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要探讨一下工业化雏形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1、聚集起人的关键在于能否让每个人承担一个流水线上的细小劳动,并在这个流水线上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关系。所以从革命的大旗竖起的时候就要一个即使很简陋的脚手架,用无产阶级革命的纪律让流水线上的人建立起同志间的关系。泛左翼群聊之流的聊天攀谈所建立起来的网友一样的关系无法碰瓷赵修用服从性训练和雇佣关系组织起来的官僚政府,只有政治报这一大机器和再其脚手架上的劳动缔结的地下革命家之间真正的“同志间的关系”才能比资产阶级麻木的头脑更灵活且正确。东风最执迷的宣传报虽然能够当作脚手架,但其组织者并不把脚手架当作脚手架,而是当作与资产阶级宣传机器竞争的武器,正如拿着龙骨作柴火,燃烧的是被诓骗的泛左翼革命者的时间与精力。
编者按2、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纪律不仅仅是写在纸上或者是挂在墙上,这些虚的东西之所以能让工人们遵守,就在于其背后的统治阶级掌握的暴力力量。而要让革命组织的章程不至于像机会主义团体的宣言那样沦为一句句废话和空话,要真正把政治报式的工业化机器开动起来,也唯有通过革命家身先士卒的对于革命纪律和组织原则的遵守才能实现,只有把明确的纪律准绳拉起来,构建起民主集中制下的革命家组织的雏形,革命的纪律才得以真正发挥其威力,才算真正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在未来也才真正能运用组织性的力量开展和完成地上工作。而机会主义者则只能熟视无睹地趴在在工业化的机器旁边,由于对纪律和组织的抵触无法使用,只能在泥潭中忙着做他们的那些“实际工作”了。

手工业和大工业在组织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前者是手工业师傅自己一个人的小生产,后者是一整个工厂区所有工人的协同分工,一般情况下,两者的映像就是如此。 但一方面,手工业并不绝对拒绝分工,在一些工厂手工业中是可能存在简单协作及分工的,例如钟表制造就是依靠各个手工业师傅提供零件,最后在另一个手工业师傅那里实现组装,这当然是一种分工,不过这种分工绝对受限于手工业师傅自身的肉体极限,因此限制了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大工业不绝对代表高度协同,自动化机器刚出现时反而是用傻瓜式的一体机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有组织的小组,手工业方式在机器基础上的再现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不妨碍自动工厂依旧是大工业,手工业方式在机器生产中的再现只是一种过渡,只要一有机会,傻瓜式一体机就要升级为工业化流水线式生产,分工协作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手工业与大工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区分两者就好像区分猫和老虎,两者可能因为成长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力量,某些时候还存在一些类似的特征,但没人会认为两者是同一个东西,有同一种前途。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以劳动资料为起点的,手工具转变成了大机器,后来才区分出了手工业与大工业。但这个结论于革命组织无用,必须沿着这个起点再走一段距离,走到组织形式上,从机器本身在发展一步,寻找机器起到的作用。

手工业方式由于依赖人的个体力量来使用手工具,因而总是倾向于无组织和小生产,即便暂时克服了这一倾向而形成工场手工业,也会因为人本身的桎梏无法进一步分解生产工序进行分工。机器代替手工具代表着过往的无组织倾向失去基础,而服从于机器生产的客观规律——必须高度分工,否则无法生产,同时,分工的细致程度也打破了以往的上限,工序不再需要适应人的身体。手工业的分工是偶然的,大工业则依靠强制的力量将偶然变成了必然。这种强制力量区分了手工业与大工业,并首先来源于机器的客观规律。

另一件事实是,大机器的出现并没有直接带来全部的工厂生产纪律,例如“工作日制度”。工厂主在一开始反对这种纪律,他们拒绝给工人划定固定的休息时间,认为这会影响生产效率,所以工人需要边开着产线边抽空吃午饭。下班时间往往也不固定,工厂主总要等到榨干工人的全部精力后才允许他们离去。因此,工人的身体遭到了严重摧残,这反过来降低了工厂的生产效率。为了养护无产阶级的劳动力,英国议会颁布了《工厂法》,规定了固定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并强制在所有工厂中实施。至此工厂主们才发现这种纪律是符合大工业生产规律的,给工人更多的固定的休息时间,结果反而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因为休息后的工人有精力在工作时间里干更多的活。

大机器和《工厂法》在这里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规定了一种纪律,前者用的是机械的运转,后者用的是羊皮纸上的文字。而这种纪律是分工协作的基础,也正是区分手工业与大工业的本质。 没有这种纪律,就不能将任性的手工业者开除出工厂,就要把整个工业化流程搞砸,因而限制了组织程度的上限。有这种纪律,才允许细致分工的出现,并且时刻要求着更高的组织程度,因此称之为工业化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