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电视剧题材偏好"老婆孩子热炕头"

质与量:国产剧量大精品少

美国是世界电视业的“超级大国”,据说出品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娱乐节目已成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其中电视剧所占比重最高。美剧每年都会出不少精品,《欢乐合唱团》就是其中一例。

以该剧为例,它不仅讲述校园里的奋斗故事,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学生妈妈、自闭歌手、同性之爱等,不但吸引了美国观众,也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原来电视剧可以做得这么精致、完美。

而我国的电视剧,产量并不低, 2009年获得发行许可的国产电视剧402部12910集,数量自2005年连年攀升之后首次出现回落,比2008年减少100部1588集。不过,产量虽高,质量却不能保证,每月有一部精品剧都难。

题材偏好:老婆孩子热炕头

中美两国的热播剧截然不同。从类型上说,美剧经常拍探案剧、法律剧、医务剧、科幻剧、肥皂剧和喜剧等,而我国多是拍摄都市生活剧和历史剧。历史剧中更多的是翻拍,原创题材缺乏。都市生活剧方面,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长“热”不衰。

偏好的不同与彼此的国情紧密相关,中国观众平日里最愁的是房租、房贷,住进房子后又面临同一屋檐下的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因此,一面解决着自家的事,一面看着“别人家的烦恼”,都市生活剧从而热播,如《蜗居》、《老牛家的战争》等,永远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美剧的丰富类型也是多年来形成的,社会环境便于法律剧自由发挥,医务剧显示了富裕的美国人对生命的重视,科幻剧则是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体现……相对来说,国产剧的类型有些单一了。

制作成本:国产剧投资畸形

高质量的电视剧,需要投资做基础。在数码时代的今天,美国的电视剧依旧用胶片拍摄。普通美剧每集45分钟左右的平均预算约为两三百万美元,大制作可以高达每集千万美元,迷你剧《太平洋战争》的总投资就有2亿多美元。但是,大部分电视剧演员的片酬并不高,演员片酬在制作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大量投资都会用在剧本和制作上。电视剧只是一个跳板,演员的收益是成名后的广告报酬和片约。

而我国的电视剧平均投资在3000万元。即使是新《三国》这样的大剧,总投资也就1.6亿元,每集成本不到200万元。而目前国内一线明星最高已报出30万元一集的要价。由于演员片酬高得离谱,制片方不得不将服装、道具、化妆在内的各项支出一再压缩,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视剧的制作水准。

播出机制:缺乏“优胜劣汰”

当然,高成本也伴随着高风险。美剧每年播一季,一般以每周一集的速度播出,边拍边播,完全和收视率挂钩,一旦发现收视率不好,马上砍掉,用新剧顶替,所以基本上都是盈利的。电视台如此残酷的优胜劣汰,让每个制作人都有一种岌岌可危的感觉。新策划、新创意迭出。当然,这也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的法宝。

此外,电视剧的海外版权的分销以及DVD光碟的收入也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费是电视剧收入的根基,一般每小时的节目中,大约有15分钟广告。

而国产电视剧都是全部拍完后再卖给电视台播出,从市场承载量来看,能在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年不过8000集左右,而2009年获得发行许可的国产剧有12910集——就是说,电视剧拍得越多,就有越多的电视剧卖不出去。

2009年,我国电视剧销售收入达到21亿元,比2008年的16亿元增长了30%还多。但是,目前我国每年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有50亿元——多数资金并非来自制作方,而是来自企业、政府的赞助,几乎全靠这些钱在维持我国的电视剧制作,因为行业中真正通过拍剧获利的不到三分之一。即使是能播出、进得了黄金档,也并不是每一部剧都能挣钱。

我国的电视剧只要开播,一般都不会被叫停,收视率再低,也只是面临着回款难的问题,不会被拦腰砍掉。“以和为贵”的播出机制,让品质不佳的电视剧有了生存空间,造成播出质量的良莠不齐。

此外,美剧重视长期收益,制作精良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喜欢,可以一季一季连续几年播下去。比如《星际迷航》,播了40年,剧中的主角和观众一起变老……而且,美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由一部剧引发的周边产品也能带来丰厚的收益。而国产剧大多注重短期效益,大量的广告植入影响了收视效果,这也是国产电视剧应该反思的。

________________

大陆、美国、香港电视剧产业链之比较研究
http://tieba.baidu.com/p/970078437

[ 本帖最后由 hll 于 2013-3-12 15:20 编辑 ]

2 个赞

随着《疯狂主妇》、《迷失》、《24小时》、《越狱》等剧的兴起,目前美剧开始进入一个难得的井喷期。随着电影技术主义的泛滥,好莱坞的自由传统逐渐消失,电视剧市场开始涌入大量的优秀制作人。观众用眼睛投票,而市场又给这种模式以肯定。渐渐地,电视剧编导们的配置有时甚至胜过好莱坞电影。好莱坞陷入迷惘之时,美国人更多倾向于通过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向世界渗透其价值观。据统计,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影视作品,已成为美国继飞机外的第二大出口产品。

美国电视剧分门别类,足以满足各类人口味。通常来说,美剧大致可以分为肥皂剧、情境喜剧、犯罪剧、科幻剧、医疗剧和冒险剧等。

肥皂剧的主要观众为18至49岁的家庭主妇,肥皂剧所以得名在于当时的赞助广告主要是肥皂等日用品。20世纪90年代,随着《达拉斯》的谢幕,肥皂剧也渐渐淡出了美国的晚间荧屏。情境喜剧方面,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老友记》,1990年代的大学校园中,该剧成为不少英语爱好者的教材,部分影音资料甚至进入新东方的视听课程,十年的传奇不仅陪

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美国电视剧一般都有一个庞大的编导小组,著名的《24小时》一共投入16位编剧、10位导演、6位执行制片,虽然每集的导演编剧风格不尽相同,但由于事先通盘考虑,24集看起来一气呵成。大制作需要大成本,目前美剧的平均造价已经达到27.5万美元。最新由HBO和BBC合力打造的电视剧《罗马》第一季,12集的成本已达到1亿美元。

随着日常生活的碎片化,为了适应这种不定的作息习惯,美国电视剧从业者开始对传统的叙事思维进行调整。传统的封闭关系结构用于限定故事的发展,但观众的室内活动一旦受到干扰,这类电视剧的收视率就会受到影响。于是类似《犯罪心理》、《犯罪现场调查》之类的电视剧开始兴起,它们打破塑造传统的文艺创造方式,将破案程度设在第一位,而将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后面。相对而言,中国人的收视环境相对稳定,他们倾向于收看封闭式的故事情节。也许,这也正印证了《越狱》之类的故事在中国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美国本土,而美国人热捧的《犯罪现场调查》与《犯罪心理》在这里却不温不火的原因。

播出与推广

美剧从制作到播出,较国产剧都有重大差别。1970年,美国颁布《财政收益与辛迪加规则》,其中规定商业电视网只能自制少量节目,其主流节目必须委托制作公司,电视网只享有首播权,并不享有节目本身。虽然该法案后来取消了,但委托制作电视剧的方式却根深蒂固,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成就了众多电视珍品的出现。

美国人善于制造节庆活动提高收视预期,加之每年9月开始,开机率上升。商业电视便以每年九月至第二年四月为一个播出季,新季以 “艾美奖”颁奖典礼拉开序幕。与国内电视剧动辄一天播两三集,一部剧一个多星期播完不同,美剧一般一周播出一集,25集正好播一季。中国的电视荧屏往往千篇一律地播着同一部电视剧,而在美国,一个电视台每周可能有几十部电视剧轮番播出。

美剧另外一个特点便是边拍边播。逐利是商业电视的本质,收视率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一部进行中的电视剧,如尼尔森收视率在2.0以下往往播不完一个收视季就被淘汰。一部电视剧播完后,出品方会根据播出效果决定是否续拍下一季。一般,大的电视网每年十几部的

屏幕最热闹的时候。各大电视网纷纷推出自己酝酿已久的节目。面对嘈杂的传播环境,如何让自己的节目在亮相之初就抓住观众的眼球,进而转化为稳定的高收视率是电视网赢得竞争的关键,这有赖于独辟蹊径不惜血本的节目推广。

美国广播电视公司对于《迷失》的运作堪称美剧推广的典范。该剧制片方创建了一个虚拟的机构“航速基金会”,这是一个戏里戏外都存在的机构,剧中,幸存者们无意中获得了该基金会的胶片,上面指示幸存者们在岛上必须执行的任务。剧外,公司通过全国各大报纸刊登航速基金会的广告,吸引剧迷们的注意力。在对《疯狂主妇》一剧进行推广时,美国广告公司向全美几千家干洗店赠送手提袋,袋上印有该剧的广告语:“每个人都有一点脏衣服”。这样的活动使《疯狂主妇》成为女性生活中热门的“谈资”,由此带动了许多的新观众。

好创意伴随的往往是大投资,上述《迷失》和《疯狂主妇》的节目推广费用分别高达20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在中国可以拍一部所谓的“大片”。

美剧的盈利模式

高投入换来高收视,但只有将收视率和影响力转换为金钱,才能维系整个体系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美国电视剧广告收益的56%属于制作公司,由于收益较为稳定,制作投入也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美国四大电视网各时段的节目成本去年上升了9%,达到119.2亿美元,而2005年这一数字为109.7亿美元。投资比较大的如《急诊室的故事》,单集制作成本高达1300万美元,超过很多电影的预算。而在2006年的电视广告时段预售会上,美国广告销售仅略有上升。成本的上升,期望单单通过广告弥补几乎是天方夜谭。

目前,电视剧的盈利模式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内容资源的销售,如版权转让获益;第二种为收视率的销售,具体来说就是广告。美剧在这两次销售中都做透了文章。

其一,由全国到地方再到国外的版权销售流程。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进入全国电视网后,如果表现优异并得以续拍,就会成为“辛迪加”(美国电视节目交易的产业链中集分销人、集成商和谈判平台为一体的机构,类似与省级卫视联合购剧)的重播节目,届时会以比首播低得多的价格卖给地方电视台或其它电视机构。国外版权的出售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默多克的卫星运营商天空英国,去年年底以每集18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迷失》的英国独家播映权。这种多级售卖模式支付了美剧的大多数制作费用。

其二,广告收入。每当播出季来临之前,各大电视网会在十一月、三月和五月进行三次重要的收视调查,并基于此制订广告价格。美国的媒体经营者相信,给予观众一定的“约会意识”,可以将观众流沉淀下来,从而不断提高广告价位,这也是热门美剧续集不断的商业着眼点。广告主也希望自己的品牌具有时间渗透力,他们往往愿意跟随这些热门的系列剧,通过维持观众的兴趣度,让自己的品牌陪伴一代人的成长,最终培养自己固定持久的消费群。

此外,由于电视剧为电视台量身打造,植入式广告显得较为容易,在《24小时》的第五季中,剧中CTU(洛杉矶反恐局)的公务车为福特,而到了第六季,丰田已经成为主人公的坐骑。

2 个赞

初看文章,我以为是一篇精辟的分析。细看是介绍美剧的。文不对题现在很多新闻都这样。

点击率决定新闻的标题,而不是内容。

2 个赞

除了第一篇文章里面说过的播出机制问题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外,真正影响中帝资产阶级文娱发展的其实是中帝特色的审核制度,一部电视剧、电影作品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有关部门甚至于有关部门领导的个人意见。这不仅仅是审核严苛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没有清晰的审核标准。于是各路文娱资本家为了保证自己的投资不至于打水漂,大量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低敏感度的作品,而近年来更是和偶像经济捆绑到一起,大量拍摄此种题材和类型的偶像剧,所以最终出现了国产影视剧几乎只有烂剧的现象。

但这只是资产阶级的坏事,而不是人民群众的坏事。资产阶级文娱本就是用来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来缓和社会矛盾的。如今中国的资产阶级文娱领域可谓乌烟瘴气,作品拿不出来,观众的注意力就更会花在戏外,于是演员及其整个文娱领域的丑闻就成了激化阶级矛盾的催化剂。原本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的资产阶级文娱,现在成了促进阶级矛盾计划的东西。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