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的内容分析与舆论影响——为什么国内没有真正资产阶级女权类文艺作品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利益驱动的、反动的剧组,站在脱离群众的反动立场上拍出了似红实黑的文化垃圾。声称歌颂女性,实际比谁都抹黑女性。而影片主人公的原型张桂梅则是改良主义的、不够进步的,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框架下再怎么努力,仍无法改写无产阶级女性被专政的命运。妇女解放运动,需要无产阶级先锋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保障才能真正成功。
2、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就批判过武训和为其歌功颂德的《武训传》,指出武训这样的人物,丝毫不去触动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而狂热地去宣传封建文化,是应被革命人民所批判和反对的。张桂梅就是当代武训,她丝毫不去触动压迫广大乡村女性的资本主义阶级压迫和性别压迫体系以及反动的压迫劳动人民子女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反而只是利用这种教育制度去筛选少数乡村女性实现“阶级跃升”,客观上不过是粉饰了资产阶级的太平。也许她的私德是高尚的,对那些少数被筛选出的乡村女性是真诚奉献的,但是对广大被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女性来说,她毫无用处,绝不是应该学习效仿的对象。至于最近关于她的电影的争议,作者分析得很到位,赵国资产阶级文艺界连自己的改良派英雄也塑造不好,将其歪曲得更加庸俗、反动,充斥着资产阶级父权制的偏见,这不过证明了他们更等而下之的腐朽反动罢了

近日上映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争议,这部电影主要就是讲张桂梅在山村设立女子学校、送女子考出大山的故事。

一、先说张桂梅,已有其他同志在布站专门写过批判她的文章,笔者在这里粗略地谈两句。

一说到她,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袁隆平,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在特殊时期为维护自身的统治而造出来的神。

张桂梅本人确实为大山里的女孩提供了一条通过河蟹的教育竞争走出大山的道路,但是按照如今的教育体系与学校的竞争模式来说,这是无用功。在个人角度上,从这所女子学校走出的女孩确实从乡村考到了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这只是从在农村受压迫和在城市受压迫中选择了去城市被资产阶级剥削;更何况,从整个社会层面而言,畸形的教育制度无法拯救任何人,可以考上大学的人数是有限的,一个人上去了,就势必会有另一个人下来,而资产阶级必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落榜,所以说到底也只是底层人民的竞争罢了。

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各路慈善家或者爱心人士通过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教育竞争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方法是救不了他们的,更救不了中国。而张桂梅作为此类资助的代表,更是以爱党爱国的“信仰”有了被捧上神坛的机会,不论她之前如何,如今却也真真实实的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员了。

二、再来说说《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的内容。(下文将用《高山》替代全称)

首当其冲的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电影的通病——个人英雄主义,或者换句话说,张桂梅本人或者为她造的神像就充斥着浓浓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光电影的叙事角度如此,由于编剧和导演长期脱离群众,这样自说自话改编出来的电影内容更是不切实际。

《高山》在互联网上饱受争议的议题在于编剧将现实中不少真实事迹胡乱改编一通,再加上其中有很多处贬低女性的描绘,而这部电影就是以女性为受众群体拍摄的,这直接挑起了国内女性的不满。

笔者来简单分析一下内容。

《高山》中张桂梅的形象是苦情的、是柔情的、是处处散发着母性光辉的,其中最为让人诟病的是《高山》将她创办女子学校并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原因归结为她的亡夫,网络上对这一点紧抓不放就在于河蟹是将张桂梅塑造成了爱党爱国的伟大事业家。

那么从妇女解放的立场上来看,这仍是父权制的体现,他只是把张桂梅放在了本应是男性的位置上,而把他的亡夫看做从属地位,可能这样说很难理解,那么我们举个例子,经常关注影视艺术类文学作品的人一定很熟悉这么一个套路,那就是男主角在事业上拼杀累了或者遇到了挫折,总是能想到已故的白月光。《高山》中性别的调换并不能代表女性地位的提高,因为父权中的父更强调统治地位,为了攀上女性话题而将女性置于此位只能表现出他们为了前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

《高山》前期大量描写女学生不识好歹、贪玩、不爱学习的坏学生形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农村女孩会逃课上网吧,还有张桂梅摔倒在泥地里女学生旁观讥笑。首先,《高山》编剧如此编写想必是要在前期营造一个山村学生不服管教的形象,以此与张桂梅不断付出感化学生的行为做对比,来体现她的伟大。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穷乡僻壤的农村女孩不说有多懂事,至少也是每天劳累干活的,她们真的认为读书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真的相信读书能帮助她们实现阶级跃升,那么读书的机会就在眼前,她们怎么会不珍惜?

如此强调农村女学生的不懂事、调皮、不服管教都只是为了衬托张桂梅一个人,她们在电影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歌颂张桂梅的伟大,那么她们真实受到的压迫呢?山村女孩受到的父权制和私有制的压迫呢?

《高山》中还描绘了在此支教的教师的形象,首先笔者并不是想说女性教师就一定高尚,但是一部电影中所有的女性教师都是吃不了苦、只会添乱、没有积极性的形象,而男教师就都是坚持到最后吃苦耐劳不抱怨的形象,这是不是太刻意了。

尤其是其中一位怀孕的女教师,她好像就是这部电影中的反派,处处阻碍学校的发展,丝毫不提父权制对怀孕女性对山村支教女性的压迫,反而着重描写这样的女性对张桂梅事业的阻碍,可以说这个角色塑造的非常好,是可以让观众看得咬牙切齿的程度。

其实现实中,做这种支教支援工作的女性是较多的,因为女性从小被教育的就是善良和母性光辉,她们也从小被灌输女性更容易同情和共情,例如“妇女之仁”。

《高山》中还有一点在网络上被骂得很惨。现实中女孩的父亲家暴酗酒,母亲与其父亲离婚后女孩跟随了父亲,但女孩的所有生活费都是母亲给的,父亲从没有给过她。在《高山》中就被改编为农村母亲酗酒家暴,张桂梅在将其母亲痛骂一顿后,其母亲幡然醒悟,在学校找了一份工作重新生活。


导演编剧对此的回应是想体现张桂梅女性拯救女性的思想,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其中的猫腻。


无论是《我本是高山》还是之前的《消失的她》,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男性视角叙事,其实男性视角叙事是如今国内影视大到电影小到儿童动画都逃不开的,为什么独独这些被人们抵制?就是因为这些编剧导演想要抓住女性话题来赚取名利和钱财。

如今,更多的女性有时间关注影视行业,有更多思想进步的女性能够发声,而这些资产阶级还沉浸在简单的男女对立与假大空的“女性觉醒”给他们带来的名誉地位中,那么当这些导演编剧把受众群体定位为女性时,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可以说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那么与国内这些打着女性觉醒的幌子实际依旧是父权视角的电影相比,《芭比》虽然在国内影响力不大,但那完全是因为河蟹包括其他一些国家在政策上的抵制,在女性群体中《芭比》的受欢迎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为什么同样都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创造出的电影,《高山》和《消失的她》完全不能与《芭比》相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内整体女性的觉悟程度,河蟹中资产阶级女权的普及程度也是很低的,与美国这种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比,依旧有很多地区重男轻女严重,单从新生儿的男女比例就可以看出来,再加之国外资产阶级女权的作品在国内无法立足,女权的影视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些导演编剧之间没有什么竞争,还有长时间的脱离群众,以至于他们自己的性别意识落后于群众了都不自知。

这群脱离群众的人胡编乱造的故事细节不足以打动观众,让人无法共情,说到底,《高山》这种影视作品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产生的文化垃圾。导演编剧拍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其受众群体,也就是女性,被此感动地痛哭流涕,乖乖奉上他们所需要的金钱资源和地位权势。而河蟹允许或者说助长《高山》此类影视作品的气焰的原因无非三点,一是有钱拿,二是能制造男女矛盾,三是指望这种披着女性觉醒外衣的父权思想能继续蒙骗百姓。

就算没有张桂梅,像《高山》这样的作品也会如雨后春笋一般,《高山》与其说是纪实,不如说是捏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捞钱的人物形象,趁机蹭一蹭神坛上的仙气,他们也不怕被骂,因为黑红也是红,不论如何,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向钱看的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