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游击队:走出山林,走进历史

2006年11月,尼泊尔政府和反政府武装在联合国官员的监督下,签署了有关结束内战的和平协议,双方不再采取任何形式的武装暴力行动,反政府武装将参与到国家的民主进程。

10年多来,尼泊尔反政府游击队藏身山林,与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武装对抗,这个山地之国的国民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如今,随着和平协议的签署与落实,神秘的游击队将放下枪支,走出山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10年控制过半国土

和平协议签署后不久,半月谈记者探访了游击队的一处营地。在大山深处,游击队员们正在搭建帐篷,散发着清香的绿茅草扎在木梁上,盖上塑料布,就是他们常年生活的居室了。帐篷内没有电,即使白天也黑漆漆的,没有家具摆设,游击队员全睡在茅草铺成的地铺上。

一个没有四壁围墙的棚子,是游击队员的食堂。黄土地上挖的一个大坑,就是炉灶了。几个妇女正在择菜,似乎是山里的一种野菜。山林里的游击队员常年就是靠野菜、土豆和玉米等充饥。

据说,游击队约有10万人,在尼东部、中部、西部等至少有4个师。士兵大都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除供给其日常生活用品外,游击队员还每月得到500尼泊尔卢比(合人民币近60元)作为"工资"。士兵们的军服由自己的工厂缝制,一日三餐自行解决。

经过10年多的争战,游击队已经控制或影响了尼泊尔60%到70%的领土,而政府只能控制加德满都、博克拉这样的大城市和各县首府。在游击队控制区,游击队成立了县、村两级"人民政府",任命官员,征收赋税,修建道路,设立医疗机构和金融机构"合作社"。

神秘领导人原是知识分子

10年多来,反政府武装领导人普拉昌达一直是尼泊尔最神秘的人。

今年54岁的普拉昌达出生于尼泊尔西部旅游名城博克拉市四周的一个村庄,后来随全家迁移到南部特莱平原的奇塔湾定居下来,父母都是农民。他的真名叫普什帕·卡马尔·达哈尔,毕业于尼泊尔的拉姆普尔农学院,后来成为一名教师。他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推翻压迫尼泊尔劳苦大众的种姓制度,尽管他自己家族的种姓属于最高的婆罗门。

1996年,因为主张废除君主制,普拉昌达与尼政府产生分歧。同年2月,他怀着满腔愤怒,号召起百十来号人──主要是贫苦农民,带着两条破枪,走进茫茫大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武装斗争。

反政府武装二号人物巴布·拉姆·巴特拉伊生于1954年。他是在印度接受的高等教育,毕业于印度尼赫鲁大学,取得城市计划和建筑学博士学位。在印度上中学时,他担任过学生联合会主席。有报道说,1980年,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出访回国,在印度短暂停留,巴特拉伊打着"黑旗"去"欢迎",因此被捕。

欲以和平方式实现新民主共和理想

1996年1月11日,巴特拉伊在发动"人民战争"前的一个月,曾对《新兴尼泊尔报》发表谈话说:"我们首先要动员人民推翻现在的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我们要铲除封建和官僚买办资本家的势力,我们要组成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中小资本家、小资产阶级、工人和农民在内的爱国和民主力量的联合政府,这种形式的政府也许不必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我们要建立新民主共和国家。"

观察家认为,游击队在获得大部分领土控制权的情况下,同意封存武器和士兵进驻临时营地,体现了其维护尼泊尔和平、回归主流政治的决心。

普拉昌达不久前在访问印度时承诺,他的组织不会再回到暴力斗争中去,即使在制宪会议选举时,尼泊尔人民投票选择保留"礼仪性君主",他也将尊重尼泊尔民意的选择。但是他坚信,他的最终目标──建立民主共和国──一定会实现。(《半月谈》驻加德满都记者 陈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