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开销剧增,经济压力日益沉重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以及美元出现“疲软”,使美国经济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威胁。巨额的财政赤字、美伊战争的巨大耗费、庞大的国防开支,这些无疑使美国的经济雪上加霜,间接削弱了美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作用的发挥。
据报道,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美国用于反恐战争的拨款已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约2/3用于伊拉克战争。美国国会今年已批准拨款700亿美元,用于2007年度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布什政府打算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国会批准总额在1270亿至1600亿美元之间的紧急战争拨款,用于该年度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国白宫行政治理和预算局局长罗布•波特曼2006年12月19日表示,在从10月1日开始的2007财政年度中,美国用于伊拉克战争的花费预计将超过1100亿美元。对美国在伊的这笔巨额开销,尚无一个国家表示愿意提供无偿援助,很可能将从伊拉克今后石油收入中扣除或由美国自己埋单。
尽管美国财力雄厚,但伊战及其后的重建费用远超出其财政负担。美国际战略研究机构认为,伊拉克的重建费用将不下2000亿美元。与重建所需的庞大资金相比,美的预算费用有如杯水车薪。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姆•诺德豪斯说:“看起来,美国正在为其低估对伊战争而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虽说伊拉克富有石油,但现在都在地下,并没向变成现金,起码在短期内不会。要恢复到美国战前所期待的日产石油650万桶,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建设和巨额投资。
深陷游击战泥潭,伤亡人数与日俱增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颠覆了萨达姆政权。但是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想象中的伊拉克平民的欢呼拥戴,而是防不胜防的冷枪冷弹。伊拉克战争给人的印象是:伊拉克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面对美军的先进武器,伊拉克军队确实不是对手。但2003年5月1日布什公布主要战事结束以来,美军却不断遭到袭击,连驻伊美军司令也不得不承认,美军已陷入一场游击战。美军虽然具有打高技术条件下正规战的各种能力,但害怕的就是游击战。在索马里和阿富汗,“行踪不定”的游击战术让美军无可奈何,至今更是心腹之患。
截至2006年12月31日,驻伊拉克美军死亡总数累计达到3000人(截至目前已死亡3150多人),这突破了美国民众心理的又一大关口。驻伊美军频频遭袭,天天都承受着火箭弹、地雷、路边炸弹和狙击手的威胁。许多人经受着“伊拉克战争综合症”的折磨,严重的被隔离或送回国进行心理治疗。由于回国日期一再推延或停止退役,驻伊美军士气也受到影响。阵亡数字不断上升,不仅加重了美国民众心头的伤痛,造成征兵难上加难,更是刺痛了布什政府的神经。
对于改善伊拉克尤其是巴格达地区的安全局势,美军可谓煞费苦心。然而,美军的努力实际上却换来了更加猛烈的反抗和袭击。首先,美军军事行动难见效果。美军在巴格达通常采用的战术是集中兵力封锁一些暴力高发区,搜查和清剿后,派少量兵力巡逻。这种战术在短期内似乎可以改善安全局势,但随着美军撤离,袭击又死灰复燃。有的美军官员建议在巴格达市内设立多个美军检查站,或者增派更多援军。但这都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美军伤亡,这显然是布什政府所不愿看到的。其次,伊拉克安全部队难成美军真正友军。美军在战后一直积极组建和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依靠他们承担部分安全工作,为将来撤离做预备。但伊拉克安全部队目前问题多多,不但内部以教派划线,战斗力不强,而且严重遭反美武装人员渗透。据媒体报道,伊拉克不少暗杀和袭击都是由身穿军服或警服的反美武装人员所为。再者,伊拉克教派冲突各方拥有各自的武装组织,他们直接参与派别仇杀,又与伊政府内部一些政党、派别有着密切联系。伊拉克政府曾承诺解除这些民兵武装,但这一目标军今未能实现。
美国原设想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全境后,将大部分兵力撤走,但形势的发展大大出乎美国的预料。伊拉克的安全形势不仅没有好转,而且日益恶化。美国与90个国家进行了接洽,希望它们派兵到伊拉克维持局面,但没有多少国家愿意为美国火中取栗。现在,美国已经大大降低了期望。美国只好加速组建伊拉克本地的军队。但这又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刚刚组建起来的军队是否顶用,他们对美国态度又将如何,还是未知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军在伊拉克驻扎得越久,伤亡人数越多,土气就越低,美军官兵及其家属对政府的反对也越强烈。
反美情绪风起云涌,反恐作战步入歧途
美国曾想当然地认为,当他们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后,美军会受到伊拉克人民的夹道欢迎。然而事实是,伊拉克战争造成反美情绪的更加高涨。
不仅如此,伊战爆发前,美国视伊拉克为“无赖国家”,严重挫伤了伊拉克人民的民族尊严;“10年的经济制裁”又使伊拉克人民尝尽了生活的苦难。美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不尊重伊拉克人民,以人权卫士自居,表现出的“霸道”行为更让伊拉克人民体验到了“被占领者”的耻辱,所有这一切都加剧了伊拉克人民对美国的敌视。许多愤懑不平的伊拉克平民纷纷加入到袭击美军的行列,他们打冷枪投炸弹埋地雷,使美军陷入来无影去无踪的游击战阴影之中。在文化上,美国标榜把伊拉克重建成为“民上、自由和富强”的国家,成为中东地区民主化的一个样板。但美式的基督教文化与伊拉克的伊斯兰文化是格格不入的,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许多伊拉克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大量发表对美国不满的言论,主张应当由穆斯林而不是“外来的异教徒”治理他们的国家。有的甚至公然煽动对美军采取暴力行动,如“打死所有间谍以及与美国合作的人,杀死他们是人们的宗教义务”。在政权建设问题上,美国是想建立一个听命于美国的伊拉克新政权。美国宣传它发动伊拉克战争是要把伊拉克人民从萨达姆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但美军的所作所为使伊大多数居民认为美军是“占领者”而非“解放者”。此外,战争结束后伊拉克边境治理十分混乱,边防如同虚设,各种国际恐怖组织和反美势力乘机向伊拉克渗透集结,屡屡制造恐怖事件,破坏美军的战后重建工作,伊拉克的无政府状态成了滋养恐怖主义的天然温床。
恐怖组织则利用伊拉克战争赢得了喘息机会并重振队伍。“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等人及其集团不仅躲过了“9•11”之后的追捕,而且利用伊拉克战争重新扩充队伍。“基地”组织成员原先主要集中在阿富汗,现在分散到了60多个国家。接受过“基地”组织练习的成员达到7万人。除了“基地”组织,目前被各国注重到的恐怖组织多达1000多个,分成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反政府武装等几大类。同时,恐怖主义组织制造的各种事件和残暴程度呈急剧上升趋势。战争爆发后,各种恐怖主义组织纷纷加盟伊拉克的反美武装,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游击战。作战方式不再限于自杀性爆炸,而是公开树起武装组织的旗号和领导人的身份,与美国军队正面交战。美国士兵遭遇的袭击几乎天天都有,防不胜防。美国寄希望伊临时政府成立后能加强防卫,而事实上无济于事,连美国官方都不否认伊拉克局势失控。
联盟内部出现裂痕,美欧间矛盾公开化
对美国来说,伊战的最大恶果恐是以其为主的盟国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痕。美无视联合国,推行单边主义;独自控制伊拉克并进而加强对整个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激化与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与冲突等等,这些均不符合欧洲国家及俄罗斯的战略利益,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俄罗斯公开站在美国的对立面,成为反战阵营的领军主力。甚至还有美国的两大邻国加拿大、墨西哥也和美国划清界限。这不仅使美国在外交上陷于极其被动的尴尬局面,在政治上使这场战争的合法性无法得到联合国授权的保证,而且在经济上难以与盟国分摊战争及重建的巨额财政负担,甚至在军事上也打乱了美国的力量部署和时间表,增加了战争的难度。
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的北约,在要害时刻不同美国站在一起并肩作战,反而成为美国的最大绊脚石。这是美国主战派始料不及的。美国力图把北约的军事力量用于欧洲以外的地区,同北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相背离的。冷战结束后,美国进行的四次局部战争都显示了美国与欧洲盟国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渐行渐远。伊拉克战争则使美欧矛盾公开化。法德熟悉到,美国是要把北约建成实现其全球战略的工具,欧盟在其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欧洲的安全要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这是不符合法德和欧洲的利益的。法德的愿望是,把欧盟建成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一个力量中心,同美国的关系是建立在联盟而不是仆从的基础上的。法德虽然在北约不能起主导作用,但却在欧盟起主导作用。美国与法德关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北约与欧盟这两个重要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即使战争结束,美欧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的分歧仍难以弥补。甚至战争中的紧密盟友英国在重建问题和叙利亚问题上也开始疏远美国,采取与法德接近的立场。
对伊政策进退维谷,布什政府内外交困
假如说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难题还可对付的话,政治困境就难以摆脱了。战争后遗症产生的舆论压力也许是布什政府当初没有想到的,动荡不安的局面无异于给布什政府头脑发热的鹰派分子注射了一针清醒剂。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胜利是短暂的,而战后的中东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比战前有增无减,很可能证实美国在政治上是失败的。
国内政治、公众舆论的压力。美国是个“宪政民主”国家,党派之争、公众舆论对政府对外决策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成为国内党派斗争的焦点,其“先发制人”战略以及久拖不决的伊拉克战争遭到了民主党的猛烈抨击。本来反恐和安全问题是布什政府的“强项”,是民众支持率的主要依据,而现在伊拉克问题几乎成了布什政府的“软肋”,走到决策者愿望的反面。伊拉克的暴力事件和美军伤亡人数持续增加,美国观众几乎天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血腥的画面,布什的辩护越来越苍白无力。美国公众、媒体对小布什政府发动的这场非正义战争自始都表示出强烈的反对,人民要求政府停止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伊拉克局势的持续恶化使美国民众对战争日益失去信心,布什的支持率已降到执政以来的最低点,这无疑对布什保持对伊拉克政策的连续性造成了重大障碍。
国际社会的政治压力。在伊拉克问题上,战前美国为了自身目的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便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侵略”,严重损害了国际机构的权威和自身盟国的关系。战后美国又连续爆出“情报门”、“虐囚门”事件,一连串事件使美国“民主国家”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2004年伊拉克阿卜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不仅使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焦头烂额,也使美国在世界面前丢尽了面子。使美国的民主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使俄美关系“恶化”,法美关系出现“裂痕”,哈佛大学资深国际关系专家约瑟夫•奈认为,美国赢得了伊拉克战争,却严重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美国政府在世界上处于更加“孤立”的地位。
从目前情况看,从伊撤军,放弃对伊重建的主导作用,美即可解脱困境,但这等于承认其对伊政策的彻底失败和放弃发动这场战争所确定的战略目标,美难以下此决心。美国被迫改变无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蛮横态度,转而求助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帮他解决在伊碰到的困难,但又不让联合国出面主导伊重建,仍然把持对伊的控制权,这无助于美改善形象和处境。美国舆论分析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实际已经没有多少选择。以美国现有的财力和兵力状况,增兵注定只能是短期行为。假如连这最后一招也失灵,布什政府的对伊政策将很可能走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