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近9亿“修”出个面目全非——谁在杀死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陈胜吴广、有水泊梁山、有钟子期俞伯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思想上的糟粕,粗制滥造的“古风商业街”是建筑领域的垃圾。
2.修正主义所谓的“传承文化”,不过是个噱头,实际上还是为了捞取更多利润。
3.没有诚意的文化街其实一边是形式主义,一边是薅羊毛的急迫需求,本质上不是人民的。
图片

近日,天水市政府在建筑公司的协作下又开发出了具有特色文化的“古风”商业街——开在西北地区的樱花,吊在橡木飞檐上的竹灯笼…让游客在大漠中感受到正宗的“日式小清新”。

如此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商业街模式,对于喜好旅游的同志或许早就见怪不怪了——铜锣古巷、宽窄巷子、秦淮河畔…不过是千篇一律地把时髦的物件与食品一股脑儿塞到新建好的“古建筑”里罢了。

我们总是听有人说起文革时期红小将们(不分派别、不分阶级)严重毁坏了留存的中华文化,又转过头来高声赞颂着当下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仿佛二共在经历一个历史的断层之后担负起了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伟大责任。

我们不妨看看二共的成绩吧——在义务教育里掺进了“自古以来”传承的忠君爱国思想;拿着古代权贵假仁假义的名言在会堂前“庄严”宣誓;各地政府修建的如出一辙的古文化街;唯一可以称道的几处遗址保护,也在官僚作风下搞得乌烟瘴气。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将一切事物商品化、市场化,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它需要转化成一件有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存活——一言蔽之,保护传统文化只有将它改造成资本主义的样貌,讽刺的是,这本身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二共显然没有耐心去认真改造这项几千年的大工程,资本的无序扩张让这帮大官僚大资产们只想赶快捞上一笔,于是用现有的模子(不分国内国外)简单复制到各处,把小商贩赶到里面去,贴上个官方认证的“传统文化”,一个具有特色的古文化街就诞生了。而在开发中推倒的曾经伫立在那里真正的古建筑,以及附着于之上的传统文化,也就死无对证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建国初期到继续革命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无产阶级在江青等文艺同志的领导下,改编出了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一系列将革命文化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作品。

“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剔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剥削有理”“压迫有理”的统治阶级思想,将“造反有理”的革命思想注入其中,把受压迫千百年的广大中国人民困坚毅的形象描摹并传承下来,发扬属于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

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且专门的资金、人力支撑才能得以维持。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人民乐于用自己一部分的生产所得换取精神滋养,于是国家(当然是无产阶级的国家)中的一部分资本投入到文艺创作中,无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传统文化和创新创造新的作品,既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又使文艺作品适用于人民精神需要。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投机性让大量资本纷纷流向高回报的领域,仅剩的文艺工作也成为了二共用以挥舞爱国主义的臭旗、转移矛盾和实行奶头乐的劣质精神鸦片。

对比之下,谁在杀死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言而喻。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