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高考,唐尚珺的成才路籍此谈谈今天的教育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资产阶级教育目的是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唐尚珺正是掉入了这么一个漩涡:他企图用复读反抗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然而这种反抗本身便是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低头。一次又一次的复读终究让他承认,”技不如人“是他一切苦难的根源。”学习好坏关键在个人努力“,"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呵,可先丢掉客观事实一味的强调精神第一性并以此为整个制度辩护的,不正是这些平时满口“要实事求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喉舌本身吗?唐尚珺正是上了这些喉舌的当,信了所谓”高考公平是我不行“的鬼话,被折磨的遍体鳞伤后还选择打落门牙咽进肚里,成了老爷眼中完美的奴才。千万个唐尚珺们的出路何在?打点行装,走向工厂!
2:复读15次最终还是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北大院校,这不禁就会让我想到所谓高考制度真的公平么?国内的资质较为平庸的学生永远占的大多数,特色政府一直在鼓吹的高考改变人生,那些平民学生,资质较为平庸的学生的努力学习是否真的比得过一些少爷们的一张北京户口或者上海户口呢?特色政府会给你一个无所谓知识改变命运的“蓝图”,而真正因此实现阶级跨越的人,和那些最后学习不好被迫早早打工受剥削的人来比,又是谁多谁少呢?
3: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异化不止局限于劳动上,也包括社会的一切方面、人的本质、教育等等,无不渗透资本主义异化的一切物化现象,人甚至变成商品一般丧失了自己的本质,于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受教育都是被灌输着资本主义所天生的物化意识。

image

今年,已经三十五岁的唐尚珺完成了他人生中第十五次高考,不久后他在个人媒体上回复热心网友:不会再考了。

这个曾经追逐名校梦的少年也终于向现实妥协。他计划要选一个师范学校,以后能当一名教师。唐尚珺在这十五年间也并非没有上名校的机会,他先后被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一些国内知名学校录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复读,而他在人群中的评价也从最开始的溢美之词变为今天的褒贬不一。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虽然人们并不否认学校是获取知识的地方,但更多人要把学校看做改变阶级,成为人上人的一个工具。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最开始人们把唐尚珺当做一个模范案例——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当他步入而立之年,仍旧没有成为一名优秀的“人上人”而是继续作为学生这样一个脱产阶级存在,他就注定要成为令人指责的对象了——长这么大不出来做工根本不体恤父母。这倒是让人想起来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昆虫失去劳动能力后,家人们从最开始期盼病情好转,努力照料到最后嫌弃他,把他视为累赘,最后格里高尔只能孤独的躲进角落里死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转变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往昔所有神圣光鲜的事物都迅速失色。一切也都要从“利益”出发,而当有人离弃了这种“利益”他当然就要被千夫所指了。

唐尚珺没有满足一些人对于高考的幻想——努力刻苦逆袭上岸最终成为人上人——反而指向另一条路,成为一台做题机器,一次一次备考,最后向现实妥协,辛苦半生还是普通人。

唐尚珺的失败不是偶然,他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的必然,尽管很多人都强调高考的公平性,然而一个山村学子和一个省城学子所受到的教育资源的差别是巨大的。县城和省城学校升学率的差距,也只是这种制度下的必然结果。而一些人不愿承认这些事实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于是要抓住一些个例,宣扬所谓的先验论,要讲什么天赋,或者跑去寻找命理之说——生下来没有就是没有。一个畸形的制度,裹挟着畸形的思想,怎么能教育出人格健全的人呢?

于是这样一种情形就可以预料到了——无法承受压力的学生患上心理疾病,他们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打上不合格的标志退回,能够承受的学生很自然成为这种畸形思想的拥护者。学校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思想的机器。这和封建社会里满嘴仁义道德“吃人”思想又有和差别呢?脑海里只有鲁迅的一句话在回响——救救孩子。

3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