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朱元璋应天政权述略

朱元璋应天政权述略

邱树森

朱元璋于1356年攻下元朝的集庆路(今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同年,韩林儿于应天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以朱元璋为行省平章,建立了韩林儿宋政权之下的地方政权——应天政权。从此,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东讨西攻,南征北伐,一步步壮大起来。到1364年,韩林儿宋政权败亡,遂自立为吴王,建立了吴政权。1368年,削平群雄,以应天为京师,建立了大明王朝。本文叙述的就是这一时期应天政权的简史。
三攻集庆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加上黄河泛滥,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1351年5月,白莲教主韩山童和教友刘福通等首义于颍州,接着彭莹玉起兵巢湖,徐寿辉崛起蕲州,郭子兴占领濠州。元朝一统天下,顿时四分五裂。
第二年,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脱离了皇觉寺的和尚生活,投奔郭子兴部队,当了亲兵。由于他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两年后被子兴擢升为总管。这时朱元璋已经有了一支以同乡徐达等人为核心、吸收了大批“义兵”(地主武装)组成的军队。有了军队,便有了实力,加上起义军首领内部不和,朱元璋逐渐萌生了另辟天下的意图。
1354年春,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众投奔朱元璋。元璋问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真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定鼎,然后令将四征,讨除群寇,救生灵于水火,勿贪子女金帛,天下不难定也。”不久,定远儒士李善长也来投奔元璋,善长的见解与国用不谋而合,善长劝他学汉高祖刘邦,五年可得天下。这时朱元璋已暗下决心把金陵(即集庆路)作为自己进取的目标。一年后,太平老儒陶安来投,也提出,“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取而有之,据其形势,出兵以临四方,何向不克,此天所以资明公也。”于是,三攻集庆的战斗开始了。
1355年正月,刘福通把韩山童(已牺牲)的儿子韩林儿接到亳州(今安徽寿县)称帝,号小明王,建国大宋,年号龙凤。3月,郭子兴病死。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7月,就发动了第一次进攻集庆的战役。
集庆是江南重镇。为了遏制江淮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元廷特派党项人福寿出任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守集庆,派湖南苗军守扬州,以为声援。右副元帅张天祐带领刚刚收编过来的陈埜先部众来攻,大败而归。9月,都元帅郭天叙、张天祐带了陈埜先二攻集庆,二帅毫无警惕,被陈埜先用酒灌醉,交给福寿杀了,起义军损失了两万多。郭、张二帅死后,朱元璋全部控制了郭子兴的旧部,便集中力量准备三攻集庆。他派出徐达等攻克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地,形成包围集庆的势态。1356年2月,大败元朝水军,进一步孤立集庆。3月,元璋率领水陆大军从太平出发,直抵集庆城下,福寿督军出战失败,紧闭城门不出。元璋军奋力攻城,城破,福寿被乱兵所杀。三攻集庆以大胜告终。
朱元璋攻占集庆,是他走向胜利的第一步。从此,这里一直是他东讨西攻、南征北伐的军事指挥部,制定政策、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地。为了表示他的起兵是“上应天命”的,便把集庆路改为应天府。7月,宋政权在应天设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任命元璋为行省平章,不久升为行省左丞相。
朱升献策
朱元璋虽然有了应天这个基地,也有了以应天为中心的周围一些城镇和地区,但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南有元军,处境还是困难的。张士诚于1353年在泰州起兵,建国大周,1358年攻占平江(今苏州),不断向西扩展,与朱元璋发生磨擦;1357年投降元朝,与朱元璋为敌。徐寿辉于1351年起兵后,建国天完,1357年后,大权操纵在陈友谅手中,友谅也把矛头对准朱元璋。
在这样的处境下,朱元璋应该怎样生存下去?
正好这时大将邓愈请来了徽州老儒朱升,朱元璋向他请教方略,朱升献计,讲了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句寓意深刻的话,深深地启发了朱元璋,对他确定今后的斗争方针起了决定性作用。
“高筑墙”,就是要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金陵拑制长江中下游的位置,是最理想的帝王之都。这一点,朱元璋是早有认识的。问题是要巩固它、建设它;所以,当元璋刚刚攻克集庆时,就发布文告:“元失其政,所在纷扰,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处危城之中,朝夕惴惴,不能自保,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安职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横,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这个安民告示一下,果然全城百姓欢欣喜悦。接着,在政权机构上下功夫。正好宋政权在应天设立江南行中书省,朱元璋同时就设置了行枢密院、左右翼元帅府、营田司等,各种机构逐渐齐全了。
“广积粮”,就是要注意农业生产,保障军队的粮食供给。朱元璋起兵后,到处攻城夺池,没有一块牢固的根据地,军队给养主要靠打大户,要寨粮,大户打完了,强征老百姓,天长日久,农民也是负担不起的。于是他从“广积粮” 中悟出了新的道理,就是要走“寓兵于农”的道路。1358年,他下令置民兵万户府,组织老百姓从事屯田;又下令诸将分军于应天的龙江等处开展军屯。他说:“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昔汉武以屯田定西戎,魏武以务农足军务。定伯兴 王,莫不由此。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尔将士屯田,且耕且战。”他表扬了元帅康茂才的屯田成绩,他的屯区一年后得谷一万五千石,自给以外,尚余七干石。以后屯田普遍开展起来,粮食储备多了,就下令禁止征收寨粮,深受农民的拥护。
“缓称王”,就是不要急忙称王称帝,弄得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宋政权,浴血奋战在中原,与元朝心脏地区最近,是元军重点镇压的对象。朱元璋本来就是宋政权的部下,现在仍然借这把保护伞,甘愿接受韩林儿的封职,使应天政权作为宋的地方政权。他还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大旗。当1363年韩林儿被张士诚围困在安丰的紧急关头,他冒着张士诚、陈友谅夹击的危险,亲率大军营救韩林儿。直到1364年,在灭了陈友谅、宋政权已名存实亡时,他才称吴王;1366年,韩林儿死之前,他发布的文告,第一句话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朱元璋“缓称王”做得很道地,斗争策略十分巧妙。
刘基退兵
应天政权建立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朱元璋在壮大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危机。
第一次是1360年。这年闰5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沿江而下,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东约张士诚,准备直捣应天,一举灭亡朱元璋。
这年春天,元璋从浙东聘来了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先生”。刘基,字伯温,是浙江青田的名儒,他对当时的形势了如指掌。元璋问计,刘基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刘基的方略真可谓深谋远略,为朱元璋日后的作战部署拟定了方案。可是没多久,传来了陈友谅占领太平,守将朱文逊、花云战死的消息,又传来了友谅军进驻采石,杀害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大汉的消息;又听说友谅他的水军拥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螯等大舰一百多艘,各种战船几百条。这时应天的文武官员吓坏了。朱元璋召开紧急会议,有的主张立即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军力。只有刘基一言不发。元璋请他到内帐商议。刘基愤慨地说:“主降及逃奔者可斩!”元璋说:“先生有何计谋?”刘基道:“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元璋决定用刘基之策。
原来元璋的部将康茂才与陈友谅是老相识,茂才的老门房也侍候过陈友谅。这次,元璋就令康茂才让老门房带着茂才的亲笔信,约友谅来攻,走江东桥,里应外合。这边元璋已作了布置;常遇春伏兵于石灰山,徐达在南门外严阵以待,杨碌屯兵大胜港,张德胜领水军出龙江关,胡大海攻信州(今江西上饶),捣友谅后路,朱元璋自己督军驻卢龙山。友谅不知是计,趁夜带着大军直奔江东桥,按约连呼“老康”,竟无人答话,知道受骗。正在犹豫间,元璋的伏兵四起,奋勇出击,把友谅军团团围住。双方大战于龙湾,友谅虽有数百战舰,这时正值潮落,舟舰全被搁浅,友谅军死伤无算。扔下战舰,划轻舟逃跑了。元璋乘胜收复太平,攻占安庆、信州等地。
第二次是1363年。这年2月,张士诚派大将吕珍围攻宋政权都城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决计亲率大军救安丰。这时刘基正奔母丧后返应天,对元璋说:“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元璋担心安丰失守,应天失去屏蔽,所以不听刘基劝告,带兵攻下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迎到滁州安置。陈友谅果然乘元璋出兵之机,围攻南昌。
陈友谅在龙湾战役之后,下令建造几百艘大舰,舰高数丈,分上中下三层,称为楼船。每艘楼船带有小船几十只,外用铁皮裹好,十分牢固。这年4月,乘朱元璋救安丰的机会,率领六十万水陆大军和楼船包围南昌。幸好南昌守将朱文正是元璋的亲侄子,他在南昌足足坚守了八十五天,拖住了友谅的六十万大军,给朱元璋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作妤了鄱阳湖大战的准备。
削平群雄
朱元璋虽然救出了小明王,但宋政权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从此,应天政权成了实实在在的,不受任何人节制的独立政权了。朱元璋领导的封建统一战争也开始了。
按照刘基的计谋,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陈友谅。1363年7月,正当陈友谅围攻南昌最吃紧的时候,朱元璋亲率二十万水军到达湖口,友谅立即撤走包围南昌的军队,进入鄱阳湖准备迎战。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交战。陈友谅在人力、武器上占尽了优势,但他骄傲轻敌,杀主篡权,很不得人力,朱元璋虽然人少船小,但军队上下一心,士气旺盛。21日,双方激战于康郎山,元璋的战船搁浅,差点被俘。22日,元璋用火攻破了友谅的楼船,获得大胜,烧死了友谅弟友仁、友贵和一批文武官员。后来,友谅退往鞋山,元璋在罂子口卡死他的归路。8月27日,友谅从禁江口冒死突围,被元璋用火船火筏团团围住,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身亡,六十万水军全部覆没。友凉的骁将张定边用小船载着他的尸体和儿子陈理逃到武昌。
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置百官。在钟山之阳营建宫殿。他说:“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这个“纪纲”就是封建纪纲。这时的应天政权已经完全按封建国家机器的要求建立起来了,它的性质当然是封建性的。2月,元璋率水陆大军出征武昌,陈理投降,汉政权亡。
下一步便是东线的张士诚了。张士诚投降元朝后,一直把斗争矛头对着红巾军,与台州方国珍勾结在一起,运粮到大都(今北京)支持摇摇欲坠的元王朝,又出兵攻安丰,逐走小明王,干了不少坏事。元璋灭汉后,调整了军队,用逐步蚕食的办法,形成了对张士诚的包围。
1366年5月,元璋发布《平周檄》,这篇檄文虽仍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和龙凤年号,却完全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指责张士诚,并对红巾军进行了百般的污蔑。8月,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攻平江,用“锁城法”把平江团团围住。第二年9月,城破,张士诚自杀未遂,俘送应天,自缢死。
正当朱元璋的军队攻克湖州、杭州并发动进围平江时,长期过着两面派生活的方国珍惶恐不已,日夜偷运珍宝,搜集海船,准备下海逃跑。元璋遣军追击,夺取了方国珍的地盘,再派兵入海,国珍投降。接着,元璋军乘胜南下福建,一举消灭盘踞延平等地的元朝残余势力陈友定。
北伐是1367年10月开始的。张土诚灭亡后,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北上。为了分化瓦解蒙汉各族上层贵族联合统治的元政权,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制定了“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的战略部署。
1368年正月,在南征北伐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朱元璋登基称帝,建国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为时十二年的应天政权被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所代替。
应天政权是明王朝建立以前的过渡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之初,斗争矛头主要是针对元朝统治者和地主富豪的,它领导农民打土豪,分浮财,夺取地主土地,给民“户由” (户籍),承认农民占有土地,因此,性质基本上属于农民政权。但是,由于古代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地主分子的渗入,这个政权处在向封建转化过程中,到 1363年宋政权失败时,它已完成了这种转化。从1363年到1367年明朝建立前,它所进行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
“应天”对朱元璋推翻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太重要了。 “应天”虎踞龙盘的形势,为朱元璋建立根据地提供了地理条件;“应天”的父老百姓,为朱元璋根据地的建设,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