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攻守逆转”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美国东部时间28日闭幕,两个大国几乎“勾肩搭背”的热络给世界留下大量惊叹和悬念。在很多评论者眼里,这两个国家仍是潜在对手。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说,双方“除了没有讨论上月球,谈了很多问题”。但以往的“激烈态度”看来真的没有出现。两国官员高度赞扬对话成果,尤其是美方说尽好话,以至于日本媒体多次使用“攻守逆转”一词,韩国媒体则感叹“美国不见昔日霸气”。对于对话谈出些什么,世界媒体有的认为,对话“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具体成果”,但也有评论说“会议更多是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当前”。就外界议论最多的美国“变软”的话题,复旦大学教授沈丁立认为,美国依然处在强势地位,并没有因为美国对中国表现出礼遇的姿态而有所改变,中国要强大到将局势调整到对我有利还需要花10年的时间。但上海社科院的赵国军博士认为,这一时间需要20年。

    “除了没有讨论上月球,谈了很多问题”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8日下午闭幕,美国《洛杉矶时报》说,美国和中国以微笑结束对话,两国关系变得更为“惬意”。《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也感受到两国官员们的轻松。

    在高层对话结束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评价说,“过去两天中所发生的事情在美中关系历史上前所未有”,是“美中两国高层领导人最大规模聚会”,“我们已为21世纪积极、合作和全面的关系奠定基础”。

    戴秉国在讲话开始前先开了个玩笑,他说,先给大家提供一个新闻——刚才奥巴马总统会见我们时,给了王岐山副总理一个亲自签名的篮球,他没有拿出来给大家看,把它藏起来了。王岐山副总理说,没有藏起来,就在这儿呢。记者会上一阵欢笑。

 

戴秉国还说,双方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除了没有讨论上月球,我们谈了很多问题”。

    由于讨论范围很宽,世界主流媒体的报道侧重点相当分散,“美国之音”报道说,美中两国重续军事来往,与会的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告诉记者,两国已同意重续日常的军事接触和国防部高层官员的互访,他还预计有关进程将在今后两个月内开始。

    英国广播公司称,中美签署了气候变化合作备忘录,双方还谈到伊朗核问题。路透社则称,“双方达成的唯一一项重要成果,是就气候变化问题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但美国《洛杉矶时报》却说,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争执不下,“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斗争把中美两国更加密切地拉在一起,但当谈到一些热点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时,气氛就变得不那么温暖了。”

    经济议题受到很多关注,路透社称,“中国与美国周二就一个广泛的合作框架达成共识,双方将努力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但有关两国如何完成那些目标的细节很少”。《华盛顿邮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尽管本周的对话没有达成任何突破性协议,但是却为未来打下基础,为不时产生紧张的两国关系定下正确基调。美联社分析说,此次中美对话会议更多地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当前。希拉里在会后说,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坦诚讨论,这对于建立双方在解决重大全球问题上进行合作的基础至关重要,“建立基础也许不会立即产生很多具体成果,但是每一步都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也许美国媒体期待的“具体成果”是压中国作出重大让步,在《环球时报》记者看来,此次高层对话的成果还是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奥巴马总统将于年内访华;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将于年内访美;美方再次确认将以国家馆形式参展上海世博会;美方承认中国在市场改革方面不断取得的进展,将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些成果恰恰是中国人希望看到的。

 

外媒称中美地位“发生变化”

    过去几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世界媒体的报道重点往往是会前美国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激烈指责,以及中国向美国开出的数百亿美元的大订单。本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一天之后,仍有媒体预计双方在第二天的对话中会涉及人权等棘手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看到两国的争吵,无论是人民币汇率问题,还是人权问题,都被低调处理了。

    美国《赫芬顿邮报》的文章说,对话会议结束了,但是却没争论人权问题,因为人权问题太棘手了,向中国提出人权问题可能会破坏美国努力扩大同中国双边合作的前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牛新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谈气氛非常好,是历次对话中气氛最好的一次,充分体现了当前中美关系的特点。牛新春说,这次战略与经济对话对中国来说最大的启示是双方达成了共识——中美关系要抓大放小、求同存异。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但现在已经不是重点,双方要共同摆脱金融危机、寻求能源合作,因而没有让过去的矛盾和冲突干扰这次战略与经济对话。

    美国“政治家”网站28日的文章称,对话会议“彰显美中两国正在变化中的地位”。文章认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是人们看穿了当今世界上最棘手问题当中的一个公开话题:中国在崛起,而美国则在相对衰落。“中国官员迫使美国官员暴露美国债务的规模,他们已经把一只脚踏进长期以来由美国把持的全球经济机构的大门。他们甚至还质问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而相比之下,美国官员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显得软弱无力。”

要扭转美强我弱局面,还需好多年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影响正在超越中美两国。法国《费加罗报》28日评论说,“在华盛顿举行的美中对话是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事件,美中此次对话更接近于世界两强的非正式会晤。”

    《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在两天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日本媒体对此次对话表现得极为关注,一直进行跟踪采访。就此,《环球时报》记者询问了在现场采访的《朝日新闻》驻美记者尾形。尾形告诉记者,日本媒体对此次对话极为关注。现在日本媒体在谈论中美关系时多使用“攻守逆转”一词,意为在中美关系上,现在中国处于攻势,而美国则处于守势。

    日本《读卖新闻》在报道中称,以往的中美经济对话是美国逼迫中国,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场合,美国步步进逼,中国谨慎守卫,但现在这一局势完全转变,“中国掌握着巨大的美元资产,抓住了美国的软肋,美元资产的安全成为本次对话最重要议题,而不是人民币汇率。”

    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29日发表题为《华盛顿争宠于中国》的文章说:“经济萧条迫使美国走上支持中国的路线:奥巴马和他的手下在华盛顿峰会上极力讨好来自远东的伙伴。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美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得仰仗中国……”。文章还援引专家的分析说:“很多美国政府官员都知道,美国不能再在经济政策上对中国指手画脚,因为实力分配已经发生很大的推移”。

    《环球时报》记者发现,无论是27日在美国国务院举行中美战略对话,还是28日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会见中方嘉宾之前,美方都安排了仪仗队。一名台湾记者感叹说,仅此一个细节就能看出中美关系不寻常的变化。

 

牛新春认可美国的对华态度发生转变的说法,并认为这是一个积极信号。他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中国国力的增强是一个大背景,但最重要的是双方面临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等老问题。

    美国《商业周刊》的文章也认为,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双方都拒绝改变自己在任何实质性问题上的立场。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一场博弈,而中美关系就是中美利益、力量对比和领导能力的体现。无可否认,现在美国依然处在强势地位,并没有因为美国对中国表现出礼遇的姿态而有所改变。现在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得谦卑了,甚至存有敬意,这是因为美国看到中国在宏观指标上的强大力量——中国具有稳定世界的能力。中国也有能力拒绝美国提出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的话语权强大了,不再单方面接受美国的条件,而是该斗争的就斗争,我认为中国要强大到扭转美强我弱的局面,将局势调整到对我有利还需要花10年的时间。”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赵国军博士则认为这一时间需要20年。他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家利益在向全球拓展,这也要求我们有更多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和能力。目前,中国在保护自己利益方面的能力仍然不足,还不能让美国在中国真正关切的问题上做出让步,但随着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平稳发展,我认为20年后中国拥有维护世界稳定的能力,那个时候,美国就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中国了,会以平等的伙伴关系来看待中国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