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评论--关于知识私有以及脑体对立问题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知识公有不是无偿白嫖劳动,在仅付稿费的情况下推广知识公有是可行循环。而知识私有制只会造成社会的极度割裂,制造不平等的情况产生,把历史的主体扔到一边去,使知识成为剥削的好工具!
2.知识媒介的私有化、商品化、知识分子脱离群众,导致人们把文凭和学问水平划等号(当今非常典型的现象),却忽视了知识的真正来源——有实践经验的群众中来。
3.知识技术的垄断,反映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下实践和认识的分离,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工人阶级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就是要打破这一垄断,促进工业生产中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故事片《青春似火》呈现了生产领域的路线斗争,同时也表明工人群众完全有能力参与工业自动化的设计。

转载前言:本文很好地解释了专家学者如何成为“知识”的代表,劳动人民如何成为“愚蠢”的代表,并且告诉我们这绝不是永恒不变的事实。读完这篇短文,相信我们能对为什么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坚持群众路线有更清晰的认识。另外,这篇评论是关于电影《青春似火》的,电影中批判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宣传“三结合”,主张工人进设计局,现在它依然被许多人责备为什么“不尊重科学”“民粹”“外行指导内行”“专业的人就要干专业的事”“政治凌驾于科学之上”等等,这些指责我们已经听惯了,过去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不依赖外国、不依赖什么“专家”,劳动群众也能干出伟大的事业!他们的指责不过是要资产阶级永远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我们马列毛主义者坚决反对!
1,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还是少数人手里?

一名专家自然比一名群众的知识要多很多。但是为什么要让一名专家去和一名群众相比呢?专家的知识也是来自对间接经验的总结,这些间接经验是过去的广大劳动者的经验和过去的知识精英的研究,以及当代其他人从大量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知识。这些间接经验以书本和学校等媒介传播给某个知识分子,并由他系统地总结加工才形成了比一般人更深入的认识。广大群众每个人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那么一名群众所总结出的知识自然是片面的,有限的。但是如果把大多数群众的零散的信息和经验,汇总起来那么这些知识不就是专家们拥有的高深的见解吗。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定是要三个臭皮匠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共同研究讨论而不是单打独斗才能顶一个诸葛亮的。因此,一名专家比一名群众的知识要多是很自然的,我们不能否认专家是比一名或几名群众自己的总结要高明。不能片面地,不讲具体条件地去否定专家,不然就变成了那些不学无术的“民科”。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广大群众调动起来,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总结讨论。参与讨论的群众越多,总结的越充分,那么群众一定能发现比个别专家更厉害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教员没有接受过多少高等教育的系统培训,但却能发现许多事物本质的原因。

但是要如何把大多数群众的个别经验汇总起来呢?靠信息传播媒介。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机对文明的发展那么重要,因为它使得个人的经验可以通过文字和书本传播,把个别经验上升为一般经验,甚至把古人的千百年的经验积累起来。从这个意义上看,似乎掌握了书本,也就掌握了知识。甚至于人们建立了学校和研究所来专门传播知识和总结与发现新知识。那么历史中,哪些人掌握着知识呢?哪些人掌握学校呢?统治阶级。正是因为知识的传播在不同阶级之间有门槛,所以知识精英们自然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要远超一名普通群众。真理自然就掌握在了少数人手里。也就不难出现群众屡屡犯错,专家挟技居奇。

总之,真理来源于多数人的经验总结,但是往往被少数人所拥有。

2,对知识的垄断是具体的某些人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

我们固然可以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限制知识传播来解释对知识的垄断。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比如入学的身份限制。但表现在生活中,往往是对知识的明码或暗中标价,比如接受教育的花费,学校的维持经费,书籍的成本和版权专利壁垒。换句话说,是知识的私有化。既然私有制可以把土地和机器私有,那为什么不能把知识与技术私有化,并以此牟利呢?比如版权保护的并不是发明者的劳动,而是专利拥有者的利益。这也正是为什么论文的作者却要为自己的论文付费下载,歌曲的版权往往被音乐公司垄断的原因。你把它看作一种像土地一样的生产资料,那版权费不就是一种地租吗?因此,私有制下,知识是那样昂贵以至于掌握着大量财富的统治阶级才能拥有,反过来统治阶级又进一步限制知识的传播。

因此,私有制下,知识的私有化,把知识变成一种昂贵的奢侈品;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让广大群众难以负担知识的成本。对知识的垄断也就不奇怪了。

3,知识分子是怎么脱离群众的?

知识本身是无价的,无形的。但是知识的载体是具体的、有形的。就像艺术总要用颜料和画布才能被表现,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媒介才能被传播和学习。于是,从这时开始,人们把拥有书籍看作是拥有知识本身。就像货币出现后,人把货币就等同于财富本身一样。知识分子也把知识的多少看作是阅读量的多寡。于是知识脱离了它真正的来源——实践本身。知识分子成为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专家。进一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教育开始与劳动相分离,专职教师和专门的学校出现。人们渐渐地开始把学习知识和在教育机构进行培训等同起来,于是,文凭也和知识画上了等号。从这时起,知识和实践这对一同出生的兄弟在大众眼中彻底成为了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知识分子和劳动者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两种职业,两种身份。

而随着知识媒介的私有化和商品化,个体经验总结成的知识写在书上,再进行买卖。脑力劳动也可以像体力劳动那样被自由买卖,这就使得少数人通过购买书籍和付费教育可以将多数人的实践经验为私人所占有。窃书如窃财。这成功地让知识变成了财富的附属品,于是掌握财富的“肉食者”成为知识最多的人,而不掌握财富的劳动者也就成为最无知的人。于是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要与其他人加以区别的身份标签,知识分子变得高贵了,看不起那些劳动者了。从这一刻起,对贫穷的歧视与对无知的歧视便合二为一了。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之间形成一道巨大的鸿沟。

补充:所以当书本出现以后,人们把拥有书籍看作是拥有知识本身。就像货币出现后,人把货币本身就等同于财富一样。知识分子也把知识的多少看作是阅读量的多寡。于是知识脱离了它真正的来源——实践本身,而变成了财富的附属品,于是掌握财富的“肉食者”成为知识最多的人,而不掌握财富的劳动者也就成为最无知的人。于是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要与其他人加以区别的身份标签,知识分子变得高贵了,看不起那些劳动者了。从这一刻起,对贫穷的歧视与对无知的歧视便合二为一了。知识分子成为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专家。
原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2461360?spm_id_

image

3 个赞