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中修帝国主义的特点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

编者按:赤眉同志此文非常犀利。亮点见:“中国工人阶级因此也就成为了全球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主要生产者,即全球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最主要生产者。”是故,中国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帝国主义体系最关键的环节,中国反修反复辟的社会主义革命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工人阶级的胜利也即世界革命胜利的起点。中国的马列毛主义者任重而道远。

中修帝国主义的特点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

赤眉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富士康十二连跳”到“本田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和英勇斗争,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两个事件,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深刻反映了中修帝国主义的特点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

一、
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中国工人阶级


由“富士康十二连跳”引发的媒体大量报道中,为我们画出了一幅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素描:他们从事着规模巨大的工业生产、为全球提供着主要商品,他们工资微薄、长期超时加班,他们仅仅被当做机器的附属品,做着单调乏味的劳动,遭受着资本家严厉的管理,没有任何前途和希望……这不是别的,就是资本主义大生产下最典型的工人阶级的状态。河蟹帝国主义的特点使得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剥削压迫以最典型、最纯粹的形式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体现。

河蟹在1976年的资本主义复辟,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河蟹的资本主义复辟,拯救了当时已经陷入深重危机、摇摇欲坠的全球资本主义。

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二战以后为了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也由于其在二战后的重建中和在对第三世界的掠夺中攫取了大量超额利润,而制造了所谓“福利国家“,即从超额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建立一整套福利体系,以收买工人贵族,削弱工人阶级的斗争性,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到70年代“福利国家”却已陷入深重危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要不断发展就要求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要求工人阶级的相对和绝对贫困化。但“福利国家”却限制了垄断资本对国内工人阶级的剥削(即所谓抬高了“劳动力成本”),这必然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陷入停滞,而垄断资本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动用资产阶级国家的力量,大量举债,同时也不得不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70年代全球资本主义的所谓“滞涨”危机。欧美日垄断资产阶级想要摧毁福利国家制度,却又不得不恐惧于本国工人阶级的奋起反抗,这使得他们感到走投无路。

就在这时河蟹复辟了,一个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有着较好基础设施和海量素质良好的廉价劳动力的资本主义大国出现在了世界的东方,这拯救了全球资本主义,拯救了欧美垄断资本。

欧美日垄断产阶级发现,自己不用在本国维持劳动力成本高昂的,因此无利可图的工业生产,而可以大量地把其转移到河蟹,而本国仅保留科技研发、金融业和服务业就够了。这样,通过产业转移,可以使资本主义生产不受“福利国家”的约束自由发展,从而保证垄断资本的利润率,使全球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同时也可以使得本国工人阶级被逐步打散、瓦解,从而既能逐步削弱摧毁“福利国家”,又能避免工人阶级的大规模反抗。

而河蟹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缺乏能够有效掠夺第三世界的跨国金融资本,但却有着工业化的基础和独立的垄断资本,又存在海量的素质良好的廉价劳动力特别是有待于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又由于在文革的较量中,工人阶级遭到了历史性的失败,因此一时之间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反抗,这一切使得对河蟹资产阶级来说,大力发展工业生产最为有利可图。

这样,由于全球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由于河蟹帝国主义的特点,在复辟后的30多年里,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产业转移”,最终使得河蟹成为了“世界工厂”。也就是说,河蟹成为了全球资本主义实物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而中国工人阶级因此也就成为了全球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主要生产者,即全球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最主要生产者。

河蟹复辟以来全球资本主义的产业转移一方面使得欧美日帝国主义更加腐朽了:他们居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顶端,越来越脱离实物生产、越来越依赖金融投机、越来越依靠“剪息票”为生;另一方面却使河蟹帝国主义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居于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河蟹帝国主义仍处于欧美日帝国主义的下游,只能与欧美日帝国主义共同分享本国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时在掠夺第三世界的超额利润中也只占较少的份额,但是由于河蟹集中了最主要的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使其成为维持全球资本主义体系运转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而且全球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向河蟹集中,也使得河蟹帝国主义相对来说最具有活力,力量处于相对上升期。这导致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河蟹帝国主义的相对上升,欧美日帝国主义的相对衰落。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了全球最庞大的一支工人阶级队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一切压迫和苦难也以最典型、最鲜明的方式体现在中国工人阶级身上。同时,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命脉却也已经被握在中国工人阶级的手中。

这就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地位。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angbayan 于 2011-8-8 15:41 编辑 ]

16 个赞

很好的文章

[ 本帖最后由 斗争 于 2010-9-2 22:06 编辑 ]

此文章在哪看完整版?

1 个赞

文章写的很好,要是有严谨的数据来支撑就更好了!

[ 本帖最后由 止戈 于 2010-7-14 23:31 编辑 ]

2 个赞

注:这是河蟹正在努力从二流帝国主义向一流帝国主义发展的最有力的证据。以前的老牌帝国主义有机会可以通过资本和商品输出并伴以武力赤裸裸的掠夺其他国家,而现在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掩盖其面目可憎的形象,基本上都是采取列宁同志说的资本输出形式进行掠夺,当然不排除武力解决,比如以前的厄瓜多尔、巴拿马、智利等南美国家,近期的伊拉克、阿富汗等。河蟹就是二流帝国主义的后起之秀。

迈向投资强国 中国准备好了吗?
2010年07月24日 07:39 来源:新华网 叶书宏
[url]http://intl.ce.cn/zgysj/201007/24/t20100724_21650174.shtml[/url]

资料图:7月6日,欧盟委员会决定,批准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这是3月28日,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的沃尔沃公司总部,中国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签署收购协议后出席记者招待会。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叶书宏)联合国贸发会议22日发布的《2010年度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520亿美元,从上年的全球第10名跃升至第5名,位居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之后。这份报告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对外投资额将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时中国将涌现一批大型跨国企业。
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排名提前,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比世界其他经济体复苏态势更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国家对外投资下降。但是,撇开危机因素从中长期看,中国走向对外投资大国也是经济发展周期的必然。
历史上,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都曾经历依托本国资本优势、人力优势、技术优势、营销优势等开拓外部市场的过程,但到达一定阶段之后,资本输出就越来越多地取代产品输出。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2004年还只有55亿美元,但到2008年就超过500亿美元,年均增幅多在100%以上。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周期理论,目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未来直接投资流出量可能超过流入量,这标志着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将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所累积的内部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短缺、环境超负荷发展等,也迫切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例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让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缓解发展的资源瓶颈;通过边际产业转移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使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海外市场等。
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累积的财富、技术、知识等优势也迫切要求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转化为国际竞争力。例如,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外储余额超过2.45万亿美元,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此外,中国在某些领域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比较优势也为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基本条件。
近年来,对外投资已经催生了一批“根在中国、遍布世界”的跨国企业。然而,中国对外投资的道路并不平坦,有自身短板的因素。例如,信息不对称导致海外并购等决策失误;跨文化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本土化进程受阻;海外管理人员不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缺乏有效的海外管理监督体系导致治理风险上升;短期套利动机过强,不注重自主品牌的创建和保护等。这些都阻碍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
与此同时,外部风险和制约也越来越明显。除了文化差异、汇率波动等风险外,政治风险的比重也在增加。从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受阻,到中铝控股力拓失败,再到鞍钢与美国钢制造公司合作在美国建厂受到美方阻挠……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频频被政治化,对企业国际公关能力以及政府外交也提出了全新的命题。由此看来,从“投资大国”走向“投资强国”的历程远不是一蹴而就的。

2 个赞

中国210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 已成"世界工厂"
[url=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09/08-22/1830300.shtml]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09/08-22/1830300.shtml[/url]
……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近在回顾六十年发展历程时说,中国已建成由完整的
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组
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配套链条,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
有二百一十余种。

  • “中国制造”畅销世界 *
    **
    二00四年圣诞节,美国记者萨拉·班吉奥尔尼收到的三十九件礼物中,
    二十五件是中国制造。于是她开始尝试没有“中国制造”,她在《没有“中国制
    造”的一年》一书中写道,“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萨拉·班吉奥尔尼的经历几乎代表了五大洲消费者的感受。工信部数据
显示,中国轻工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两成,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
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
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纺织工业则成为中国最具国际
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兴起信息化浪潮,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品
生产基地,彩电、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

在重化工领域,中国钢铁产量占到全球四成,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中
国炼油产业居全球第二;化学工业产品有六万多种,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之
首;有色金属行业中十种有色金属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全球占主
导地位的稀土资源生产和出口国……
……

[ 本帖最后由 angbayan 于 2010-7-29 20:54 编辑 ]

1 个赞

中修帝国主义的特点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

赤眉

二、 中国工人阶级简史

为了更深入认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工人阶级的简史

中国工人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旧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非常弱小,因此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少,力量弱,所以尽管它是旧中国最先进和最革命的阶级,但却不能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旧中国工人阶级对革命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由它的先进分子(主要的是接受了工人阶级世界观和革命纲领的职业革命者)组成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上。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形式是工人阶级先锋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而工人阶级群众本身的斗争,由于自身数量的微小,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再加上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掠夺下工业的长期凋零,总的来说没有也不可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群众斗争,没有发展到全国总罢工、广泛建立工人代表会(苏维埃)即工人政权和发动全国武装起义的水平。因此旧中国工人阶级群众总的来说缺少自下而上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政治经济斗争的经验,缺少自己直接建立政权的经验,没有形成广泛的基层斗争骨干和组织网络,整体来说在阶级斗争经验和政治成熟水平上是有所欠缺的。

由于旧中国阶级斗争和工人阶级的特点,使得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一开始只能是事实上的“代表专政”——即权力集中在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革命干部集团手中,而不是“群众专政”,因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群众客观上并没有这个力量和水平来直接管理国家和上层建筑。这样的无产阶级政权当然是不成熟和不稳固的。掌握权力的干部集团如果蜕变为资产阶级特权集团、背叛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放弃了马列毛主义的革命路线,那就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被颠覆。而没有无产阶级群众的监督和斗争,这种蜕变的过程就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所造成的不成熟和不稳固,要解决它,只能有赖于继续革命的实践,有赖于阶级斗争的进一步发展。而对当时无产阶级政权的弱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也需要有一个在实践中逐步认识的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完成的。因此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入工人阶级队伍的。他们一开始就享有较高的福利保障和政治经济地位,而这些,不是经过他们亲身斗争得来的。如前所述,工人阶级中经历过旧社会的部分,也缺乏群众斗争的经验,没有给工人阶级留下群众斗争的深厚传统。再加上文革前十七年,一方面党内资产阶级的阻挠破坏,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司令部对发动工人阶级继续革命和直接管理上层建筑有一个认识和落实的过程,使得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没有充分动员起来参与政治斗争、管理上层建筑。这一切使得新中国的工人阶级仍旧缺乏群众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他们对共产党有着朴素深厚的感恩之情,习惯于在党的干部领导下,搞好生产,享受福利保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不习惯于关心国家大事、辨别政治路线、直接管理国家机器和上层建筑,缺少自下而上组织起来进行政治斗争的经验。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动了千万工人群众投身到政治斗争中来,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斗争迄今发展的最高峰,而论工人阶级群众参与政治斗争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斗争所达到的高度,也是世界工人运动的一个巅峰。但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弱点也在这场斗争中充分暴露了出来。主要是工人阶级群众在斗争发生了分裂,有相当大一部分工人群众,怀着对共产党干部的感恩和对自身福利保障与社会地位的满意之情,而看不到继续革命斗争的需要,甘愿维护17年旧体制,受党内资产阶级操纵,成为保守派。另一方面,造反派工人群众中,也普遍存在不能正确区分不同矛盾、打击面过大和闹派性的情况。总之,整个工人阶级队伍未能团结起来形成统一的力量来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反而被党内资产阶级拉一派打一派。而这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新中国工人阶级群众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他们缺少在斗争中识破资产阶级欺骗和把握本阶级根本利益的经验,缺少求同存异、实现阶级团结的经验,缺少组织工人阶级自己的群众代表机构以整合本阶级力量的经验,没有大量的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基层群众骨干和组织网络。新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正是新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在斗争关键时刻的分裂,使得工人阶级与党内资产阶级的实力对比失衡,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斗争缺少了本阶级群众力量的有力支撑,而不得不在文革最高潮的时候实行退却,在一个时期内从大规模自下而上的群众斗争转为以上层和自上而下斗争为主,以保存有生力量、整理队伍,以期再战。

文革中后期,工人阶级的先进力量(革命造反派)与党内资产阶级进行了反复曲折的斗争,总的来说是在不断成熟发展当中,但是直到毛主席逝世,整个工人阶级队伍在政治上的团结与成熟还未尽全功,仍有相当数量的工人群众不理解继续革命,工人阶级的基层斗争骨干和组织网络还是弱小的,造反派工人没有形成足以自下而上遏制资产阶级复辟的群众力量。使得在反革命军事政变后,在丧失中央政权的情况下,工人阶级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进行有效反击,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复辟。

反革命政变后,工人阶级的先进力量——造反派工人遭到了残酷清算,中国工人阶级被打断了脊梁,丧失了整整一代斗争骨干,重新由一个自为的阶级成为了自在的阶级。

正是工人阶级在文革较量中的历史性失败,才使得资本主义复辟后,对工人阶级各项社会经济权利进行系统性剥夺时没有遭到工人阶级重大的反抗。

复辟后,随着全球资本主义实物生产向河蟹集中,中国工人阶级数量继续有着巨大的增长。但河蟹资本主义需要的工人是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创造剩余价值的廉价劳动力。因此,一方面是享受较好福利保障的原国营和集体企业工人阶级被瓦解和打散,另一方面是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新工人阶级。本来随着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发展也必然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转化可以通过国营企业有计划的招工、通过人民公社就地兴办社队工业来实现,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可以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有保障有尊严地来完成这一转化。而资本主义复辟后,这一转化只能采取残酷痛苦的形式: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背井离乡、在血汗工厂中转化为工人阶级。

复辟三十多年来,原国营和集体企业中的享受稳定保障的工人阶级——即所谓“老工人”,已经基本被打散和瓦解,在典型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中遭受残酷剥削的打工者——新工人阶级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与旧中国的工人阶级也有着根本的不同。第一河蟹已经是二流帝国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工人阶级不再是社会中的“一小撮”,而是接近劳动者的多数,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第二当代工人阶级的质量也远远超过旧中国工人阶级,这是一支掌握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命脉,各项素质优秀的工人阶级队伍;第三,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史诗性斗争为当代工人阶级留下了伟大的政治遗产。

现在,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摆脱了童年的孱弱、青春期的浮躁与天真,成长为一个筋肉强健的青年,开始了新的出发!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斗争 于 2010-8-4 18:24 编辑 ]

2 个赞

为什么不一次过把文章粘出来?

还没贴完,等不及了,几个疑问,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主要生产者”,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于是河蟹是“帝国主义体系最关键的环节”,这都没有错。但是这是否就当然的得出“中国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这个结论呢?河蟹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比不仅没有腐朽没落,它甚至还在上升,就像19世纪的美国和18世纪的英国,当时世界的生产大半集中在那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两国不仅不是革命的中心,反而是反革命的中心,因为资产阶级的力量最为强大。根据列宁主义革命革命总是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获得突破,俄国革命、中国革命无不如此。这在当代的革命实践中也得到印证——伟大的秘鲁毛主义革命、伟大的尼泊尔毛主义革命、伟大的印度毛主义革命、伟大的菲律宾毛主义革命的不断壮大。河蟹到底距离危机还有多远,世界革命是否会一下子获得彻底成功(鉴于河蟹在体系中的地位,河蟹革命成功基本上等于世界革命成功)?如果不是,河蟹就不仅不是革命的中心,反而是反革命的中心了。风暴的中心究竟在哪里?任何结论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第二,说河蟹的工人阶级成长为“一个肌肉强健的青年”是否过于乐观?本人混迹工人阶级底层多年,为什么见到的工人阶级无不被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严重腐蚀?

7 个赞

根据列宁主义革命革命总是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获得突破。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能认为“薄弱环节”就是落后地区。“薄弱环节”是指资本主义统治出现的一种情况,即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对比。不能简单的仅仅考虑反革命的力量。

1 个赞

中修帝国主义的特点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

赤眉

三、中修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影响

要掌握中国工人阶级未来的发展特点,首先要对中修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影响做一全面的估量。

从社会主义复辟而来

中修帝国主义是从社会主义复辟而来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伟大的中国革命留下了工业化的基础,留下了丰厚的革命遗产,特别是留下了马列毛主义的伟大革命理论,这必将对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产生伟大的促进作用。

官僚资产阶级的独霸地位

正是因为中修帝国主义是从社会主义复辟而来的,所以由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内资产阶级转变而来的官僚资产阶级(通过篡夺无产阶级政权)就成为了中修帝国主义的统治阶级。这个阶级攫取了庞大的原国营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把国营经济转化为官僚垄断资本,随后又通过所谓国有企业改革,转变成了国有垄断资本。正是这个阶级扶植起了私人资产阶级,引进了跨国资本。复辟30余年来,它始终牢牢把持着中修政治和经济的统治地位,其他资产阶级只能在它的恩赐下分享一些权利。官僚资产阶级的独霸地位和国有垄断资本的特别强大,这是中修帝国主义不同于其他帝国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个特征,一方面造成了中修统治阶级相对而言的“强大有力”,在应付各种危机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各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就连资产阶级中也有许多人对官僚资产阶级有着深刻的不满。官僚资产阶级的独霸地位促进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官僚资产阶级表面上非常强大、不可一世,实际上却坐在火山口上。而工人阶级就是那潜行的地火。

世界工厂

中修帝国主义成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成为全球资本主义实物生产的主要集中地。这个事实,使得中国工人阶级成为整个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庞大的一支工人阶级队伍,成为全球剩余价值生产的最主要承担者,因而也就掌握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命脉。所以在中国工人阶级中蕴藏了巨大的革命力量。这一革命力量一旦爆发出来,不仅中修资产阶级将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将受到致命打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学者不断鼓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后现代”社会:工人阶级不断萎缩,已经被资产阶级所同化,不再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了。实际上,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的萎缩和革命性的减弱都是建筑在以下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家从全世界掠夺超额利润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向不发达国家转移。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的表现。正是因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有从全世界掠夺而来的超额利润,所以才能建立“福利国家”,收买本国工人阶级;而正是为了追求不受限制的利润,为了解决“福利国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与财政危机,为了瓦解本国工人阶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积极地将工业生产向不发达国家转移。事实实际上是这样: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有所萎缩,革命性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但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却在大大增加,所蕴藏的革命力量也大大增强了!

如果说在中修复辟以前,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转移还是小规模的涓涓细流,还不能有力改变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分布、有效缓解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深重危机,那么在中修复辟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转移就逐渐发展成了巨大的洪流,这一洪流的主要目的地就是中修。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转移也不是无条件的。除了冷战中的少数反共前线地区,帝国主义国家不会援助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不会帮它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获利太少。对那些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广大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业生产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人力支援、缺乏必要的配套体系,因此,除了为掠夺资源而开发一些矿产资源生产外,只能是转移一些简单基本的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而要转移更多更重要的工业对帝国主义来说并无利可图。而中修不同,中修复辟时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中修又有着海量的劳动力储备,因此,资本主义几乎所有重要工业生产都可以向中修转移,并且转移后都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润——即攫取更多剩余价值。所以中修正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转移的最佳对象。正是中修的复辟,最终解决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转移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所谓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相当程度上正是建立在中修的“世界工厂”的基础上的。

这里再探讨一下中修能否从“世界工厂”也发展成“后工业”、“后现代”社会。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正是中修的十几亿人口的工业化社会再加上其他二流帝国主义国家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几亿工业化、半工业化社会人口以及几十亿农业社会人口所承担的工农业生产,并由此所创造的超额利润,才供养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几亿人口的“后工业”社会。那么十几亿人口的中修也转变为“后工业”社会,就意味着第一中修必须取代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独占全世界的超额利润;第二必须建立新的并且规模要超过目前中修的世界工厂来取代中修,这意味着要在除了中修以外其余世界人口中至少再制造出十几亿工业化社会的人口来,也就意味着要使相当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不改变被帝国主义压迫的前提下实现全面的工业化。——上述二者的难度都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后者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中修资产阶级所一再鼓吹的,改良主义者所一再幻想的,中修的“欧美化”——即像欧美日那样成为工人阶级萎缩的“后工业社会”(包括什么“福利社会”、“中产阶级社会”、“橄榄形社会”等等——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概念),只能是一枕黄粱。

中修必将长时期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保持庞大的工人阶级,从而使中国工人阶级成为最伟大的革命力量。

处在上升期的二流帝国主义


中修是帝国主义国家,即垄断资本主导的,独立的并且参与全球市场和势力范围争夺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中修又是一个二流的帝国主义。它的二流性表现在:综合实力仍逊于欧美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不具备美国为首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霸权地位,势力范围还较小并且是不稳固的;作为世界工厂相当程度上仍处于老牌帝国主义经济的下游,中国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仍有相当部分中修要与老牌帝国主义分享;在帝国主义从全世界掠夺的超额利润中中修只占了较小的份额,与老牌帝国主义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由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寄生性越来越大,越来越腐朽,使得老牌帝国主义处于深刻的危机中,实力日益衰落。而中修作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老牌帝国主义,仍相对具有活力,实力相对处于上升期。我们说中修帝国主义处于上升期,不是说中修真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而只是指由于老牌帝国主义的极端腐朽和逐步衰落,使得后起的中修帝国主义相比之下实力相对上升。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要引起帝国主义之间的激烈争夺。

而中修的内部矛盾也逼得中修资产阶级要“上升”——即与老牌帝国主义争霸。正是由于作为二流帝国主义国家,中修有着庞大的、遭到深重压迫和剥削的工人阶级,有着深刻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得中修资产阶级为了维持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只能努力与老牌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地位、争夺超额利润,不这样做他就始终摆脱不了严重的革命危机。

但中修“上升”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首先必然要遭到老牌帝国主义的强大反击,老牌帝国主义绝不会放弃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是会为了捍卫霸主地位进行殊死搏斗。其次,在争霸的过程中也必然导致内部各种矛盾的激化。

因此,我们说中修帝国主义处于上升期,并不意味着中修真能“上升”到一流帝国主义,取得世界霸权地位。恰恰相反,中修必然在“上升”过程中激化内外矛盾,陷入深重危机,从而为工人阶级创造伟大的革命机会。

中修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蕴藏着极其巨大的革命力量,有着极其伟大的革命前景。

四、中国工人阶级的未来

要将中国工人阶级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释放出来,把伟大的革命前景变为现实,就需要中国工人阶级做好主观的准备。所谓主观的准备就是要使工人阶级从自在变为自为,形成自觉的革命力量,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中国工人阶级的未来命运就取决于此。

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首先我们要对中修的社会性质和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潜力有正确的认识。如前所述,中修是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修的主要矛盾就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将直接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但中修又是二流的而又处于上升期的帝国主义:一方面由于中修缺乏充足的对外掠夺的超额利润来缓和矛盾、只能主要依靠剥削国内劳动人民,再加上官僚资产阶级的独霸统治,因此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另一方面又由于中修实力相对上升所必然带来的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霸权的激烈争夺,外部矛盾也十分尖锐。而作为世界工厂,中修又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且受到深重剥削和压迫的工人阶级。——上述一切决定了中修就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交汇点,就是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因此,中修必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主要策源地。而这一革命的主力就是中国工人阶级。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这次革命,工人阶级将不仅提供政治领导,而且也将是革命的主力军。革命必须最广泛地发动工人阶级群众,必须最坚决地依靠工人阶级群众的斗争来取得胜利。这次革命也必须吸取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工人阶级必须要在斗争中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识破资产阶级的欺骗,善于把本阶级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对准主要的敌人;工人阶级必须掌握开展大规模自下而上政治经济斗争的经验,必须学会总罢工等各种斗争武器,学会直接建立并运用本阶级的政权;工人阶级必须在斗争中锻炼出千百万基层群众斗争骨干及其组织网络。——一句话,工人阶级必须通过斗争成长为一个政治上成熟强大的阶级。有了这样一个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就能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就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就能继续革命。

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


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成熟强大起来,最关键的是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这条革命路线应该总结中国和世界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把马列毛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代革命实际相结合,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纲领、道路和策略。而有了这样一条路线,还要让广大工人群众都掌握,把这条路线和工人群众的斗争实践结合起来,并根据群众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条路线。——这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伟大工作就是一切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必须努力去做的。

战胜改良主义

而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战胜改良主义。十月革命以来为什么还没有一个国家取得以本国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人运动被改良主义所主导了。所谓改良主义就是把工人运动局限于资产阶级法律和游戏规则的范围内,把工人斗争的目的局限于在资本主义内部争取更好待遇。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运动主要并且长期是这样的:工人组织为工会,工会与老板为多一点工资、多一点福利讨价还价,工会也不时组织罢工,但这些罢工仅仅是为了在讨价还价中向老板施加压力,在国会中有所谓“工人政党”的议员唱唱高调,有时能入阁当部长,甚至组阁执政(许多中修泛左翼正是这么希望于中修工人运动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国家的工人运动基本已经完蛋了。长期沉浸在这种工人运动中的工人阶级,是被阉割的工人阶级,在伟大的革命时期到来时,他们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推翻资本主义,必然抓不住历史的机会。

改良主义有其客观的基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老牌帝国主义用掠夺来的超额利润收买工人阶级,使得相当比例的工人阶级成为工人贵族。另一方面,随着老牌帝国主义寄生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被转移到不发达国家,使得工人阶级日益萎缩、瓦解,而所谓“中间阶层”,即在跨国垄断企业中担任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各种“白领”职员日益增多。这都造成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中改良主义深厚的社会基础。

而中修帝国主义的特点使得中修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要狭小的多。中修没有那么多的超额利润可用来收买工人,因此工人贵族不可能在工人阶级中占重要比例。中修作为世界工厂,必然要保持庞大的工人阶级,“中间阶层”也不可能占很大比例。中国工人运动要战胜改良主义,有着优越的客观条件。

但是改良主义在中修,又确确实实有其基础。被超额利润收买的工人贵族,还是有一批的(比如国有垄断企业中的部分高薪员工),垄断资本雇佣的“白领”职员绝对数量也并不少。更重要的是中修资产阶级也积极鼓吹改良主义,希望靠改良主义来麻痹工人阶级,使工人斗争被遏制在集体协商、经济斗争、政府仲裁的轨道内,成为劳资关系的调节剂。而中修“泛左翼”中也有许多人积极投身于改良实践,寄希望于在改良主义工运中分一杯羹,成为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如果让改良主义统治了中修工人运动,那么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潜力就会被扼杀,中国工人阶级就担负不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没有未来。所以,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必须与改良主义进行坚决的政治思想斗争。

要战胜改良主义,领会贯彻列宁在《怎么办》中阐述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进行政治灌输和政治鼓动。必须要通过先进分子的自觉的长期的群众工作,把政治觉悟灌输给工人群众,把工人阶级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不仅要支持、发动工人团结起来“维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政治觉悟的工人战士,把工人斗争提高到“夺权”,即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自觉的斗争。所有的改良主义都是把工人的斗争局限于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的斗争,都是拒绝对工人进行革命的政治灌输和鼓动,都是极力防止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为革命的政治斗争。要战胜改良主义,先进分子就必须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使工人斗争突破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的限制,提高为革命的政治斗争——这就是革命工人运动的生命线。

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经验


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为工人运动战胜改良主义、发展革命政治斗争、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可以把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改良主义工运与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工运做一比较。前者的关键词是工会、谈判、选举;而后者的关键词是地下工人小组、工人代表会、工人战斗队和武装起义。

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词是持久战、根据地。中国革命通过在一国内部统治阶级统治的薄弱环节率先突破,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此为依托开展持久的人民战争,依靠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关键词是造反、夺权。工人群众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起来造反,随后造反群众联合起来,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夺权,最终实现全国山河一片红。

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革命工人运动必须突破经济罢工、工会、劳资协商、议会选举等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的斗争形式,这些形式最多只能是工人阶级学习斗争的初级学校。而工人阶级要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求得自身的根本解放,必须突破资产阶级法律和游戏规则的限制,必须始终围绕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革命机构(工人代表会、革命委员会等等),围绕夺取政权开展斗争。

中修帝国主义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蕴藏着改天换地伟力的巨人。目前这个巨人还在似睡非睡、懵懵懂懂之中。而当他一旦清醒,自觉地挥动拳头并发出喊叫的时候,整个旧世界都将为之动摇、走向崩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同志们,努力吧!

(全文完)

[ 本帖最后由 斗争 于 2010-9-2 22:03 编辑 ]

4 个赞

【所有的改良主义都是把工人的斗争局限于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的斗争,都是拒绝对工人进行革命的政治灌输和鼓动,都是极力防止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为革命的政治斗争。】 — 对改良主义的危害又有了新认识,改良主义是革命的死对头

还没贴完,等不及了,几个疑问,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主要生产者”,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于是河蟹是“帝国主义体系最关键的环节”,这都没有错。但是这是否就当然的得出“中国仍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这个结论呢?河蟹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比不仅没有腐朽没落,它甚至还在上升,就像19世纪的美国和18世纪的英国,当时世界的生产大半集中在那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两国不仅不是革命的中心,反而是反革命的中心,因为资产阶级的力量最为强大。根据列宁主义革命革命总是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获得突破,俄国革命、中国革命无不如此。这在当代的革命实践中也得到印证——伟大的秘鲁毛主义革命、伟大的尼泊尔毛主义革命、伟大的印度毛主义革命、伟大的菲律宾毛主义革命的不断壮大。河蟹到底距离危机还有多远,世界革命是否会一下子获得彻底成功(鉴于河蟹在体系中的地位,河蟹革命成功基本上等于世界革命成功)?如果不是,河蟹就不仅不是革命的中心,反而是反革命的中心了。风暴的中心究竟在哪里?任何结论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第二,说河蟹的工人阶级成长为“一个肌肉强健的青年”是否过于乐观?本人混迹工人阶级底层多年,为什么见到的工人阶级无不被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严重腐蚀?

我认为痞子运动提出的两点疑问很好,很值得思考.
究竟河蟹是不是处于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其实这个放一放,因为或许不一定会发生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世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有可能发生在非薄弱环节.
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紧要的是有没有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因素.
在文革的锻炼,在现实的残酷剥削中,我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存在这一可能.或许13跳,本田罢工等只是不自觉的行为,但是可以看出的确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如果此类事件渐渐地有首钢之类的倾向,估计是非常可能的了.
但是问题就在于,中国工人觉醒了没有.我认为这一点是当前最关键的一步.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右派资产阶级上台,换掉修修.但当然只是换汤不换药.那么工人阶级在现在直到彼时的过程中,有没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呢?有没有产生先进队伍领导掀起革命热潮呢?
就目前所见,即使再穷苦的流水线工人,大学生知识分子,农民以及农民工,都似乎对政治无所了解,或者是偏向资产阶级那一套.又或愚昧倒退到封建时代的信命信运,等等.
但是都不可怕,因为革命从来都是星星之火.不可能全部人或大多数人都觉悟起来,这似乎有点托派的机械观点了.所以,如何点起星星之火,如何让星星之火不被扑灭,如何让星星之火燃烧起来,这个课题的解决,必然会产生出下一位革命英雄.

2 个赞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也是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国家。工人阶级的力量空前强大。如果爆发革命,中国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
但是,修正主义当局现在还很具有欺骗性,工人阶级的觉醒还需要时间。

现在的中央之国,只能说具有成为世界革命中心、世界革命根据地的潜力
这批80后、90后的新兴产业工人阶级虽是革命的主力军,但他们的全面觉醒尚需时日。毕竟河蟹执政30多年,底子不薄,根基不浅,而且完全被河蟹迷惑,或因厌恶河蟹而转向小资产阶级颓废的80、90后还是很多很多。
其实这也正是马列毛主义者施展拳脚、传播思想、壮大力量的绝好空间、绝好时机。

1 个赞

所以说不仅是中国的富豪资本家既得利益者应该感谢邓小平,全世界所有的资本家,帝国主义者都应该感谢邓小平,是邓小平拯救了全球资本主义,对他们来说,邓小平最伟大,呵呵。
玩笑之言,邓小平只是起到一个历史作用,问题还是在于修正主义,克服修正主义对共产主义者的侵蚀,我们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斗争

1 个赞

好文章.中国工人阶级、日益成为全世界各名的主力军.一旦中国工人运动出现高潮,世界各名就会出现高潮
中国工人阶级日益觉醒.产业大军只要加加教育,各名就将成为可能.
工人的先锋对更在各名立场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求同存异,大融合

参加推广此小册子,报名发邮至: diaochayuan2009@gmail.com

中国的工人阶级现在还有个尾巴–农民工,他们不像解放前的“农民工”,那时的土地是地主的,他们一到工厂,就天然成为无产阶级。而现在的“农民工”身后都有一条辫子,虽然是主席他们打下的天下,但是这些农民工又被邓小平按上了辫子,成了“长辫工人”,成为“半工半农”,这也就是造成每年的回乡潮原因。而这种经济地位决定了现在的无产阶级远没有成熟进化到彻底的无产阶级,他们大都有小资产阶级的尾巴,可以回家种田度日,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不是彻底的无产阶级思想。小农经济思想会极大地侵蚀他们的思想,离彻底觉悟的路还长。一旦发生革命需要牺牲,他们就有退路就会退缩。不像解放前的工人阶级义无反顾冲锋在前!这是需要大大注意的。而这种状态的改变只有等到他们的田地被大资产阶级地主兼并完成后,才能真正脱胎换骨,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当然,不排除现在的他们中也会有杰出人才产生,就像毛主席脱颖而出叱咤风云一般。

另一方面,第二国际的旧政党和旧领袖总是认为,在资本主义奴隶制下,在资产阶级压迫下(这种压迫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某个资本主义国家愈文明,这些压迫形式就愈巧妙,同时也就愈残酷,愈厉害),大多数被剥削劳动者都能够使自己具有十分明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性格,这种看法同样是粉饰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是欺骗工人。事实上,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这个唯一革命阶级的全体或大多数人的支持下,推翻剥削者,镇压剥削者,使被剥削者摆脱他们的奴隶地位,立刻靠剥夺资本家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只有在这以后,只有在尖锐的阶级斗争的进程中,才能启发和教育最广大的被剥削劳动群众,把他们组织在无产阶级周围,受无产阶级的影响和领导,使他们克服私有制所造成的自私、分散、恶习和弱点,把他们变为自由工作者的自由联盟。——《列宁选集第四卷·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

[ 本帖最后由 德东 于 2010-12-10 09:25 编辑 ]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