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

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

(一九三九年五月三十日)

[attach]2363[/attach]

一 敌人后方的军事设施

“谁能战胜谁?”在敌人后方看的最明显。“平原能否打游击?”在敌人后方看的最清楚。

抗战以来,在敌后平原地带进行游击战的结果,不仅解决了平原地带能否打游击这一问题,而且又在战士们
——尤其是“山地游击活动者”们的心理上,起了一种“平地游击似乎较之山地还要舒服些”的变化。原因很简单,出于平原游击周旋容易,运动便利,即是给养也还易于筹措,至于隐蔽,在有的时候有的地方,还要较之山地更周到些。自然这是指在村庄稠密,群众众多,敌情不严重,而又能和游击兵团及其分队共患难同生死的境遇中。

敌人后方的最大特点,是敌人兵力薄弱,我们的活动地域广大,不管是公路与公路间,公路与铁路间,都可以使我们的游击部队甚至游击兵团“如入无人之境”。敌人从他们长期苦恼的经验中,采取了以下的战术上的兵力匹配。

敌人在步兵一日行程,骑兵约五小时行程,汽车约二至三小时行程之间的点与点驻上军队,驻军兵力的数量,则以该点的工事之强度,火器之优劣,及敌之增援部队的速度之不同而不等。敌之这些据点之间及其周围,则分布伪军(皇协军、“剿共军”、自治军之类),以及敌用金钱收买的土匪武装,和威力胁迫的土劣武装做其外围。敌人善于利用我地方政府之某些与民众不融洽的弱点,实行挑拨离间,至于各种会门力量,尤其是敌人工作的主要对象。

在政治上,则极力推行伪组织,树立敌之耳目,扶植敌之爪牙,政治与军事并重,甚至政治多于军事。比如敌占领杞县之后,每日“汽车流动宣传队”出动四乡,成立维持会,大小村庄差不多都走遍了。

敌人后方在如以上所述的军政设施建设条件下,很明显的暴露着不少弱点:第一,在敌战术上的配备是被动的。第二,敌之一点受我袭击时,其他个点不能灵活的同时出动来援,若我有计划的打敌一点,而使用佯动部队(特别是夜间)迷惑其他各点时,则更使敌失去相互增援的效能。第三,伪军及所利用之土匪武装,战斗力薄弱,战斗时日军往往不积极加以援助,便于我对伪军之扫荡。第四,土劣武装及少数受敌威胁的地主武装,多含有浓厚的两面性,易于中立,并便于我之争取。第五,敌之配备圈内空隙很大,封锁不了我们的此来彼往,更限制不住我们的战略和战术上的机动。

二 敌人的“剜肉补疮”战术

我们不断胜利,逐渐发展,从敌人所占领的 “面”缩小成为“点”,孤独的城镇是敌人,广大的乡村是我们。豫东的军民有一种歌谣说:“敌人是城隍爷,我们是土地爷,土地爷也快要升为城隍爷了”当然,当敌人感到威胁——城隍爷的位置将动摇的时候,他就要实行“扫荡”了。

正是因为敌人存在着以上弱点,所以在敌人每次实行的“扫荡”战中,都是所谓“剜肉补疮”战术。抽调其他各点的兵力,出动机械化部队,妄图“风卷秋叶”;然而在敌我对比的不利情况下,我们在必要时则采取“敌进我退”、“敌打我不打”的战术,使敌人扑空(不仅没有军队而且群众也“清野空舍”了),而敌人也往往占领一个空地点为满足,不即追赶。而主要是敌人“捉襟见肘”,不放心他的“老巢”。加上我方游击部队能协同动作,配合行动,实行“攻魏救赵”,于是敌人只能等于铁栏内的疯狗,到处狂吠,然而到处是咬不着人的。

除开敌人要彻底的实行大规模的进攻外,一般的我们所通常碰见的“扫荡”往往是这样的:

(一)集中其各点各线兵力以对我时,十九不能持久,一则其各点线空虚本有顾虑,兼之我其他各处之游击队即乘其虚而功之,使敌人更为恐惧,故敌常早出晚归,各返原防,至多亦不过在外三五日而已。
(二)敌每一出动,除汽车、骑兵及三五坦克,并配以少数日寇外,十分之九为伪军,而伪军又为受胁迫利诱而乌合者,战斗能力脆弱。在我兵力较小时敌则单用骑兵来袭,但经验证明敌之骑兵并不可怕,下马时比步兵更打不得。
(三)敌对地形道路不熟,每一出动必依靠汉奸带路与白昼行动,而汉奸之恐惧心理大,敌之机械化部队夜间运动亦不易,故极力避免夜间战斗。
(四)敌侦查不明则不轻易出动,出动后于到达预订目的地时,不论我在与否,通常即不再前进。
(五)到达进攻出发地后,即在较远射程内实行炮兵及自动火器的火力准备,往往要颇为长久的时间才进入冲锋,根据敌人的舆论,对于“朱毛的军队”似乎顾虑特别多。

三 我们怎样操纵敌人

第一 ,敌以强大兵力向我前进时,根据兵力火器的对比,我们应即灵活执行游击战术原则——“硬得不打软的打”、“敌打我偏不打”,待机而侧击敌人。如无机可乘时,即派一部深入敌之来路以迷惑敌人。条件可能时甚至全部兵力利用平行道路,深入敌人后方,实行与敌人“换防”。转移时通常应在夜间。在敌人“扫荡”期间,战斗生活特别紧张,应集中精力,寻求有利条件下的歼灭战斗。

最近永城地方团队于先一晚得到情报,敌数百人配合少数坦克到达龙岗以北之会亭宿营,相距仅二十里。其目标自然是攻击县政府所在地的龙岗无疑。这时的地方团队的处置应该是:机夜派出一小部袭扰会亭之敌,主力撤出龙岗,位于翼侧以“待机”,并立即发动群众实行“空舍”工作,保障我主力得以“功其不备”。然而,该地方团队首长,凭一时之勇,企图死守龙岗,结果次晨拂晓,敌人炮兵猛轰,继以步兵冲锋,该地方团队死伤大半,不得已而冲出;但敌人的火网早已在我之退路布置好了,以致受到三分之二的壮烈牺牲!我地方团队这种牺牲精神,斗志意志,的确惊天动地,可泣可歌,然而不善于甚至不运用游击战术所遭受到的损失,这血的教训,当使抗日军队铭刻不忘。

第二,夜间动作是平地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原则之一。为了隐蔽我之行动以欺骗和迷惑敌人,为了避免敌人之机械化兵种,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夜间行军。夜行军可以使敌人的汽车飞机失去作用,使敌人迷失了寻找我们的方向,我们就可以从容不迫。即便是大的游击兵团,也可以在敌人之公路线内穿过来而又插过去。较大的兵团于夜间在两方敌人相距只有一二十里的间隙通过,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危险”的事。问题在于如何求得夜行军组织的周密和纪律的严格,以及如何保守军事秘密而已。

夜间行军要求秘密和不失联络,首先在于严密的行军组织上:
1.经过路线,到达目的地,在不妨碍军事秘密的条件下,应事先通知各分队长,必要时须发下行军路线图。
2.途中遭遇敌人或发生其他故障时的处置方案,须预先定出,万一部队途中分散,应有第二集合点。
3.连及连以上之分队,必须有熟路的向导,向导应当十五里到二十里一换(即当小休息时),如不可能,则于到达目的地后挽留向导多住一时,待下次行动之前,欢送向导回去。
4.保障不失联络,应:(子)取消分队与分队之行军距离。(丑)采用三路甚至四路纵队(平原地带的道路是可能的)行进。(寅)岔路须设立标兵,并用石灰或白粉拦路,但后尾部队须指定专人将路标消去。(卯)分队与分队间,派出联络兵和联络干部。应当肯定的规定前头部队向后头部队联络,倘若失联络,责任应由前头部队负。
5.行进中要绕过大的村镇,以免群众见有动静即行胡乱打枪,一村打枪,村村打枪,不仅有失秘密而且妨碍行动。

至于夜间的行军纪律应当是:
1.不发声——不说话,不咳嗽,防止马嘶,不使东西响。
2.不发光——不点火,不吸烟,不打手电。
3.没有命令不乱动,发生意外或扰乱时,不惊慌——要彻底弄个明白,然后采取适当处置。
4.各分队首长应直接掌握部队,而各部队战士,则紧跟随着他的首长。

夜行军切忌笨重。那种大车小车,骡子马屁,再加上一些家眷老小,不仅行起军来等于老百姓搬家,拖泥带水,而且高喊低叫,大惊小怪,容易泄露秘密,引起部队慌惑。所奇怪的是这种部队在敌人后方或者接近战区,居然也不在少数,这实在是游击运动领导者们所应着重取缔的事。

夜间战斗是平原地带游击部队主要的斗争手段。平地游击不可能像正规军夜战的“按步就班”。它经常是远道而来,给敌人以突然的袭击,接着是突然地远逸。它往往免去了战斗侦察和火力准备。然而在平地夜间游击战中,要特别注意的是:

1.明确的侦察,先一天的便衣或地方居民的报告;
2.突击队不宜过大,更不宜过于分散;
3.严密规定各种识别与联络的记号;
4.各级指挥员要有固定的指挥阵地,又要规定预备的指挥阵地;
5.规定袭击成功后的处置和不凑效的处置。

第三,经常转移位置,是游击领导者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因为转移位置首先是避免敌之袭击,其次是迷惑敌人,分散敌人,疲劳敌人,而中心的目的则是寻找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以打击敌人。转移位置包含着奥妙的学问——即不能早又不能迟。转移里程既不能多又不能少,须根据敌情、地形、民情、时间、气候之不同而决定。有时离敌人很远,而必须转移很大的行程,有时离敌人很近,则仅转移十里八里也就可以了,这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与游击领导者的战术素养及其巧妙的运用。

游击部队切不能忘掉,只有争取主动和灵活积极,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敌人袭击,而后能顺利的袭击敌人。常找敌人去打,使敌人无招架还手之力,更使他无法摸清我们的行动方向和宿营配备。

当部队达到一个新的地点,必须侦察我与敌人相距的里程、道路、敌军兵力、群众条件以及我之周旋地域,而后对敌人来袭与否作一正确的估计,最后决定部队在该地点存留时间之长或短。倘若非在一个地方停留,而又非停留一个长的时间不可时,必须采取各种保障办法——如派小部队扰乱敌人,散步谣言迷惑敌人肃清汉奸闭塞敌人,然而一分一秒也不可疏忽的,是应付敌突然来袭时的各种处置。

去冬我军开始到达睢杞太边时,第二天在砖角楼宿营,该地距太康五十里,睢州六十里,柘城八十里,而且在公路交叉线上,一两点钟之内,敌人的汽车就可以出现在游击战士们的面前的。然而由于对敌人兵力配备及其对我之侦察时间、兵力集中的时间正确的估计,能够安然在那里停留一天一夜,而且开了群众大会,做了各种宣传鼓动的工作。果然敌人集中了归德、太康、睢州、宁陵数处兵力,乘汽车八十九辆,坦克车七辆,附一部骑兵及数百汉奸武装,势如骤风暴雨,企图截击我军于砖角楼。然而我们已经离开那里一天有半了,但还是相距着二十里,不过不能不严阵以待了。可是敌人终于认为这是“第二个情况”,不得不扫兴而返。结果我们一无所失,而敌人所得的是懊丧和气愤,以及四百余箱汽油的消耗,一辆坦克的自行焚毁,最倒霉的则是带路的汉奸们的饱受一顿侮辱!

经常转移位置,正确的判断敌情,断然的定下决心,每天十里八里,甚至三里五里的小行动,既不疲劳又不紧迫,这是极好的。

比方有一次,我方较大兵团企图通过X河之XX桥,进而通过甲乙两城敌人公路封锁线,傍晚时把部队运动到达该桥附近,以便夜间行动。但因某部队未能按时赶到,而打破了当夜行动的计划。X桥附近之某集镇有汉奸组织和两面性的汉奸武装,X桥距甲城又仅十八里,毫无疑问的这一企图是暴露了。第二天怎么办呢?决心是仍然要通过那个桥,仍然要通过那个公路封锁线。处置是:部队全部向南面二十里之XX集,并扬言攻击XX集西南方向的丙城。翌晨,部队离开X桥的两点钟后,甲城敌人的汽车和骑兵果然开到了,汉奸报告我军已经远去,而且是去攻击丙城的,敌人盘旋到下午仍回城去。X桥及附近之某集镇又空出来了。我们在距X桥二十里之XX集休息一天,黄昏以后,继续北进,终于安全的通过了X桥及公路封锁线。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1.靠近敌人时,只有灵活的转移地区,才不致受到敌之袭击。2.本来企图是向北,但不得已时只有向南佯动,以欺骗敌人,实行“声南走北”之法。3.敌情侦察明白,情况判断正确,则危险之中有安全,紧张之中有太平。

游击运动领导者们应当记着,所谓“转移地区”,所谓“游来游去”,决不是逃跑主义,决不是“游而不击”。只要有一定的方针与计划,则在“游”的范围中包含了消灭敌人的积极意义。我们曾经说过:“游击队为要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又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万不能够驻扎在一地,和敌硬拼。他必须要‘游’,而后才能找得‘击’的时机”。白健生将军也说过:“我们要明白,‘游’是我们的手段,‘击’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绝不是‘游来游去’,我们正是‘击来击去!’”

第四,平地游击的兵力大小,一般说来,以一个营——五百人左右为适宜,倘若领导正确,部队坚强,并获得人民之拥护,则一千人到一千五百人为活动单位也未尝不可。每一活动单位,都要求装备轻便,政治觉悟高,组织严密,训练纪律严格,并应当有自己的自动火器,以及附属的轻迫击炮。此处最好有自己直属的骑兵(三十匹马左右),以及附属的脱离生产的地方游击队一个到两个,围绕与本部队二十里范围的周围。除去自己的健全的侦察组织(完全便衣的侦察排)外,必须有健全的地方行政系统和群众组织的侦察机关。侦察机关所绝不可少的是公开和秘密的交通网、通讯网,并约定通讯记号。为要赶上敌骑及机械化部队的速度,应布置固定的烟(白天)火(夜间)记号,设置固定的观察哨望见即一目了然,迅速报告,而有所准备。

这样的活动单位,不管到任何地方,都可又把握的达成任务。领导者坚决的战斗意志,加上灵活的战术部署,积极而迅速的动作,常常是能够打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打。“远道夜袭”是平地游击运动家从血的经验中所体验出来的最有力的原则之一。

倘若敌情紧张,应当是“随打随分”,倘若遇到敌人汽车进攻,应当是一面分散,一面炸毁桥梁道路。豫皖苏边广大平原的河流小溪淤地很多,桥梁亦多,炸毁一座桥,可使敌之汽车与一个小时内不能横冲直撞,而我就可以安然远扬了。

汉奸们有的是自愿,有的则不自愿的做了敌人的耳目手足。我们除在政治上(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争取伪军反正以外,仅在军事上说,他们常是雄踞村寨,深沟高垒,使你急切攻他不下。而豫皖苏边的寨子,寨河是那么宽且深,墙寨是那么高且厚,硬功是徒劳无益的。最妙的办法是炮的威胁和事先化装入寨的里应外合,才能收一举而歼灭之效。

总之,平地游击战的主要战术有着眼点和战术教育,应该养成指挥战斗员的“独立自主作战”的精神和作风。单独一个队或一个人,都能够大胆无畏,勇敢坚决,而且按照战术原则去独立的进行作战机动。

第五,关于平原地的警戒(驻军的)
1.平地警戒不同山地。一般来说,不要前哨、连哨、小哨、军士哨等的派出。
2.不应在交通要道及大村寨宿营。游击队的宿营地应当捡僻静的村庄。
3.如驻寨子而兵力又过小时,则只应驻寨子之一角或一门。以备有警时便于集合,便于撤走。
4.警戒应是周围的。情况紧急时,指定兵力的三分之一为“值班部队”,不卸装具。平时则只须兵力的九分之一。
5.必要时封锁消息,准进不准出。
6.值班部队日间派出监视各方的了望哨和四门的警卫兵。
7.预先规定驻地的紧急集合场,及万一失联络后的第一第二集合地。
8.凡宿营于有寨墙河的寨子内时,须谨防敌人来袭时的火力封锁四门。所以要保持一个门一个桥与我手中,并且这个门这个桥必须是便于我们撤退的。
9.凡在一处有八小时以上的休息时,必须破坏敌人汽车坦克可以通行的道路桥梁,并筑掩体。六小时以内的休息,亦应做简单的工事,以防万一。

四 平原游击战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军队中对本军、对敌人、对群众的政治工作,在平原地带作战,越发显出它的重要性。对本军没有政治工作,将使部队指战员感到没有胜利前途,失掉胜利信心,一遇到敌人扫荡或生活艰苦之时,势必土崩瓦解,或大形削弱。常遇到一些敌后抗战的朋友们说:“我们的队伍化整为零倒容易,要化零为整就不可能了”。那原故就在于不懂或者不愿进行政治工作。有一次某地方部队派出一个连,向敌人游击侦察时,全部一哄而散,不知所终了。这还不足以证明游击部队没有政治工作必会土崩瓦解的血的教训吗?

对群众没有政治工作,将使军队孤军苦斗,无人援助,使军队与民众对立,关系恶化起来。尤其是在那些敌人汉奸极力争取会门及其武装的区域,在其挑拨离间之下,一遇军民对立,流血惨剧即会爆发。鹿豪失守以后,我某地方武装曾数次被红枪会包围追击,并被缴去步枪不少。这还不足以证明没有群众政治工作必会形成与群众对立,以致走向被会门武装消灭的前途吗?

不少的平地游击武装,他们轻视政治工作,他们继续保持着“单纯的军事观点”,因之使他的部队不能巩固,打骂制度,破坏纪律等现象浓厚存在。这在平原地带进行游击的艰苦环境中所应立即要克服的。

第二,争取会门武装,首先使他们不被敌人诱惑,其次使他们走向抗战道路。这必须要求游击部队有高度的政治积极性和模范的纪律,获得他们的好感。一般说来,他们由于过去的印象过于深刻,对于军队是恐怖甚至是仇视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曾加以严重的注意,进行了比较艰苦的政治工作,以致博得会门武装对抗日军有“天下文明第一军”的美称。

豫东皖北苏北是历史上著名秘密结社及会门武装的发源地,倘不小心,一生冲突,他们三声号炮,村村集合,人人出动,流血惨剧就要发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平原游击战的迫切问题,也是一般游击战的基本问题。建立根据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巩固的各党各军队各团体的统一战线。2.切实的军民合作,军民一致,军队爱护群众,群众协助军队。3.普遍的各种群众组织,尤其是群众武装组织。4.改善政治机构与政治设施。

敌人后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的斗争方式,应该是从秘密的和平组织到公开的武装斗争,从小块到大块——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县和几个县,从一块到多块,块与块再联系起来。

抗日根据地就算初具规模了。

长久期间在敌人后方活动的结果,在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中,证明:平原能不能打游击呢?能够的。谁能战胜谁呢?我们能够战胜敌人的。

一切与敌人斗争着的民族英雄们,在浴血苦斗的经验教训中,鞭策着我们,朝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前途迈进!

[ 本帖最后由 导读与推荐 于 2011-9-30 10:46 编辑 ]

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