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 此篇时评依照故事内容做的衍生思考贴合书本原意,且论证逻辑顺畅,是一篇较优秀的读后感
2.物质决定意识,现阶段的小资产思想正是因为资产阶级政权的影响,但这不是永恒的,因为现实的反差会让群众明白资产阶级的罪恶。
- 对于资产阶级的法权的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的成功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这种时候,我们必须做好持久战的打算,发动群众,向资产阶级发权全力进攻。
常常有同志感慨:自己身边的人始终坚持着小资产阶级思想。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小生产者自不用说,许多收入优厚的无产阶级甚至处于最底层的无产者也有不少抱有着小资产阶级的想法。作为一名马列毛主义者我们知道,人的思想是由社会所塑造出来的,身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自然是占据主流地位,因此群众广泛怀有资本主义思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人认为,我们需要扩大宣传面,通过各种渠道把正确的历史、思想宣传出去,以此来团结吸引更多的群众,但是又常常受制于各种言论管制而垂头丧气。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是正如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工业化”这个问题上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一致的,在实现途径上却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如何将群众团结在我们身边,并且提升群众的政治觉悟的问题上,大家的回答同样是有着各自的看法。
笔者认为,要进行这种思想革命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是关心群众的切身生存问题;二就是先锋队自我的革命;三是发动群众,提高群众政治觉悟,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前辈们是怎么做的。
《翻身》讲述了张庄这个中国普通村庄的土地革命记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我们现在同样在面对的问题。如果有阅读过这份记录的读者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场土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在本文中,我仅就论点相关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是各种物品所有权的重新分配,在这些物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有了土地就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粮食,就有资格对别人说“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少报土地,有人为了土地争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但是,这种分地本质上只不过是从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改为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小生产者的私有制范畴,因此先进性上有所不足。但是在土地分配上,张庄发生过一次争论——关于妇女是否应当分得一份土地。这个问题的回答以我们的视角来回答是毋庸置疑的正确,但是当时却遭到了反对。比较具有意思的是,正如地主最反对农民分得土地一样,反对妇女们获得土地的恰恰是她们的丈夫和婆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作为丈夫,他需要根据传统传宗接代、相夫教子、处理家务,可以按照自己心意处理自己的妻子——这一切都源自于妻子对自己的人身依附关系。对于婆婆也是同理,作为曾经的妻子她属于从属地位,只有当她成为了男孩的母亲她才有了支配儿子婚嫁、支配儿媳的权利,这一切同样依赖于儿媳的从属关系。但是,有了地就不一样了,妇女可以作为独立的劳动力养活自己,不再需要对他人的依赖,这种从属关系也就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因此,这种脱离了传统的方式让丈夫和婆婆感到恐惧——他们想象不到自己生存下去的方法了,失去了这种人身依附关系谁来传宗接代?谁来洗衣做饭呢?这就是旧时代的思想和习惯对时代进步进行阻碍的最直观的体现之一,思想革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但是,我们实在没有过多的理由去苛责这些人,他们生长于旧时代,不知道除此之外其他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引导上需要最先打消的便是群众的生存顾虑。我们重新把目光投向当初,在分地后,个人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但是有的人家地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人家劳动力多些,还有的人家男性在前线作战,这种客观因素促进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互助组的诞生。当然,彼时的互助组还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定和体系,土地的所有权依旧归属各家,互助组帮助谁种地,这家人则需要管互助组的饭或者支付较高的劳务费用。可以看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诞生。在这种新的生活体系下,许多男性对于妇女的观点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共产党人不光要打碎旧的生活方式,更要创造出新的符合群众利益的生活方式,有了实际成效,就会不断吸引更多群众的支持,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必须有实际的可供掌控的根据地。
其次,在内战中,张庄的领导者政权发生过多次变更,包括县内派来的工作组、当地村民们拥护的新领导人、早年在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积极分子。在政权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事,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第一批掌握权力的是在抗战中做出贡献的积极分子。但是,在最初完成了当地土地和资产的重新分配后,不少人,包括在这段时间内吸纳的党员出现了私占财产,利用手中权力限制自己看不顺眼的人送他们去参军,欺男霸女的现象,有些人的过分程度比起旧时代的地主也不遑多让,相比较之下,随意运用暴力打骂这种更具备普遍性的问题显得就“不值一提”了。在这一段时间,在韩丁的记述中,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直线下降,仿佛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旧时代诞生的人民不可能随着一个政权的更迭就立刻改变自己的习惯和思想,从人民中诞生的干部和党员自然也是如此。党组织很快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是就有了“洗脸运动”——由县内的工作组来对这些基层进行考察。但这一运动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工作组需要成绩往往会夸大本地干部、党员的缺点并压低他们做出的贡献,在听取群众意见时只听取最贫穷的那一部分农民的意见,而对于新进翻身的农民的说法则显得较为冷漠,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在《翻身》中对于张庄工作班子的沮丧用了很长一段来记述)。另一方面,真正需要受到惩罚的干部往往却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这个结果同样是多方因素造成的,一是当时极为强调不应该使用暴力教育,而应该使用讲道理的方式;二是有些农村(比如张庄),领导团队出现集体式的腐化,在“洗脸运动”中这些地方往往冲突最激烈,但是在这个时候工作组做出了判断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党组织的冲击反而阻止了人民进一步揭发当地领导群体的恶行,打压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而几个敢于说话的农民也在工作组离开后或多或少都遭到了报复。尽管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但是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这场由党内部展开的清洗作用一定程度上揪出了部分腐化的成员并及时进行了改正,这种成效就证明了党的自我革命是有必要并且应该时常进行的。不过,相比较而言,最重要的还应当是最后一条。
“洗脸运动”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至少在张庄是如此。在整合了各地的报告之后,“过关会”的说法在接近“洗脸运动”结束后一年左右诞生了——即由贫农、中农选出自己的代表团队,本地的所有干部、党员一个个在群众面前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由群众决定是否接纳他们。这次的运动相较而言就成功的多,每个人的问题都被拉到太阳底下交给群众评判,群众也根据每个人犯的错、认错的态度选择接纳或者继续观察。这个过程当然不是没有波折,有因为不擅长在很多人面前讲话而被认为态度不好的,也有老好人性格的党员轻而易举的被群众接纳了的(我们都知道老好人对于共产党员绝不是一个好的性格),但是究其结果而言绝大多数的党员和干部都在群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果仅仅盯着其中的瑕疵而忽视了其成功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污蔑。这场运动是非常具有象征和实际意义的,由群众进行的审查和判决比任何反腐机构和暴力机器都具有威慑力,其成果在各种类型的整顿运动中也是最显著的,究其根源便是发动了群众。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场运动还有许多的不足存在,一是群众的政治意识仍需要提升;二是整场运动仍然是由党主导的(先有了中央文件后有了运动),这与群众自发形成的政治运动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自发形成的运动结合正确的理论指导必然能爆发出比至今任何运动都更有力的力量。虽然群众运动效果最好,力量最大,但是政治意识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抱有相当的觉悟,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恰当的指责,但是我们应当始终相信着群众,如果以所谓“民智未开”来反对群众运动、反对群众起来揭露领导者的问题甚至罪行那就看看曾发生在张庄的这场运动吧,张庄的农民早在70多年前就证明了所谓“民治未开”就是一个笑话,反对群众联合起来的人终归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罢了。
《翻身》作为一本纪实文学,记述了党的许多政策在一个乡村末端的实行情况以及当地百姓最真实的反应。其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现象仍需要今天的我们去寻找答案,结合完成改造后的张庄现状不由得让人感慨一句——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