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

深入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
1974.08.10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效法孔老
二“克己复礼”,推行一条反革命的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与之相适应,他有一
条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他炮制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就是这条资产阶级军事
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林彪反党集团曾经把它当作标榜林彪这个所谓“天才军事
家”、“常胜将军”的一根精神支柱,吹得神乎其神,借以招摇撞骗。“假的就
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在批林批孔运动朝着深入、普及、持久方向发展的今
天,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彻底批判林彪所谓的“战术原则”,
戳穿它的画皮,揭露它的实质,肃清它的流毒和影响,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贯彻执
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的自觉性。
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产物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是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先后炮制出笼的。从它出
笼的历史背景看,完全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产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内外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面临着两
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谈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
的方针时,曾经正确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
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
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目前这个斗争
表现为蒋介石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和我们反对他的篡夺的斗争。这个时期如果有
机会主义的话,那就是不力争,自愿地把人民应得的果实送给蒋介石。”在这事
关前进还是倒退、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党内展
开了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
毛主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指出了我们党已经有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全
党的觉悟程度大大提高了,解放区扩大了,军队发展了,面前虽然有困难,但是
能够克服;蒋介石虽然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困难不可克服。
毛主席从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出发,作出了“我必胜蒋必败”的英明论断,为我们
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号召全党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以自卫战争
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建立新中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毛主席制定了积极防
御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要求我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或夺取
地方为主。对于东北地区,毛主席全局在胸,高瞻远瞩,于一九四五年秋天,派
遣了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广泛发动群众,扩大解放区;同年年底,又发出
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这不仅对东北解放战争关系极大,对全国
局势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毛主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气魄和一系列英明
决策,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军民粉碎蒋介石进攻的信心,指引着我们去夺取
革命战争的胜利。全国形势和东北战局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主席的英明预见,
证明了毛主席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
与毛主席对形势的科学分析相反,林彪从右倾机会主义立场出发,看不到抗
日战争胜利后的大好形势,过低地估计人民的力量,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为
敌人暂时和表面的强大吓破了胆。他害怕战争,幻想和平,积极推行刘少奇的“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投降主义路线,公开宣称“愿与国民党在东北合作”,妄图
断送革命,把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奉送给蒋介石,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林彪在政治上实行投降主
义,决定了他在军事上必然搞右倾保守主义。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蒋介石军队开
始向东北发动进攻,本应乘敌立足未稳,集中我军兵力,在运动中予以大量歼灭。
林彪却避而不打,丧失了消灭敌人的时机。随后,他又抗拒毛主席、党中央关于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把主力部队放在交通
干线,一味与敌人拚消耗,以军事上的冒险主义掩盖其政治上的投降主义。当国
民党不断增兵,大举进攻东北的时候,他又实行逃跑主义。综观历史事实,可以
清楚地看到,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林彪极力干扰和破坏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对抗
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时而搞军事冒险主义,主张打“硬拚仗”、“莽撞仗”;时
而搞军事保守主义,不敢斗争,不敢胜利。林彪所谓的“六个战术原则”(“一
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
四组一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炮制出来的。这是他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
必然结果。
要害是反对打歼灭战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同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
出的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相对抗,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的要害是反对打歼灭战,
鼓吹打击溃战和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只有大量地消灭
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歼灭战,就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通
过不断消耗敌人,壮大自己,逐渐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直到最后战胜敌人。我
国革命战争的实践证明,“实行这种方法,就会胜利。违背这种方法,就会失败。
”毛主席历来提倡歼灭战,反对打击溃战,反对“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
当的消耗战”。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就是在人民战争基础上,避敌之长,击敌
之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毛主席的歼灭战思想,体现了战略上藐视敌人,
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把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是唯
物辩证法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之所以能以少胜多,
转弱为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是同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歼灭战思想分不开的。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违反“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目的,和
歼灭战思想背道而弛。早在“一点两面战术”出笼时,毛主席、中央军委就发电
询问林彪“一点两面”战法是什么意思?他诡辩说:“‘一点’是打垮敌人,‘
两面’是把打垮的敌人消灭”。林彪在这里尽管用了“打垮”、“消灭”的字眼,
却掩盖不住他那“一点”把敌人赶跑、“两面”把敌人放走的击溃战本质。毛主
席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
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
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
不使漏网。”而林彪的“一点两面”,与毛主席的指示截然相反,抛开战役、战
斗总体上我对敌兵力对比要占绝对优势的原则,只搞自己同自己的“点”与“面”
的兵力对比,把“九分之八”的力量放在“点”上,把“九分之一”的力量放在
“面”上;只在两面部署兵力,反对四面包围,胡说什么采取四面包围会“逼迫
敌人作困兽之斗”。按照这样的部署,“点”上貌似集中兵力,实际上头尖尾巴
长,使我军在狭窄地段孤军进入,大部分兵力有劲使不上;而在面上由于兵力薄
弱,形不成四面包围,又不能断敌退路,敌人想溜掉就可以溜掉。按照这种打法,
即使有可能在“点”上把敌人打垮,也不能在“面”上把敌人消灭。“歼灭战和
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抽掉
了集中兵力、四面包围,也就取消了歼灭战。林彪侈谈“一点两面”是什么“歼
灭的战术”,完全是谎言。
毛主席说:“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
的据点和城市。”运动战是转换战争全局的战略方针,是我军歼灭敌人的主要作
战形式。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发展,敌人转入守势,我军转入战略进攻,
还需要以阵地战配合运动战,大量歼灭敌人,夺取敌占城市。所以,毛主席所讲
的运动战和阵地战,都是为了打歼灭战。而林彪却用“阵地战”之名,行反对打
歼灭战之实。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军事冒险主义碰壁之后,随之而来的常常是
军事保守主义。林彪正是这样干的。不该打阵地战,他“蛮干”、“硬拚”,需
要打时他又不敢打。在辽沈战役中,毛主席多次电令林彪迅速攻克锦州,“关门
打狗”,他却迟迟不动。这就充分暴露了林彪既反对毛主席军事路线指引下的运
动战,也反对毛主席军事路线指引下的阵地战,归根结底是反对打歼灭战。
局部服从全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实现歼灭战的重要保
证。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林彪在“六个战术原则”中,公然鼓吹分散主义,说什么“四快一慢,其实是一
个慢字”,“不执行命令,没准备好,不打是对的”。这样,就把搞好准备与把
握战机对立起来,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与机断行事对立起来,把局部与全局对立
起来。林彪在“慢”字背后,包藏着反对毛主席、党中央统一指挥的祸心。在辽
沈战役中,林彪就制造种种所谓没有准备好的“理由”,迟迟不将主力南下北宁
线。毛主席、党中央再三去电催问,他一会儿强调“南下则因大军粮食的需要无
法解决”,一会儿借口“全军皆无雨具”不能行动。实际上,林彪强调“准备”
是假,消极避战是真。“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有机整体。有准备以有胜利把握为前提,任何战役战斗都必须有准备,准备
愈充分,胜利的把握就愈大。但是,作战行动不能光看局部的准备情况,而必须
从全局的需要出发。有时全局已经准备好了,为了全局的胜利,局部即使没有充
分准备好,也要克服困难投入战斗。如果以“准备”为名,只顾自己,不顾全局,
必然造成使本来分散孤立之敌变为集中强大之敌,使运动之敌变为驻止之敌,使
立足未稳之敌变为坚守防御之敌,以致最后造成好打之敌变为不好打之敌,使有
把握的歼灭战,变为击溃战、消耗战。可见,“四快一慢”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
上都 是根本错误的。
打歼灭战,还是打击溃战和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历来是两种军事思想、两条
军事路线在作战指导原则上的根本分歧。我们以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为武器,
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就能击中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要害,把它批深批透。
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大杂烩
“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
”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认识论根源也正在这里。
正确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客观实践中产生的,还是凭人们主
观臆想出来的?这是两种认识论在战争问题上的对立。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正
确的作战指导原则,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
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离开了战争的实践,就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指导
原则。毛主席是我军的缔造者、指挥者。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毛主席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科学地总结了我军的作
战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方法。它来自
战争实践,又经过战争实践检验,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是完全正确的。
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败国内外敌人的战斗历程充分说明,按照毛主席提
出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方法去打仗,就无往而不胜。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是主观唯心论的产物。在抗日战争中,他直接参
加作战只有半年。解放战争初期来到东北不到一个月,既不搞调查研究,分析中
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又不考虑当时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对部队的作战经验也置
若罔闻。仅仅打了一次小规模的阻击战,他就炮制出所谓的“一点两面”、“三
三制”;在一次失利的城市攻坚战中,又炮制出所谓的“四快一慢”。林彪不打
自招地供认,他的“战术原则”,是今天“想”一个,明天“想”一个,靠他那
“特别灵的脑袋”想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因而,必然经
不起战争实践的检验。事实也就是这样。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凡是按照毛
主席的战略战术而打的仗,就取得胜利;凡是受林彪“六个战术原则”干扰而打
的仗,就使战果受到影响,部队受到损失。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人
们无论办什么事情,只有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才能对事物取得规律性的认
识。指挥打仗也不例外。离开战争实践,只靠关起门来冥思苦想,是决然发现不
了战争奥妙的。我们强调正确作战指导原则对作战实践的依赖性,并不否认人的
主观能动性,恰恰是要更好地发挥革命的主观能动性。指挥员的这种主观能动性,
只有在同客观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指挥军队多打胜仗,少
打败仗。林彪明明是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狂热鼓吹者,却恬不知耻地吹嘘他的所谓
“战术原则”是“东北作战的根本经验”,他的死党也胡诌什么是“对部队的实
战经验,加以提炼集中的结果”。革命导师列宁在揭露普列汉诺夫对“经验”概
念的错误理解时指出:“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
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林彪一伙正是在“经验”这个字眼下,玩弄鱼目混
珠的诡计,妄图把他们那套主观臆造的唯心主义黑货,伪装成为唯物主义的东西
抛出来害人。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
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这就是说,战争本身是生动的、发
展的、变化的。作为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也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这样,我们的思想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牢
牢把握战争胜利的主动权。林彪的一套所谓“战术原则”,完全违背了战争发展
的辩证法。他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战争,用死数字“编串子”,把这种黑货
当成固定不变的“模式”,千古不变的教条。其实,打起仗来,两军对战,情况
千变万化,打法多种多样,怎能机械地规定为“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呢?应当根
据敌情、地形、任务和我军的技术装备情况,去采用适宜的战斗队形和战斗编组,
还要不断总结广大指战员在实战中创造的各种经验,怎能刻板地固定为“三三制”
、“四组一队”呢?如果不论什么情况,“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一个“模式”
去硬套,只能是“限制”自己,有利敌人。林彪搞的这套“数字”游戏,是道道
地地的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对军事辩证法的否定。
我们承认作战指导原则是可变的,并不否认正确的作战指导原则本身的相对
固定性。“决不能否认一定时间内的相对地固定的战争计划或方针”。否认了就
会犯错误。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战场,确实给未来战争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但
是,必须看到,未来的反侵略战争,其性质仍然是人民战争,所以,反映人民战
争规律的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包括十大军事原则,仍然是必须坚决遵循的。只要
我们结合新的情况,贯彻这些原则,就能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打败一切敌人,
赢得战争的胜利。
“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是最容易欺骗
群众的。”林彪正象革命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为了欺骗群众,玩弄了种种诡辩
的手法。他一会儿说要搞“一点两面”,一会儿又说可以“一点多面”;一会儿
说“不执行命令,没准备好,不打是对的”,一会儿又说“打仗就是要服从命令,
不管思想通不通,命令一来就得执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应当从林彪
所玩弄的模棱两可的诡辩手法中,看到他唯心论的先验论和机械论的本质,看到
他炮制的所谓“战术原则”,是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为特征
的,丝毫也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注定要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为篡党夺权造舆论
林彪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早在战争年代就遭到部队的抵制。他曾气急
败坏地责备广大指战员对他那一套“视若无睹,听若无闻”。后来所以喧嚣一时,
流毒甚广,是林彪反党集团利用他们所窃取的权力,大肆鼓吹、积极兜售的结果。
他们这样做,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林彪是混进我们党内的反革命两面派。当他窃取权力不久,就赤膊上阵,胡
说什么“打仗的问题很多,一定要抓住主要的”,“一点两面”、“三三制”这
几项没搞好,“别的东西搞的再多也不起作用”。这是林彪恶毒攻击毛主席的军
事思想,无耻吹嘘自己的丑恶表演。其险恶用心,就是妄想把他自己装扮成“天
才军事家”,为他炮制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不能指挥的谬论提供根据,进而篡夺
毛主席、党中央对我军的领导权和指挥权。林彪及其死党,是一批信奉孔老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正名”论者。为了“名正言顺”地篡夺
军队的领导权,他们利用各种机会,背着毛主席、党中央,擅自塞进林彪的私货。
在一九七○年的一次修改条令、条例会上,林彪死党露骨地提出:符合林彪“指
示”的,就保留,不符合的就删掉,体现不充分的要充实提高。经过修改后的条
令、条例,几乎成了“六个战术原则’的注释。林彪大加赞扬地说:这些条令、
条例“全部都好”。这充分暴露了林彪大树特树个人的“绝对权威”,妄想实现
“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的狼子野心。
党的九大以后,林彪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写下了“悠悠万事,唯此
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加紧进行其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
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活动。与此相适应,林彪反党集团吹捧“六个战术原则”的
调子也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林彪反党集
团为了加速实施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政治上坚持设国
家主席,理论上鼓吹“天才论”,组织上拼凑反革命联合舰队,军事上极力推行
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兜售“六个战术原则”。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出笼的大毒草《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竭力吹捧林彪的“六个战术
原则”,蓄意篡改历史,把毛主席、党中央英明指挥所取得的东北解放战争的胜
利,颠倒成了林彪“战术原则”的功劳。真是不识人间还有羞耻事!与此同时,
林彪反党集团还把林彪过去有关讲述“六个战术原则”的黑文章,编印成黑书,
大量出版。当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粉碎了林彪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以
后,林彪反党集团还背着毛主席、党中央,一个劲地加印这本黑书,广为散发,
并无耻吹嘘说:“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学、军事学”。毛主席指出:“‘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中国人形容某些蠢人的行为的一句俗话。”林彪反
党集团也是这样的蠢人。他们著书立说吹捧和兜售“六个战术原则”,原想大树
特树林彪,为林彪反党集团的阴谋活动服务,谁知弄巧成拙,这些黑文黑书成了
我们今天清算林彪篡党夺权罪行的有力证据。
当前,批林批孔运动正在深入开展。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全党
全军和全国人民中,深入地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批判他的“六个战术
原则”。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永远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原载《红旗》杂志一九七四年第八期)*

十大军事原则永放光芒 ——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
1974.08.23

十大军事原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目前
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出来的。它是我军长期作战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
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
科学的重大发展。我军在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
无产阶级军事路线,运用十大军事原则,打败了国内外的敌人,取得了革命战争
的辉煌胜利。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中国革命
战争的许多关键时刻,总是对抗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和军事思想。特别是解放战争
期间,他在东北先后臆造出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种情况三种打
法”、“三猛”、“三三制”、“四组一队”的所谓“六个战术原则”,就是对
抗十大军事原则的,是林彪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产物。一九六○年以后,林彪擅
自把他的这一套东西强行规定为全军战术训练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在党的九届二
中全会前夕,林彪及其死党更是大肆吹嘘“六个战术原则”,把林彪打扮成“天
才军事家”,作为他们篡党夺权的舆论准备之一。因此,我们今天进一步认真学
习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深入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划清两条军事路线
的界限,提高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大军事原则的基本精神,就是在人民战争基础上,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以
我之长,击敌之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却是主
张在战役、战斗上打击溃战、消耗战。十大军事原则所规定的我军基本作战方针、
主要作战形式和正确的作战方法,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基本的作战方针是歼灭战
战争的目的和本质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
的手段。因此,作战的中心任务和改变敌我形势的关键,就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大军事原则明确指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
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只有打歼灭战,才能使敌人被歼一个师少一个师,被歼
一个团少一个团,使敌人的人力物力不断减少,士气沮丧,人心不振,愈战愈弱;
而我军则不断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士气高涨,人心振奋,愈战愈强。只有打歼
灭战,才能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
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例如,解放战争的第一年,蒋介石出动二百一十八个旅约
一百六十多万人和近百万的特种兵以及地方部队,向我大举进攻。我军遵照毛主
席的指示,在战略上进行积极防御,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战争第一年,共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人,其中包
括正规军九十七个半旅,平均每三、四天就歼敌一个旅,使敌人兵力逐步减少。
而我军则不断扩大,不仅有翻身农民源源参军,而且“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
大部人员,补充自己”,由一百二十多万人,发展为近二百万人。从而使战争形
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在战争的第二年,我军又歼
敌一百五十二万余人,其中正规军九十四个旅;我军壮大到二百八十万人,从而
使战略决战的条件趋于成熟。接着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我军共歼敌
一百七十三个师(旅),一百五十四万余人。这就为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事实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论断:“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
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
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总观全局,说明了一个真理,就
是只要坚决反对保守主义,反对惧怕敌人,反对惧怕困难,依照党中央的战略总
方针及其十大军事原则的指示,我们就能展开进攻,大量歼灭敌人”。而林彪却
是惧怕敌人,惧怕困难,采取右倾保守主义,没有打歼灭战的信心和决心,因而
推行以消极避战为出发点,以击溃战、消耗战为指导思想的“六个战术原则”,
对抗毛主席的以歼灭战为指导思想的十大军事原则。作为“六个战术原则”核心
的“一点两面战术”,其最高要求是“打垮敌人”,即击溃敌人,而不是歼灭敌
人。林彪胡说,东北我军“甚难求得通常优越条件各个击破的歼灭战”,因此“
即使打成击溃战”,或“双方都伤亡惨重”,“虽无多的缴获,亦算胜仗”,公
然鼓吹同敌人拚消耗。这同十大军事原则要打歼灭战,“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
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的精神,是完全对立的。
全歼和速决是密切关联的。要达成歼灭战,必须实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而速决战的条件之一,是力争主动,不失时机。但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却强
调:“其实是一个慢字”,“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况采取
三种不同程度的慢”。实行这种“慢”的战术,就必然失去全歼速决的有利战机。
林彪甚至鼓吹:“没有准备好不执行命令,不打是对的”。这种以“慢”做为战
机的标准,以“准备”作为不打的理由,同十大军事原则的“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打无把握之仗”毫无共同之处。正如当时东北参战部队在战后总结经验时指出
的:“四快一慢的作风”,“失去了许多攻击时机”,“使敌人退却逃跑”,“
往往因一慢而迟缓了动作”,“这样是否会被作战消极的指挥员钻空子,以此来
作借口,而延误攻击时机失去战机”。事实正是如此,消极避战和击溃战都是从
根本上反对歼灭战方针的。这就是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要害之所在,也是两
种战略战术思想的根本分歧。
主要的作战形式是运动战
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就英明指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
动战。”在十大军事原则中又进一步指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
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这就是说,为了执行歼灭战的方针,
我军的作战形式应当主要地采取运动战,力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只有这样,才
能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充分发挥战争的领导艺术和人的活跃性,有利于发挥人
民战争的威力。我们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灵活
机动的战略战术,这就使我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调动敌人,
各个歼灭。打得赢时,就集中兵力吃掉它;打不赢时,就同它脱离接触,叫它打
不着、找不到,始终掌握作战的主动权。因此,在整体上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运动战是歼灭敌人的有效的作战形式。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军在创造战机、捕
捉战机、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诱敌深入、蘑
菇战术(先疲后打)、围城打援、声东击西、敌进我进,等等,发挥了运动战的
巨大威力。例如:一九四七年三月,蒋匪军调集二十三万人,大举进犯我陕甘宁
边区。当时该地区我主力部队才两万多人,只有敌人兵力的十分之一。在毛主席
直接指挥下,我军大踏步地进退,主动放弃延安,诱敌深入,迫敌分散,尔后集
中优势兵力,主要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首战青化砭,我军以一个旅钳制敌五
个旅,集中六个旅包围歼灭敌一个旅部和一个团。再战羊马河,我军以两个旅阻
击敌八个旅,集中四个旅包围歼灭敌一个旅。此后,我军又以少数兵力诱敌九个
半旅北上绥德,而集中四倍于敌之兵力,全歼蟠龙守敌一个旅(欠一个团)。在
后来的沙家店、宜川等战役中,又大量歼灭了敌人。历时一年,敌人就损兵十万,
我西北野战军转入了战略进攻,并一举收复延安。
又如,一九四六年九月,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定陶战役中,首先歼灭由郑州
向我进犯的孤立突出之敌整编第三师的一个旅。当该师师部及另一个旅向南突围
时,我又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尔后,我又乘其余敌军退却逃跑之际,歼灭其
两个旅。前后只用五天时间,即歼敌四个旅,共一万七千余人。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反对运动战。毛主席指
出,运动战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野战军的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但林彪却
说“敌进我进,还不宜在主力军过早提出,还只能当作后退一步的配合方式”,
红军时期的运动战“现在却没有这需要了”。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曾多次指示
林彪,叫他控制强大的机动部队,以便选择有利时机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进攻军
队。林彪却公然抗拒毛主席指示,说什么现在我军“不易直接求得运动战”。一
九四六年六月初,他给部队的所谓指示中说,敌人“所占城市愈大,所占城市房
屋工事愈坚硬,则愈有利我歼敌”。林彪鼓吹要“打堂堂之阵”的阵地战,说什
么“着重掌握慢的原则”,“不要害怕……敌兵力增加、工事增加与敌退走”。
这个主张,就是要么等着敌人“退走”,打不到敌人;要么让敌人增援兵力、加
修工事,使运动之敌,变为驻止之敌;使立足未稳之敌,变为预有准备之敌;使
分散之弱敌,变为集中之强敌,从而使我丧失主动、优势和突然性,使有把握之
仗,变为无把握之仗,使本来可以打胜的仗,变为败仗。这同十大军事原则“力
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
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的精神,完全是背道而弛的。
正确的作战方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从建军起的优良传统,是实施歼灭战、
运动战的必要条件和有效方法。十大军事原则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
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
全歼,不使漏网。”“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
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这就要
求我们,在战役、战斗上,要以多胜少,以强击弱,四面包围,各个歼敌。例如:
我华东野战军一九四七年五月进行的孟良崮战役,我军以四个纵队将敌整编七十
四师从敌集中的战役兵团中割裂出来,然后集中五个纵队将其四面包围,进行穿
插分割,加以各个歼灭。又如,东北野战军一九四六年十月进行的新开岭战役,
我军集中八个团打敌一个师(三个团),将敌各个歼灭。我国革命战争实践充分
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论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种战法的效果是:
一能全歼;二能速决”。
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核心“一点两面战术”,反对战役、战斗上集中绝
对优势兵力,反对四面包围敌人,从而否定了歼灭战的先决条件和兵力部署原则。
毛主席指出:“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
者,就没有前者。”而林彪却说什么:“集中优势既受兵力对比的限制,又受技
术水平和组织水平的限制”。毛主席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
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战略上我们是以少胜多,而
在局部上,在战役上、战斗上,我们是以多胜少。但林彪却提出什么:“在战略
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斗动作上却是分散兵力”。他在
一九四九年写的黑笔记中更露骨地写道:“在战役上或战术上(尖刀战术)以少
胜众”,这就完全否定了打歼灭战的物质基础,是同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的
教导根本对立的。在兵力部署上,“一点两面战术”“主张主要方向用九分之七
甚至九分之八,次要方向用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也“可以有点无面”。
这就不是四面包围敌人,而是只攻一点,敞开三面,根本谈不上把敌人包围歼灭。
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集中比敌人多数倍的优势兵力,实行四面包围,有重点
的多路攻击,才能迷惑、分散敌人,便于我主攻部队迅速攻克敌人阵地和各攻击
部队进行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而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实际上是一面平
推。这就使敌人无后顾之忧,可以随时调整部署,集中兵力火力抗击我之进攻。
即使能够“打开一个口子”,由于没有四面包围和穿插分割,单靠一面平推,其
结果或者是形成顶牛,或者是击溃和赶走敌人,而不能将敌一口一口吃掉。因此,
用“一点两面战术”进攻敌人,既不能全歼,也不能速决。
林彪的这一套是骗不了东北野战军广大指战员的。当时有的部队就根据实战
经验正确指出:“如果我军在野战以四比一对付敌人,而攻坚固较大的城市则应
六比一”,“至少须选择两个突破口和突击方向,否则不能造成敌人腹背受击,
因而也不能分散敌人的兵力,争夺敌人炮兵阵地,使敌调集全部的预备队及所有
(炮火)对付我主攻的一个方向”,同时,应“采用局部的包围分割敌人,以求
一块一块消灭敌人。”这是对林彪“一点两面战术”的有力批判,说明“六个战
术原则”不仅是反对打运动战的,就是在攻坚战斗上也是完全行不通的。有的部
队当时还指出:我军在战役、战斗上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但如果按照“一点两
面战术”,在“一点”上纵长地分散兵力,逐次增兵,也会“把绝对优势的总兵
力,变为局部进攻的劣势兵力”。林彪对这些意见极为恼火,他训斥说:这是“
对一点两面战术同样地作出了模糊有害的说法”,“今后皆必须坚决改正”。但
广大指战员根据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对“一点两面战术”所作的结论,
是林彪怎样蛮横压制也改变不了的。
毛主席对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向来是不同意的。“一点两面战术”出笼
以后,毛主席、中央军委就曾发电质问林彪“一点两面”的战法是什么意思?第
二天就发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这个指示实际上是对“
一点两面战术”的批判和否定。东北野战军各部队打的许多歼灭战,都是贯彻毛
主席的军事思想和十大军事原则而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党中央及
时正确地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挺
进东北,加上东北抗日联军,以这些为骨干,组成东北野战军。毛主席的军事思
想、作战原则和我军的光荣传统,在东北广大指战员中是有深厚基础的。在毛主
席、党中央的领导下,东北野战军各部队,打了许多歼灭战,特别是毛主席亲自
指挥的辽沈战役,全歼了东北蒋匪军,取得了解放全东北的伟大胜利。林彪及其
死党胡说东北野战军打的一些歼灭战,是按照“六个战术原则”打的,这完全是
骗人的鬼话。连林彪自己当时也不得不承认:“一点两面战术开会时多少都讲到
过,但往往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直到现在,这一思想并未打通,并未成为
群众性的思想,并未根据这一思想来配合,来行动”。在实践中行不通,广大指
战员不接受,这就是历史给“六个战术原则”所做的结论。
统观解放战争东北战场所打的歼灭战,直至全国革命战争中所有的歼灭战,
没有一个是按所谓“六个战术原则”打的,而都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
则取胜的。客观历史事实是胜于雄辩的。
* * *
毛主席指出:“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
头脑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十大军事原则,
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并经过解放战
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历次自卫反击战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作战指导规律。
而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却是靠什么“联想力强”和“编串子习惯”臆想出
来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东西,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毛主席还指出:“一切战
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
是没有的。”而古今中外一切反动的军事理论,无不以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待
战争规律。独夫民贼蒋介石就曾胡说“尽管战争的情形和所用的武器怎样不同,
但是战略战术的原则,始终不会变更”。林彪搞的“六个战术原则”也是如此,
他不仅把敌情、决心、部署乃至战斗编组和战斗队形,全部用主观臆想的“一点
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
组一队”等加以公式化、绝对化,而且还宣称:“今后战争,这些原则是不会变
的”。显然,这种绝对的、静止的观点,只能从儒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和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杜林的“终极真理”这类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中找到依
据。
林彪及其死党不是胡吹“六个战术原则”是什么“军事学”、“战争学”、
“军事辩证法”吗?我们且看林彪黑笔记中自己的一段招供吧,他写道:“战术,
不求彻底,但求能应付当时局面,即足骗过一时。”这一语道出了真情:原来,
所谓“杰出成就”的“六个战术”却是“不求彻底”但求“骗过一时”的六个骗
术!林彪及其死党妄图用这套欺人之谈,抵制和代替十大军事原则,不过是痴心
妄想而已。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深入、普及、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中,在彻
底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中,林彪的六个骗术已经灰飞烟灭,毛主席
的十大军事原则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