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华为获软银4G大单 TD-LTE国际化加速

中兴华为获软银4G大单 TD-LTE国际化加速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9月28日09:01

9月28日,记者获悉,日本第三大移动运营商软银(Softbank)已于近日和中国设备商中兴、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将由二者共同为其建设基于TDD技术的4G网络。

据悉,该网络将实现日本90%的人口覆盖,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最大的TD-LTE建设项目。此前,最大的TD-LTE建设项目在瑞典,由和记黄埔负责运营,预计于今年11月商用。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软银的4G项目仅一期已经完成2000个基站,二期合同超过1万个,三期项目预计为数万个。

“一期项目是华为、中兴平分,各1000个基站,二期华为7000个,中兴4600个。”知情人士称,软银的4G建网基本被中国两大设备商包揽。

作为下一代演进技术的LTE标准,TDD与FDD的差距已经被大幅缩小。特别是在国际化方面,TD-LTE面临的竞争环境和产业链支持都比TD-SCDMA要好很多。

目前,在国内,中移动已于今年开始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TD-LTE规模试验,很快将进行第二阶段测试。

在海外,有不少国际运营商都有意选择并部署TD-LTE。之后,大大小小的TD-LTE网络建设达到了2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瑞典和黄,以及日本软银。记者从设备商内部了解到,印度第一大运营商Bharti和第二大运营商Reliance很快也将宣布TD-LTE建网计划。

据记者了解,软银与中兴还将探讨建立联合实验室,共拓新兴技术领域,推动包括TD-LTE在内的下一代技术发展,助力TD-LTE在全球推广。

“能在日本市场拿下TD-LTE订单对我们走向海外市场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因为日本运营商对于流程和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有设备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看来TD-LTE与FDD LTE的差距在半年以内。

另外,在终端方面TD-LTE也进展迅速。在今年北京通信展期间,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何士友告诉记者,中兴通信FDD LTE的手机已经在欧洲市场发售,他指出TD-LTE终端的技术也完全不是问题。“TD-LTE 4G手机何时能商用,取决于运营商网络建设和牌照发放。”何士友表示,中国能开始用LTE的时候,中兴会第一时间推出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作者:刘方远 (来源:21世纪网)

[ 本帖最后由 寻路人 于 2011-9-30 21:16 编辑 ]

4G迷局 LTE与WiMax的博弈

ZDNET网络频道 时间:2010-04-16 作者:网界网 | 网界网

无论如何,LTE的正式商用还是来了。当2009年12月14日,华为与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电信运营商TeliaSonera联合宣布,由华为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全球首个LTE商用网络在挪威奥斯陆正式运营时,整个业界对LTE的美好愿景瞬即被点燃,这也使得其与WiMAX两种技术的“白刃战”在今年变得无可避免。不少分析师都预计,今年将是两大准4G技术短兵相接的开始,但竞争的结果,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于断言。

权杖更迭

相比支持者众多的LTE,WiMAX的优势无疑在其“先发”上。此前全球最大的WiMAX运营商美国Clearwire公司总裁Barry West就曾表述过这一观点。他还认为,WiMAX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直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LTE这项技术已经没有新意可言。

但LTE的广纳人心实在不可令人小觑。据全球移动提供商联盟(GSA)最新统计数据表示,目前已有31个国家的64个运营商认可了LTE技术,相比于去年同期只有31个运营商表示认可,数量翻了一倍。GSA预计今年底将有超过22个LTE网络开始运营,到2012年将有39个LTE商用网络。GSA总裁表示:“现在已有42个国家的88个运营商拥护部署LTE技术,并将参与实验计划或其他筹备活动。”

尽管LTE在最初被命名时,取义“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即相对目前的HSPA+技术,它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来推动的,但是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表示,这个称谓目前来看显然已经有些落伍了。T-Mobile美国分公司日前就宣布,其将跳过HSPA+直接部署LTE。“为了应对WiMAX的竞争,同时也为了应对迅速增长的数据业务流量,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包括FDD、TDD在内的LTE标准已经成为了主流发展方向,很多重要的运营商都选择了LTE,所以LTE也演绎出两种新的说法,‘合逻辑的技术演进计划(Logical Technology Evolution)’和‘领先技术演进(Leading Technology Evolution)’”,黄晓庆说。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选用各种技术的运营商正在LTE背后趋于融合,而市场咨询公司Ovum最新的预测中,也反映出LTE有望“一统江湖”的趋势。尽管WiMAX技术比LTE早启动了两年,但是双方的差距将在2013年消失。Ovum预计到那时,全球LTE用户数(3.78亿)将接近移动WiMAX用户数(4.24亿)。由此可见,WiMAX的机会之窗正在迅速关闭,Ovum更进一步预测,到2013年以后,LTE用户数将迅速超过WiMAX。

除了运营商外,近期一些IT厂商对于WiMAX技术的最新举措更加印证了这一观点。日前,思科在以29亿美元收购了Starent网络之后,正式退出WiMAX接入网络业务。分析师表示这一举措并不令人吃惊。因为按照Starnet网络方面的观点,4G无线的未来是属于LTE的,而美国一些大牌运营商包括Verizon和AT&T都已宣布了向LTE迁移的计划。“现在很明显的是,移动运营商们都在计划部署LTE,”Visant战略公司的首席分析师Laurence Swasey说,“对于WiMAX来说,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甚至可以说,WiMAX从未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真正市场化。而思科所做的只不过是坚持市场的发展方向而已。”

目前,所有的事实几乎都在说明一点——LTE即将破茧成蝶。但在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尤肖虎看来,即使是像NTTDoCoMo这样的急先锋,将LTE推向真正商业化还将需要至少2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也认为,“LTE正式商用可能在2015年左右,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运营商提前部署的可能。”

同时,还是有厂商一如既往地对WiMAX技术保持乐观,英特尔副总裁兼WiMAX项目办公室主任Rama Shukla最近就明确表示,英特尔预计将从2012年开始部署下一步重点推出的移动WiMAX无线宽带技术。

英特尔是向全球互联网用户提供移动WiMAX无线宽带服务的主要支持者。在他们看来,新的移动WiMAX标准802.16m将取代802.16e标准,能够提供更快的下载和上载速度,可向用户提供170M bps的下载速度和90M bps的上载速度,此外还可以向后完全兼容802.16e标准。

Shukla预计,今年全球WiMAX用户将可达600万到1000万,尤以美国、俄罗斯以及日本的用户最多,这些用户大部分将开始通过笔记本电脑使用移动 WiMAX服务。他说:“我们看到,在今年的笔记本电脑中,WiMAX应用的增长速度迅猛。之前的802.16d版WiMAX技术并不能称为移动 WiMAX技术,因为这项技术仅面向固定不动的产品,不能在移动状态中的产品,如智能手机以及快速行进列车上的笔记本电脑中使用。”

但是,WiMAX 要想形成全球性规模,自然少不了中国市场的支持。咨询公司In-Stat就曾表示:“WiMAX市场看亚洲,亚洲市场看中国。”但WiMAX从2004年进入我国,由最初高歌猛进高举3G终结者大旗,到后来曲高和寡甘作3G“有效补充”,再到去年与WLAN技术共同被采用组建奥运高速无线网络,WiMAX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两年多时光。

对于能获得北京奥组委关于WiMAX+WLAN网络建设的授权,中电华通副总裁张永启表示:“公司得到了信息产业部批准的3.5GHz频段,可以在29个含省会级以上城市进行WiMAX的建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WiMAX在国内发展必须要过频率限制这一关。由于国内目前仅有3.3GHz和3.5GHz频段可以使用,所以运营商目前大多没有大规模建设WiMAX网的计划。张永启也不得不承认,“WiMAX目前只是TD-SCDMA的一种补充”。

不过,也有一些厂商表示,通过在一些行业专网市场将有助于WiMAX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如油田、智能电网、应急通信等,WiMAX将有很多机会发挥其技术优势。Aperto网络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丁元锋表示:“WiMAX在国内发展并非没有机会,国内三大运营商可采用固定WiMAX建设专网。”事实上,WiMAX在国内行业专网市场已经有所发展。目前MoqiZone已为北京、苏州等多个城市的网吧提供了WiMAX娱乐专网服务,MoqiZone计划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再将固定WiMAX无线宽带网络扩大到12个城市中,为多个网吧提供服务。

融合之势

尽管WiMAX与LTE之间的胜负未分,但有趣的是,已经有很多运营商都公开表明他们对这两大阵营的技术都有兴趣。去年八月,LTE的一大主要拥护者沃达丰就表示自己是“技术中立”的,而且还加入了WiMAX论坛。沃达丰首席执行官ArunSarin甚至一度公开呼吁“统一标准”。他的建议是将WiMAX和LTE整合到一个标准中,这在理论上将使电信运营商不再需要针对WiMAX和LTE各自做大量的试验,并且可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优化研发资源,避免LTE和WiMAX设备提供商们在FDD和TDD上各自做重复的研发投入。

沃达丰的举措很可能就是一种信号,而现在许多运营商也将采取“观望”态度,并且在决定选择WiMAX还是LTE技术之前先在SprintNextel这些先驱者身上学点经验。

有专家分析,对众多业内玩家来说,它们有充足的理由希望双方和平共处,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就是“省钱”。如果二者不能和解,那么将在未来几年内出现的“肉搏战”可能会使众厂商支出数十亿美元进行设备部署。这种情况还会令终端用户感到无所适从。

不久前,WiMAX阵营成员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Sean Maloney暗示:“这两种标准应能相互融合,因为它们的相似度达到80%左右。”据Maloney透露,英特尔正在想办法整合这两种技术,制造两种标准都能使用的芯片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那些正在浮出水面的多模技术将使这场以争夺市场主导地位而进行的标准之争变得毫无意义。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运营商最终的选择很可能就是左拥LTE右抱WiMAX。正如Sprint Nextel在美国的做法一样,运营商当前基站所占据的地盘也可以被新的WiMAX基站所用。 这样一来,运营商的策略之一可能就是用LTE来为移动宽带用户提供业务,而用WiMAX来提供固定或是移动性比较低的宽带用户的业务。又或者,他们会拿LTE来作为宏蜂窝覆盖,WiMAX作微蜂窝的覆盖。

日前,中国移动董事长兼CEO王建宙就表示,希望为LTE开发统一的TDD/FDD标准,同时还希望推动有关是否应整合WiMAX技术与LTE技术的进一步讨论。王建宙称:“在日内瓦召开的2009年世界电信展上,我曾与许多WiMAX运营商的CEO碰头,并进行了十分良好的讨论。一些CEO向我表示,他们也希望将WiMAX系统与LTE整合,这是很好的消息。”

也许,未来极有可能会发生的一种状况就是,许多设备将同时支持WiMAX和LTE,这也就意味着这两种技术将能够全面兼容。用户也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究竟是哪种技术在给他们提供高速的数据业务,而且他们也不会去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只要觉得用得很满意,提供的内容很吸引人,价格也很合理就行了。

中国机会

在目前中国这个连3G还未达到成熟商用的国家中,准4G技术被如此关注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这主要源于我国主导的TD-LTE-Advanced正式入围国际电信联盟(ITU)4G候选国际标准。

众所周知,从GSM到WCDMA、CDMA2000,中国始终未能够主导通信技术标准,在这些技术标准中我们看到的是爱立信、高通、诺基亚们的身影,由于不主导标准,难免受制于人。作为世界头号移动通信大国,中国在国际通信标准竞争中不能缺席,而且夺得一席之位,这是国内通信产业界的共同期待。不过,4G标准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两种技术,六大方案,最终谁能成为国际标准,必然会有一番激烈的较量。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与各厂家推动成立TD-LTE国际化产业推进联合项目组,将通过展会、国际运营商合作、宣传、全球路演等多个方面推广TD-LTE国际化进程。此外,除了上海和广州,中国移动今年下半年还将在3个沿海城市建设TD-LTE试验城市,目前暂定为厦门、青岛和珠海。5月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移动还将开通全球首个TD-LTE试验网。届时,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内可以实现最快达到29Mbps的下载速率。

中兴通讯TD-LTE产品总经理江溯表示近期已完成LSTI(3GPPLTE/SAE试验联盟)的相关测试,其系统功能、性能、稳定性都处于业界领先位置。在与中国移动以及Vodafone等运营商在TD-LTE的合作上,华为中国区无线Marketing部副总工周建国确认,其与中国移动已经于1月初在成都华阳完成LSTI FCT M12a阶段测试,这是业界首次规模外场测试,测试结果已于早些时候提交给LSTI组织。

TD-LTE正受到越来越多运营商的青睐,这也不排除原先支持WiMAX的商业用户。上海贝尔副总裁冯叶向记者表示:“目前阿尔卡特朗讯正在全球范围内努力推动其领先的WiMAX客户转向TD-LTE。同时阿尔卡特朗讯已与全球多家运营商合作于2010年开始TD-LTE试验,其中包括法国Orange等一流运营商。”摩托罗拉(中国)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院长庄靖称,WiMAX的规模商用部署和优化经验也可为TD-LTE提供很多宝贵经验,摩托罗拉与海外运营商测试用的TD-LTE设备是其第三代OFDM产品,其中包括可支持TD-LTE、LTE FDD及WiMAX的BBU。

今年2月,底摩托罗拉承建的世博中心TD-LTE网络完成基本部署,并实现首次TD-LTE空中下载(OTA)数据会话;3月中旬华为首家完成北京怀柔的工信部TD-LTE外场第一阶段基本集测试,初步验证了TD-LTE规模组网能力;4月20日,世博园区将开展首场试运营,TD-LTE网络将于世博会期间面向全球展示一系列移动宽带业务最新体验,包括实时高清视频会议、实时高清视频监控移动目标位置信息、高清视频内容即拍即传等。

一系列的事件,都似乎在快速拉进TD-LTE与经济发展、社会活动、个人应用的距离。

在4月7日举行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国际峰会上,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周建明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业务下载量的增加,目前的3G技术显然无法支撑起庞大用户需求。因此TD-LTE技术将可以作为中国移动发展3G的有力补充,为用户提供更高速率、更优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周建明认为,应尽早挣脱对于LTE技术如何定义的束缚,只有对技术不断创新,提升下载的速率,才能让移动互联网得到更快的发展。

“软银+TD-LTE”将决定中兴4G时代高度

2011年09月29日 16:04 来源:赛迪网

C114讯 9月29日,据媒体报道,日本第三大移动运营商软银(Softbank)已于近日和中国设备商中兴、华为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它将先于处于媒体风口浪尖中国移动、先于印度Reliance等厂商,在日本建设TD-LTE 4G网络,这将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TD-LTE商用网络,中兴和华为并肩成为2大承建商。在此之前,这一称号还把持在和黄瑞典手中。。

中国厂商投入颇大的TDD技术,长期以来并不被广泛看好,技术一直追随、市场发展曲折。期间,又存在TD-SCDMA和WiMAX之争,更让TD技术发展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直到中国移动“被”授予3G TD-SCDMA建设权,TDD作为一个技术路线才谋得生存权。随着WiMAX的日渐式微,特别是WiMAX第一大运营商ClearWire于近日明确转向LTE之后,TD-LTE被看作是TDD技术唯一选择,TD技术路线才看到了豁然的前途。

成败在此一举。

吊诡的是,率先选择TD-LTE商用建设的是植根香港、主要市场在欧洲和东南亚的和黄,作为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企业,它与中兴在爱立信的大本营瑞典建设了此前最大的TD-LTE商用网络,瑞典是WCDMA的大本营和两大发源地之一;此后,祖籍中国、韩裔、日籍的孙正义,软银总裁也选择了TD-LTE作为4G市场的主要路线,日本是WCDMA的第二个发源地和全球第一个大型WCDMA网络肇始之所。十年轮回,个中别有意味。

对于一直长期致力于TD、投入巨大的中兴,这种意味又更多了几层深意。

中兴无线产品的历史选择之痛

在全球电信设备商当中,中兴已经是第五名,但是这个第五名距离第四名之间的差距依然比较显著。主要差距在哪里?实际上,据Ovum统计,在有线市场,截止2010年Q1除了第一名思科占比22.0%之外,中兴在有线通信领域的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全球的8.7%,距离阿朗的13.5%差距并不太大,中兴最大的差距依然在无线市场。

这是因为,无线市场有一个重要的规律:一般情况下,老的巨头们占领的市场,唯有通过技术换代、搬迁才能切入。而对于中兴来说,任何一个中等国家的子网络搬迁都可能意味着数亿“沉没成本”,大批量搬迁必然严重拖累上升公司报表,必须“小火慢炖”,逐步迭代,兼顾市场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但是,这也将拖累公司快速做大规模的脚步,甚至错失重要的战略机会。这种情况下,新技术的产生、技术换代成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最佳机会点。

与这种财务限制之痛相比,中兴的历史痛点有更多无奈之处。 10年前,WCDMA刚刚在全球崛起的时候,爱立信抓住了3G WCDMA时间窗,在2001年的电信和互联网泡沫中完成了自我救赎,而没有抓住时机转型、坚守3G CDMA2000的朗讯、北电、摩托罗拉等昔日巨头都先后灰飞烟灭,难逃被兼并的归宿。

无人具有预知历史的能力,2001年时候的中兴,虽然布局了几乎所有无线通信技术制式,以避免路线选择上的赌博和错判——这也是当时规模甚小的中兴的最佳战略选择——但是强点和重心仍侧重3G CDMA2000,也就是说在朗讯、摩托、北电的技术路线上。在当时看,CDMA2000阵营的实力甚至高于3G WCDMA阵营。

但是,历史是这样写就的:由于CDMA阵营比较封闭、芯片集中于个别厂商、终端发展滞后,最终成为两条路线之争的失败者。中兴在CDMA路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大路线的模糊还是制约了中兴无线产品规模的扩张。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在GSM/WCDMA领域长期布局,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两大阵营实力的失衡,最终还是让中兴GSM/WCDMA实力长期稍逊一筹。

在大多数运营商招标当中,经常选择2~3家合作伙伴,因此,中兴GSM/WCDMA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可以依靠性价比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欧美市场往往不足以突围。4年前,华为倾力投入WCDMA,终于借助北电、摩托在欧洲市场的退潮和HSPA这一3.5G技术在欧洲打开了缺口,最终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历史无法假设,当年的CDMA2000和WCDMA路线之争由当时的巨头们所主导,但是,谨慎如中兴者也难以置身事外,全面布局之路足以生存、不足以左右战局,中兴无线产品,只能等待新一波的技术升级机会所造成的市场机会窗。

中国3G大潮和欧洲渐进未能尽除中兴Tier1市场之痒

当CDMA2000和WCDMA市场天平尚未完全发生倾斜时,中兴已经开始加大在GSM/WCDMA领域的“补课”,并且将很多的资源押在了TD技术上。对此,中兴董事长侯为贵多次说,一方面,这是因为TD的路线图和机会点渐渐浮现,中兴是长期投入、逐步加码,更重要的,却是因为TDD的频谱资源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这个资源迟早是有价值的。

如果说WCDMA是3G最大的时间窗,HSPA是一个较小的时间窗,那么HSPA+这个3.75G技术则是更小的时间窗。到HSPA+的时候,中兴在WCDMA技术路线上,开始找到了持平甚至略略领先的感觉,在多个运营商的测试中,取得了“四分之一”身位的赶超。但是,仅仅有技术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因缘巧合的若干破局点,才能撬动市场变局。

真正的机会在于中国的3G招标,光纤拉远和SDR技术创新则成为技术杠杆。

到2008年的时候,中国喧嚣10年的3G招标刚刚启动,中国移动将采用TD-SCDMA技术,这为前期做出长期技术和商用准备的中兴开启了一个重大的市场窗口。此前,中兴在中国移动的GSM的市场份额不足5%,没有TD,没有重要的技术升级机会,想大规模搬迁竞争对手的网络,那将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成本;如不搬迁,中兴在本土都难以占据无线市场主流,更不用说是在欧美,那是负面的示范效应。中兴在TD领域首先实现了BBU+RRU光纤拉远技术、HDPA MX等TD领先技术,这些恰恰是当时客户最需要的,中兴在中国移动TD市场建设中,市场份额从GSM时代的不足5%提升在35%~40%,并进一步获得了向GSM市场的“反攻”机会,在2011年GSM招标中占据约五分之一。

在WCDMA领域,中兴也渐渐赶了上来。从技术上说,SDR成为它第一个处于行业较为领先的重要平台,这大大缩短了其前期商用经验差距造成的失分。借助在SDR技术上半步的领先,中兴投入几乎全部WCDMA力量到香港CSL这个全球最具挑战性的网络的搬迁和再造上,并且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成功。进而,这种成功在中国WCDMA的招标和后续建设中发挥了战略性的作用,不但在中国联通市场从新增市场第三,逐步上升到第二,更重要的是,为其全球拓展树立了重要的样板点——联通2009年的WCDMA建设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行业瞩目。

在整个中国3G招标中,中兴占据了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与2G时代不足10%的份额相比,是具有颠覆性的提升,TD从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WCDMA甚至更具有战略价值。

此后,中兴借助CSL和联通的成功,先后于2010年获得了Telenor、TeliaSonera、KPN、和黄等多家TOP30大T的无线订单,特别是与KPN在德国的合作,成为中兴真正跻身全球Tier1运营商的桥头堡,从TOP30运营商跻身到TOP15运营商无线市场,而且在西欧核心地带取得突围。到2011年9月,中兴终于如愿获得了FT肯尼亚的订单,这也是中兴首次规模获得中国运营商以外的“最顶级运营商”的无线设备合同,回溯第一次与法电的Modem合作,已经历经六年。

但是,不得不说,到2011年全球3G建设之路已经走过了10年多,中兴从2008年才真正开始在中国无线市场取得主导市场地位,到2010年才真正进入欧洲无线大T市场,这是一段“3G鱼尾”,每一个搬迁都是巨大的成本投入。

美味,但是不够尽兴,未能真正扫除中兴在无线市场、特别是Tier1市场之痒。

LTE中兴 未来10年的进阶之梯

真正的机会,仍然存乎技术升级的机会,未来十年的无线技术进步路线图已经比较清晰,LTE成为10年内可见的最大技术平台,是未来10年的一个关键时间窗。如果不能抓住LTE的技术机会进军欧美最高端市场,想在全球无线市场实现TOP3的目标,或者不可能,或者后续成本巨大,遑论更进一步。

而且,在LTE技术领域中,再也没有CDMA和WCDMA的路线之争的战略风险,也不再有中国3G建设这一的战略性市场机会,竞争将是在一个敞亮的舞台上的肉搏之战,没有秘密,也没有捷径。

唯一特别的一点,就在于FDD LTE和TDD LTE之差别,或者说客观的频谱资源之差异。全球有大量冗余的TDD频谱资源、FDD资源却不足,TDD频谱只有FDD约十分之一的价格,而频谱资源是真正稀缺的东西。在运营商日趋精细化经营的4G时代,频谱资源的稀缺性使其成为不可忽视的资源,这也让TD-LTE在全球赢得了重要的机会,它从一个无人理睬、唯有中移动“被”关注的丑小鸭,蜕变成日趋受重视的市场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战略不再是选择,而是执行,机会不再是不确定的,而是硬拼而来的,中兴理应知道这一点。

中兴原来必须分散到CDMA、WCDMA、TD、甚至小灵通的资源,开始逐步聚拢起来,希望把2010年4000多人的LTE团队逐步做到万人以上,大多数的无线研发和市场资源将集中在LTE领域,90%技术通用的FDD LTE和TD-LTE也让这种聚集变的更加密集。

也正是这种市场本身的变化所导致的中兴战略的转变,让它赢得了一种新的可能:在4G时代,用高密度的资源投入聚焦在一些关键客户上,形成对TOP15运营商的规模突破,真正完成在Tier1运营商市场地位的根本变革,用一流客户名单、而不仅仅是销售额的增长定位自己的一流身份。

最后的高地,肯定是最难的。西欧大T本土、美国本土、日本本土是中兴面前的三座大山,而且一般被看做是逐级升高的难度,这也是实现真正一流必须迈过的山。西欧是最容易的,毕竟KPN所在的德国市场、和黄所在的瑞典市场都是常规意义的高端市场,中兴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进一步的阵地前移中,中兴也在德电的FDD LTE招标和沃达丰德国的FDD LTE招标中,受到了挫折,但是也走到了越来越远的环节、甚至是最后一个环节;在挫折之外,艰苦努力也换来了局部收获,抓住了德电的部分有线市场。这也意味着,在西欧,仅仅占领一个桥头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艰苦的努力。另一个挫折,来自美国,在2010年的Sprint 4G招标中,公司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出局……

机会总是擦肩而过,失去的依然比抓住的多;但是,机会也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出现。此时,软银,这个被看做最难突破的日本市场迎来了一个真正打破僵局的机会,机会正来自于TD-LTE,这是一个意外、也存在某种必然。

众所周知,日本人做事极其严谨、甚至苛刻,这让日本市场成为一个“禁区”:要么是最好的技术、不怕高价,要么只有日本本土企业把持、其它人难以适应那么多的条款和要求。按传统经验,中国企业即使在技术上能够满足日本市场的要求,在精细化的细节方面也难以胜任。那么,TD-LTE的特殊性,必然成为中兴华为进军日本的一个重要诱因,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诱因:没错,第一,日本本土企业没有TD-LTE相关的足够技术积累;第二,爱立信、阿朗等传统日本市场上的优势企业在TD上布局较晚;第三,即便是欧美企业也难以容忍日本运营商细致到苛刻的若干定制需求……而此时,在TD-LTE上的先发优势,比欧美企业更加勤勉投入的战略,成为中国厂商最终突破日本市场的关键。

而对于中兴来说,软银一役,其价值堪比KPN在德国之役、甚至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软银所代表的“日本标准”对技术、交付、定制化的要求高于大多数西欧和多数美国运营商,其它运营商将会以此作为新的标杆。得到软银的认可,将成为中兴向“三座大山”冲刺的里程碑,也将获得更多“向下兼容”的市场机会,在其它运营商找到空间,唯有美国市场等少数厂商成为最后的皇冠。

“软银+TD-LTE”,也可能成为中兴LTE、中兴系统设备发展历史上一个难以忽略的要冲,将真正解决中兴内心深处的不完全自信之痛,引导公司在未来10年重新标定4G时代的全球市场坐标。

中兴华为获软银4G大单 能否打开欧洲市场有待观察

http://www.huanqiu.com 2011-09-30 09:09 中国经济网

9月29日,世界第二大移动电话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发布公告称,它已获得在日本为软银(Softbank)建设部分TD-LTE移动电话网络的订单。这是华为首次官方承认上述消息。

同一日,《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兴通讯(000063.SZ)的人士处得知,中兴与华为并肩承建软银4G网络,应属事实。

中兴、华为将并肩作战?

此前即有消息称,华为已被软银选为TD-LTE首要战略合作伙伴,独家承建日本最核心区域的网络,覆盖东京、大阪、名古屋区域的大型城市群,共计部署“数万”个基站。该网络将实现日本90%以上人口和区域覆盖,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TD-LTE商用网络。

但情况随即有所变化——有媒体报道指出,中兴和华为将并肩成为软银两大承建商。《证券日报》记者就此消息致电中兴通讯,相关人士表示,公司也注意到了媒体方面的报道,但因为还没有到正式披露的时间,所以不能有明确的回复,但近期会有消息出台。

不过,接近中兴通讯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中兴与华为并肩承建软银4G网络,应属事实。

9月29日,日本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公开表示,“软银还将继续投资数千亿日元,会有多家供应商共同承建软银的新网络”。

能否借此打开欧洲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能在日本拿下TD-LTE订单,无论是中兴还是华为,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华为自2005年进入日本市场后,由于有日本电气等本土竞争对手“当道”,一直难以获得重大设备订单。有鉴于此,华为在日本的主要业务一直是充当Eaccess Ltd.旗下Emobile无线网络子公司的供应商。

而对于中兴来说,西欧本土、美国本土、日本本土是中兴面前的三座大山,且难度逐级升高。而软银作为日本第三大移动运营商,其所代表的“日本标准”对技术、交付、定制化的要求高于大多数西欧和多数美国运营商,其它运营商将会以此作为新的标杆。有评论认为,得到软银的认可,将成为中兴向“三座大山”冲刺的里程碑,也将获得更多“向下兼容”的市场机会。

不过,有长期跟踪中兴通讯的券商研究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此次软银对中兴、华为的认可,能不能帮助其打开欧洲市场,这还有待观察。即使技术上不存在问题,政治因素和既有市场占有者的既得利益,也将是中兴进入欧洲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