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于1881年3月8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回信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在某种相应的历史情况下,某些民族是可以走上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这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革命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1881年2月16日,查苏利奇曾寄信给马克思,请他谈谈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前景,特别是对俄国农村公社(俄语音译“米尔”,或译“村社”)的命运的看法。她说:“最近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见解,认为农村公社是一种古老的形式,历史、科学社会主义,——总之,一切不容争辩的东西,——使它注定要灭亡。鼓吹这一点的人都自称是你的真正的学生,‘马克思主者’”。“因此,…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是多么引起我们的注意,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的看法和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马克思在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上作过多年研究,花费了大量心血,但在回答问题时,态度极其严谨,对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进行了仔细地推敲,先后三易其稿,才写成这封回信。回信本身很简短,不过千字左右,但是草稿却写满了20印张的纸。这封回信连同三份草稿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首先,马克思指出,在《资本论》中关于原始积累那一章所描述的把一种私有制形式变为另一种私有制形式的运动,即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转变为以剥削别人的劳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显地只限于西欧各国。这就是说,并不是一切民族不管它们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的;有的国家和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经过其他途径向前发
展。
接着,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状况及其可能发展的前途。他指出,在古代和现代的西欧的历史运动中,农村公社时期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包括建立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上的一系列社会)的过渡时期。但这是不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农村公社都必须遵循这条道路呢。绝对不是的。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不同于较古的类型的公社的某些特征:(1)所有较早的原始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统亲属关系上的;农村公社是没有血统关系的自由人的社会联合。(2)公共房屋和集体住所曾是早先各种形式公社的物质基础之一;在农村公社中,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已经是农民的私有财产。(3)在较古的公社中,生产是共同进行的,只有产品才拿来分配;在农村公社中,虽然土地仍归公社所有,但定期在各个社员之间进行重分,因此每一社员用自己的力量来耕种分给他的土地,并把产品留归己有。这些特征构成俄国农村公社内在的两重性,一方面,公有制及公有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公社基础稳固;同时,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个人获得发展,而这种个人发展和较古的公社的条件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认为,“农业公社天生的两重性使得它只可能是下面两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私有原则在公社中战胜集体原则,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0—451页)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非常特殊,在历史上没有先例。它是一个巨大帝国内农村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组织形式,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即资本主义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机器而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而俄国农民所习惯的劳动组合,又特别便于从小土地劳动过渡到合作劳动。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的出发点。这就是说,公社有可能直接过渡到人类社会发展必将趋向的高级形式的公有制,即共产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公社内部也有使自己毁灭的因素。土地私有制已经通过房屋及农作园地的私有渗入公社内部,这就可能变成从那里向公有土地进攻的堡垒。更重要的是小土地劳动,它是牲畜、货币等动产积累的基础,是私人占有的泉源。威胁公社生命的还有国家的财政搜括,商人、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这种外来的压迫使公社内部原来已经产生的各种利益的斗争更加尖锐,并加速了公社内各种瓦解因素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以上两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需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5页)
马克思强调,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他说,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一年以后,马克思在他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对这个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表述。他们提出,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所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公共所有制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问题的答复是这样:“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
义发展的新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1页)
但是,能够挽救农村公社的俄国革命并没有在公社彻底解体以前到来,在西方地平线上,也看不到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征兆。俄国的历史发展依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期望虽然没有实现,可是,正如他在信中指出的:“威胁着俄国公社生命的不是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6页)后来一系列不发达国家的非资本主义发展,以历史实践证明:西欧在农民破产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不适用于一切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条件的民族和国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道路。
名词解释:
公 元 前 3 2 1 年 第 二 次 萨 姆 尼 特 战 争 时 期 , 萨 姆 尼 特 人 在 古 罗 马 卡 夫 丁 城 ( 今 蒙 泰 萨 尔 基 奥 ) 附 近 的 卡 夫 丁 峡 谷 包 围 并 击 败 了 罗 马 军 队 。 罗马军队在要么投降,要么全军覆没的两难情况下,选择了后者。按 照 意 大 利 双 方 交 战 的 惯 例 , 罗 马 军 队 必 须 在 由 长 矛 交 叉 构 成 的 “ 轭 形 门 ” 下 通 过 。据罗马史家阿庇安的记载, 高傲的,常胜的罗马人认为将这种办法加在他们的头上,是要“比死亡更坏的事”。当这支降兵返回罗马时,罗马城笼罩着一片悲哀。“ 通 过 卡 夫 丁 峡 谷 ” 一 语 由 此 而 来 , 意 即 遭受极为耻辱和痛苦的事。马克思在《给查苏里奇的信》中,以此来比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