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企业从来不是一个安稳的整体,资方与劳方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宣扬的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排忧解难,被灌输反动的理论的人注定是要碰一鼻子灰的,定是活脱脱工贼的模样。
2、“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说的太好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作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和维护统治,就一定要在高校里贩卖资本主义的“私货”,就一定会歪曲社会主义,就一定会培养能够使“资本增值”的所谓“人才”。但是,就像列宁批判的一样,“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这样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奴仆,只能是资本主义最忠实的护道人。要把工农群众们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解救出来,就一定要消灭资本主义的教育方式,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教育方式。
3、本文关于资产阶级教育方面说的很好,尤其是指出大量的高校课程是为了企业服务这一点,这些被灌输了反动理论的大学生们错误不在他们而在于河蟹以及其所营造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
笔者进入高校许久以来,在饱经所谓“市场营销学”专业的洗礼之下,更进一步领悟了中修高校“培养人才”的深刻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复辟以来的教育路线与社会主义时期不可同日而语。高校作为资本主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自然成了统治阶级塑造阶级壁垒、培育所谓为“国家”服务的“社会精英”、开设人才市场以供广大资产阶级挑选的工具。而学生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自然难以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无形中被植入了一套完整的、不悖于现存社会秩序的价值体系,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苦苦挣扎,最后捡得一张名叫“学历”的卖身契,再拿到社会市场上去估值。其中的极少数人通过“优异的成绩”得以实现阶级跃迁,分得统治阶级的一杯羹,再重新向广大的高校兜售自己的“无限智慧”和无比“正确、先进”的意识形态。整个教育体系就这样完美地回环运转着,维持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那么,高校,也就是让无数人梦寐的“人生平台”、“最高学府”,到底都在兜售些什么东西呢?
“市场营销”、“投资运营”这些科目是很有特色的资本主义的产物,中修开设这样的课程十分符合自身的性质和利益。在这些课堂上,老师为我们讲授品牌文化、营销策略、企业家精神、商务谈判、销售管理……在那么多精致高级的词汇、专业的术语包装之下,这类内容显得多么博大精深、多么充满着新时代的活力啊!老师带领我们自然而然地为“品牌方”、“管理者”、“企业”着想,带领我们发挥大学生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和才华来帮助这些对象解决问题。结课作业往往是拟写针对某个品牌营销的策划书,实践课题也总绕不开为企业出谋划策。“新时代”的语言脱开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和真率:貌似企业经营不再是为了利润,不再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精准定位客户”、“打造文化共识”、“为消费者服务”,所谓“狼性文化”也不是为了更好地压迫和异化员工,而是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西装革履、穿着精致、学识丰富、留洋海外的“社会精英”们那么自然地为市场经济唱赞歌,那么自然地讴歌着所谓“高端市场”那精妙绝伦的品牌文化;前途未卜、命运未知、时刻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却为了帮助企业解决公关危机而操碎了心、忙于扮演资产巨亿的商业大亨来模拟商务谈判……这一切太自然而然了,又太魔幻了。
仔细思考我们总能发现,再高端雅致的词汇、再看起来唬人的术语都无法掩盖某些事物腐臭的本质。所谓“市场定位和细分”不过是加固了阶级壁垒,所谓“品牌文化”不过是让人们被消费主义捆绑,被铜臭腐蚀,用金钱买来尊严与身份认同,买来归属感与价值理念。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资本主义的中国,他们宁可让大学生浪费青春学习这些内容也绝不肯花费哪怕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大学生了解鞍钢宪法,了解工人阶级应当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笔者并非对自己的老师们怀有恶意,但不可否认,教授这些课程的高校教师客观上确实成了中修反动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尽管他们自己浑然不觉。有老师曾经说过“有些人看见最近几年社会风气秩序出了问题就赞美起来五六十年代了,他们不知道,五六十年代人们过得非常贫穷艰苦,社会有问题我们可以再搞精神文明建设嘛,怎么能想着回到以前”,还有老师甚至兜售成功学毒鸡汤,什么“中国人注重生存,西方人注重生活,你们不能只把目标放在生存上,要学会生活”这样的“何不食肉糜”式唯心主义言论出现在了21世纪的大学课堂上……这一点也不奇怪。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社会精英”们不是下岗工人,不是破产农民,不是加班猝死的员工,自然能够脸不红心不跳地歌颂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据我观察,讲授市场营销相关、尤其是有一定资产的教师确实会更多地鼓吹改开),自然能够积极将自己代入“品牌方”、“企业”、“管理者”的位置。
以马列毛主义的世界观分析这些现实情境,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为企业家服务”的课程,那么多“社会精英”的价值理念,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中修的教育路线究竟依附于哪个阶级。现实并不是童话,并不是艺术作品,高校从来都不是无数学生曾经幻想的思想与知识的殿堂、培育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圣地,而是冰冷的、残忍的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一环,是异化人、腐蚀人的武器,是反动意识形态的散播基地。而要改变这一切,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让教育成为真正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工具。那时候,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子女不再因为贫困而只能接受无比匮乏的教育资源,不再需要在残酷的竞争中透支着身体和精神健康、在超长的学时和刷不完的题海中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更不用凭借学习剥削阶级的所谓“智慧”、讴歌反动统治者来签得一张稍微体面的卖身契。那时候,生产与知识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不再存在“社会精英”,学生们都将被培育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他们在学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去学习科学、历史、文学、艺术,不再为了考试和筛选,而是真正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共产主义的未来——人类文明的未来。
我们将朝着这唯一的未来前进。一定要达到,一定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