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每一个成功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本积累的途径都是不同的,大致上可以视为以下六种方法不同侧重的搭配,他们分别是:生产积累;内部掠夺;外部掠夺;投机倒把;商业资本转化和国外资本。

对资本主义体系后发国家而言,国外资本是一个重要的资本来源,如英国之于美国、法国之于俄国。

以美国为例,在一战前,尽管其已经建成世界最强大的工业体系,但外资仍然在其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美国仍有30亿美圆的外债和70多亿的国外资本权益。这是什么概念?1900年,美国宣布金本位制度建立时,准备的黄金储备是1.5亿美圆。

外资在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个简单的例证至少提醒我们,外资掠夺论不是用舌头去判别的,是被人利用还是利用人或者相互利用,要从资本主义东道国自身的‘实力’与发展目标去衡量,要去考察其主客观条件。这是资本主义不同集团相互搏弈的基本原则。

闲言少叙,进入正题。

在毛泽东去世的时候,物质领域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是一个工业化的中国。工业化这三个字,不单意味着规模庞大结构完善的工业体系,也包括了交通运输、劳动力、工农业关系、社会秩序和统治技术达到相应的水平。

资本主义的要害在于,富强国家的政治理想与资本意志在实践上的交融,无论调子多高的政治理念,最终都必然遵循垄断资本的一般形态和利益需求,这与个人道德无关。今天我们依然不能断言那些决策者有任何谋私利的初衷,就象我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忏悔发自内心。但这并不妨碍垄断资本主义的规律通过他们发生作用。

[ 本帖最后由 游击队员 于 2008-6-14 14:50 编辑 ]

蛇口工业园是第一个典型案例,关于袁庚,关于招商局,关于广东,关于华人资本。。。一系列偶然与传奇背后,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深沉源流,这块资本主义飞地在时间上呼应着百年前轰轰烈烈的北洋勃兴,在空间上联络着南洋华人资本的重重纠葛,透过这个小小开发区,人们仿佛触摸着历史的转折,政治抱负与看不见的手这种结合方式,成了80年代的主题

著名的猫论摸论,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套完整自洽的理论体系,而只是一种放松管制的政治态度,几次谨慎的中央实验,几十几百个热情的地方诸侯、几千几万个油滑的港台骗子、几十万踌躇满志的中小企业、几百几千万追求富裕的小农和个体户。。。。放手让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大浪淘沙,乐观其成,比幼稚的‘休克疗法’高明太多。。。或者说,幸运太多。

这个工业化国家庞大无比的经济体量,无论在当时还是之后,都是冒险家淘金的天然保障。

大浪很快淘出了第一批金子,掌握特殊资源的后代们和脱颖而出的民间倒爷们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有趣的是,他们的声誉竟然差别不少,前者被切齿痛恨的同时,后者‘创业’的传奇被人们所崇拜。可怜又可爱的80年代群众面对闻所未闻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时这种可笑区分,至今还在某些人嘴上唠叨不休,殊不知产权与管制,天然的是资本投机的来源地之一。

[ 本帖最后由 游击队员 于 2008-6-14 16:4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