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四三方案”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 特色对毛时代的攻击抹黑中,有一条就是类比清朝等封建王朝的“闭关锁国”,把那个时代物质生活条件落后全部怪罪到所谓“极左”的环境导致不敢引进先进技术上。然而事实是什么?四三方案的遭遇已经说明了很多。开放的前提是独立自主、掌握主导权,而这在利润挂帅的资本主义国家看来就是不可接受的;你把技术学去了,又不开放市场给我,那我不成了大善人了吗?改革开放后换来的技术,也是用中国的市场来换的,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结果,是无产阶级血汗换来的。这种指责纯粹是彻头彻尾的歪曲和污蔑!
  2. “资产阶级会出售绞死他的绳索”,这话一点不假。无产阶级的革命必然会造成旧世界的粉碎,而在旧世界上更好地建立一个新世界更是一个考验,我们要学会“把糖衣吃了,把炮弹打回去”。在保证无产阶级专政、保证社会主义胜利果实的前提下,去向资产阶级购买绞死他们的绳索并不是修正主义;而资本主义完全复辟,所有制完全颠覆,先锋队腐化殆尽的中修“改革开放”,才是赤裸裸的修正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共有两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高潮, 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的156项工程 ;第二次就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引进 26 个大型项目约合 43 亿美元方案,简称“四三方案”。

这个 四三方案 是一个对外的经济政策,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外忧内患,七十年代农村所有制改造尚未完成,大批农民小生产自发性冒头,农业水平还尚未提高,需要将本土作为西方投资市场去换农产品和先进的化肥等工业原料和化纤设备,当时西方市场过剩急于出售,而群众的穿衣问题也存在匮乏。
但需要注意在社会主义的经济体下,多余的商品只是丰富群众生活的手段,而资本主义的过剩商品是群众的需求本身的匮乏,无法进行交换形成利润关系从而寻求其他市场的体现。

这种商品过剩本质上和资本主义的商品过剩是不一样的。因为是从生产关系上去谈论。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前者是和喜欢的人生孩子,后者是被隔壁二流子强奸后生孩子。后者不仅生产过程是残暴的,而且还是因为群众的匮乏而形成的。毕竟孩子还不是你的。

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劳动本身从私有制的生产资料的剥削压迫中解放出来,并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达到的。这也离不开先锋队去提高群众政治觉悟的政治灌输工作。

我们要知道,共产主义社会,除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外,多余和额外的商品是为了丰富群众的生活的目的,多生产了鸡,就能够多吃鸡,也能够交给国家支援落后的地区。

马克思说:“军队同时也应当是劳动大军,使部队不再象以前那样光是消费,并且还能生产,而所生产出来的东西要多于给它的给养费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当然这在那些自由派眼里是不可理喻的,额外生产产品本身就是不可能,人人都想着多消费少生产,这因为在小资产阶级的劳动异化的世界观中,工资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关系本身的反映。你干多干少都与你无关自然不可理喻。

就如同张春桥同志说的那样,我们不是生产的产品多了,而是产品少了,以至于还没有拿出什么东西来共产。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就有更多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

同时也绝不能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商品的量,或者能够将这种商品转化成外汇的数量,来决定到底是那种发展模式好,这种模糊处理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极端错误的看法。因为这就不是什么发展模式,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根本对立;这是模糊了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权,把两条根本的路线给模糊处理的体现。

关系到两个政治领导权的争夺关系

无产阶级专政是缩小资本主义的方向,资产阶级专政是扩大自由贸易,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应该是改造所有制结构,牢牢的把握政治挂帅,提高群众政治觉悟,

但国内农业还未进行合作化改造,就不能急于要求农民立马拿出东西,短时间内还得通过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济的形式,通过工业原料的商品对农产品进行以个体占有的形式进行交换,可见这是在农业的所有制结构未改造和群众思想觉悟未提高的政策方案,要以革命和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需要紧紧依靠贫农通过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下而上的进行合作化改造,富农会倒退,贫农会前进,通过先锋队和群众运动结合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以此来进行机械化改造,有了合作化,工业化的农机才能使用,就能多生产出农产品进行共产,甚至支援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人民群众输出世界革命,这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所以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出的商品,和资本主义的商品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交换。

当然商品不会说话,但使用商品的人会说话,从国家和政权的角度去看,和国内工农进行交换无非是左手倒右手,因为这处在人民内部的矛盾中。这种交换归根结底是能够通过政治领导进行把握和改造的,(但我们知道后续中国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被颠覆会转化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敌我矛盾)而西方市场则不同,西方是资本主义占据领导地位。所以又有一定的差别,在对外政策上还需要把握对那个政权更有利。

四三政策就是一个通过先发展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形式生产的额外产品例如工业化原料进行出售,以国内的市场作为西方的先进技术的设备的过剩产能倾销地进行交换的这么一个政策。这也是利用其资本的内在矛盾,因为资本家出售商品他的目的不是维持整个世界性的资本体系,他自己在竞争中,体现在先进技术上,就完成了这么个交换。

毛主席说 :“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 据此,”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提出双方“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方便。

国际上发展中国家解决“穿”的问题,主要是靠种植棉花。人多地少、粮食尚未过关的 中国,不能拿出大量耕地来种棉花。生产化纤是唯一出路。1959 年中国开发大庆油田后,到 1972 年石油产量高达 4567 万吨,可以拿出一部分生产化纤。问题在于,没有生产化纤的技 术设备。于是,进口化纤、化肥生产技术设备,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但“文化大革命”中批判“洋奴哲学”,棍子横行,没有人敢提出进口方案。 在客观条件成熟的必然下,一个时机偶然地到来了。1971 年 8月毛泽东到南方视察。在长沙,他让身边工作人员到处走走,买东西,回来向他汇报社会状况。有位女服务员说,为了买一条俗称“的确良”裤子,排了两小时队,饱尝“千辛万苦”。毛泽东深有感触地问周恩来、李先念 :为什么不能多生产一点“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周恩来说 :我们没有这个技术,还不能生产。毛泽东又问:能不能买生产技术?周恩来马上抓住这个宝贵机会说 :当然可以。他立即要经济秘书顾明找李先念、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召集主要工业部门,研究引进化纤技术,同时把急需引进的其他项目都通盘研究一次,搞一个全面规划给他。

但这里牵扯到了洋奴哲学的问题,你这样搞不是变成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了吗?是想把国家搞成殖民地?重点还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发展资本主义是两条根本路线只有充分的理解了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两种领导关系,才能去谈所谓的开放政策。

鼓吹市场经济扩大外贸呢?实际上是默认群众的普遍无权状态是亘古不变,认为只有老板鞭子下的埋头苦干的工人,在钱的驱使下能使得鬼推磨,是反动的利润挂帅的逻辑。这是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以要把握这点,依然要具备点历史的纵深感,不可陷入机械的形而上学。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共产党的目的是为了消灭落后的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必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公有制社会,和依靠私有制的外资关系是冲突的。看似需要托派的不断输出革命,采取进攻姿态,但革命胜利的重点,并不在输出革命,而在保存有生力量的前提下输出革命。

毛主席对法国议员代表团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我说,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个缺口。”

毛主席为何会这么谈论?这是因为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的按语——毛泽东

如何更好的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要巩固群众武装,通过政治斗争提高群众政治思想觉悟。通过三大斗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向生产进军,缺什么就发动群众智慧自己造,外敌入侵就进行革命战争保卫政权。这才是革命的主要问题。

短时间内技术无法完成突破,必要时候向西方学习,买也是可以的,目的是为己所用。难道群众都在挨饿,受冻,也要死抱着技术没突破的落后的工业化死磕吗?但以发展的角度归根结底是要独立自主的。中国的人民群众一定是会突破技术封锁的,要相信人民。

“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习技术,但是由于西方的继续封锁只从法国英国引进了一批汽车和石油化工设备。”

这种策略是维持其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一定时期进行合法对外贸易。
但这种外资关系也必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缩小自由贸易范围程度。加以改造限制和利用直至消灭。 后来上海人真的搞出了一套大化肥设备——上海吴泾化工厂的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化肥”项目,

所以这丝毫不会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就像列宁当年一战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 为恢复严重破坏的俄国经济 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割让土地。这是不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策略,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放到现在的革命路线上来说,部分人鼓吹大罢工,实际上就是放弃现有的无产阶级的有生力量,强行的进行阶级斗争的左倾冒进主义,这就是计划本身脱离的力量的影响力路线的体现,放到生产斗争上那不就是强行不顾客观情况鼓吹必须一切闭关锁国独立自主的左倾冒进主义吗? 所以这里牵扯到的融工的路线的辩证法关系,最终是要发展一些根据地,发展当地的组织程度。但难道警察过来围剿的时候也能够强行保卫吗,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撤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所以认为他们是极左判断是不会错的。

同时这里又要用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主义的经济体,他也必然是要往能够自循环的经济体上靠,要能够循环的起来,
在社会主义的计划和策略施展背后本身是力量的直接体现,形成保卫政权的武装力量和经济体。
那就需要对外限制贸易便无需给资本打工给予脸色。如果群众本身穿暖就无需购买化纤设备。
放到如今21世纪中国工业化帝国主义国家的革命路线也是如此,
中国无产阶级通过先锋队的领导,地下革命家组织领导地上建立群众组织,渗透基层,逐渐进行夺取工厂的运动,形成一整个组织进行协同生产建立武装保卫政权与根据地,群众改天换地便不依赖资本进行生产但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交换政策

那么在中国1976年后所谓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是什么呢?
是全面更改所有制关系,包括农民,更改农民的所有制关系倒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私有制关系。这种反动的私有制关系一旦建立,农村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和匮乏,这种小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的土壤,资本主义他要一定程度上保留小生产,不可能全部都纳入到资本的体系,因为其劳动力本身就处在过剩的状态,必然会需要大量人口处在失业和小生产的工作中,所以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同时被剥削压迫。农村的小生产的生产率因为缺乏工业化生产的纪律和组织的本质差别。是不足以赶上大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的,必然陷入绝对的贫困。

1976年党内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通过资产阶级专政进行全面私有化改造,彻底地开历史倒车,无产阶级丧失主人翁地位,全中国人民群众陷入深重的被剥削压迫的苦海之中,毒品贸易(打击说明存在市场)人口贩卖,工人讨薪,学生跳楼,血淋淋现实摆在眼前。

无产阶级专政的开放政策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改革开放,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是反革命路线。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