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源起于印度教,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把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即僧侣阶层,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阶层,为第二种姓,仅次于婆罗门,负责行政管理和作战;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经营商业贸易;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 除以上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他们的工作是扫地、扫厕所、处理动物的尸体等。在农村只准他们居住村外,或某一指定地域,不能和其它种姓的人使用同一水井,甚至无权进庙拜神。 www.singtaonet.com

估计没有一场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什么种姓制度、大小地主都无法被浇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