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
编者按:
-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本文通过对社会各时期文艺作品的分析,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可作为读者同志提升知识水平的资料和提升宣传、辩论水平的例证。
2.末日文学的出现本质上还是因为很多人看到了资本主义下的社会未来几乎没有,但是他们只是形而上学的观察,没有考虑到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落后的地方。
3.对于资产阶级来说末日的确要到来,但只会是资本主义的末日,末日文学中将末日概括为全人类的末日是荒谬的,正如文中所说资产阶级无法想象自己消亡后的世界,而这世界对资产阶级来说是末日对无产阶级来说将会是美好的新世界。
4.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落寞体现在文艺上便是对未来的恐惧,因为它的灭亡已经注定,但真正属于人类的理性时代才刚刚开始。
在14-16世纪,资产阶级主导的文艺曾经被誉为人文主义的光辉;19世纪,科幻小说,冒险小说层出不穷,资产阶级文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热切的幻想;即使是在20世纪到21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文学仍有一部分还保留着对于科学高速发展后未来的憧憬。而在今天,这些一切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美好幻想几乎已经从资产阶级文艺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越来越流行的末日题材,资产阶级的文艺似乎对于未来充斥着越来越悲观的论调。
末日题材在文学与影视中的起源发展
作为最早的叙事形态,文学中最先出现了末日题材作品,1826年玛丽·雪莱《最后的人》,被公认为第一本末日小说。此后陆续有相关作品出现,人们开始基于当下现实,对末世展开《启示录》描述之外的其他想象,疾病、异常生物、外星人,已经成为“末日”的常见诱因。
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日题材才出现创作热潮,在经历了二战和冷战后,人们在战争中见证了威胁自身的可怕,也切身感受到了核威胁,加上两次科技革命的负面影响更加深入,出现了由科技发展导致各种危机的末日小说。
相应地,在电影领域,末日题材于70年代井喷式出现,但直到世纪之交才逐渐精品化,有了我们熟知的“哥斯拉”系列、《新世纪福音战士》、“斯皮尔伯格”作品等等。
从二战结束到1991年,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等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原子弹危机预感,核威胁是这个时期末日题材小说的主要内容。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关于核灾难题材的小说逐渐减少。但其他有关恐惧题材的作品开始增多,60年代有关环境破坏导致末日的作品风靡一时(在这个时期前后爆发过严重的自然灾害疾病和死亡事例,同时还有知名的《寂静的春天》也是在此时期出版)。病毒和流行病题材的热潮在80年代复活(一种新型致命病毒感染男同性恋的新闻首先出现于1981年),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会发现,当今关于末世题材的一些分类词汇,其实是对人们对未来可能会爆发危机预想的分类,以这种分类方法为基础,在题材的逐步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视觉符号,以及关于主题和调性的倾向。
非末日题材作品的变化
如果我们有仔细观察对比的话,就不难会发现,最近的作品无论是热血,冒险,悬疑,战争,甚至包括搞笑,言情等,都越来越热衷于将作品的背景设置为“世界将要被毁灭”或者“世界已经被毁灭”。如果近期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作品,那么其大部分的开场必然是想方设法激起观众对其的末日幻想。这并不是一种常见的事情,要知道在过去,就算是以夸张和幻想出名的童话故事和鬼怪志异,也少有用世界末日为背景的。如此大规模出现世界末日为背景的还要追溯到人类上古大洪水时期,那些铺天盖地的创世灭世神话。
与之相对应的,在欧美作为代表的超英主题流行的作品,正是在世界大战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安全日益增长不安的情况所诞生的。日漫颓废主题的大规模流行,则是日本爆发经济危机之后,人们普遍对于未来保有悲观的时期。
由此可见,末日背景作品的流行,与人们对于未来的感到毫无希望,是离不开关系的。智械危机,病毒危机,赛博危机,人际关系危机等等,其背后反应的正是资产阶级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控制民众思想的发展,无法控制战争的发展而导致自身灭亡恐惧。资产阶级无法想象自身灭亡后的世界,于是这些恐惧便从它们的作品中以人类被毁灭的危机预言中而不断诞生,这种不断诞生的毁灭呓语,或许只有到它们彻底灭亡的那一天才会终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