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郝贵生先生文章 《共产党宣言》中的 “两个决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网上看到郝贵生先生的文章——《共产党宣言》中的 “两个决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说实在的,俺很难苟同他对文革的看法。现如今贪腐遍地,满路新贵的事实充分证明文革的必要性。至于在短期内实现两个决裂的说法是郝先生自己对文革的发展。毛主席早就说过。文革只是一次预演,象这样的运动还要来好多次。根本不存在楼主说的短时期实现两个决裂的问题。毛主席还说过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所以还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必要。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毛主席发动的文革一点都没有在短时间内实现两个决裂的意思,倒是华国锋集团早早地取消阶级斗争,提前结束了实现两个决裂期限。所以楼主说的文革的“左”其实是不存在的,倒是文革后出现的提前结束社会主义阶段继续革命的“右”才使得实现两个决裂彻底落空。为什么要提前结束呢?理由好像是有人认为既然没有阶级斗争了,哪里还有什么实践两个决裂的必要呢?这是比文革还“左”呢?还是所谓的“形左实右”呢?而如今“改革开放”演变成了“人民胜利今何在,满路新贵满目衰”的社会现实。这正好从反面证实了文革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文革是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实践《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的历史见证。

文革是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的革命,它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发生在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附: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

及其现实意义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

郝贵生

凡是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人们都非常熟悉《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P293)(简称“两个决裂”思想)这是那个时代报刊杂志上见报率非常高的一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无疑这句话在当时的宣传中,是把它作为当时我们党的“左”的路线重要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和各种杂志上基本看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重要论述了。2000年10月24日的光明日报和2001年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和全球化》一书发表了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就关于“两个决裂”思想的翻译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主要认为该句中“传统的”一词翻译不准确,应翻译为“流传下来的”,现有翻译是导致文革中成为“左”的路线的理论依据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施德福教授和中央编译局宋书声、扬金海、蒋仁祥等同志先后在光明日报和《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书中分别撰文,驳斥了俞吾金教授的观点,认为原有翻译本身没有错误。其为“左”的路线作辩护不是翻译问题,而是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那么这里就存在一系列问题:“两个决裂”思想本身的基本内涵究竟是什么?是否正确?对这句话“左”的理解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两个决裂”思想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笔者这里就上述问题做一些粗浅的理解,并求教于理论界的同仁。

对“两个决裂”思想的理解必须把这句话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的大背景下,放在《共产党宣言》的整体结构中去理解。
我们知道,马克思早在1842年的《莱茵报》期间就开始探讨“共产主义”问题,就开始质疑当时流行的各种“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从劳动异化的观点论证私有制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但是真正从科学的意义上论证“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从唯物史观创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的。该书主要论述了“共产主义”的这样几点内涵:
一是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P86)
二是共产主义就是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和任何阶级的统治。“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1](P112) “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 [1](P90—91)
三是共产主义就是改变现存的事物和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P75)“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1](P87)
四是共产主义要使人们发生普遍的变化和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中,就是个人之间的联合。“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它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哪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 [1](P91)“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部分地表现在经济前提中,部分地表现在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中,最后表现在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个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中。” [2](P516)
五是共产主义的意识是从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中形式的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的意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种阶级形成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当然也可以在其他阶级中形成,只要他们认识到这个阶级的状况。” [1](P90)
《共产党宣言》一书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阐发共产主义的含义和内容。《宣言》第一章内容正是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两个必然”思想,说明共产主义不是人们主观意想的产物,而是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产物。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是无产阶级及其斗争。《宣言》第二章一开始就论述了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书中特别谈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接着,“宣言”就从七个方面批驳了资产阶级和一些反对共产主义的别有用心的人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歪曲和污蔑。也正是在做了这七个方面的批驳之后,《宣言》阐发了“两个决裂”的重要思想。《宣言》在第二章的结尾还阐发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全书的结尾,阐发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
所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对共产主义认识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宣言》一书的整体结构,不难看出,“两个决裂”思想的实质就是进一步深入阐发了共产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首先,“两个决裂”的第一个思想就是强调共产主义的最主要的本质就是与私有制的根本对立,就是重申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就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需要指出,笔者同意施德福、宋书声、扬金海、蒋仁祥等同志对“传统的”一词的解释。该句的翻译本身没有错误,问题是如何理解。“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就是指以往的私有制。这里的“彻底决裂”显然是根本否定的含义,它又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共产主义首先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共产主义要否定和消灭的首先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种观点就与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和《宣言》中所批判的“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因为费尔巴哈也把自己称为“共产主义者”,但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就“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理解”,这种事实就是资本主义存在的永恒性质。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绝对不是只有通过革命的途径才能实现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废除,而是一些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行政上的改良,因而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财政管理。” [1](P302)二是对以往社会全部私有制的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反复阐明,共产主义不是以另外一种私有制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以另外的方式分配私有劳动,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宣言》第二章第一部分也谈到,只是“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共产主义就是废除一切私有制。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讲的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否定和废除,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即抽象的人道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原则上,而是依据唯物史观理论,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特别是资本主义发的客观规律性的分析解剖基础上做出的科学结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消灭和否定私有制”与空想社会主义也有质的区别。
其次,“两个决裂”的第二个思想就是对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这里的“传统的观念”不是简单指第二章中所批判的那种对共产主义歪曲和污蔑的那些错误观念,而是指建立在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私有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产生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中必然具有阶级性。共产主义既然要从根本上否定和消灭私有制,逻辑上必然导出对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私有观念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个别否定和消灭。所以,“两个决裂”的第二个“决裂”是第一个“决裂”的逻辑产物和必然结论。这种私有观念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等。这种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为社会存在服务的,也就是为私有制度服务的。不根本否定和彻底批判这种意识形态,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和消灭私有制度。如空想社会主义也是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和消灭私有制,但他们论证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理论依据却是借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理论武器即抽象的人道主义理论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原则。这种否定私有制却不否定私有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怎么能够根本否定和消灭私有制度呢?
笔者认为,“两个决裂”思想的直接含义就是阐述“共产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对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就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否定这一基本观点,也就否定了共产主义,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但是理解“两个决裂”思想一是不能离开马克思恩格斯其它有关“共产主义”的基本论述,二是不能离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果离开了这两点,把“两个决裂”思想孤立化、绝对化,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文革时期,大张旗鼓地宣传“两个决裂”思想就隐含着对这一思想的“左”的错误理解。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把“彻底决裂”不是看作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而是急于求成。
前面我们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共产主义不单纯是一种理想,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运动过程。这种过程绝对不是几年、几十年就能做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封建私有制,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共产主义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绝对要比二百年多得多。“两个决裂”思想只是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而并没有把这种趋势简单理解为短瞬间完成的事情。如果简单把这种趋势看作短短几年、几十年就能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左”的观点,就是对“两个决裂”思想的歪曲。1958年大跃进时期,“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一大二公”思想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们误认为,共产主义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今天搞社会主义就是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就是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同时还用纯粹的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要求所有的人,包括对农民的要求。如全民学习“老三篇”。这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的。
第二,“彻底决裂”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P248)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特别强调,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因此,《宣言》这里所提出的“两个决裂”思想的实际运用也必须以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状况为转移,特别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转移。然而在文革时期,谈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时,就离开了我们国家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离开了我们国家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简单地把书本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模式照搬到中国来。这也是对“两个决裂”思想理解上的“左”的重要表现。
第三,把“两个决裂”思想中的“彻底决裂”思想理解为绝对否定和对着干。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否定都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都是“扬弃”。同理,《宣言》中所讲的对私有制的“消灭”和“彻底决裂”,对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彻底决裂”也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扬弃”。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取代并不是否定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是批判的继承。但批判什么?继承什么?《两个决裂》思想并没有具体明确,这就要结合具体国情、特点和具体历史时期进行具体分析。但“彻底决裂”决不是绝对对立、完全抛弃和对着干。而文革时期人们对“彻底决裂”思想却理解为绝对对立和对着干。如“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口号,彻底否定一切文化的“批判封资修”的口号,否定一切正当个人利益的“狠斗‘私’字一闪念”、“斗私批修”的口号,把自然科学也纳入到“意识形态”的范畴,只承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否认其人类性等等。这些思想和做法都是对“两个决裂”思想的歪曲和错误理解。
今天我们在纪念《共产党宣言》写作160周年之际,有必要恢复“两个决裂”思想的本来之义,清除强加在“两个决裂”上的种种“左”的教条主义的倾向。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状况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多的。同时,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由于原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巨变,遭受了极其巨大的挫折;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不是人们预想的那样,一天天在衰落下去,反而呈现出较为繁荣的状态。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是否过时,是否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指导意义呢?
首先笔者认为,无论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什么样的挫折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什么样的繁荣状况,也无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两个决裂”作为《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原理和“两个必然”思想一样,没有过时。《宣言》中的“两个必然”、“两个决裂”、“两个绝大多数”(即“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P283))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宣言》中指出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进方向,但并没有指出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具体日期。共产主义最终代替和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历史绝对不会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的情况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暂时的失败和一系列的问题而改变其必然的趋势和方向。在人类刚刚迈入21世纪之时,马克思被西方媒介评为一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马克思的科学结论也已经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相当多的人的认可。
其次笔者认为,“两个决裂”思想对于正是从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四个坚持之一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但多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犯了许多错误。最重要的错误就是用“左”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把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看作一个过程,错以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同时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导致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走了弯路。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就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发,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一切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在人们还没有完全从对社会主义的“左”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时,“姓社姓资”问题确实成为反对改革开放的一种借口和思想障碍。但并不等于说,一切提出“姓社姓资”的问题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任何情况下首先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首先是对立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切论述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或者说最根本区别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两个决裂”中的第一个“决裂”思想就是强调社会主义的这一显著特征。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和生产力状况出发是对的,但底线是不能离开公有制为主体。我们搞市场经济是对的,但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搞市场经济,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开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大前提搞市场经济,就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和新通过的党章都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思想。但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先生在《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发表文章,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救中国。一方面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宣言》中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思想,另一方面他们离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去侈谈什么“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的主要或唯一特征归结为“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确实包含着“民主”这一显著特征,但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民主。离开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为基础的所谓“民主”、“平等”对大多数人来讲都只是一句空话。这种所谓“社会主义”其实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批判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真正社会主义”的观点。这样的“社会主义”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正是在同年的《炎黄春秋》第5期又发表了原国务院农村办副主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先生的“理论活跃是民族振兴的喜庆气象”一文,文中虽然不是直接赞成谢韬的观点,只是肯定由谢韬一文引发的理论思维的活跃现象。但文中竟然讲到:“听说邓小平1987年就说过,只要国民经济搞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满意了,叫什么主义都可以。”这显然是对邓小平思想的歪曲。邓小平同志多次场合讲过,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如果邓小平讲过杜文中所说的那句话,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杜文引用邓小平同志的所谓这句话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赞同谢韬的观点,甚至比谢韬走得还远。谢文和杜文的观点确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观点,也代表了相当多的握有大大小小权力的一些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那些已经揭露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腐败者早就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早已经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中国早晚要走原苏联的道路,所以他们就利用手中现有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疯狂地捞取金钱。因此,我们今天仍然必须牢记《宣言》中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思想,如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6月25日讲话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所一再强调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坚定不移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批判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关于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近些年来争论的一个大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否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问题,特别是否认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本文不准备对这一问题发表更多的议论。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不同的阶级从各自不同的经济地位出发,其意识形态必然是不同的。笔者是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的。“两个决裂”思想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取代私有制的同时,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意识逐步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旧的传统观念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思想,社会主义时期必然存在者几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尽管我们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传统社会中的剥削阶级观念仍然存在和影响着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文化影响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对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引进,西方文化中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中的糟粕性内容也随之影响和泛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糟粕性内容相互结合,就构成了今天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这种意识形态已经渗入到相当多的权力者和知识分子队伍中。如影视作品中的大量的宣扬权力至上的皇帝戏的泛滥,学术界大量对西方学说的简单的照抄照搬,特别是经济学界,把西方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对立的经济学理论简单移植过来。当前人们在市场经济问题上的思想的极大混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此有关系。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剥削阶级的拜权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极大的影响已经造成了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的相当多的人包括一些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已经严重扭曲,他们一切向权看,一切向钱看,一切围绕物欲、肉欲和名利地位的满足。我们党近些年来揭露出来的一系列腐败分子归根结底就是他们的思想灵魂完全已经剥削阶级化了。目前人们不敢从阶级性角度说明腐败分子,但客观事实上就是如此,甚至他们比历史的剥削阶级的一些成员还要丑陋、卑鄙和无耻。而个别知识分子也严重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完全忘记了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历史使命,把自己降低为普通小市民和商人,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是非、美丑、善恶观念的颠倒恰恰就是在腐朽、落后文化影响和作用的具体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建设先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都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也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实际上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倡导、宣传、弘扬先进、优秀文化和批判、反对、清除腐朽、落后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倡导、没有批判,这种倡导、宣传只能是空话。但只批判、反对,没有提倡,这种批判也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批判和倡导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同传统的旧观念彻底决裂的过程就是批判和倡导统一的过程。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用科学的态度贯彻“两个决裂”的思想。
文中前边已经指出,《宣言》中的任何基本原理的运用一定要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出发。贯彻“两个决裂”思想也是这样。我们党近3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则,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极其巨大的历史成就。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这一基本思想。但是事物发展进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在强调具体国情和特殊性时,否定了一般,否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趋同论,从客观效果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逐渐取代了社会主义的东西。当前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种倾向也已经出现,也需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制止。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在理解和掌握“两个决裂”思想时,也一定要把其放在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体系中理解和运用,不能把“两个决裂”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其它思想割裂开来,不能用“左”的思想理解和运用之,特别是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但同时也需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理解运用“两个决裂”思想。“两个决裂”思想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我们在坚持其相对性的同时,绝对不能抛弃其绝对性。当前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两个决裂”思想的倾向已经出现。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仅在分析国内一些基本问题上不敢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在国际问题上也不敢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在对孔子和《论语》的评价中,只讲其精华,而不讲其糟粕,不讲其阶级性,甚至把糟粕当作精华。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深思和研究。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把“两个决裂”的过程理解为科学发展的过程。
《宣言》中所阐述的“两个决裂”思想实质上也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思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思想。尽管“两个决裂”中没有直接表述发展生产力。但唯物史观思想认为,任何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以生产力为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阐述了这一观点。《宣言》也同样如此。书中第二章第三部分谈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时讲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p293)同时,“两个决裂”的依靠力量和价值目标是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宣言》在谈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同以往历史上运动最大的区别就是“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P283)“两个决裂”的思想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宣言》第二章接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时讲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P294)也就是说,不仅共产主义的目标实现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两个决裂”的基本内容,也是“两个决裂”的前提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没有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两个决裂”。“两个决裂”本身就是发展过程。我们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与“两个决裂”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两个决裂”思想本身就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依靠力量等。“以人为本”就包括人是发展的目的,人是发展的动力,人是发展的内容。需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使用“人”的概念时,一定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理解和运用之,也就是要把“人”看作具体的、历史的、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中的人来看待,从劳动实践的人看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阐发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是指正在从事伟大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为本,而不是泛指古今中外的一切人为本。实现“两个决裂”绝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单枪匹马、与其它因素割裂开来的独立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两个决裂”思想就一定要认真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在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时,郝先生为什么要从“文革”对《共产党宣言》里“两个决裂”的宣传开始呢?因为,在郝先生看来,“文革”对“两个决裂”的宣传不仅是“我们党的‘左’的路线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也 严重“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急于求成”,甚至“理解为绝对否定和对着干。”
那么,郝贵生先生是怎样理解《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决裂”的呢?郝贵生先生在文章中首先高屋建瓴地指出,“对‘两个决裂’思想的理解必须把这句话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的大背景下,放在《共产党宣言》的整体结构中去”,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接下来,郝贵生先生并没有向我们论述“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的大背景”,而是采用偷天换日的手法向我们列举了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著作中论述的“共产主义”的“几点内涵”,尔后简要陈述了《共产党宣言》的篇章结构和内容,由此得出结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对共产主义认识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宣言》一书的整体结构,不难看出,‘两个决裂’思想的实质就是进一步深入阐发了共产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郝贵生先生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回避当时欧美各地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回避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这就必然会使“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成为空无一物的政治口号。看来,郝贵生先生是深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策略的,不然,他就很难用他推崇备至的河蟹理论来解释《共产党宣言》,很难用他为之神魂巅倒的河蟹理论来解释“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更无法用河蟹理论解释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因为,在许许多多像郝贵生先生这样的河蟹文痞看来,以阶级斗争为本质特征的各国工人运动,尤其是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不仅与河蟹理论相矛盾,而且也是一种“左”的思潮和行为。
那么,郝贵生先生究竟是如何理解“两个决裂”的呢?郝贵生先生在文章中说,“笔者认为,‘两个决裂’思想的直接含义就是阐述‘共产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对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就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否定这一基本观点,也就否定了共产主义,否定了马克思主义。”
从郝先生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郝先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一联系到现实和历史,就不由自主——我认为是故意地和别有用心地——用教条主义来为自己的歪曲和叛卖行为进行辩护。郝贵生先生在他这篇“纪念”文章中写道,“理解‘两个决裂’思想一是不能离开马克思恩格斯其它有关“共产主义”的基本论述,二是不能离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果离开了这两点,把‘两个决裂’思想孤立化、绝对化,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文革时期,大张旗鼓地宣传‘两个决裂’思想就隐含着对这一思想的‘左’的错误理解。”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文革”不是把“两个决裂”“看作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而是急于求成。”二是“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三是“把‘两个决裂’思想中的‘彻底决裂’思想理解为绝对否定和对着干。”
在论述自己对《共产党宣言》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认识与理解时,郝贵生先生为总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举到头顶,目的就是用马列主义旗帜掩盖自己歪曲马列主义,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修正主义集团和他们资本主义复辟的罪行辩护。
在这里给郝贵生先生我们设置了一连串的推理过程。
第一推理过程是:
大前提: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正确的、科学的
小前提:《共产党宣言》和“两个决裂”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
结论:因而,《共产党宣言》和“两个决裂”也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个推理:
大前提:如果“把‘两个决裂’思想孤立化、绝对化,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
小前提:我始终没有“离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理解“两个决裂”,既我没有“把‘两个决裂’思想孤立化、绝对化”
结论:所以,我的理解是正确的。
第三个推理:
大前提:如果“把‘两个决裂’思想孤立化、绝对化,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
小前提:“文革时期”“把‘两个决裂’思想孤立化、绝对化”
结论:所以,“文革时期,大张旗鼓地宣传‘两个决裂’思想就隐含着对这一思想的‘左’的错误理解。”
在每一个大的推理过程中,又各自隐含着很多这样大大小小的推理,因而,郝贵生先生就直言不讳地断定,“1958年大跃进时期,‘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一大二公’思想”是“左“的错误,“文革时期”宣传《共产党宣言》和“两个决裂”是“简单地把书本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模式照搬到中国来”,因而,“这也是对‘两个决裂’思想理解上的‘左’的重要表现。”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郝贵生先生甚至用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原理来理解和对待《共产党宣言》中被马克思彻底否定的腐朽的东西。郝先生说,“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否定都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都是‘扬弃’。同理,《宣言》中所讲的对私有制的‘消灭’和‘彻底决裂’,对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彻底决裂’也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扬弃’”。
“最彻底的决裂”不是全盘否定是什么?难道私有制与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比如,人们头脑中的私有观念、封建特权思想等剥削阶级腐朽的意识形态以及现代修正主义等等,难道这些腐朽之极的东西中还有积极的因素?难道我们还要用一分为二地、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分析这些腐朽的东西,哪些是正确的、进步的,需要我们继承,哪些是错误的、反科学的,需要抛弃吗?难道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我们继承“私有制”中进步的、科学的一面,抛弃其错误的、反动的一面吗?所谓“最彻底的决裂”就是毫不手软,毫不留情地一刀两断,永不联接。藕断丝连难道叫“最彻底的决裂”吗?
作者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把“最彻底的决裂”偷换成“两个决裂”,把一切反动腐朽的“传统观念”等同于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遗产加以“扬弃”,实质上就是公然为反动腐朽的资本主义招魂,公然为人吃人、人剥削人的私有制的辩护。
不仅如此,郝贵生先生还要“在纪念《共产党宣言》写作160周年之际,有必要恢复‘两个决裂’思想的本来之义,清除强加在‘两个决裂’上的种种‘左’的教条主义的倾向。”其目的就是为达到否定“文化大革命”,进而否定毛泽东的目的。既然郝先生一再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看待一切问题,甚至还故意表摆出客观公正脸谱,恬不知耻地承认说“任何否定都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都是‘扬弃’”,为什么一说到“文革”郝先生就如此狗肚鸡肠,就不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原理看待“批判封资修”?就不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对“狠斗‘私’字一闪念”、“斗私批修”等活动加以“扬弃”?说穿了,郝先生就是打着“反对教条主义”旗号,做着歪曲、篡改直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罪恶勾当。这种实用主义哲学和贼喊捉贼的拙劣伎俩,是所有江湖骗子、一切剥削阶级和许多像郝贵生这样的无耻文痞惯用的手法。
事实上,在文革中采用“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态度对待人类社会一切文化遗产的也都是郝贵生这样的资产阶级分子。毛泽东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给江青的一封信中指出,“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为了掩盖他们在文革和在邓的“改革”中自导自演的那段丑恶历史和复辟丑剧,这些修正主义分子必然要从马列主义、毛泽东等革命导师那里寻找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来为自己粉饰,否则,这帮家伙就很难再继续生存下去。
为了防止郝贵生先生说我们断章取义、歪曲他的本意,我们不妨把郝先生文章中的全部语境引证出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郝贵生先生这段精彩论述吧。
“《宣言》中的任何基本原理的运用一定要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出发。贯彻‘两个决裂’思想也是这样。我们党近3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则,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极其巨大的历史成就。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这一基本思想。但是事物发展进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在强调具体国情和特殊性时,否定了一般,否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趋同论,从客观效果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逐渐取代了社会主义的东西。当前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种倾向也已经出现,也需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制止。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在理解和掌握‘两个决裂’思想时,也一定要把其放在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体系中理解和运用,不能把‘两个决裂’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其它思想割裂开来,不能用‘左’的思想理解和运用之,特别是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这就是郝贵生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史观”,这就是“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的郝贵生先生!是谁在“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趋同论”?是谁在把两个本质相反的社会形态生拉硬扯地放在一起?只要读者用心一看,不需要多高的文化知识,也不需要多深的理论水平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从以上作者在同一篇甚至同一节文章对“两个决裂”思想的不同阐释,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郝先生是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理解和认识《共产党宣言》中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现实意义”的。郝贵生先生先不愧是久经“沙场”论战的“战士”,在这里,郝先生先拿出一个错误的判断作为靶子批判一通,然后,把这种他认为“左”的观点按在在别人身上,嫁祸于文化大革命,这与裁脏除害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这种移花接木的诡辩术是一切无耻文人经常使用的卑鄙手段,这种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的文章和出尔反尔、两面三刀的恶劣行径简直与泼妇骂街毫无二致。
郝贵生先生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还如是说,“‘两个决裂’作为《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原理和‘两个必然’思想一样,没有过时。”但是,“‘两个决裂’思想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取代私有制的同时,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意识逐步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旧的传统观念的过程。”这就是郝贵生先生对“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理解。
请问郝先生,“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取代私有制”吗?“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意识逐步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旧的传统观念的过程”吗?“最彻底”与“逐步”、“决裂”与“取代”的汉语意义到底是什么?它们的汉语意思到底有没有本质区别?《共产党宣言》中两个“最彻底的决裂”之所以用这几个词汇这样翻译,为什么就不能按照这几个汉语词汇的意义理解和认识?在郝先生看来,“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句话,今后似乎可以译成“共产主义革命就是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取代私有制;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就是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意识逐步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旧的传统观念。”请问郝先生,把包含革命激情的《共产党宣言》译成如此温纯、柔软,宛如新婚洞房中新娘的棉被一样的文字,还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吗?毛泽东同志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为了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抽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髓,郝先生不仅不顾资本主义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全面复辟的事实,不顾外文翻译过程中一惯坚持的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信”、“达”、“雅”,而且还不惜把汉语词汇的意义、内涵和外延随意扩大和延伸,甚至连汉语语言表达的习惯,语句、段落和篇章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完全不予考虑了。像郝贵生这样“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把工人阶级引向邪路,那才让人感到奇怪呢!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早在2006年5月23日撰写的《关于我国目前公私经济比重的初步测算》中主就指出,“2001年公私经济实收资本比重为65.7:34.3;2004年为56:44。这三年,公有制资本比重减少9.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减少3.23个百分点。按照这一趋势,以每年减少3个百分点测算,2005年公私经济资本比重为53:47。”这还只是第二、三产业的情况。那么,如果再加上第一产业和最近两年私有化改革的“攻坚战”成果,中国目前公私经济比重又是一个怎样状况呢?我们不妨还按照李先生文中的缩减比例进行简单地测算以下,到2008年底,中国二、三产业公私经济的比重则为47:53。那么,实际情况肯定要比这种情况严重得多。这一事实就是郝贵生先生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取代私有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看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无产阶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暴力,才能夺取政权,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才能实现“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只有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使共产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一次认真演习”。而以走资派邓小平为首的修正主义集团主导的“改革开放”又从反而证明:无产阶级失去政权,不仅不能实现“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实现“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还重新产生资产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制也会被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取代。
我们毫不否认共产主义道德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有观念为核心的旧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像消灭资产阶级那样简单、容易。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私有观念,封建特权思想等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地隐藏在人们头脑中,同时,腐朽的封建残余思想和一切旧观念、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无时无刻地不在侵蚀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因而,传统观念就不可能一下子从人们的头脑中剔除出去。无产阶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通过经常不断开展斗私批修、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从根本上“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现在,资本主义复辟了,生产资料重新回到资本家手中,无产阶级也再次沦为资本家的雇佣奴隶。要实现“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必须重新拿起武器,在马列毛主义的指导下,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重建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否则,“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那么,郝先生的理解为什么与我们有所不同?甚至对于两个“最彻底的决裂”是否正确也持怀疑态度呢?正像郝先生自己说的,“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不同的阶级从各自不同的经济地位出发,其意识形态必然是不同的。”正是因为郝贵生先生完全站在官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是为了掩盖他们帮助邓小平资本主义复辟的历史,为了维护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所以,他必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哲学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共产党宣言》和两个“彻底决裂”。实质上,他的全部“理解”完全是对《共产党宣言》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故意歪曲。
“‘两个决裂’思想本身的基本内涵究竟是什么?是否正确?对这句话‘左’的理解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两个决裂’思想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这一连串的疑问,就是郝贵生先生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撰写《〈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目的。那么,“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两个决裂’思想”在郝贵生先生的心目中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点,其实郝先生在文章中说得是非常清楚的。“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在人们还没有完全从对社会主义的‘左’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时,‘姓社姓资’问题确实成为反对改革开放的一种借口和思想障碍。”资本主义复辟早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了,郝贵生先生这位“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还在恬不知耻地为邓小平臭名昭著的、复辟资本主义的“不争论”进行辩护,这就是郝贵生先生纪念《共产党宣言》以及“两个彻底决裂”的现实意义,司马昭之心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
郝先生撰写这篇“纪念”文章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当前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两个决裂’思想的倾向已经出现。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仅在分析国内一些基本问题上不敢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在国际问题上也不敢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因而,在他看来,“所有这些问题”就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事,他郝先生已经与此毫无关系了。

[ 本帖最后由 绣金扁 于 2009-2-16 18:0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