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个黑色的日子:1864年5月31日(俄历19日)!

<w:LatentStyles DefLockedState=“false” LatentStyleCount=“156”>
</w:LatentStyles>
<![endif]–><!–[if !mso]>

st1\:*{behavior:url(#ieooui) }

<![endif]–><!–[if gte mso 10]>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endif]–>

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个黑色的日子:1864531(俄历19日)!

 

沙皇俄国京城圣·彼得堡的梅特宁广场。天色阴暗,细雨迷茫。广场的中央搭起一座行刑平台。台上竖立着一根粗大的黑色木柱,柱上的铁链闪着冷光。广场周围有荷枪实弹的军警和便衣密探弹压;行刑台前由宪兵和警察排成人墙,不让群众靠近柱子。俄而,响起“立正”的口令声。一辆由宪兵押送的黑色四轮马车驶到了广场中央,从马车走下来三个人:两名手提大刀的刽子手,押着一名身着黑衣的“囚犯”。

 

全场肃穆,上千的群众向“囚犯”默默致敬。

 

“举枪!”一员军官发出口令。刽子手取下“囚犯”的帽子,把一块写有“国事犯”字样的大木牌,挂在他的脖子上。接着便是宣读判词,读了大约一刻钟;刽子手又摁他跪下,在他的头顶上将一把剑折断。然后,将他的双手捆绑在行刑柱上的铁套环里,当场示众一刻钟。这是沙俄当局精心导演的一幕“假死刑”。

 

沙皇政府对重要的政治犯,放逐之前都安排一场凌辱性的“假死刑”。目的是企图摧毁其革命信念、侮辱其高尚人格、消除其在群众中的声望,并向革命人民显示独裁政权的威严。表演结束了,效果大出导演者意料之外:竟演成了一出难以收场的活闹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再次被押上了马车,立即要送往流放地西伯利亚。这时刑场上的人群不顾刺刀和警棍,势如决堤的洪水,冲破警戒线向马车拥了过去。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是来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告别的,他们向他抛去一束又一束的鲜花。其中有一位献花的妇女被警察抓走。人群依然不肯散去,大约有10来个人赶上了马车,和马车并排走着。有一个年轻的军官,甚至脱下帽子领头喊了一声:“再见,车尔尼雪夫斯基!”

 

跟在后面的人群一拥而上,又去追赶马车……马车上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再点头向人群致谢。并用手示意,这样做有危险,你们请回去吧!

 

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激起了所有进步人士的愤怒谴责和声讨。流亡国外的著名俄国评论家赫尔岑,在他主办的《钟声》杂志上发表文称:“你们把车尔尼雪夫斯基绑在耻辱柱前一刻钟,而你们乃至整个俄国,将要在这根柱子上捆绑多少年呢?该诅咒你们,一旦可能还要对你们进行报复!……这样一幅画面,对子孙后代来说无异于是一帧圣像;而对那些用对付罪犯的办法对付人类思想的愚蠢恶徒来说,将使人们永远记住他们施于人的侮辱……”

 

后来的列宁,也高度评价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盛赞他是“惟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我们离开那个时代越远,就越清楚地感到他们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