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士底狱到协和广场:大选中的两个法国

编者按: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法国尖锐的社会分化和阶级对立。可以断言:代表大垄断资本强硬派的萨克其上台以后,这种分化和对立必然更加严重。然而社会党、“共产党”以及托派等法国左翼力量却深陷改良主义烂泥坑,忙于在资产阶级选举中分一杯羹。要在这种有利于革命的形势下真正推进革命事业,无产阶级必须摆脱这帮老叛徒的影响,重建马列毛主义的革命左翼!

从巴士底狱到协和广场:大选中的两个法国

作者:leleye
大选之夜
5月6日星期日,在法国公民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参与下,法国总统大选宣告结束.与各大民调研究机构给出的猜测相一致,右派UMP党候选人萨科奇(Sarkozy)以53% 的多数支持率入主爱舍利宫,如愿以偿地成为法国第五共和国的第六位总统.

从这一天开始,令人倦怠焦虑的希拉克时代结束了.然而希拉克或许能安然离开纷争复杂的政坛,摆脱政治或经济丑闻的纠纷,但他留在身后的法国,却远远不是一个团结和谐的法国.郊区动乱,非法移民,经济停滞,高失业率等等,所有这些难题仍然或明或暗的嵌在社会中,如同暗疮一样默默地侵蚀着法国.

从这一天开始,争议重重的萨科奇时代开始了. 这位外表冷漠狡黠的新总统被很多法国人认为是个”危险人物”. 在郊区动乱中, 他采取的是”零容忍”政策(tolerance zero);在移民问题上,他提出的是”选择性移民”(immigration choisie)改革法案;在竞选中,他又抛出的”法国国民性”(nationalite francaise)论题. 尽管他的竞选方案里指出的很多社会弊病的确急需改革,但多数法国社会学家倾向于认为”萨科奇式”的强硬改革极可能加剧法国社会的断裂,造成悲剧性的后果.

法国社会的分裂是否真的到了”危险”的程度了呢?萨科奇的当选会加剧社会分裂,还是能一定程度上缓和各方矛盾呢?在这个过程中, 左派又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回到5月6日星期日大选结束的当晚, 看一看灯火辉煌的巴黎度过了怎样的一个不眠之夜吧.

巴士底狱上演”郊区动乱微缩剧”
提起郊区动乱,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可能是这样的一幅画面: 稍远处一辆或几辆在熊熊大火中呻吟的汽车,间或伴随着汽缸爆裂的巨大声响, 近处是一群”群情激愤”的青年挥舞着这样那样的酒瓶砖块,与他们相对的是一群手持防暴盾,严阵以待的警察. 假如你6日大选当晚在巴士底狱广场四周漫步,一定会惊异的发现去年席卷全国的动乱再一次小规模地重演.

根据费加罗报的报道,6日晚22点40分左右,”反萨科奇”游行示威(anti-sarko)在巴士底狱广场进行.年轻的”反萨科奇”们同样使用砖头酒瓶或其他易于抛掷的物品对抗警察. 数十辆汽车被焚毁. 不仅限于巴黎地区,法国其他几个大城市如里昂,南特,图卢兹,里尔,斯特拉斯堡和马赛也爆发了规模或大或小的游行示威,同时伴随烧焚汽车和少量的暴力行为.据不完全统计仅仅这一个晚上,全法共有350多辆汽车被焚毁,270多人被质询, 30多位警察受伤.


图片1: 5月6日大选之夜巴士底狱广场

就在第二轮大选之前, 华雅尔发表公开讲话,声称第二轮选举中假如萨科奇当选可能引发国内规模相当的动乱.看看大选之夜各地的”非和平”游行示威,华雅尔所言不虚.但有问题的是左派在其中扮演的微妙角色.假如华雅乐预料到萨科奇的当选会引发相当规模的动乱 – 让我们假设为她的确这样认为,因为她的公开讲话听起来语气严重 -- 耐人寻味的就是她在竞选失败后的演讲中只字未提当初的忧虑,相反她的激昂演讲中却或多或少散发着鼓动的意味. 而在各地示威游行之后, 社会党(PS)仅由贺兰德(hollande)出面轻描淡写的说了几句”应该停止损坏性质的抗议活动”,华雅尔继续保持沉默.由此细节,法国政坛上左右两派斗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更糟的是,争斗之中甚至能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

这时候我们反过来看第一轮竞选时奇峰突起的”中间党派”候选人白鲁,就能很轻易理解为什么白鲁的”融合左右两派”的简单构想能够短时间内赢得大量选票,迅速超越勒庞成为第三热门候选人了.法国左右两党的斗争激烈有余,妥协不足.从根源上看,法国政治强于哲学思辨,主导方向是建立一个完美的体制,比如华雅尔竞选初期提出的建立第六共和的设想,就是典型的法国政治思维: ”现在第五共和有难题,那好,我重新建立新的共和国,一个完善制度的共和国”. 而我们反观美国的政治就会发现,美国式政治强于实用性,主导方向是完善一个体制,妥协是常态. 所以法国政治的问题,体制方面的缺漏是次要的,要害的还是政治家们心理的因素.


协和广场奏响”和谐进行曲”
假设你完全不知道6日的法国大选,仅仅只是想徒步游览巴黎的话,你一定会对巴士底狱和协和广场迥然相异的气氛感到迷惑不已.就在巴士底狱反萨科奇游行示威焚烧汽车的同时,相隔不远的协和广场上却是莺歌燕舞,热闹非凡. 不少于3000多名萨科奇的支持者聚集在这里,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一边聊天谈趣,一边等待萨科奇预定于23点的致谢演讲.


随后稍晚,萨科奇来到了协和广场发表他的致谢演讲.这位被媒体描述为”面色沉重”(visage grave)的法国新总统,在演讲时多次强调法国的团结,”我的当选并不代表一部分法国人战胜了另一部分法国人…我不是一部分法国人的总统,我是法国的总统, 是全部法国人的总统…我的政治改革是为了所有法国人的…” 是的,萨科奇赢得了大选,成功的成为了法国的新总统.但是,这并不意味法国就会朝着他设想的方向发展.相反,左派以及亲左选民积极或消极的”抵制”将可能使得萨科奇陷入”后院起火”的尴尬境地.萨科奇在演讲中耐心十足的说服是必要的,但同时却还远远不够.

就大选结束的第一个星期,左派政治人物们已经或明或暗的号召”抵制” 萨科奇. 因此萨上台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量修复,至少表面上修复与左派的关系;尽量安抚,至少姿态上安抚亲左选民,才可能粘合分裂的法国社会,为自己随后的改革铺平道路.


上右下左,分裂中的法国
同样是在法国,同样是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一部分在巴士底狱广场愤怒的示威游行着,一部分却在协和广场激动的唱歌跳舞. 相隔仅仅数千米,甚至可以说是遥遥相对的两个广场上,却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氛,反射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法国. 为什么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法国? 他们之间的分歧可不可以被调和? 总统大选的过程加剧还是减轻了他们之间的分歧?萨科奇的上台会采取些什么措施来缓解两大阵营的分歧呢?

首先让我们简要分析一下法国社会分裂的几个重要方面,他包括横向方面的内政相关议题,以及纵向方面的外交相关议题,另外还包括国际层面的全球协作等议题.

横向观察法国社会的分裂,首当其冲自然是”原法国公民”和”移民后代”之间的问题 法国曾经被很多人认为是’’移民天堂”.事实上,法国早期的移民政策是相当宽松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移民基本上没有限制.同时因为法国与非洲国家的非凡关系,法国在对待非洲地区移民的时候更加格外的宽松.在法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充沛的移民不仅不成为一个问题,反而能正面缓解经济对劳工的需求. 正如一位法国经济学家所言,假如法国现在的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那么移民问题根本不会象现在这样进退两难.

但法国经济不再处于黄金时期. 在欧盟内部,法国和德国本来应该作为牵动欧元经济区发展的”火车头”. 然而眼看着近邻德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呼啦啦动力十足的向前奔跑,而法国自身经济增长缓慢时,法国人的焦虑是自然而然的. 再联系到德国高门槛移民政策,很多人就开始把法国的经济问题全盘摊到移民头上了.道理很简单,有饼的时候,法国人并不害怕别人来分一杯羹; 但是当自己面对饿肚子的危险时,部分法国人就想把国家圈起来,减少和自己抢食物的”外国人”了.其中最闻名的代表,当然就是极右战线中的勒庞(Le Pen)了.

法国移民政策需不需要提高标准? 大多数法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给出肯定的回答.法国自身经济停滞,当然不能说完全是由移民形成的负担所造成, 其中僵化的行政治理,死板的经济制度等等才是根本的原因,但是限制移民的目的是给倦怠;的法国一个喘息的机会.并且将来假如要改革法国现有的经济政策,造成的社会压力是相当可观的,限制移民也可以稍微减轻这一方面的忧虑.以萨科奇为代表提出的”选择性移民”依循的就是这个逻辑.但是马上就被描述为”种族主义”. 摒除其中竞选前期政治性因素, 移民政策的争论实际上是法国传统的人文关怀和现实的理性权衡之间的矛盾.

纵向观察法国社会的分裂, 值得注重的是法国看待”外面世界”的态度转变. 略微回顾希拉克总统时期的几个招牌性事件: 希拉克总统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该举动反映并加剧了法国举国上下对美国外交的否定; 希拉克与中国关系的亲近,以及其反映更多是积极促成了法国对中国的友好和肯定. 另外欧盟层面内,2005年法国对欧盟宪法的否决票, 这次全球关注的NO反映法国对欧盟普遍的戒备.

然而时过境迁, 法国内部在以上各大问题上都开始有转向的趋势.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尽管普通民众还是延续否定美国,尤其否定美国外交的意向, 政治精英们却开始向美国靠拢. 典型代表就是萨科奇,他曾经在大选敏感期间参访美国,和布什总统”亲密谈笑”; 他还公开说过美国的民主是世界上最好的民主范例. 对于美国的亲密盟友英国,他公开承认最欣赏的政治人物正是英国首相布莱尔.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民众仍很大程度上倾向与对中国,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肯定.但是政治精英们却更倾向于对中国经济进行大幅度的”合法抵制”, 并且在政治方面也加深对中国的否定.比如大选期间华雅尔访华中对中国人权问题发表的激烈言论,实际上是法国政治转向的一个信号(哪怕华雅尔不完全代表政治主流.) 最后在欧盟问题上, 相当一部分法国人持续对欧盟的敌意,但政治上层却已明显向欧盟靠拢. 比如萨科奇当上总统后的演讲中就非常明确的提到, “法国将重新回归欧盟”,明确的给布鲁塞尔示好的信号.

除此之外在更大的国际层面,法国内部的意见分裂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所谓法国人如何面对”全球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从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所得到的答案是完全相反的.举个有趣的例子, 今年参选总统的候选人中,有一个叼烟斗的老实人博伟(José Bové), 他因为反对全球化砸麦当劳而”闻名国内外”, 他代表的就是法国一部分民众,尤其是传统农行业,手工工业等民众对全球化的果断反对.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主流政治层对这个问题的集体沉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法国社会对各种问题之间的意见分歧是相当严重的.而纵观2007年总统大选活动,这些分歧虽然最后以萨科奇的考卷微占上风而得到差强人意的答复,但总得说来,造成分歧的根本原因却还隐藏在热闹的政治纷争之后,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考虑.




大选之后
“明天的结果取决于今天我们怎么做”. 萨科奇上台之后应该作些什么来解决分歧,粘合法国社会呢?这将是萨科奇最先面对的棘手问题.稍微处理不好,就可能加剧原有的分裂.从现实的政治环境中,可以想见的一些内政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党层面,萨科齐可以利用组建”新政府班子”的机会,选择部分中间偏左,以及偏左的人物加盟.中间派中白鲁因为在第二轮选举前夕与华雅乐公开电视对话,之后也明确宣称不会支持萨科齐,给萨的竞选填了不少麻烦,基本没有希望进入萨的部长大会.但是其他中间派人物至少有一两位有实力入选; 政治层面, 萨会低调处理全国各地的反对游行示威,甚至安排一些直接或间接的会议与反对代表”交换意见”,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有象征意义而缺乏实质结果,但不失为安抚民众的好策略; 最后在个人形象层面, 萨科奇需要适当扭转自己一贯,甚至在大选过程中也没有减弱的”铁腕”形象,小到媒体前更多的笑脸和笑话,大到增加政治改革的协商空间等等.

不管萨科齐广受争议的政策在将来可能引起怎样的反应,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法国将不再是原来的法国了. 这个迷失在全球化世界的国家,从萨科齐的名字第一次与总统相连的时候开始,将走上新的征程.是会变得更加和谐,还是会变得更加分裂? 虽然我们能够窥见一些法国内政外交未来的走向,但尚不足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或许正如萨科齐的政府发言人说的那样, “萨科齐在法国引起的争议是两极的,不支持他的人恨他厌恶他,但支持他的人却也会疯狂的爱他”. 等到萨科齐五年任期结束之时,他治下的法国可能仍得到如此两极的争议.但至少有一点是所有人将会同意的,对于法国,2007到2012这五年将是充斥”改变”的繁忙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