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私有资本)的产生与发展——中修复辟史(二)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如今,农村空巢与老龄化,以及自杀率飙升,农村人看病贵看病难,都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公社解散,所导致的,再多的三农专家,也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后只会导致大量农民失地破产成为真正的无产者。
2.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正是将农村的小生产者转变为廉价劳动力,承接外国资本进行流水线生产的过程。短暂的温饱换来的只有凋敝的农村,流向大城市里的农民工,资本榨取他们的每一分价值,扶贫能扶十家百家,千家,能扶全国三亿农民工吗?不可能的。因此只有革命才是出路!才能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受益!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 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即小私有制是他们之间进行等价交换的必要条件。这在“ 只靠自己劳动致富的初期, 是有效的” ,“ 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 小农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大量地和短暂地发生在人民公社解体、资本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农业尚 未从属于资本生产统治的社会转型期内。在这种历史条 件下,小农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只是把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产品更多地拿到市场上去交换。这时,直接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还未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的生产方式。 有关包产到户可以使农民发财致富的幻想,正是建立在 这样一个高度不稳定、势必为后来资本主义农业所扼杀 的、临时性的、无法持久的初期繁荣上的[5]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6] ,农民开始分化, 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农民的愚昧和落后,使他们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他 们所承受的一切苦难、他们的分化的根源就在于这种新 生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一切现象都表明,改革开放新 生的商品经济正在侵蚀、瓦解着小农经济。

1984 年,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28 个省、 市、区的 272 个村庄的 37422 个农户,组织进行了一次 全面、系统的调查。其中,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占其总数的 3.5 %。专业户的平均收入为 7408 元,相当于一般农户的 6.1 倍。在专业户中,出现了一批平均纯收入在万元以上 的大户,即“ 万元户” ,占农户总数的 0.56 %。1984 年同 1983 年比较,一般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 23.6 %, 专业户增加 51 %,“ 万元户” 增加 62 %。这些收入较多的 农户雇工也多。家庭纯收入 6000 ~9000 元的,只占调查 户总数的 3 %,而所雇长工数却占长工总数的 50 %;家庭 纯收入 9000 元以上的,只占调查户总数的 1 %,而所雇长工数却占长工总数的 40%[8]。

改革开放的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调动了农民作为小私有者的积极性,然而却在他的全部历史中显示出了它的反面,顺应这种私有意识的愿望使大量的农民不得不在与其他农民的竞争中破产而沦为无产者,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却养活了一批乡镇企业家而使自己陷入贫穷的外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得到了“ 解放” ,这是他们 每一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从此,他们成为自身劳动力的 主人,可以“ 自由” 地离开土地外出赚钱谋生,而资本家们 也就能随时买到足够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 这就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使得乡 镇企业[12] 尤其是私营企业迅猛发展[13] 。它的崛起,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奇观。邓小平说:“ 农村改革中, 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 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 业,异军突起。”

农民得以成为自由劳动力,同时为了谋生,他们也不得不这么做,小生产越来越无法应对大机器生产的洪流。

私营企业的崛起,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 奇观。马克思和列宁早在 100 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任何 形式的土地平分都是纯粹的十足的资本的革命!改革开 放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80 年代初开始的中国农村改革,“ 尽管其初衷不是为 了实现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重建部分资本主义私有制, 但是历史的进程已向我们展示:这场改革实际上在中国 农村发育了商品经济机制,并在不长的时间内,为私营经 济的重新产生提供了历史的前提” 。并且“ 货币财富在私人 手中日益积聚” ,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农村专业户、城乡个 体工商户通过自身积累,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为私营 企业。“ 根据私营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包括资产所有制、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 位、作用,以及剩余产品的来源与归属” 等“ 诸多质的规定 性” ,“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仍然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一 般特征” 包产到户的实行,为私有资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私有资本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 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由哪一个人设计的,而是客观经济 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在,离开土地的农民(农民主要靠自己耕种的土地 上的产品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因此几乎不必购买 生活资料)就要变成这样一种人,他们必须为私人老板劳 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 要的生活资料。现在的劳动要比在过去在农村重多了,因 为现在是雇佣劳动。私有资本的积累,使得更多寻找工作 的民工进入城市,同时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私有 资本也就更迅速积累起来。这就是私有资本积累必然发 生作用的道路,也是它二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实际发展的 道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私有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 展起来,而农民则降到了雇佣工人的地位,同时,在这种 情况下谋生变得更加困难了[15] 中国的农村改革使大批农民变为雇佣工人,同时分 化出少数私人资本家。 [16] 在农民转变成雇佣工人之后,私 有资本就可以把更多的劳动动用起来,他们的结合的劳 动在生产中使用,产品就会更多,这样就可以为资本家创 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资本就会随之加速积累。这样, 资本的迅速扩张,就能更迅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在最 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你妄想避免的资本主义 的恶,却是历史上的善,因为它将惊人地加速社会的发 *”*

由于这篇文章摘自曹兼善,朱秀芬《资本与改革》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之所以能够出版,是因为其中仍然存在对中修的粉饰,比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就相当于补课论,“它将惊人地加速社会的发 ”只能是不把劳动者当人看了,社会只在愈加地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发展的只有资本家,富豪榜上有多少个中国人,而扶贫攻坚真正扶了的又有几个村?

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完成工业化,大型水利设施,各项机器设备的建造,集体化给农民提供的化肥,种子,工具,机器等的便利与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爆发的冲天干劲,是他们极力避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