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杨靖宇同志牺牲的细节与教训

编者按:没有根据地,游击中心论(密营策略)倾向,缺乏群众支持,没有群众基础,两次被叛徒出卖。有这样一段叙述也描述了教训:“1939年10月,抗联一路军所处的形势更加严峻。杨靖宇和魏拯民等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一路军主要领导人会议。为应对越来越险恶处境,会议决定,改变集团作战方式,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粉碎日寇“聚而歼之”的阴谋。杨靖宇在会上提议,魏拯民率第三方面军东向敦化、安图开展游击战争,联系吉东省委抗联第二路军;金日成率第三方面军,到抚松、长白山一带作战;杨靖宇率第一方面军在通化、濛江地区正面吸引敌人,掩护部队分兵和二、三方面军东移。"看来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集中,不能分兵。

1932年11月,由于南满游击战争的形势非常不利,杨靖宇奉中共哈尔滨省委之命来到南满领导对日武装斗争。

杨靖宇树立军威的第一仗,是打伪军头子邵本良。邵本良原本是土匪出身,曾经加入过东北军,后来归顺日军,成了最受重用的一支伪军,在南满民愤极大。当时的老百姓都把邵本良的部队叫“大尾巴兵”。

抗联史专家卓昕说,邵本良对南满的地理相当熟,据说夜间行路也能辨清方向。邵本良的士兵在冬天身后拴一张獾子皮,遇到雪地可以獾子皮放到雪地上坐下来,不得病。杨靖宇遇到的就是这么一个敌人,很鬼。

为了迷惑杨靖宇,邵本良给部下写了封交代自己部署情况的信,然后故意让杨靖宇得到。但是杨靖宇将计就计也写了封信,详细交代了自己的攻击目标,又故意让邵本良截获。邵本良中计布下包围圈,严阵以待。没想到杨靖宇声东击西直捣他的老巢。这一仗让邵本良元气大伤。

几次较量下来,邵本良两次负伤,差点儿丢了性命。杨靖宇将军这招敲山震虎不仅把邵本良打毛了,也把日军打火了。日本人丢了面子,反而怀疑邵本良暗地里和杨靖宇有联系,于是借口治伤,暗地里让日本医生把他毒死了。

打败了邵本良,杨靖宇在南满树立了威信,接下来他就开始联络各路的抗日武装。

当时活跃在南满一带的抗日武装力量成分非常复杂,除了我党领导的游击队伍,还有各色土匪武装,老百姓把他们叫做胡子或者“山林队”。这些土匪武装各立山头,有时候还彼此攻击,缴对方的枪,但他们也打击日寇。

1934年2月,16支山林队在杨靖宇的号召下,聚会在一起商讨联合抗日。经过无记名投票,大家一致推选杨靖宇为抗日联合军总司令。从这以后,杨靖宇带领抗联利用游击战术不停地袭击日伪武装。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联配合关内的抗日斗争,牵制了大量的关东军,使他们无法入关。抗联从此成了日伪当局的心头大患。

由于杨靖宇的山地游击战神出鬼没,日本人称他为“山林之王”。1937年,日伪当局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治安肃正计划。仅1938一年,就围剿抗联652次,但是,抗联依托群众,充分发挥游击战的灵活性,使敌人的围剿讨伐计划全部落空。面对这么一个强劲的对手,日军很清楚,开展游击战,群众的支持、给养的供应是抗联的生命线,为此,日伪当局改变了策略。

为了断绝抗联和群众的联系,日伪当局采取集团部落的方式,把所有散居在各个村屯的百姓强行驱赶到大屯子里居住,并派兵监管;还组成指纹特搜班,采取对照指印等办法,甄别抗联战士和老百姓,试图彻底切断抗联的生命线。

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告诉我们,凡是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能够就地就食用的都不准种,而且播种统一时间,日本人派军警看着老百姓去种,收割,不管每家庄稼长得是不是都熟了,它在同一个时间派军警看着人们统一收回来,也不是谁种的收回给谁家,而是在大屯子里放在统一的大仓库来保管,一次给几天的粮食。

日本军用这些毒辣的手段基本上割断了抗联和老百姓的联系,为了保证足够的给养,杨靖宇几年来在深山密林之中,修建了许多储藏食物、被服、药品和武器弹药的秘密营房。

因此,到了冬天敌人进行大讨伐的时候,战士们依然吃得上、穿得暖。日本侵略者切断抗联粮草供应的计划,没有收到他们理想的效果。

硬碰硬不行,切断抗联的粮草供应也不行,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还是四处出击。为此,在进一步封锁抗联粮草供应的同时,日伪当局又想出了一招。以前,抗联的官兵一旦被日本兵抓住,基本上都会被残酷地杀害,但从这个时候起,日伪当局开始将招降纳叛作为工作重点,企图从内部分化瓦解抗联,同时增兵加大搜山围剿的力度。

1938年,抗联的处境已经非常艰难,给养跟不上,缺吃少穿,杨靖宇率部每天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这个时候,出现了南满抗联历史上官阶最大的一个叛徒——程斌。

这是目前我们能找到的唯一一张程斌的照片。程斌有文化,早年追随杨靖宇打过不少漂亮仗,是杨靖宇麾下第一师的师长。

日军抓了程斌的母亲和哥哥作人质,要挟他叛变。程斌动摇了,他率领所部115人叛变投敌。

采访过130余位抗联老战士的《长白山日报》总编办主任刘贤告诉记者:程斌熟悉杨靖宇的战术和密营,他领着敌人去把粮仓、密营全都给烧了,捣毁了。

曾经的战友,转眼成了民族败类。杨靖宇和程斌熟悉到什么程度?据老抗联战士讲,后来程斌积极参加日军对杨靖宇的围剿,那个时候,双方不用照面,只要一听枪声,就知道对方是谁了。

程斌的叛变使抗联一路军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以前日伪军不敢在深山老林里过夜,害怕杨靖宇对他们进行夜袭;程斌叛变后,白天,日伪的讨伐队围剿抗联;晚上,程斌的队伍继续追踪。

《长白山日报》总编办主任刘贤:“那时候抗联从不打败仗,杨靖宇不打败仗,程斌叛变以后,不行了。程斌就把杨靖宇这个政治作战他也学会了,他给反着用。程斌来这个战场上,指着名,王传圣谁谁,你下来吧,我这儿有大米吃,有白面吃,还有女人搂着,还有女人给热被窝,怎么怎么地的。在这以前没有的事儿,这一下他就反过来瓦解抗联的部队。”

1939年,吉林蒙江的冬天格外寒冷,动辄零下三四十度。而比天气更严酷的,是敌人组织的三省联合大讨伐,他们出动了9架飞机,2万5千多人,地面上还有汽车支援。这次讨伐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消灭杨靖宇本人。敌人的策略是,同时遇到山林队和抗联,打抗联放过山林队;遇到杨靖宇的司令部和其他的抗联队伍,放过其他,死死咬住杨靖宇。这时,杨靖宇的部队仅剩下400余人,敌我力量的对比是60比1。

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一到晚上,特别到后半夜,零下将近40度,大树都冻得“嘎吧嘎吧”响,非常艰难,因为密营被破坏了,他们没有存身的地方,只能在野外露宿。实际上等他进蒙江以后几乎是天天在被敌人追着,尽管穿的破烂,很单薄,但是跑起来以后,也是一身汗,当你一停下来以后,冷风一吹,那老战士跟我讲,那就像掉进冰窟窿一样,寒浸骨髓,然后冷风吹过以后,出汗的那个衣服就冻成了像铁甲一样,腿、胳膊拿弯都很难拿。特别到晚上,肚子里很饿,又没有食物,又不敢睡着,因为你睡着,可能就冻死了,再也醒不过来了……我的体会就是,那个时候活着比死都难,但是他们还在坚持。”

程斌捣毁抗联密营这招实在是太恶毒了。但是,杨靖宇还是在深山老林里把敌人拖得晕头转向,到了1940年初,围剿讨伐的日军伪军也已经被拖得精疲力竭;与此同时,杨靖宇所部给养断绝,只剩下60人。尽管情势危急,但杨靖宇本人还是有信心的,因为他已经设定了游击和突围的路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让杨靖宇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40年2月1日,杨靖宇身边特卫排的排长张秀峰拿着四支手枪和一些弹药,携带了9960元抗联经费以及一些重要文件叛变投敌;更重要的是,张秀峰对杨靖宇计划安排的游击、突围路线一清二楚。

《长白山日报》总编办主任刘贤:“张秀峰跟杨靖宇在一起的时候,杨靖宇教他写字,写他的名字,教他唱歌,后来吹口琴,他是个孤儿,杨靖宇说你也是孤儿,没有爹妈,我也没有儿女,你就和我儿子一样。”

一个自己一手栽培的战士,一个被自己当作亲生儿子的孩子,在最需要他支持的时候离自己而去,站到不共戴天的侵略者一边。将军当时会是什么心情?是愤怒?还是悲凉?

现在看来,张秀峰的叛变是致命的。杨靖宇的行踪被暴露,突围路线被封锁,敌人缩小了包围圈,追赶得更加疯狂。为了减小目标,保存力量,杨靖宇将剩下的60个战士化整为零,一路上不停地分兵突围。

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到了2月15号,杨靖宇身边只剩下六个人,而且这六个人有四个人受伤,杨靖宇为了让那四个伤员能够活着出去,……让他们往回走……这四个人说什么也不走,因为他们都跟杨靖宇多少年了,感情都非常深,死活要跟杨靖宇在一起,杨靖宇就说都死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多活着一个就多一份抗日力量。”

杨靖宇带着身边仅剩的两个警卫员,继续和敌人周旋。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寻找食物,被告发后与敌人激战,英勇牺牲。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断定他就在附近,于是调集600多人的讨伐队进山围剿,并且不允许打柴的百姓带午饭进山,让杨靖宇得不到任何食物。

这一天,杨靖宇又和敌人遭遇了。

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杨靖宇飞快地爬到山顶,日本人开始往上爬,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枪战,打着打着当敌人发现山上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就停止了射击,就向他喊话,让他投降。杨靖宇一看,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他就灵机一动,他说让我投降可以,你派人上来咱们谈谈条件,结果大队副伊藤他立功心切,他说你等着我去和你谈,结果他刚一站起来,杨靖宇一枪打中他的胸部,当场毙命。叛徒崔胄峰大叫一声也跳了起来,他刚迈出一步,杨靖宇一枪把他的右腿打断。趁敌人一乱,杨靖宇钻进林子里。”

这个时候的杨靖宇孤身一人。零下40多度的酷寒,他的大衣早就破得不成样子,几天来粒米未进。他拖着敌人,穿梭在密林里。5天之间,敌人这支600人的讨伐队,被他一个人拖得冻的冻、饿的饿,大批掉队,最后只剩下50多人。

如果这时候将军能够吃上一顿饱饭,如果能有药品包扎一下淌血的伤口,如果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再休息一宿,情形会怎样呢?

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四。这天晚上,月亮很大很圆。清冷的月光穿过这个四面漏风的地窝棚,照在杨靖宇将军身上。这是将军生命中最后的一个夜晚。他躺在冰凉的炕上,奄奄一息。饥饿的感觉,不再是头晕和乏力,而是疼痛。他扯出袖口里的棉花,就着雪,一口一口,吞下去……

第二天上午,他看到几个进山打柴的村民经过。于是他走出地窝棚,和他们搭上了话。

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他说我就是红军的杨司令,我已经好多天没吃东西了,你们帮帮忙给我买点吃的,再给我买套衣服来。这几个人不敢去,也没敢吱声。这时候其中一个人就说,看样子你被包围了,跑不出去了,不如你就归顺了吧,归顺了日本人不能杀你。杨靖宇说你说的或许不错,但是我有我的想法,我坚决不能归顺。”

四个村民中一个叫赵廷喜的人应承下这个事,拿着钱离开了。杨靖宇在地窝棚里静静地等着他的消息。

赵廷喜回到县城,正碰上一个日伪特务,把赵廷喜的实话给套了出来。

地窝棚里的杨靖宇满心盼着村民给自己买来吃食,好继续战斗,可他却听到了汽车引擎的声音,他知道事情不好,赶紧离开地窝棚,向山上跑去。

当时日伪政府的档案对这最后的时刻有着翔实的记录:杨靖宇已经饿了好几天肚子,但是跑的速度却很快。两手摆动超过头顶,大腿的姿势像鸵鸟一样。但是跑着跑着速度就慢了下来,很明显跑不动了,最后在河边的一棵树下躲了起来。

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一开始敌人并没有开枪,而是向杨靖宇喊话,因为讨伐本部有命令,假如遇见杨靖宇,不要开枪,一,劝降;二,活捉,要把他的才能用到“满洲国”的建设上来。但是回答他的喊话的只有手枪的射击声。打了一阵以后,杨靖宇知道突围无望,就把自己身上带的文件点火烧了。

这个时候,敌人也知道劝降杨靖宇没有可能了,日本指挥官下令开枪。在密集的枪声中,杨靖宇倒在血泊中,时年35岁。

[ 本帖最后由 classwar 于 2010-12-5 23:51 编辑 ]

东北抗联从1932年、1933年开始兴起,初期叫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等等。1936年开始,各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名字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到1937年东北抗联发展到鼎盛时期。1938年后东北抗联逐渐转入困难期。同年2月,东北抗联已经开始联系苏联。 1938年底,东北抗联已经损失非常严重。1939年秋,关东军调集7万多人对抗联实施大讨伐。1940年2月23日,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殉国。通过和苏联协商,1940年底至1941年抗联余部陆续进入苏联。在东北境内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抗联第十军。

东北抗联奋战时间不算短。但是与华北八路军以及江淮新四军相比,东北抗联的成绩却大为逊色。关内共军能在八年中由不到十万发展出上百万正规军,开辟根据地几十万平方公里,而东北抗联,即使在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万余人,仅仅坚持到1940年就撑不住了,导致最后几年东北几乎全无抗日力量存在。同样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反差如此之大,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很多人总是试图用抗联的失败来证明所谓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无法单独生存。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是却经不起最起码事实的反驳。理由很简单:东北抗联从1932年开始兴起,到1937年到达鼎盛,1938年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说,正面战场还没有开始全面抗战的时候,抗联发展壮大;正面战场全面开打了,抗联反而走向衰落了。你还说抗联失败是因为没有正面战场的支持吗?恰恰相反吧?

那么,东北抗联的失败,并非因为缺乏正面战场的支持,又是因为什么呢?本人不才,试图进行一些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势力本来就小。

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根据地原先的群众基础和地下党发展情况。如果当地原先党组织很不健全而统治者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秩序的话,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清剿。在湖南一省,原来有2万中共党员,被国民党消灭了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还剩下5000左右的党员(【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第四章《组织》)。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才带领几百人枪的红军在湘赣边区的井冈山站住了虚弱的脚跟。而相比东北则是天壤之别。整个东北在1931年的时候总共只有2000左右的中共党员,三个省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刚刚遭到重大打击的湖南,其中共党员分布密度之小可想而知。所以中共在东北三省只有一个省委。(董滨、魏纪奎、石礼文编著:《东北抗日联军》,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五页)这些还大部分在城市,在东北农村,中共的势力就更可怜了。总而言之,在东北试图开展像日后华北这样的农村游击战争,其基础无论如何是太虚弱的。

而更倒霉的是,几乎就在日军发动9。18事变占领东北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就遭到一次灭顶之灾。1931年11月,关东军大举搜捕共产党,将中共满洲省委几乎一网打尽。(同上书,第四页)如此雪上加霜,使得中共在满洲的势力更加弱小。而直到1932年1月,新成立的满洲省委才第一次开会。(同上书,11页)。而且这样一来多少使得东北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受到了一定的迟滞。在有的时候,这种迟滞也是要命的。下面会提到。

第二,东北共产党没能抓住日军占领初期的有利时期抓紧开展活动扩大基础和势力。

就拿关内八路军为例,日军刚刚占领的时候,还没能建立有效统治,占领区一片混乱,就在这个时期,八路军抓紧时间发展势力建立根据地。从1937年出征,到1938年底的时候,八路军已经由4万左右激增到22万人之多。(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等到 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发现共产党的游击队构成真正的威胁时已经来不及了。八路军已经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而民兵、儿童团等组织组成的根据地全方位联防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仅凭有限的日军已不可能扑灭燎原大火。而伪军么……非常感谢他们,他们不愧为优秀的运输大队队员。

对于东北战场来说,其实也出现过类似的机会。关东军最初对民间的抗日武装并不很在意,用于对付的只有3万日军,最多再加3万伪军(出处同上)。而东北抗日的义勇军一度发展到30万之多。当时日本还没有建立有效统治,秩序完全没有恢复,老百姓对异族入侵极其反感,抗日情绪高涨,是抗联发展军力的黄金时期。但是东北由于满洲省委遭到关东军的粉碎性打击,花了好一段时间进行恢复,因此在好几个月之后才正式开始武装抗日的行动。抗联最早的武装,即赵尚志带领的巴彦游击队(这是由赵尚志先投奔后再在里面发挥影响最后取得领导权的队伍。这是东北抗联的悲哀之一,由于东北缺乏共产党的现成武装,所以很多抗联的武装都是派人去说服原有的山林队、义勇军、土匪胡子听他们领导,所以其根基不如关内八路军那么牢,而且这样改造一支队伍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听从赵尚志的领导开始抗日时也是1932年的事。而日后的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则直到1932年11月才去南满开展工作。同时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东北的共产党还存在“左” 倾错误,对非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够团结。直到1933年5月满洲省委扩大会议才决定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抗日义勇军。但是此时的义勇军已经走到了末路(义勇军没有统一指挥,胜则聚,败则散,兴起快,失败也快),即将退出抗日舞台了。日本和伪满洲国的统治秩序已经开始建立起来,抗联发展的大好时机就这样失去了。

第三,东北抗联对根据地建设不够重视。

这点其实不能怪抗联。抗联奋斗的时期,整个中共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不成熟。尤其对于如何在农村建设根据地,抗联基本上是一头雾水。看看抗联的领导人也大致能发现这方面的弱点。周保中,早年参加云南护国军,参加过北伐,1927年加入中共,1928年被送往苏联学习军事,日军占领东北后被派往吉林组织抗联。赵尚志,1925年入党,同年进黄埔军校学习,后被奉军两次逮捕,9。18后才被营救出狱组织抗联斗争。带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赵一曼则是苏联留学出身。他们都没有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经验(这在苏联是学不到的)。唯一有点农民军事经验的是杨靖宇,1927年曾经组织过农民暴动,1929年被派往东北工作。但是杨靖宇也只是组织农民暴动,并没有成熟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因此,抗联对根据地建设方面抓得不是很紧。为了避开日军,抗联选择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基地,而比较少在群众中开展工作,没有像日后华北那样如此大规模建立放手发动群众进行联防的那种根据地,更不用说开展减租减息和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了。而面对日伪着手建立“集团部落”时,由于缺乏足够牢固的群众根据地,抗联对此一筹莫展,而阻挠的行动似乎也比较消极(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抗联本身实力就很小,不足以有效阻止日伪大规模的“归屯并村”行动)。等到“集团部落”建立起来,农村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被关进这些“人圈”里面,与抗联的联系被切断以后,抗联真正的噩梦才开始。大家皆以抗联战士在天寒地冻之时“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为苦。殊不知这对抗联来说已是天堂也!在“集团部落”普遍建立后,躲藏在密林中的抗联战士甚至在三九天滴水成冰的夜晚也不能生火!因为一生火附近的日军碉堡就会发现有人在“集团部落”之外活动,大军立至。

游击战所侍者无非人民,游击队与老百姓的关系是龙与水的关系。龙,“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东北抗联被日伪“归屯并村”的毒计所害,与人民割裂开来,其下场可想而知。虽然我们听过很多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给抗联带食物的动人故事。但是毕竟无法让一支军队完全靠老百姓崇高的思想觉悟来生存啊。日后关内新四军和八路军就吸取了这个教训。1943年,江淮日伪苦于新四军来去无踪,决定进行“清乡”,完整统计各占领区的户口,并花九牛二虎之力从江南运来500多万毛竹准备建造篱笆将村子都围起来,模仿东北的集团部落。7月,新四军果断出击,乘日伪之隙将所有篱笆收缴来付之一炬;日伪前脚登记了户口,新四军后脚就赶来把帐册烧的精光,令日伪劳而无功,欲哭无泪。(《铁血N4A——重新崛起的新四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165页)如此,江淮地区始终无法建立日伪的有效统治,无法将人民与中共游击部队隔离开来,因此也就无法像在东北消灭抗联那样在江淮扼杀新四军。二战以后的越南战争中,美国和日本一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归屯的方式将游击队和老百姓隔离开来,美国建立的“集团部落”有个好听的名字:“战略村”。但是美国的战略村政策彻底失败。原因就是当他想到使用这招的时候,游击队已经在群众中扎根很深,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故“战略村”随建随倒,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被捣毁者不计其数。有的“战略村”管理人员则被越共策反,做白皮红心的工作,拿着美国的工资为越共办事,十二万分的受用。

第四,西征的决策。

西征的决策是否错误,其实值得商榷,但是西征使得抗联损失巨大却是不争的事实。1936年,可能是因为原先活动的地区收到压制生存困难,诸路抗联纷纷向西迁徙。而且各路抗联都派出了最精锐的主力试图打通西征的道路。杨靖宇派出自己最强的两个主力师,周保中派出四个军中最强的第四军和第五军,李兆麟派出了第三路军中最强的3、6两个军。6月,西征军小胜,但是日军大军云集,西征军不得不退回原处。11月底,杨靖宇将整个第一路军的所有战马都拨给西征部队。西征军长驱到达辽河,谁知撞上百年不遇的倒霉事——12月的辽河竟然没有封冻!西征军大骇,被日军追兵追上,伤亡惨重。1938年6月,第二路军的第四军西征,沿途损失惨重,到12月,整个第四军全军覆没。只有第三路军分两批西征,走小兴安岭,故幸未遭遇日军,但是沿途冻死无数抗联战士。(以上资料来源:董滨、魏纪奎、石礼文 编著:《东北抗日联军》,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8月版,94——104页)

西征将抗联主力部队置于无后方作战,孤悬敌占区的危险局面,如果西征大获成功,或许就无可指摘,但是现实是抗联主力在西征后损伤太重,而且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西征对抗联的失败难辞其咎。

第五,抗联生存环境的恶劣与关东军的强大。

抗联活动的地区是中国东北的森林不同于越南的森林,在越南的热带雨林,高手甚至只用一把小刀就能生存。而东北的森林纬度高,温度低。尤其在冬天的夜里,简直非人世所堪(而抗联还不能生火!)。曾经有人说中国华北平原不太可能展开游击战,理由第一是平原地形,第二就是说华北在秋冬时期太过寒冷,游击队难以户外活动(【英】林迈可:《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版,22页)。华北尚且给人如此印象,东北可想而知。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大家想象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中打游击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日军对已经基本失败的抗联进行最后的讨伐,杨靖宇和600多人的日伪讨伐队在山林中周旋。讨伐队后来说,这个近两米高的大个子杨靖宇,跑起来像鸵鸟一样快,跑步时双手摆动过头顶。最终600多人的讨伐队因为冻馁、死伤、疲劳,大量的掉队,最终只剩下50人。这恐怕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记录了:一个人活活拖垮一支讨伐队。

吃饱穿暖的日伪讨伐队尚且如此,可见抗联英雄在密林中坚持的是怎么样的一种非凡、超乎人的想象的艰苦斗争。

另外,抗联面对的是日军军中王牌关东军。关东军当初是为了防备苏联而驻扎东北的,其装备训练都比关内日军要强很多。抗联面对的敌人是如此凶恶,而自身又有上述一些因素,失败实在很难避免。

以上便是鄙人总结的东北抗联失败原因。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抗联有那么些不利因素,当初那几年怎么还会发展起来呢?其实说实话,抗联对日寇的袭扰远不如关内八路军对日军的震撼来的大。别看“东北抗日联军”名字很响,其实抗联直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万多人。在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不到3万的抗联能对日伪产生多大的震动呢?在很多时候不过搔搔痒罢了,所以日伪也懒得出动大军清剿。直到后来为了发动全面战争,必须有一个对付中国以及苏联的稳固基地和据点,才将彻底肃清东北抗日力量的事题上日程,本来根基就弱的抗联遂由盛转衰。

[ 本帖最后由 classwar 于 2010-12-6 00:03 编辑 ]

相比之下,金日成率领的抗联二方面军转移到白头山进行的大部队回旋战就打的比较好。以下材料见《金日成略传》

从1939 年9 月起日寇以东南部治安肃正特别工作为
名出动20 多万大军开始新的讨伐作战妄图最终消灭朝
鲜人民革命军针对这种形势金日成在白头山东北部一带开展
了大部队的回旋战
1939 年10 月他在安图县两江口召开朝鲜人民革命军军政
干部会议发表题为在白头山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开展大部队回
旋战的讲话
大部队回旋战是和过去主要以密营为中心开展军事政治
活动的战术不同的运动战法是朝鲜人民革命军大部队按照事先
定好的秘密路线在广大地区不断地运动以日行千里诱敌深
入突然袭击迅速隐蔽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
金日成提出的这一大部队回旋战方针是保证朝鲜人民革
命军以主动的进攻有效地粉碎敌人讨伐作战使抗日武装斗
争继续蓬勃发展的积极的方针

作为大部队回旋战的第一步骤进行了敦化远征为了不
暴露大部队运动的路线金日成运用突然改变运动方向的战术
把敌人引到和龙安图一带的深山沟里然后强行军几百里路程
挺进到敦化的深山于1939 年12 月组织六棵松战斗和夹信子战
斗战斗胜利后又隐秘地南下到达安图抚松县境松花江边
白石滩密营在这里进行了40 多天的军政学习

1940 年2 月金日成率部离开白石滩密营按照大部队回
旋战第二步骤的秘密路线来到豆满江沿岸国境一带于3 月中
旬攻打了敌人的一个讨伐据点大马鹿沟3 月下旬进行和龙
县红旗河战斗全歼前来追击的穷凶极恶的前田讨伐队取
得了辉煌的胜利
红旗河战斗的胜利使日寇以东南部治安肃正特别工
作名义进行的第一阶段讨伐被粉碎朝鲜人民革命军的大
部队回旋战胜利结束

试论美国和原南越吴庭艳伪政权的战略村计划及其失败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6434]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6434[/url]
这个帖子中也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过探讨。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没有一个系统的群众工作和建立根据地的路线,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 本帖最后由 angbayan 于 2010-12-6 23:3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