO的机构时间之后,一些同志已经指出类似工人机构的局限性了,但后面的路怎么走,大家心中都没底……




原文地址:http://page.renren.com/601685252/note/899163144?(欢迎关注与分享)

[ 本帖最后由 前朝书生 于 2013-5-2 12:1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